[关键词]腹腔镜;宫腔镜;联合手术;人性化护理
随着医学技术的提高,腹腔镜联合宫腔镜手术已普遍应用于妇科疾病治疗,两种微创治疗手段的有效结合,可大大降低临床误诊和漏诊现象,增加手术一次性成功的几率,提高患者对临床治疗和护理的满意度.与传统单一的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和宫腔镜联合手术切口较小,损伤小,术后切口愈合和恢复较快,可降低患者术中和术后的不适感[1],满足患者心理和生理上对美的追求.但腹腔镜和宫腔镜手术对医护人员的操作和专业技术要求较高,术中需要施行全程精细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整体治疗效果.本文分析了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手术过程中护理配合的效果和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
2014年5月-2015年5月汝州市人民医院接收的妇科宫腔镜和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的患者166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盆腔炎和子宫出血等临床病症.随机分为采用传统护理的对照组患者83例,年龄23~49(31.8±6.3)岁;以及采用人性化护理的观察组患者83例,年龄23~49(31.3±5.1)岁,两组患者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护理方法
对照组施行传统护理手段,主要方法包括:①术前检查所有仪器运行是否正常,按照规定严格消毒;给予患者一定的心理指导和支持,平复患者心情.②配合麻醉师调整患者至膀胱截石位,双腿分开自然弯曲,使用手术绷带固定患者身体[2].③打开腹腔镜,调节压力和气腹设置,避免高温的光线和手术仪器损伤患者皮肤[3].④使用消毒巾将宫腔镜探头彻底消毒后,配合耦合剂使用,缓慢探入患者阴道,并妥善放置尿管,设定膨宫剂的流量和流速,缓慢注入患者体内.⑤实时监测患者生理指标,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刻配合医生进行紧急救治.⑥发现患者酸碱不平衡或者导尿情况不佳,立刻调整尿管位置和流量等,防止出现水中毒和空气栓塞等现象[4].⑦术后缓慢将患者腿放平,轻轻按摩帮助患者的四肢血流量恢复.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施行人性化护理措施:①术前加强患者的心理疏导,安排责任护士告知手术方法,通过体位图片讲解注意事项,使其明确手术优势和配合要点,树立信心,消除紧张与恐惧情绪,以轻松的状态迎接手术治疗.②术中为患者营造温湿度合适的手术室环境,并注意保护患者隐私,为其指导摆放体位,尽量以患者舒适为宜,术中全程配合,随时给予患者鼓励、支持和暗示,增强患者信心.③术后患者清醒后及时告知手术情况,再次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床上翻身、下床活动的技巧,促进患者康复.
1.2.2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苏醒、切口愈合和住院时间,观察患者切口感染和恢复的情况.采用问卷调查统计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三种,临床护理满意率=(满意+一般)/总例数×100%.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率情况
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4,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情况
观察组患者苏醒、切口愈合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腹腔镜联合宫腔镜手术中给予患者精心细致、人性化的护理干预,可帮助患者建立良好和积极的心态面对手术和预后,提高对医院和医生的信任感,减少手术不良反应发生率[5].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及临床护理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可能在于对患者术前手术过程和方法的科普教育,消除了患者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增强患者自我监测和保护能力,提高术中与医护人员的配合;在手术过程中,重视人文关怀,调节和保持患者的体位舒适正常,可避免血液循环不畅的发生,防止腿部和腰部神经受压,避免压疮等现象出现;术后细致周到指导患者的饮食、活动和作息,可加快患者康复,提高护理效果和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腹腔镜联合宫腔镜手术中应用人性化护理可以加快患者苏醒、缩短切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单慧娟,张星谭,牛焱焱.分析妇科宫腔镜与腹腔镜联合手术的护理配合[J].中国实用医药,2015,19(10):229-230.
[2]张秀珍.浅析妇科在宫腔镜与腹腔镜联合手术中的护理配合[J].世界最新信息文摘:电子版,2015,57(15):239-240.
[3]傅胜坚,张小琴,封尊碧.妇科宫腔镜与腹腔镜联合手术的中西医护理[J].四川中医,2014,9(32):177-178.
[4]李杏.宫腔镜和腹腔镜联合手术的护理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9(10):227-228.
[5]李倩,王路,崔新苗.宫腔镜与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妇科疾病的围术期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2014,31(1):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