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创新模式探究(3)
添加时间:2016/09/27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三、北航模式的重要启示。 要探究北航模式对于北航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重要启示,必须明确在国内同类高校中,科技创新的北航模式处于何种位置,有何优势与不足。 2000-2013 年,北航共主持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 40
以下为本篇论文正文:
三、“北航模式”的重要启示。
要探究“北航模式”对于北航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重要启示,必须明确在国内同类高校中,科技创新的“北航模式”处于何种位置,有何优势与不足。
2000-2013 年,北航共主持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 40 项,在全国 39 所“985”高校中排名第八; 获得一等奖 8 项,排名第二;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 2 项,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等 10 所高校并列排名第十八; 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 15 项,与西安交通大学并列排名第三;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23 项,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并列排名第七。在北航主持获得的 40 项国家奖中,面向应用领域的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达 38 项,占获奖总数的 95%,并且所获得的一等奖全部为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面向基础前沿领域的自然科学奖仅有 2 项,占获奖总数的5% .获奖情况如图 1 ~ 图 5[26-28]所示,图中仅列出获奖的高校。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对三类奖励授予对象的规定: 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公民。国家技术发明奖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公民。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予在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29]
北航的获奖类别及排名情况,充分反映出北航在面向应用领域的重大技术和重大工程研究方面的优势,并反映出北航在面向科学前沿的基础研究领域的不足。
这启示着: 在未来较近的一段时期内国家仍将应用领域的核心技术和重大工程的创新作为一种重大需求,在此背景下,“北航模式”要延续奇迹,就必须保有一定规模的科研人员,继续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的需要进行科研攻关。并在基地平台、创新团队、精神文化和管理体系等要素方面,继续予以改革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创新需求和创新环境,保持北航在应用领域科技创新的优势所在。
与获奖总数前八名的“985”高校相比: 北航不仅在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获奖总数上,低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在自然科学奖占本校获奖总数的比例上也仅比哈尔滨工业大学高一点,如表 1 所示。[26-28]这一获奖结构反映出,在北航的科研结构中,面向科学前沿的基础研究的能力严重不足。这不仅影响着科技创新“北航模式”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会极大地影响北航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实现。
在“北航模式”中,北航获奖的科技成果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和信息领域的重大技术和重大工程的创新研究方面。近年来,中国航空航天研究院所和企业也在不断加大创新人才的引进力度,创新能力急遽提升,正逐步成为应用技术领域重大需求研究攻关的主体,相关工程技术研究项目投向高校的比例会越来越少。国家也出台规定科技重大专项必须以“以企业为主体”[30]牵头,高校牵头负责重大专项的机会也在减少。因此,未来北航以应用为面向的工程技术研究获得重大创新成果和奖励的空间会越来越小。同时,基础研究是一切科技创新的起点和源动力。基础研究的能力不足,不仅未来科技创新的源动力不足,当下工程技术创新研究的能力也会逐渐变弱,进而影响北航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及其在国内的影响力。另外,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角度来讲,面向科学前沿的基础研究能力的高低还是评价一所大学国际影响力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基础研究的能力不足还会影响北航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实现。
这就启示着: 要实现“北航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好北航建设空天信融合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就必须在保证已有的科技创新优势的基础上,对现有的学科体系、人才结构,创新机制以及相应的管理体制进行综合的改革和创新。调整资源配置,以国际视野,汇聚培养一支面向前沿基础的研究队伍,大力发展国际交叉学科,增强基础研究能力。
在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框架内,重视前沿基础与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并不冲突。正如北航前校长怀进鹏所说: “世界一流大学既要在传承及发展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样也要在振兴国家民族发展中彰显自己的价值,做出实质性贡献。研究型大学要想在科学研究上有所贡献,关键是要能发现并识别科学研究的‘源头',研究要能讲出一个’美丽动听的故事‘并做出不可替代的结果。”[14]27在未来,随着国家对大学定位的调整,北航应逐步将科研创新的重点从面向应用的工程技术研究转向面向科学前沿的基础学术研究,从着眼于创新工程技术到着眼于创造知识,从着力于创造成果到着力于培养人才。以科学和人才影响力的本质提升助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唐景莉。 在祖国的蓝天上书写奇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双轮驱动”采访纪实[N]. 中国教育报,2012-10-24( 1) .
[2] 蔡劲松。 探索新模式 创造新奇迹---北航以自主创新促持续发展的启示[J]. 国防科技工业,2009 ( 1) : 46.
[3] 江泽民。 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N]. 中国教育报,1995-06-05( 1) .
[4] 胡锦涛。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 [J]. 求是,2006( 2) : 5-6.
[5] 习近平。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4-06-10( 2) .
[6] OECD. Innovative networks: Cooperation in national innovationsystems[R]. Paris : OECD,2001: 31-41.
[7] 盛四辈,宋伟。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构建及演进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 1) : 73.
[8] 廖建锋。 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J]. 交通高教研究,2004( 4) : 21.
[9] 高靓,万玉凤。 2013 年度国家科技三大奖中高校获奖项目超过 2/3 [N]. 中国教育报,2014-01-11( 1) .
[10] 马殿富。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的定位与面临的挑战[J]. 计算机教育,2007( 3) : 4-6.
[11] 李未。 探索科技创新平台模式服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J]. 中国高等教育,2005( 19) : 18-19.
[12] 张志辉,樊尚春。 推动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科攀升计划[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 1) : 122.
[13] 杜玉波。 大学建设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N]. 光明日报,2005-01-12( B4) .
[14] 怀进鹏。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实现创造知识和人才培养双轮驱动[J]. 中国高等教育,2012 ( 21) : 26-27.
[15] 邓怡,廖行,朱小溪。 让材料的特种功能在蓝天和海洋中展现---记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得者、北航特种功能材料研究团队[N]. 北航校报,2009-01-11( 1) .
[16] 谢文峰。 建立科技创新机制促进高校科技工作转变[J]. 科学咨询,2006( 11) : 25.
[17] 陈芳,穆荣平,宋河发。 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支持政策关联性研究[J]. 科研管理,2013,34( 1) : 55.
[18] 王娟。 文化作用于科技创新的机制与路径研究[D]. 沈阳: 东北大学,2013.
[19] 张保淑。 北航编织民族飞天梦[N].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10-20( 8) .
[20] 贾爱平,邓怡。 让我们的飞轮和陀螺旋转在世界前沿---记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北航创新团队[J]. 国防科技工业,2008 ( 1) : 26.
[21] 房建成。 怀揣梦想 立德树人 做新时期的优秀园丁---北航三代人的“陀螺梦”[M]∥周自强,房建成。 永恒的陀螺精神。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3: 7.
[22] 余国扬。 高校科研管理体系要论[J]. 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4( 9) : 71.
[23] 唐景莉,邓怡。 始终服务国家重大需求[N]. 中国教育报,2011-01-16( 1) .
[24] 钟华,廖行。 北航探索构建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N]. 科学时报,2011-12-09( 3) .
[25] 唐莉,陈庆山。 研究型大学专职科研队伍的制度建设---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J]. 中国高校科技,2013 ( 9) : 16.
[26] 2000-2013 年度国家科技三大奖 985 高校第一单位获奖情况统计[EB/OL].[2015-01-10].
[27] 2000-2013 年度科技奖励[EB/OL].[2015-01-10].
[28] 国家科技奖励: 奖励统计[EB/OL]. [2015-01-10].
[29]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N]. 科技日报,2004-01-07( 1) .
[30] 司诺。 国务院确定科技重大专项“以企业为主体”[N]. 第一财经日报,2009-05-14(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