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外语文化建设水平是高校国际化程度的重要体现,是高校评估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准,本文围绕高校外语文化的定义、外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理工类高校外语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从教学、第二课堂活动和国际交流等方面深入开展外语文化建设,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探索外语文化建设新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外语文化建设;建设思考
目录
1概述
2外语文化的定义
3理工科大学外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4理工类高校外语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概述
随着国内高校与国际名校的科研、教育交流的不断深入,国内各类高校的国际化程度都在不同程度上随之提升,因此国际化程度也渐渐成为高校评估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准。而外语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与国际化紧密相连,是国际化程度的一个突出体现。纵观国内学者对于外语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不难发现,此类研究寥寥无几,关于外语文化建设研究主要是针对于综合性大学。理论界针对理工科大学外语文化建设研究更多的偏重于外语教学单方面,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重点研究外语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理工类高校外语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并且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2外语文化的定义
笔者在归纳借鉴专家学者对外语文化定义的基础上,将外语文化定义为:外语文化是以师生价值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为核心,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充分融合,以外语知识和国际化能力提高为目标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总和,涵盖外语文化环境建设、外语文化制度建设、外语教学、国际交流、外语文化群体活动等方面内容[1].从上面的定义出发,具体剖析这种文化现象的结构,可以看到外语文化由三个层次构成:
外语文化的外显层。主要指有利于外语文化建设的物质形态,如校园的布置设计、开展活动的场所、图书馆建设、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等外语教学设施,以及显示在外的外语文化活动形式,如外语竞赛活动、外语知识展示板及与外语文化相关的文体活动、学术报告、社团组织。外显层是外语文化的“外化”形态,也是外语文化“内化”的载体。
外语文化的中间层。主要指学校与外语文化相关的部门机构、管理机制、政策制度以及各种社团和组织机构及其职责范围等。中间层也称为制度层,是外语文化建设开展的制度保障。
外语文化的内核层。主要指外语文化所表现出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各种意识形态,表现为良好的氛围、传达的思想、深刻的内涵、知识的增长、视野的开阔。这一层的内涵是无形的,是内化在外显层和中间层之中,但确是外语文化中最直接的成果。
外语学习的本质意义就是吸收借鉴他国的文化的精髓,在学校内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外语文化建设,能够营造开放、吸收、包容、和谐的校园氛围,进而提高语言技能教育,应用能力、人文修养和精神智慧,有利于高等学校跨越式的发展。
3理工科大学外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由于学科发展特点不同于外语类以及综合类高校,大多数理工类院校在人文社科方面的建设投入力度不大,因此纵观CNKI所发表的论文可见针对理工类大学外语文化建设的研究极少。笔者面向包括理学院、光电学院、机电学院和计算机学院在内的200名大三学生发放了“长春理工大学外语文化建设满意度调查问卷”,收回了有效问卷186分。通过对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发现,87.3%的学生认为“学校缺少外语文化氛围,国际化程度不高”.表1为本科生对国际化人才的认知情况:
从表1的数据不难看出理工科的大学生对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性具有较高的认知度,同时迫切希望提高自身的能力,希望自己能够有机会提升自身的国际化素养,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我们在问卷调查后随机对一些学生进行了简单访谈,其中大多数学生希望自己在大学学习期间能够开阔视野、进行国际交流。
但是当涉及提高外语素养的渠道时,大多数学生的态度是茫然的,87.2%的学生依然通过大学外语课堂教育了解与外语相关信息、资讯以及社会文化知识。从表2和表3的对比情况看,当前外语文化素养提高的主要渠道与学生认同的学习效果较好的方式基本相符,这也说明了课堂教育在外语文化氛围中的主导性作用。显然,外语文化第二课堂活动与学生的期望有较大差距。学生认为第二课堂活动对外语素养的提高具有显着的效果,但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面较小。
从表4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参与文体类和社团类外语文化建设活动热情较高,受众面较广,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知识类、讲座类外语文化活动对技能要求较高,受众面较小。
以上数据充分说明本科生对于国际化的期许以及学校在实际建设中对于外语校园文化建设的忽视。而这种忽视所带来的直接的后果在于学生外语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的欠缺,进而导致学生在就业中,尤其是在进入全球500强企业的竞争中的失利。根据长春理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数据显示,来我校招聘的企业中86%的企业对应聘者外语水平有要求,这些企业中不仅是外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也同样要求毕业生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毕业生外语沟通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数量、质量和层次。
4理工类高校外语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1)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第二课堂活动具有内容丰富、灵活多样、受众广泛等特点,可以丰富第一课堂内容和形式。理工科大学外语文化建设第二课堂活动要不断创新,坚持“两改”即“改变学习方法、改变学习态度。改变学习方法是要秉承继承传统和不断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不断扩大传统的”口语角、演讲比赛、写作大赛、知识讲座“等活动的参与面的同时以各级学生组织、团组织为依托,以网络媒体和微课为载体,把团体活动和个人学习相结合。改变学习态度是倡导创新性的学习方法,改变原有枯燥的学习内容、娱乐化的学习形式。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把外语文化学习变成各种网络媒体表现形式,形成主体突出、内容具体、草根研究、趣味创作、成果简化、多样传播的特点,使学生爱上新鲜的学习形式,多样的学习内容,产生快乐的学习感觉。
第二课堂活动是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从外语文化活动的承办部门上看学校各职能部门要起到主导作用,同时要充分激发和支持社团组织的积极性。学生社团组织因其了解学生需求、组织形式灵活、开展工作积极等优势,在外语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充分发挥留学生和交流教师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来中国的高校留学,安排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在同一课堂学习,同一个实验室科研,中外学生在共同学习交流中既有利于相互间的语言学习和专业学术交流,又可以把多文化教育背景的思想和理念有效融合起来,将其他国家教育注重创新、培养实践能力的优势与中国严格管理、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
具有国外留学经验的教师在高校国际化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学人员在国外长期学习和生活,形成了国际思维和国际视野,掌握了学科的前沿理论,高校要搭建平台充分发挥留学人员的优势,将国外先进的学科理论、教学理念、人文精神在校园内广为推广,成为高校外语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3)深化开展国际交流活动高等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所学校的国际化程度、办学层次与质量,也体现其人才培养的水平。加强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师生走出国门认识世界的重要窗口,理工科大学应积极推进多项国际交流活动,如中外联合办学,交换留学生、海外实习项目,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前往教育强国交流学习,将中外教育的优势结合起来。在走出去的同时,还应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校学习,学校国际交流中心、外语学院、团委等发挥引领作用,指导师生与留学生建立伙伴关系,搭建交流互动平台,吸引留学生参与到形式多样的外语文化活动中来,增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就是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引进资源能够;通过海外留学能够和开阔眼界,通过等等,所以说,把国际化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性目标,不仅仅是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需求,也是高校发展的现实需要。
外语文化建设是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服务的,培养出的国际化人才也要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因此,外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以拓宽学生国际视野为目标的理工科大学外语文化建设,要依托教学和实践活动和国际交流等方面深入开展,与时俱进,在内容和形式方面不断创新,探索新的建设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徐嫚,黄吟。国际化视野下理工科大学外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2015(6)。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人民出版社,2010:18.
[3]杨武成,梅林。论大学外语文化辐射圈的意义及构建[J].前沿,2012(2)。
[4]庄少绒。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4)。
[5]马化详,霍晓丹。国际化视野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以北京大学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