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职业精神的认知、医学责任感的确立,良好的医德医风都要从学生入校抓起,从而抓住源头,抓到根本,为今后的从医之路打好道德基础,为医德建设提供超前的、连续的、长久的保障。
以下为本篇论文正文:
摘要:医学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是当今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对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医学类学生对医学职业精神认知状况的调查,发现当前在校医学类学生对医学职业精神理念上的重视与实践行动高度不一致。通过分析,初步提出了厘清医学教育理念、选择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注重实习生的职业精神教育、拓展医学职业精神培育渠道、积极弘扬正能量五位一体的职业精神培养新途径。
关键词:医学类学生;职业精神;医德教育;认知现状;培养途径
职业精神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医学类学生是未来人类生命的“守护神”,因此,医学生职业精神的认知、医学责任感的确立,良好的医德医风都要从学生入校抓起,从而抓住源头,抓到根本,为今后的从医之路打好道德基础,为医德建设提供超前的、连续的、长久的保障。
本研究通过抽样的方式对我校医学院、教育与科学学院临床心理学专业1-4年级的学生和护理学院、药学院1-3年级学生的医学职业精神及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形成该调查报告,成果如下。
一、医学职业精神及医学生责任感的内涵
职业精神是指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
关于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学界有着不同的界定。王明旭、张文认为,由美国内科学会等单位倡议并获得美国、英国、法国、中国等3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个国际医学组织认可的《新世纪的医师执业精神--医师宣言》,充分体现了当代医学的职业精神。可以概括为:患者利益至上,医学诚信第一,提高业务能力,促进社会公平。李本富认为,医生的职业精神是医生在职业活动中应具有的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统一;其中,医学科学精神是医生求真务实、推崇理性、勇于创新以及追求医疗技术卓越的精神;医学人文精神是医生向善、求美、利他以及关注服务对象情感体验的精神。杜治政教授则认为,医学职业精神“首先考虑的是病人的健康”“将病人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综合各位学者的意见,李本富教授的观点最为全面,他认为医学类学生的职业精神是指医学类学生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应具有的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统一。其中,医学科学精神是医生求真务实、推崇理性、勇于创新以及追求医疗技术卓越的精神;医学人文精神是医生向善、求美、利他以及关注服务对象情感体验的精神。
医学生责任感是指医学生对其责任对象的自觉意识,是对自己、对患者、对国家和社会所应承担责任的感知与自觉履行的情感态度,并自愿承担过失后果的内心体验。关于医学生的责任在《医学生誓词》中有明确表述。
二、调查内容及结果
(一)医学类学生对职业精神的认知状况
问卷调查显示,在选择医学的原因中,57.7%的被调查者是出于“个人兴趣”和“解除病患痛苦”,有着良好的职业目的和职业立场,但仍有42.3%的被调查者是出于“父母的影响”及“就业的考虑”两方面原因,表明现在有部分学生的职业立场不够坚定,缺少坚实的职业精神根基(见表1)。
在表2和表3中,对于医学生职业精神认知的调查表明,较高比例的学生明确认为,医学的职业精神非常重要,而且认为人文科学在医学中的作用极大。但知道《新世纪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以下简称《医师宣言》)及其内容的医学生比例刚刚超过一半,仅为53.9%,不知道和仅知道《医师宣言》名称的人数比例高达46.1%.这说明在医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没有形成广泛学习宣传《医师宣言》的氛围,缺少学习医学职业精神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对其知之甚少(见表4)。
(二)医学生在校期间接受职业精神教育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在“课堂上接受过专门的职业精神教育”的问题上,选择“接受过很多”的人数为150人,比例仅为28.4%,“没接受过”和“接受过,但是很少”的人数比例为71.6%,表明我校超过七成的医学生均未接受过或者很少接受专门的职业精神教育,反映出我校对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重视不够(见表5)。
表6和表7则显示,我校医学类学生在课外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接受和参与医学职业精神教育(活动)的比例较低。具体而言:在学习过程中,选择接触“很多”职业精神教育内容的比例为12.5%,“没有”“极少”和“偶尔”接触过医学职业精神教育内容的人数共占87.5%,说明我校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医学职业精神教育处于匮乏状态(表6);在生活过程中,“经常”接触医学职业精神宣传、氛围或文化的人数比例为17.2%,“没有”和“偶尔”涉及的人数比例高达82.8%,表明我校对医学生职业精神舆论宣传和氛围营造方面投入不够(表7)。
(三)医学生责任感及对医患关系的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6.8%的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医者的职业要求,认可“救死扶伤,防病治病”是“医学职业的基本要求,必须做到”(见表8);在对造成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进行调查时,选择“医院或医生追求经济效益”和“部分医生不负责任”的占40.5%,选择“患者的期望值过高或一些患者不讲道理”,也就是把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归结到患者的占36.2%,还有23.3%的学生认为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新闻媒体对医患关系的负面影响”造成的(见表9)。在“患者与医生对治疗方案意见不一致时”,不仅有61.9%的学生选择了“充分沟通,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尊重患者的选择”,同时还有26.1%的学生选择采纳患者意见,而坚持按医生的意见办的只有7.2%(见表10)。通过分析比较可以看出,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当前医患关系的现状,但在一定程度上又不愿意承担责任,说明学生责任心不够强,知行不一。
三、本科医学类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其一,本科医学类学生普遍存在发展目标不明确,责任感缺失,职业意识薄弱,对职业精神养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心理准备不足等问题。学生在校期间,只重视专业知识学习,而对职业精神的概念、内容、养成途径等知之甚少,因此,对通识教育尤其是对社科人文类课程重视不够,积极性不高,课堂质量难以保障。
其二,当前的医疗环境给医学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带来了挑战,致使部分学生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弱化。部分医务工作者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职业道德滑坡,对患者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甚至为追求经济利益过度医疗,这些职业道德滑坡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医学生的思想品德。同时,不断恶化的医患关系,媒体及社会对医学的片面宣传及对医务工作者的误解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学生职业认同感带来了负面影响,无形中削弱了职业精神培养的效果。
其三,医学教育的过度专业化和功利化倾向,导致专业课教育对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高速发展,医学技术得到极大推崇,反映在医学教育上就是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上均向专业课倾斜,而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医学教育的“专业化”“实用化”“技能化”,忽略对学生医德及职业精神的培育,没有创建良好的职业精神环境,致使许多医学生价值观错位,只关心专业知识,不重视职业精神培育,认为只要学好专业技术就可以当一名好医生。
其四,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使医德教育难以实现知行合一,尤其是在前两年半职业精神形成的关键时期。目前,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具体来说,主要是通过《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相关人文课程的教学完成的,即在课堂教学中,试图通过理论灌输,引导医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操守。虽然产生了一些效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内容比较注重理论,而对针对性、实效性关注不够;在教学方法上,仍然以灌输为主,未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缺乏实践的检验,对医学史、医学伦理及各专业课程教育中涌现出来的医务工作者的典型人物和他们体现出来的优秀品质,以及课堂上所掌握的处理医患关系的技能等,学生们难以做到知行合一。
最后,校园文化建设中没有形成引导和培育医学生职业精神的良好氛围,隐性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发挥。“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明确提出“将医德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全过程”.这就要求通过一切途径加强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增强医学生的职业精神认同,因此,除了通过课堂这个主渠道实施医学职业精神教育外,还应通过一系列隐性教育方式进行。隐性课程蕴涵在学校的各种情境中,如校园环境、课堂学习气氛、教师人格、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生组织、法规制度、评鉴制度、书籍网络与社会实践等。而调查结果显示,我校虽然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但在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文化氛围营造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四、医学生职业精神和责任感培养的路径
医学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应根据医学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采取多种措施,通过不同途径加强职业精神教育,使每个医学生都能形成良好的职业观念和行为,维护白衣天使的圣洁形象,造福人类。
(一)厘清医学教育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是引领社会新风尚的重要指导思想。学校各级领导、全体教师队伍、管理人员都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医学教育德育为先的观念,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不能只重视专业知识,更要重视医道德品质的提升。在教学、管理、服务各个环节充分彰显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营造课堂和生活中医学职业精神培育的良好氛围,塑造具备优秀职业精神的医学生。
(二)选择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
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有学者发现医学课程过于关注诊疗技术,对职业价值、医患关系关注不够,因此,率先提出了要强化医学教育中的职业精神教育。此后,与职业精神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在美国医学教育中日益受到重视。美国不但设立了关于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显性课程,还设立了隐性课程,更建立了关于医学职业精神的考核评价体系,这些都给我国的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提供了有益启示。结合我校实际,应在公共政治课教学中突出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职业精神培养,医学导论、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人文修养课,主要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操守。专业课教学中应注重将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贯穿其中,结合专业课理论、典型案例、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提高医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
(三)注重实习生的职业精神教育
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开始,是由学生到医生的过渡,是医学生接触社会、开始为病人服务的时期,也是医学生已有的伦理观、价值观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期。这一时期,医学生的思想观念会发生较大变化,因此,必须强化职业精神教育。通过专业见习、实习、观摩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让学生早见习、早接触临床实践,边学习边实践,把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见习、实习有机结合,变一次见习和实践为多次见习和实践,通过反复实践不断提高医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认知能力。
(四)积极拓展医学职业精神培育渠道
充分发挥我校深厚文化底蕴的作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努力营造弘扬医学职业精神的氛围。大学的校园文化以独特的魅力影响着每个学生,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为此,学校应通过营造良好的大学文化氛围,让一草一木具有人文气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学生在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熏陶下,养成高尚的情操与人格。
参考文献
[1]斯特恩。医师职业素养测评[M].邓洪,熊婉,万学红,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2]俞方。美国医学课程改革历程探索[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李本富。试论医生的职业精神[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6):3-4.
[4]王明旭,张文。促进医学职业精神建设优化医学的社会职能[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6):9-12.
[5]ABIM基金、ACP-ASIM基金和欧洲内科医学联盟。新世纪医师专业精神--医师宣言[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6):29-31.
[6]张新华,张天成,唐志晗,等。基于国家医学教育标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82.
[7]陈凯。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问题的伦理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3):383.
[8]王春光。关于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27.
[9]张云飞,李红文。从传统医德到现代医学职业精神--中国传统医德的现代转化[J].医学与哲学,2011,(6):11-14.
[10]和新颖,李恩昌,刘庆,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医学职业精神的培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