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中,以血源性病原体传播疾病的风险最让人担忧,在治疗、注射、采血、输血、医疗废物收集等工作过程中,常需要医务人员高度暴露于血源性病原体传染的风险之中[1]。一旦破损的皮肤黏膜意外与血源性传染者,或病原体携带者的血液直接接触;或被使用过的医疗锐器刺伤,就可能发生职业暴露事件[2]。因此,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主要与从事的工作有关,一般以病人及医疗器具接触较为频繁的护士为主,其次是医生[3]。医务人员不仅是医院医疗工作、护理工作开展的保障,更是医疗水平提高的关键,患者所信赖的对象,如医务人员因发生了职业暴露事件,而产生不良认知、消极心理状态,进而影响医疗工作,甚至是脱离岗位或因为对血源性传染病原体没有正确的认知心态,不及时采取职业暴露后的对策,不仅会增大血源性传染病的传播范围,也会进一步损害自身生命安全[4]。根据目前的医学报道,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事件中,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等以血液传播为途径的疾病占据了相当的比例[5];同时,已证实有二十多种病原体,可通过皮损后的伤口,进入医务人员体内,引起局部或全身性传染病,如梅毒螺旋体、肝炎病毒、结核杆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其中,以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职业暴露最多[6]。姚源等[7]的研究中,暴露源为乙型肝炎病毒的比例为67.09%;黄继峥等[8]的研究中,乙型肝炎病毒为主的暴露源占71.05%。随着现代医疗的高速发展,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也在逐年增加,例如孙建等[9]的研究中就报道过,158所不同级别医院共计生职业暴露事件11116例,调查首年发生1542例,2010年发生2474例,2015年发生7100例。由此可见,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事件的发展趋势已成为公共卫生事业的突出问题。但由于医务人员出于对血源性传染病的重视性和敏感性,在发生职业暴露事件后,会因为担心自身感染血源性传染病而焦虑万分,从而影响自身认知和心理状态[3]。因此,我院选择部分发生过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进行相关研究调查,同时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详细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1.1、研究对象
从本院2013年5月到2016年4月本院发生过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中选择90例。其中男43例,女47例;年龄19~50岁,平均年龄(32.8±7.3)岁;工作年限3个月~22年,平均工作(8.5±3.1)年;实习生34例,护士26例,护师12名,主管护师6名,专科医师8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任医师3名。血源性传染病类型:乙型肝炎49例、艾滋病21例、丙型肝炎9例、其他11例。
1.2、选取标准
(1)18~50岁院内医务人员,实习生实习前经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身体各功能正常,无严重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传染性疾病。(2)正式工作的医务人员在发生职业暴露前,定期体检(一年一次或一年两次)均无异常情况。(3)职业暴露事件均在院内工作时发生。(4)参与调查的人员,经焦虑自评量表测试,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5)为皮肤黏膜、暴露性伤口、操作不当等接触到血源性传染病者血液、皮肤、黏膜和污染的医疗器械,而引起的职业暴露。
1.3、排除标准
(1)非本院医务人员,或未进行定期职业体检及实习前身体健康状况检查者。(2)非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如肺结核、幽门螺旋杆菌等感染所致。(3)在院外发生的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
1.4、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和肝功能、梅毒螺旋体、HIV抗体测试等检查,了解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具体情况和认知、心理状态,并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 防护心理建树:职业暴露重在防护,可定期对医务人员,尤其是实习生、护士进行血源性传染病危害性的灌输,并进行一月一次的相关知识考核,从心理和认知上提高医务人员对血源性传染病的重视度,使得其在诊疗工作中更加谨慎细心,提高危险因素防范意识,减少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率。
(2)心理前馈控制:通过提前了解医务人员的心理状态、认知状态,制定符合其工作性质的政策、规则、程序等,以具体的计划,来引导医务人员的工作行为、心理和认知状态,在减少工作漏洞和标准化操作的基础上,提高工作环境的安全感,进而缓解医务人员过于紧张的心态和精神,从而以积极、健康的心理从事医疗工作。
(3) 心理疏导:每日复杂、大量、重复、高危的诊治工作,易使医务人员产生疲乏、烦闷、抑郁、埋怨等情绪,应在培养医务人员职业技术和素养的同时,合理调配人员结构及安排工作,注意疏导医务人员不良情绪,提高其乐观心态。
(4)心理支持:医务人员发生了职业暴露事件后,通常会表现出心情低落、恐惧回避等状态,甚至是悲观厌世等心态。因此,一旦发现有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应协助其立即采取措施,如挤出污血、清洗、皮损伤口、注射抗体疫苗等,鼓励其积极接受治疗,正确面对疾病。
1.5、评价指标
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部位、医疗器械、科室、环节、认知和心理状态,并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90例医务人员进行心理干预效果评价。SCL-90: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焦虑、抑郁、恐怖、偏执、敌对、精神病性9个因子,每个因子3分。总分越高,心理和认知状态越差。
1.6、统计学处理
以EpiData3.1软件初步校正全部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n(%)”形式录入计数资料,并以χ2检验;“”形式录入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结果用t检验;检验水准:P<0.05示数据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发、生职业暴露的部位
90例发生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其暴露部位分别是手指 48例(53.33%)、手心15例(16.67%)、手背12例(13.33%)、眼部5例(5.56%)、双脚2例(2.22%)、胸口2例(2.22%)、四肢躯干 6例(6.67%)。
2.2、发生职业暴露的医疗器械分类
导致职业暴露的医疗器械主要是输液器针头41例 ,其次是注射器针头21例,如表1.
表1 导致职业暴露的医疗器械在医务人员中的分布
2.3 、发生职业暴露的科室
如表2所示,发生职业暴露的科室主要是内科30例(33.34%)、外科25例(27.78%),以及传染科16例(17.78%)。
表2 发生职业暴露的科室分布
2.4、发生职业暴露的环节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环节是进针40例(44.44%)、拔针和拔针帽23例(25.56%)、测血糖3例(3.33%)、清洗器械13例(14.44%)、传递器械2例(2.22%)、缝合皮肤3例(3.33%)、术中操作2例(2.22%)、其他4例(4.44%)。
2.5、职业暴露后医务人员的认知、心理状态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后,15例(16.67%)表现不在意,38例(42.22%)表现担忧,19例(21.11%)存在焦虑,12例(13.33%)表示恐惧,6例(6.67%)出现回避。
2.6、SCL-90评分
对90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进行心理干预后,其SCL-90总分较干预前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27,P<0.05),表3。
表3 90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心理干预前后SCL-90评分
3.讨论
医院是救死扶伤的环境,但同时也是各种传染源汇集的地方,医务人员日常诊疗、护理工作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有毒、有害、传染物质,稍有不慎,就会感染病原体,发生职业暴露[10]。本文研究的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一般是指医务人员在各种各样的操作中,因过于频繁的接触血源性传染病者或携带者的,不慎被接触过患者的医疗锐器或患者的血液、体液,刺破及污染了皮肤、黏膜[11]。这是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染病中最常见的情况,不仅感染风险高,且会对医务人员认知、心理状态产生巨大影响,从而影响其工作质量和职业暴露后的治疗速度[12]。本文选取的90例发生过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中,乙型肝炎49例、艾滋病21例,共占总比77.78%;输液器、注射器针头扎伤导致的职业暴露共有62例,占总比70%。由此可知,乙型肝炎病毒、HIV在血源性传染性病原体中最为常见,而医务人员一旦感染肝炎或艾滋病病毒,不仅意味其不可再从事医疗工作,也会因此影响其终身健康、生活事业。
因此,医务人员在被医疗锐器针刺皮肤或皮损处接触到血源性传染源后,大部分都会表现出担心、忧伤、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过于紧张敏感,心理承受能力和认知水平明显不足[13]。由表3数据可知,进行心理干预后,90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SCL-90评分(5.04±1.26),比较干预前SCL-90评分(15.35±3.03)有明显下降。所以,对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是帮助医务人员预防和降低职业暴露危害的有效措施。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本事件发生后,会对医疗资源及医务人员自身造成巨大损害,但许多职业暴露的发生都是可提前避免和预先控制的[14]。本文研究的90例职业暴露事件,主要发生在内科(30例)、外科(25例),以及传染科(16例)和进针(40例)、拔针环节(23例),可见除了使用心理干预措施,提高医务人员防护意识和心理承认能力、认知水平以外,还需要规范检查、输液、注射、手术等操作中的个个环节,避免因为一时疏忽或操作不当而感染病原体[15]。另外,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处理、调查、核实和随访等工作,应安排专人负责,做到第一时间将职业暴露后的风险降到最低[16]。最后,还需要注意本文中所选取的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案例并不多,在医务人员的认知、心理状态研究方面,还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从实际出发,积极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和加强细节管理,提高医务人员的危害意识,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薛小萍, 韩崇旭, 韩东升. 2009-2012年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5, 42(2):216-218.
[2] 李皎皎, 刘旭峰, 陈奕霏,等. 信息损伤的佐证--来自职业暴露领域的证据[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 17(3):278-280.
[3] 陈倞倞, 郭晶. 护理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研究进展[J]. 护士进修杂志, 2015, 30(10):887-888.
[4] 童书蓉, 党桂宁, TONG Shu-rong,等. 临床护士职业暴露现状分析与防护对策[J]. 护理管理杂志, 2016, 16(1):45-46.
[5] 余红, 杨惠英, 刘银梅. 三级综合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监测[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5, 14(6):421-423.
[6] 蒋景华, 张晓莉. 血源性致病因子在某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中的分布及其发生因素[J].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5, 32(11):1107-1108.
[7] 姚源, 穆丽焕, 肇颖新. 职业暴露防护体系对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的影响[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23):3185-3187.
[8] 黄继峥, 周晓平, 罗腾达,等. 一所三级传染病医院连续5年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特点[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6, 15(2):114-116.
[9] 孙建, 徐华, 顾安曼,等. 中国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工作的调查分析[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6, 15(9):681-685.
[10] 屈丹, 梁进娟, 刘育新,等.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因素调查与预防措施[J].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5, 32(5):473-474.
[11] 王宇, 张曼华, 史从戎,等. 团体心理干预对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影响效果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 17(11):1316-1318.
[12] 方惠娟, 周艳芝, 邓晓辉,等. 实习护士职业暴露现况调查[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6, 15(8):624-626.
[13] 陈皓, 郑小英, 张晓雯,等. 心理干预对艾滋病人应对方式和支持利用度的影响[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 20(11):1699-1701.
[14] 尤红, 朱亚利, 辛博,等. 综合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康复的影响[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 20(1):11-12.
[15] 王靖, 樊宏英, 程芸,等. 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危险因素调查分析与防范对策[J].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5, 32(4):374-376.
[16] 陈莉, 孟长秀, 薛均,等.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分析及防范对策[J]. 中国医学创新, 2015, 12(10):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