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宣教对儿童家长预防接种基本知识知晓率的影响
添加时间:2017/01/14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加大有关预防接种知识的宣传,完善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并实现预防接种信息共享,探索更为科学有效的应种适龄儿童掌控模式,是进一步提高儿童家长预防接种基本知识知晓率的有效途径。
以下为本篇论文正文:
摘要:目的:促进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基本知识的知晓率。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月免疫接种儿童家长300名为研究调查对象,总结儿童预防接种相关健康宣教实施,并对儿童家长预防接种基本知识进行调查。结果:100%(300/300)家长知道孩子出生后应该接种疫苗;94%(282/300)的家长对本地区6周岁内儿童应接种的10种基础疫苗中的全部或部分疫苗和接种程序比较了解;92%(276/300)的家长认为小孩发热或身体不适时不宜接种疫苗。结论:提高儿童家长预防接种基本知识知晓率有效途径在于加大有关预防接种知识的宣传,完善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并实现预防接种信息共享,这是进一步提高儿童家长预防接种基本知识知晓率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儿童;预防接种;健康宣教
几十年来我国通过建立健全的免疫机构和管理体系,规范疫苗接种行为,先后实现了省、县、乡为单位的儿童接种率达到85%的3个目标,但随着疫苗在临床的广泛使用,人们对预防接种知识的错误认识也越来越多[1].为提高儿童免疫接种工作水平和质量,探索儿童计划免疫管理的有效措施,本研究对近年来我院预防接种管理进行分析总结,旨在进一步探讨儿童免疫接种服务措施,以促进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基本知识的知晓率,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月免疫接种儿童家长(父亲或母亲)300名为研究调查对象,其中父亲171人(57%),母亲129人(43%),年龄23~31岁,平均(26.7±3.2)岁。文化程度:高中86名,大专及以上214名。参选儿童年龄2~15月龄,且均符合预防接种条件。
1.2服务实施 除了加强对接种前对儿童接种证的查验、做好消毒工作、严格掌握疫苗注射的间隔时间及搭配禁忌、做好疫苗的冷链管理、掌握疫苗接种的禁忌症、做好疫苗接种前后的观察、准备好抢救设备及药品等措施外,还采取以下措施:①1月龄儿童来接种门诊建证时,向家长发放“家长学堂”听课证,讲解预防接种方面的政策、疫苗的知识、接种疫苗的注意事项及接种副反应的应对措施等;②在儿童每次接种后,都给家长发放下次接种的预约通知单,并发放下次接种疫苗的接种告知单,要求家长回家后仔细阅读并签字,在下次接种时上交备案;③在接种时采取预防接种智能叫号系统,并增加留观30min后刷卡离开的模块,确保所有接种儿童能留观到30min,留观期间可对儿童家长开展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如上墙资料、展架、小册子及健康教育网络平台等进行宣传,必要时工作人员进行一对一宣传。
1.3调查方法 统一制定调查问卷,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儿童家长(父亲或母亲)预防接种基本知识进行调查,对回收的300份调查表资料用Excel进行资料整理及统计分析。
2结果
家长预防接种基本知识知晓情况调查结果显示,100%(300/300)家长知道孩子出生后应该接种疫苗;94%(282/300)的家长对本地区6周岁内儿童应接种的10种基础疫苗中的全部或部分疫苗和接种程序比较了解;92%(276/300)的家长认为小孩发热或身体不适时不宜接种疫苗。
3讨论
随着预防接种的普及,目前其管理措施已经形成了体系。随着国家扩大免疫的实施,疫苗接种数量的增加,预防接种医生所承担的工作量增加及部分儿童家长信息来源有误、沟通不及时等因素易导致家长对儿童预防接种存在错误认知与理解,对儿童日后的健康造成不利。而多种健康教育模式可以让家长对接种疫苗有正确认知,还可以调动家长的积极主动性,既保障了儿童的权利,也有效防止了传染病的流行。也有相当部分儿童家长文化程度低,经济比较困难,预防保健意识不强,不能及时主动到接种点接种疫苗,有的家长甚至拒绝接种疫苗。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对家长实施一系列的健康教育方式,通过健康教育化管理,让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有了正确的认识。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健康宣教后,儿童家长对小孩预防接种的主动意识增强,大多数家长基本或部分了解本地区6周岁内儿童应接种的国家免疫规划10种基础免疫疫苗及对应预防的传染病,主动接种、补种疫苗的意识比较高。
综上所述,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将会有更多的免费疫苗纳入免疫计划,这也充分说明疫苗接种在保护健康上的重要性。因此,加大有关预防接种知识的宣传,完善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并实现预防接种信息共享,探索更为科学有效的应种适龄儿童掌控模式,是进一步提高儿童家长预防接种基本知识知晓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林少杰,单芙香,刘刚,等。深圳市儿童接种率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5):111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