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介入治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分析
添加时间:2017/06/22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现对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方法进行研究,比较急诊介入的方法与溶栓方法的治疗疗效,现报告如下。
以下为本篇论文正文: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运用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本院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选取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给予急诊介入治疗,对照组给予溶栓治疗,观察对比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用急诊介入治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效果良好。
【关键词】急诊介入治疗;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疗效
急性心肌梗死表现为心肌坏死,由冠状动脉缺血和缺氧引起,发病较急。病因有过度劳累,情绪过于激动,饮食过量,突然的寒冷刺激,便秘时用力屏气,抽烟过多,饮酒过量等等。临床突出表现为突然发作胸骨后压榨性的疼痛,疼痛持续时间久,疼痛程度较深,并且疼痛不能够通过休息和服用硝酸甘油得到缓解[1].
实验室检查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心电图呈进行性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经常危及生命[2].全世界欧美国家本病发病率最高,美国心肌梗死年死亡人数约有150万人[3-4].中国近年来也呈上升趋势,每年新发至少50万人,现患病人数多于200万。现对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方法进行研究,比较急诊介入的方法与溶栓方法的治疗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100例2013年4-6月本院收治的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中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龄(50.3±2.9)岁,对照中男31例,女19例,平均年龄(48.3±1.9)岁。其中62例既往有心绞痛或心脏病史,34例有高血压病史,6例有糖尿病病史,8例无相关病史。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1.2临床纳入标准
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患者;患者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患者或家属愿意配合此次研究。
1.3方法
观察组进行急诊介入治疗,介入前给予常规吸氧,心电监护,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氯吡格雷片各300mg,术中静脉滴注肝素钠。行冠脉造影,梗死血管内介入冠脉内支架安置,入路选择股动脉或桡动脉。术后辅助治疗为降压降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
对照组进行溶栓治疗,给予常规吸氧,心电监护,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氯吡格雷片各300mg,然后给予尿激酶静脉滴注,150万U尿激酶混合0.9%氯化钠注射液,在30min内滴注完毕。并在之后5d,连续每天两次肌注肝素钠40mg.
1.4疗效评价标准
患者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治疗2h后,胸痛症状消失为效果显着;患者临床症状缓解,胸痛减轻为有效;患者症状五任何缓解,甚至加重为无效。
评价各项指标,包括心衰、休克、出血、严重心律失常等。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其中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对比结果显示,采用急诊介入治疗的观察组,效果显着34例,占比68%,有效12例,占比24%,无效4例,占比8%,总有效率92%.采用溶栓治疗的对照组,效果显着18例,占比36%,有效17例,占比34%,无效15例,占比30%,总有效率70%.观察组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后,观察组出现心衰2例,休克3例,出血1例,严重心律失常2例,对照组出现心衰8例,休克6例,出血4例,严重心律失常3例,对照组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虽然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发生率较低,8%左右,但是一旦发生,其致死率高达70%~80%[5-6].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积极进行心肺复苏,之后在进行后续治疗。因为本病多为突然发病,抢救时间越晚,预后越差,所以抢救应争分夺秒,并在此基础上合理选择抢救手段成为治疗关键[7-8].
急性心肌梗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都受到血栓因素的影响部分患者形成血栓,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冠状动脉闭塞,从而发生心肌梗死;有些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持久痉挛,形成血栓,从而扩大心肌梗死的范围。溶解血栓的治疗方法,即使用具有溶解血栓作用的药物,将血栓溶解,使冠状动脉通畅,使血液重新灌注到心肌。链激酶和尿激酶是常用的溶栓药物,它们能溶解血液中的纤维素原及纤维素,使血栓溶解,达到冠状动脉再通的效果。
现研究中,急诊介入治疗效果,优于溶栓治疗效果,治疗后出现心衰,休克,出血,严重心律失常的比例较低。
参考文献
[1]赵静,曹枫林,许玉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创伤后成长的预测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2):87-91.
[2]杜兰芳,廉宏伟,马青变。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延迟时间的分布[J].中国急救医学,2016,36(2):146-149.
[3]柳梅,范学朋,张伟明,等。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术围手术期血糖变异和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6,36(8):696-699.
[4]王磊,王明生,李明昌,等。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术中应用比伐芦定的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1):1295-1296.
[5]贾敏,刘震,罗义,等。缺血后适应对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灌注及预后的影响[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10(12):1732-1736.
[6]夏树亮,张丽,黄萍,等。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急诊/亚急诊介入治疗[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5,30(23):1781-1784.
[7]李敏。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术后急诊介入治疗45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14):81-82.
[8]王微,宋维,陈文腾,等。基于Utstein模式下的院内心脏骤停原因评价[J].中国急救医学,2015,35(1):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