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究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药物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0例为实验组, 同时选取非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0例为对照组,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左心射血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其左心舒张末期内径、PR间期等明显大于对照组 (P<0.05) ;实验组药物目标剂量使用率以及治疗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其临床特点较为复杂, 治疗存在一定的难度, 临床应加强患者的心电监护, 合理使用药物, 更好对其预后进行改善。
关键词:老年患者;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特点;药物治疗;
慢性心力衰竭是器质性心脏疾病患者疾病不断恶化而出现的危险性疾病, 患者会出现神经内分泌激活、血流分布异常、心室功能不全等表现, 在老年人群中有着较高的发生率[1]。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 使得慢性心力衰竭呈逐渐年轻化的趋势, 严重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因此, 加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疾病特点分析, 并实施有效的药物治疗, 十分必要。本文主要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药物治疗效果作分析, 如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0例为实验组同时选取非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0例为对照组,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实验组中, 男女之比为28/22, 年龄范围61岁~82岁, 年龄均值为 (75.58±5.56) 岁, 病程范围为1年~15年, 病程均值为 (8.30±3.25) 年。对照组中, 男女之比为30/20, 年龄范围39岁~59岁, 年龄均值为 (51.20±4.58) 岁, 病程范围为1年~8年, 病程均值为 (4.20±1.20) 年。本次研究已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且所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积极配合本次研究。
1.2、方法
对2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组, 主要包括其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心功能分级、治疗药物, 主要对其洋地黄类制剂、硝酸酯制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ACEI/ARB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利尿剂等口服药物、重组脑钠肽 (冻干) 注射液、洋地黄制剂、心肌营养药、静脉用利尿剂、硝酸酯制剂、硝普钠注射液等静脉用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1.3、观察指标
对2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超声和心电图检查结果 (PR间期、QRS持续时间、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心房直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射血分数) 进行观察分析, 同时对比2组药物 (ACEI/ARB制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制剂、洋地黄制剂) 目标剂量使用情况和治疗有效性的差异性。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严格录入SPSS 2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ACEI/ARB制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制剂、洋地黄制剂目标剂量使用率和治疗有效率等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R间期、QRS持续时间、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心房直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射血分数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时, 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2.1、超声和心电图检查结果
实验组左心射血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其左心舒张末期内径、P R间期等明显大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超声和心电图检查结果对比
2.2、药物使用和有效情况
实验组药物目标剂量使用率以及治疗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药物使用和有效情况对比[n (%) ]
3、讨论
社会的老龄化、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的改变, 使得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相关调查研究表明该, 我国高血压、冠心病等的发生率呈逐渐升高以及年轻化的趋势。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种, 其发生率较高, 且随着年龄的增加, 身体器官会出现衰退的情况, 血液流通不畅, 则会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提高[2]。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其与非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相比, 氨酸转氨酶 (肝功能指标) 水平会不断的增加, 主要是老年患者的肾功能较差, 这样会对药物代谢造成一定的影响, 使得药物的作用时间延长, 增加其血液浓度, 导致出现多种不良反应的情况, 从而降低其用药的依从性[3]。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其心功能水平降低, 会对其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 使得其器官出现低血流灌注, 对其肝肾功能造成损伤, 从而影响药物治疗的效果, 增加治疗的难度[4]。
洋地黄在心衰治疗中应用最早, 之后逐渐出现了血管扩张剂、利尿剂、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 此类药物仅能对心衰症状改善, 难以延长患者生命。上世纪90年代, 随着ACEI/ARB、醛固酮、β受体阻滞剂受体拮抗剂等药物的应用使得患者病死率得以降低, 神经内分泌抑制剂是心衰患者药物治疗中的里程碑。于2014年中国心衰指南推荐, 慢性HF-REF可使用基本治疗方案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所构成的“金三角”进行治疗。大量研究显示, ACEI/ARB、醛固酮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是对心衰患者预后改善的主要药物, 同时可减少死亡几率, 但是约有50%的中国老年心衰患者, 在治疗的过程中, 未接受此类药物, 而国外的使用率则高达80%以上, 本研究亦得到类似结果, 因此, 应充分加强此类药物在老年心衰患者中的应用, 以改善心衰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肝肾功能损伤较为严重, 临床为其实施药物治疗时, 应加强其心电监护, 合理用药, 从而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 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胡坚, 邱元芝, 彭乐, 等.不同性别和年龄段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 16 (10) :1019-10234.
[2]吴贞兰.老年与非老年慢性射血分数下降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临床特点比较[D].福建医科大学, 2015.
[3]张玉梅.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伴院内感染的病原学分析及抗菌药物优化治疗[J].医学综述, 2015, 22 (11) :2095-2096.
[4]田桂芳, 杨秀玲, 戴妍妍, 等.射血分数保留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及超声特点[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7, 9 (3) :345-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