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宣翻译实践中译者须遵循”内外有别“、”外外有别“、”含而不露“以及”以语篇为中心“这四大主要原则,因为这些原则对译员在实际工作中翻译策略的制定和翻译技巧的运用具有建设性指导作用。
以下为本篇论文正文:
摘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八大报告也阐明了文化软实力巨大的价值和能量。新时期外宣翻译人员应当有意识地掌握和践行几大重要的原则,增强外宣效果,让中华文化软实力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外宣;翻译;原则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1“内外有别”的原则
2“外外有别”的原则
3“含而不露”的原则
4“以语篇为中心”的原则
5结语
参考文献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目前,我国的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党的十八提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显然,落实文化“走出去”,提升文化软实力国际竞争力,具体工作主要在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民间的外宣、外事部门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其中的外语工作即外宣翻译是必要的环节,也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同其他形式的翻译相比较,外宣翻译有其很多独特之处。笔者认为,外宣翻译人员在工作中应特别遵循四个原则。
1“内外有别”的原则
汉、英语言及中西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一方面在文字体系、词汇形态、语法、表达等存在着巨大的不同;另一方面,中西方不同的地域环境、历史条件、社会背景、传统习俗、生活方式以及价值取向等,这种“南橘北枳”的现象很普遍。常常有这样的情形,汉语读者说熟知并欣赏的语言形式和表达,对英语读者而言,往往会使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反之亦然。这就为“内外有别”的外宣翻译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
最早提出“内外有别”原则的是沈苏儒。他指出,关于这一原则的确立,在建国后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曾几经反复,意见分歧较大,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才最终得到恢复和确立,作为指导外宣工作(当然也包括外宣翻译)的最重要原则之一(沈苏儒,2004:78)。该原则认为“有别”之处涉及宣传对象(即受众)、宣传目的、宣传内容、宣传方法和语言文字五个方面。这其中,受众的不同显然是第一考虑要素。受众的不同包括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客观方面,是指境内境外受众在价值观念(含文化和政治,思维和语言)和关注兴趣上存有差异;主观方面,则是说传播主体对作为传播对象的境内受众和境外受众抱有不同的效果期待。要针对不同的传播对象,通过设置职能相异的内宣和外宣机构,发送不同的信息文本,以期取得不同的传播效果,就是“内外有别”原则的内涵。
让外国人准确了解中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刘洪潮(2005:66)转引着名对外传播专家菲里克斯·格林(Felix Green)的话说:“我坦率地说,你们的对外宣传是失败的,你们的对外宣传没有说服力,有的反而会引起外国人的误解。从事国际传播的每一个作者、翻译和编辑,都应该在他的写字台上放一个标语牌,上面写着‘外国人不是中国人'.”在我们的许多对外报道中,往往有许多事情必须提供背景或多做解释才能使外国人了解,而我们没有那样做;有许多事情没有必要使外国人了解,外国人也没有兴趣去了解,而我们却强聒不舍或津津乐道。外宣翻译中“内外有别”原则强调:凡是需要外国受众知道的,一定要讲清楚,讲到他们能够懂得;凡是没有必要向外国受众报道或非常不容易使他们明白的,就干脆不要讲。同理,只有国外受众感兴趣的题材也没必要对内报道。即便是国内国外受众都喜欢的文章,对内报道与对外报道两篇文章的写法在形式上和重心上也不尽相同。
张健(2004:176))指出:“从理论上分析,这是新闻价值在起作用。所谓新闻价值(news value),指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新闻价值主要包括及时性、显着性、接近性、不寻常性和受众的兴趣,其中最后一点是最重要的。要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对外宣传和交往方式,尽量使用国际社会听得懂、易理解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交流,增强宣传的有效性,努力引导各方面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的发展和国际作用,营造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注重宣传实效。
2“外外有别”的原则
在认同了“内外有别”之后,是否就意味着已到位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梁良兴(2005:25)指出,面对千差万别的外国受众,以新闻报道为主的对外宣传要想在外国受众那里实现可信性和说服力,就不能只提供千篇一律的报道,而要对症下药。也就是不仅要做到“内外有别”,还要做到“外外有别”.
同样是“外国”--甚至说同是使用英语国家和地区,其文化甚至他们都说的语言--英语也有差别(如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差异)。以我国的出口企业在宣传为例,介绍其产品时必须特别注意各国的不同,用英语表达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差异,以避免陷入不必要的麻烦或者损失。
有的国家商标法根据本国的风俗作了一些特殊规定,或者在习惯上忌用。出口商品的品牌商标设计,应注意要和各地的社会文化传统相适应,不要违背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各国的宗教信仰,特别是各地的忌讳。比如,我国出口的白象牌电池在东南亚各地十分畅销,因为“白象”是东南亚地区的吉祥之物,但在欧美市场上却无人问津,因为“白象”的英文“White Elephant”意思为累赘无用令人生厌的东西;孔雀在东方人心目中是美丽的,但是在法国是淫妇的别称;郁金香是荷兰的国花,在土耳其是爱情的象征,但在法国人的眼里却是无情无义之物;斯里兰卡、印度视大象为庄严的象征,在欧洲人的词汇里大象则是笨拙的同义词;中国人引为自豪的熊猫,在东南亚、欧美等地广受欢迎,视为憨态可掬,但伊斯兰国家却对它有厌恶之感。
简言之,如果我们采取一刀切的外宣政策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牢记它们各自的特点,我们就可以避免令外国人产生很多不必要的困惑和误解。即便同是使用英语的境外人群,也应根据各自人群社会地位、职业、年龄、性别、个人宗教信仰、政治取向和风俗习惯细分成很多小类。外宣译员在工作中,应充实考量各国、各地域的经济、文化、伦理、政治等方面的细微差异,细致研究境外人士差异的继承风俗、心理和需求,做到外宣翻译有“针对性”.
3“含而不露”的原则
外宣翻译时“含而不露”,这既是原则,又可以说是艺术。长期以来,我国的外宣比较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强加于人,“总是想方设法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外国受众,唯恐不这样便达不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因此往往在叙述了一件事的经过之后还要发表一通议论,俨然是一个不苟言笑的老师对学生进行说教(王银泉,2009:12)。外宣的目的是让国外受众理解并喜欢我们传播的内容,接受我们的观点和立场。而社会心理学调查表明,当受众意识到宣传者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进行宣传,而且一旦成功将会获得好处,那么他们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宣传的效果将大打折扣。所以,如何在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式上做到”含而不露“或者说”润物细无声“,是我们对外宣传工作长期以来研究的一个课题。
张振华(2007:333)形象地指出,对外传播中要”讲究含而不露、引而不发,讲究软包装、硬内核,软着陆,硬效果,讲究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切忌耳提面命、穿靴戴帽,切忌硬、直、透、露,切忌拔高、溢美,堆砌形容词、大话、空话、套语“.西方人注重个人独立思考,在获取信息后悔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形成自己的认识,在宣传说教和事实中更倾向于选择后者,所以,外宣翻译中要善于白有着明确目的的宣传与之完美的统一起来;要善于把结论寓于报道之中,让国外受众从事物的内在逻辑中得出与宣传者相同的结论。翻译时调子不要定得过高,要客观报道,把倾向寓倾向于事实之中,也就是”引而不发“、”含而不露“,淡化”宣传腔“,巧妙地把自己的观点隐蔽在事实的客观叙述中。一言以概之,于巧妙之中宣传中国,从而增强中国的国际软实力竞争力。
4”以语篇为中心“的原则
传统的翻译多以词、句为单位,即译者注意的焦点在字词和句子上,忽略统辖字词和句子的语篇,从而把本应作为一个意义整体对待的语篇拆得支离破碎,译者在操作中认为只需要注意词和小句等较小的语言单位,让更大的语言单位去自行运作。在外宣翻译中,这样的做法是行不通的,甚至是危险的。外宣译者须知:语篇才是连贯完整的较大的语言交际单位,如段落、整篇文章、会话等。作为”结构--意义“的统一体,语篇在语法结构上具有衔接性和规律性,在意义上则具有完整性,因而语篇应该是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翻译作为语言交际的一种形式,理所当然地需要在语篇层次上进行。李运兴(2001:125)认为,语篇翻译,指的是以语篇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以追求译语语篇与源语语篇在最大限度上的对等为目的的翻译。事实上,翻译只有以语篇为基本单位,才能使译文做到”忠实、通顺“.因而,”以语篇为中心“理应成为外宣翻译中的一条重要原则。
奈达(Nida)曾说:”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征,要进行有效的交流就必须遵守每种语言的特征。卓有成效的译者不会把一种语言的形态结构强加到另一种语言之上,而是随时作必要的调整,把源语的信息用译入语的独特结构表达出来。“(Nida& Tiber,1969:3-4)外宣译员要重视译文整体的和谐,将中文原文的信息准确无误的传达给外国受众,从而达到应有的外宣效果,实现新时期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国际竞争力的目的。
5结语
外宣翻译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特殊使命,加之汉、英两种语言本身的诸多不同和中外文化的差异都给外宣译员带来的巨大挑战。在外宣翻译实践中译者须遵循”内外有别“、”外外有别“、”含而不露“以及”以语篇为中心“这四大主要原则,因为这些原则对译员在实际工作中翻译策略的制定和翻译技巧的运用具有建设性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Nida E A, Tiber C 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 E. J. Brill, 1969.
[2]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梁良兴。从翻译角度谈对外报道中的一些问题[A].刘洪潮。怎样做对外报道[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4]刘洪潮。怎样做对外宣传报道[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5]沈苏儒。对外传播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6]王银泉。实用汉英电视新闻翻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7]张健。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析[M].2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8]张振华。求是与求不--广播电视散论[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