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大众文化;游戏;电影;愤怒的小鸟
游戏改编电影的风潮是随着电子游戏的快速发展而来的.自1993年第一部游戏改编电影《超级马里奥兄弟》上映至今,游戏改编电影的发展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期间游戏改编电影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总体来说渐趋成熟,现今基本上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类型片.2016年5月末6月初,两部游戏改编电影《愤怒的小鸟》、《魔兽世界》先后上映,其关注度均高于同期其他类型电影,新一轮的游戏改编电影热似乎将要到来.其中,《愤怒的小鸟》尤为成功,口碑劲爆,全球票房突破20亿人民币,取得骄人的成绩,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一部改编自手机游戏的电影.如何看待当今势头渐涨的游戏改编电影的出现与风行?游戏与电影结合背后有何深厚的文化内蕴?在当前大众文化背景下,游戏改编电影这一电影界新兴的热门类型,其在大众中的强大影响力与渗透力,值得深思与探讨.
一、切身相关性:大众的狂欢与期待
游戏改编电影自上世纪90年代出现到如今的风行并非偶然.游戏改编电影作为大众文化消费品,其产生与发展首先与当前以消费主义为根本旨归的观影需求紧密相关.当前,在电影以攫取高额利润为前提的本质下,票房和市场成为了主导.也就是说,不再是电影生产决定大众的消费状况,而变成了大众的喜好来决定电影生产.人生来就有贪图享乐的本性,娱乐是大众文化首先要具备的一个基本特性.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对现代传媒和现代文件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后,得出了"娱乐至死"[1]的结论.大众文化的娱乐性揭示出人类的本性.同时,社会经济发展使得大众拥有了享受生活、享受精神愉快的可能性.
电影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消费品,在当前消费主义社会里,首先需要具备娱乐性.因此,简单粗暴,轻松活泼,不需要动用太多脑筋,又能满足大众视听享受的商业电影便成了当前大众的首选.而电子游戏更是天生具有轻松愉快的性质,尤其能满足大众对娱乐性的喜好.电子游戏与电影两者都是以视听为主要传播手段,让受众获得视听体验为主要的消费手段,它们从本质上有着很大的共通性.这种特点为作为大众文化消费品的电子游戏和电影进行更深一步的产业融合提供了巨大的便利.电影本身具有娱乐性质,而游戏改编电影则将这种娱乐性推到了极致.
游戏改编电影的这种特性很容易使观众放弃严肃思考和审美苛求,而仅关注其娱乐性,这一点吻合了当代社会以消费主义为根本旨归的观影要求.正因为如此,游戏改编电影在当前渐渐成为一种引人注意的电影类型.从消遣和娱乐角度来吸引大众的视线,游戏改编电影至少在表面上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另外,在商业电影中,游戏改编电影对观众来说还比较新鲜.因此,狂欢式的娱乐消费心理,成就了此类电影的票房.对娱乐性的嗜好显示了大众的趣味所在.而大众的娱乐趣味归根到底取决于大众所处的社会位置及其对自身境况的体察,取决于切身相关性.而最重要的相关性是基于自身体验的相关性.这使得大众可以在个体与电影之产建立某种关联,借以获得乐趣和快感.约翰·费斯科在《理解大众文化》中指出:"大众趣味是由被统治的状况所塑造的,而最终被塑造成为大众文化的那些商品,不但与读者对被统治状况的体验相关,也与那些状况本身有关."[2]
大众对游戏改编电影的爱好,表明了其对自身境况的能动体认,与对以严肃面目给大众以自上而下说教及正统题材反映重大意义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意规避.作为一款经典的手机游戏,《愤怒的小鸟》具有巨大的消费群体和市场.《愤怒的小鸟》以其鲜活的形象、独特的音效、合理的内容、及时而新颖的更新,获得了全球玩家的喜爱.伴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与流行,《愤怒的小鸟》不断开发新的版本,扩充游戏内容,已从一款游戏上升为一个品牌.据游戏开发商芬兰公司RovioEntertainment统计,《愤怒的小鸟》累积全球下载总量已超过了30亿次.观影人群中多数玩过这款游戏,几乎没有不知道这款经典手游的.
《愤怒的小鸟》这一游戏改编电影正是在与大众切身相关性这一特质上见出它的价值,并因此获得成功.当游戏中的经典形象与经典情节等被搬上大银幕时,大众便很容易会产生一种与切身相关的代入感.电影里的胖红、飞镖黄、炸弹黑等小鸟形象与手机游戏里的完全一样;小鸟们在胖红的带领下来到绿猪肉岛,用游戏里经典的弹弓射出身体摧毁绿独的碉堡,最后顺利救走了被偷走的蛋;胖红被射离弹弓时八字眉愤怒的表情与游戏里也如出一辙.在电影将这些手机里经典的形象与特征巧妙地移植进电影的时候,同时也就成功地将观众玩手机游戏时的体验成功地带入了电影,由此拉近了电影与大众的距离.鲍德里亚认为,在消费社会里,消费不仅仅指经济上的支出,而且在于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所展示并且获得的地位、品味,及对自身的认识和判断,对生活的美好向往.[3]大众文化描述的往往是大众身边熟悉的大事小情,反映的是大众的心理与需求,惟其如此,才能消除与大众之间的心理距离,才能吸引大众的兴趣.而游戏改编电影则处处体现迎合着青少年这一当今观影的主力群体的爱好与心理需求.
首先是游戏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当今的青少年群体大都是伴随着游戏产业的成长而成长起来的.游戏作为一种基于闲暇时间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游戏形式,给当代消费文化注入了时尚性元素,其休闲娱乐和"快餐化"特色契合了当代大众艺术文化的特质.尤其是手机游戏在当前蓬勃兴盛,更是促成了游戏市场的兴盛.手游因其便捷性、互动性、虚拟性、自由性很快受到青少年的青睐.《愤怒的小鸟》这款手游作为广受欢迎的全球性品牌,有一大群忠实的青少年粉丝,这一特点为电影的卖座奠定了基础.
其次,青少年普遍具有一种叛逆的品质,他们对严肃刻板的说教普遍有着一种逆反心理.游戏改编电影正好满足了青少年这一当前主要消费群体的生活习惯与心理需求,游戏改编电影一个重要功能是娱乐.大众在观影时可以避开沉重的教条灌输,沉浸在单纯的轻松愉快中.这种简单,欢快的气氛,消解的是严肃呆板的"道德",与主流一贯以来的权威性、严肃性、道貌岸然性相比较,无疑是一种抵制与消解.
最后,在我国,自2000年后,青少年一代不得不面对城市化与工业化带来的诸多问题,不断攀高的房价,失业率的增加,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应届生就业率的持续低迷,人情越来越淡漠等,不管是物质上的缺乏,还是精神上的空虚,都使得青年人希望在面对繁忙且不愉快的生活时,找到一种有效的途径来宣泄内心的郁闷和不满,可以暂时逃离压抑的现实,而游戏改编电影便成为这一宣泄的良好途径和承载者.
费斯克认为,一个大众文本必须提供现实的切入点,使日常生活的体验能够与之相关、与之共鸣.[2]正是基于现实的社会语境和对自身状况的体验、关注,大众对游戏改编电影产生了期待与认同.《愤怒的小鸟》也正是通过改编游戏这一手段,消除了电影与观众之间的隔阂与距离,使观众产生了与自身体验相关的愉悦.
二、寓教于乐:主流意识形态对大众文化的渗透
劳拉·斯·蒙福德在《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中说到:"娱乐的首要作用并非传输理念,但是,即使最为感情充沛的娱乐也会制造出理念来,而这些理念当然可以从意识形态角度进行定位."[4]娱乐性与切身相关性,为《愤怒的小鸟》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但游戏改编电影不是一般的消费品,它是文化消费品,作为文化消费品它必然要承载一定的意义或价值观,必然要反映一定的意识形态.
当代意识形态的有效传递不仅通过国家、学校、家庭等机构来实现,更通过日常生活与消费行为来完成.与大众紧密接触的文化消费品,成为亿万人形成自己道德伦理观念的主要来源,蕴含和发挥着显着的意识形态功能.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大众文化也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和蔓延,大众文化如今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软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引起国家政权的重视.由于大众文化在整合资源统一价值方面发挥着暴力统治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主流意识形态对大众文化的渗透便不可避免.游戏改编电影亦不例外,同样也承担着传递主流意识形态这一职能.
大众文化进行意识形态的宣传、灌输和教育方式,不是直接强制大众接受,而是借助大众日常生活里各种信息接受渠道,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地对主流意识形态反复宣传,使大众于毫无戒备的状态下,不断地在个体的意识里接受主流意识.这种方式非常普遍地存在于当今社会中,主流意识用这些大众传媒以渐进的、间接的、隐蔽地方式,使其无所不在,弥漫和渗透在一切社会角落,对大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游戏改编电影通过给电影披上一层游戏的外衣,为主流意识形态对大众文化的渗透提供了绝好的工具.以电影《愤怒的小鸟》为例,《愤怒的小鸟》故事情节虽简单易懂,但设置却也颇费心思.影片一反正统电影刻板、严肃的面目,通过诙谐、幽默、平易、亲切的方式,在高度发达紧张的现代社会中,在被理性、秩序、规矩围绕的现实世界中,为人们营造一个超越现实的美好的梦境.影片的受众虽以青少年为主,但却用儿童般纯真的感性视角来看待世界,讲述了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这一永恒的主题,为沉闷的现实带来情感的慰藉,为疲惫的心灵提供了可以暂时获得平静的港湾,在这一点上影片体现了以娱乐性为指归的大众文化特点.同时,影片还隐秘地渗透着西方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比如英雄主义、团结、爱、勇敢、执着、坚强,这些主流的普世价值观念,体现了电影最终的意识形态指向功能.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非常易于大众接受,在潜移默化中向大众灌输了主流意识形态.
从政治文化向娱乐文化转型,从严肃地说教向寓教于乐方式的转变,这是当前大众文化背景下电影产业必须要做的改变.只有如此,作为国家意志的主流意识形态,才能借助大众文化的支撑,得到广泛的传播,也只有在尊重大众趣味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主流意识介入现实、塑造现实的文化功能,而这正是大众文化背景下以《愤怒的小鸟》为代表的游戏改编电影给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传递带来的启示.
[参考文献]
[1][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南宁:广西文学出版社,2004.
[2][美]约翰·费斯科.理解大众文化[M].王晓珏,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3][法]让·鲍德利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美]劳拉·斯·蒙福德.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肥皂剧、女性及电视剧种[M].林鹤,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