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
添加时间:2016/12/22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多重性是组织身份的显着特征,也是组织不断适应组织场域变化、实现组织目标的理性选择。对于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说,要想建构合理的组织身份,就应立足领导核心的组织定位,找准农村的发展难题,及时回应社会的关切,建构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内部身份、农村身
以下为本篇论文正文:
摘要:组织身份是组织进入社会的标识,也是组织获得“策略性信任”的必要手段。组织身份的建构应尊重组织身份的主观性、客观性、多重性特点,立足组织使命和组织场域变化,建构组织内外广泛认同的组织身份,形成组织场域内较为稳定的、良性的互动关系。就农村基层党组织而言,其身份的建构应着眼于组织内部、农村各方和社会的广泛认同,建构好组织的内部身份、组织的农村身份和组织的社会身份。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身份认同;身份建构。
一、组织身份与组织目标:农村基层党组织身份构建的逻辑起点
“组织是具有某种目标、承担一定社会功能的群体。”[1](P10)组织要履行好这些社会职能,就需要组织根据其内部架构进行合理分工,赋予不同层级的组织以相应的身份。从这个意义上说,组织身份的构建是获得“策略性信任”的必要手段,“反映出我们对人们将怎样行动所持的期望”.[2]但这并不意味着组织的身份构建就完全是组织自身的事情,更不意味着组织可以随意构建自己的身份。单一的、缺乏认可的身份构建是很难实现组织目标的。
(一)组织身份是组织进入社会的标识
组织是当今社会中最为重要的集体行动者。每个组织或个体行动者都有其独特的身份。“组织身份(orgnization identity)是一个组织核心、持久以及与众不同的特性,它通过将某一领域内其他组织的属性,化为自身属性而获得该领域的成员资格,从而表现出某种确定的组织身份。”[3](P44-45)组织身份首先通过“类属”来表现,也就是通过其参与的“活动领域”来进行界定,如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社会组织等。组织除了要表达自己的“类属”身份外,还要通过组织结构和组织功能表达来进一步明确,“它们是代表谁”“它们正在干什么”“它们想成为什么”等。就农村基层党组织而言,从其名称和活动领域来看,其属于政治组织的范畴,从组织职能定位来看,其组织身份构建的目标是扩大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从组织身份的内涵和组织的发展实践看,组织身份具有以下三个较为稳定的属性和特点:
1.组织身份的主观性
组织身份蕴含着组织的意图和目标,也是组织获得策略性信任的必要载体。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无论是先有行动再有身份,还是先有身份后有行动,这其中都包含着组织的意图和组织的愿望。另外,组织身份离不开组织内外成员的认同,无论组织身份是如何构建起来的,一个组织的身份首先要存在于组织成员的感知与认同中,这是组织身份建构的前提。为了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组织在内部凝聚的基础上,还要和外部形成互动,不断获得外部的支持和认可。从这个意义上说,组织身份的认可程度,影响着组织目标实现的进程。就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说,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农业合作化与公社化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组织身份建构都是首先从中国共产党自身发起,具有一定的单向性特点,都是中国共产党实现政权巩固、社会整合的组织建构。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的职能定位,是组织定位,也是组织对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目标和任务的明确表述。但组织的定位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组织被认同的程度,因为没有组织场域的良性互动,组织的嵌入和组织职能的发挥都会受到阻碍,组织的身份也很难确立。
2.组织身份的客观性
组织身份之所以能够被组织内部和外部所认知,是因为组织身份同时还是客观的。组织身份在集体层面上被客观化,成为独立于任何个体和组织以外的客观事实。正是由于组织具有这种客观化的属性,组织身份不但可以被组织内部成员所感知,而且还可以被组织以外的个体和组织所了解,并以此来评估组织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衡量其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行动。诸如组织的名称、目标、结构、制度、成员、活动等客观要件,都体现着组织的核心、持久以及与众不同的特性,即体现着组织的身份。就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说,从名称来看,它的宏观身份是政党组织,中观身份是基层组织,微观身份是农村基层党组织;从其“领导核心”的功能定位来看,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执政党的基层组织,肩负着领导者的使命和责任;从其组织的原则和组织的宗旨来看,则是一个服务型、民主型的党组织,肩负着服务者和引领者的组织使命。
3.组织身份的多重性
组织为了应对“组织场域”①的复杂性,往往在组织内外出现不同的身份定位,呈现出多重身份。对此,理论界争论较大,一部分人认为组织的多重身份会引起组织效率的下降与结构的不稳定,另一部分人认为组织的多重身份可以缓解组织适应环境、增加组织认同的砝码。但从组织发展的实践来看,具有多重身份的组织,比那些只有单一身份的组织,更加具有满足广泛期待与要求的能力。也就是说,多重的组织身份能够更好地吸引具有不同需要和利益的行动者,从而使组织可以在较为复杂的环境中显得更为从容。可以说,组织身份的多重性是组织发展壮大的一个必然趋势,在这一趋势中,组织要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就应该坚持组织原则的坚定性和组织策略的灵活性,在这些身份特征之间取得平衡。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执政党的基层组织,就应该有党的宗旨意识和执政意识,身份的建构要坚持组织的原则,维护组织的形象,这是组织建构的基本出发点;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就要承担党的执政理念社会化的责任,塑造农村社会各界都能认可和认同的组织形象和组织身份;作为社会中的政治组织,是社会关注的对象,也是学者研究的客体,社会各界特别是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评价和关注的程度,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运行和创新有很大的影响。
(二)组织身份是组织目标实现的载体
“政党是一定社会集团中有着共同政治意愿的人们自愿结合在一起、以取得政治权力为首要目标的政治组织”.[4](P44)成为农村的“领导核心”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目标和组织使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和使命,农村基层党组织就需要建构起能够肩负这种历史使命的组织身份,保证其自身历史使命的顺利实现。
1.组织身份与组织定位
组织身份与组织目标是联系在一起的,组织身份构建是组织功能承载和组织目标实现的需要。现实中,组织身份主要在组织的功能定位中体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组织地位问题。就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来说,“领导核心”是全党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基本职能定位,这一定位也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身份建构的组织起点,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组织坚定性。也就是说,无论农村的形势怎样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身份建构的多重性如何凸显,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领导核心”这一组织定位。但组织的职能是全党赋予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使命和任务,这一使命能否在农村得到确立和最终实现,除了依靠法律和制度的规制性保障外,还需要政党职能的社会化,而这种政党职能社会化的任务需要组织身份的合理建构,在组织的外部建立起相应的组织身份。对于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说,就是围绕“领导核心”这一身份定位,构建组织内外广泛认可的身份。
2.组织身份与农民身份
组织身份是组织地位的象征。组织身份建构的过程,也会影响组织外部成员的身份变迁。就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说,在其“领导核心”构建和不断巩固的过程中,也塑造了不同的农民身份。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历史使命,塑造“革命领导者”的身份,党通过土地革命,实现了中国农村的社会分化和社会分层,将农民打造成党的同盟军;农村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时期,党将农民赋予“社员”的身份,通过政权力量,把农村广大农民打造成建设者的身份,进一步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个体化意识、公民意识的不断觉醒,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农村身份更多地转向由农民身份向公民身份迈进,赋予农民以完全意义上的国民身份。农村基层党组织身份建构,就是要成为这一时代潮流的推动者,新时代农民、全新意义公民的打造者。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身份建构的过程,也是塑造农民形象和身份的过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外部身份构建,必须和构建党在农村的拥护者、支持者保持同频共振。
3.组织身份与组织场域
霍夫曼认为:“问题界定了场域是什么场域,制造了先前可能并不存在的联系。”[5](P193)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农村在不断发生着新的发展和变化,这些发展和变化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的场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改革以后,社会结构的基本演变趋向就是政治领域的活动空间不断压缩,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活动空间迅速成长和扩展;权力开始从政治领域向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转移,即从政府向经济和社会力量转移;政治权力的主导地位日渐丧失,经济权力和社会权力开始成为主体性权力形式;从而开始显示出政治、经济、社会三分天下的局面”.[6]特别是税费改革完成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规制性保障少了,基层党组织的职权发生了严重的收缩,农民的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农民的思想日趋多元,呈现出个体化的发展态势,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要求参与农村各项事务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基层党组织身份就需要不断向引导者、协调者、服务者的身份转变,以适应农村不断变化发展的形势。
二、组织身份与身份认同:农村基层党组织身份建构的理想与现实
“组织认同指组织成员以组织为中心寻求一致性的心理过程,它是更广泛意义上的认同的具体形式之一”,[3](P46)是组织身份构建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说,没有组织内部的广泛认同,组织成员参与组织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受到影响,组织的形象就可能会受到损害;没有广大农村对组织身份的认同,组织的嵌入就会受阻,组织活动就很难形成良性互动;没有社会对组织的广泛认同,组织的对外协调的身份就很难实现。可以说,组织身份能否确立和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内外对组织认同的程度。
(一)组织愿望:农村基层党组织身份的内部认同
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其组织身份是全党赋予的,包含着组织的目标和组织的愿景。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身份建构首先来源于组织内部的认同。这种认同既包括上级党组织的认同,也涵盖基层组织本身和基层组织成员对组织身份的认同。
1.组织身份与党员身份
组织的身份首先由组织发起,主要靠组织内部人员行为和形象来承载。对于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说,党组织“领导核心”的组织身份,离不开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组织身份与党员身份是紧密相连的,组织身份的建构过程,也是组织内部党员身份彰显和调适的过程。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身份构建,首先要建构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的身份,让党员明确自己“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应该做什么样的事”,让党员明确维护组织身份和组织形象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实现党员身份与组织身份保持同频共振。2016年初全党开展的“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提出的“四有”党员标准,是对新时期党员身份的最新概括。
2.组织身份与自我认同
组织身份的自我认同,是组织身份确立的关键因素。对于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说,自身对身份的认知程度、认同程度,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践行自我身份、维护自我身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组织身份的实现,要靠上级党组织甚至全党的认可和支持,但仅仅有组织内部的支持还是不够的,因为身份的确立要在组织和外部成员的互动中才能确立和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如果仅仅把组织的认可看成组织身份构建和实现的全部,那么基层党组织就可能会失去外部的支持而难以发挥组织职能;如果农村党组织将组织的外部认同看成身份构建和身份实现的全部,那么组织身份的构建有可能就会偏离组织的方向。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对自我身份的认识立足组织内部的认同,同时构建起组织外部广泛认同的身份,在多维身份建构中实现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
3.组织身份与上层认同
从基层党的建设的历程来看,农村基层党组织嵌入农村的时间相对较早,组织体系也比较完整,组织身份的认同程度也相对较高。从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身份的实现情况来看,上级党组织对农村党组织的认可和支持的力度,决定着农村基层党组织身份的实现程度。税费改革以前,农村基层党组织掌握着农村的人权、事权,农民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依附程度较强,对于广大农民来说,农村基层党组织具有不可替代性。税费改革后,全党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的认识没有动摇,但文件性、口头性的认同多,实质性的扶持和支持力度减少,对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实现路径认识不足,补救性措施不够到位,导致农村基层党组织出现职责多,职权少;义务多,保障少;困难多,党员少的境况。很多地方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处于“组织空转”的境地,甚至有的地方出现了组织瘫痪的状态,组织的身份和组织的形象受到很大的损害。
(二)农民期待:农村基层党组织身份的农村认同
农村基层党组织嵌入在广大农村之中,肩负着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政治任务,承载着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村和谐的艰巨使命。农村基层党组织身份的建构只有及时回应农村、农业特别是农民发展的关切,才能很好地融入农村,最终实现自身的组织职能。
1.组织行为与身份认同
组织身份能否得到认可,主要看组织行为的合理性与先进性。就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说,组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身份建构的合理程度,主要通过组织的行为来评判,组织身份的构建,应立足农民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实际难题,着手解决一些农村亟待解决而农民自身又很难解决的问题,这样的身份定位才更容易被农民所需要、所接纳。农村基层党组织应该发挥政党组织的功能和政治组织的优势,将农村发展的需求和发展的趋势及时向上级党组织反映,为党和国家农村政策的完善和调适提供政策来源;坚持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及时协调农村的各类矛盾和问题;引导和整合好农村的各种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的合理化与农民利益的最大化;引领和规划好农村的文化事业发展,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推动新型农民建设。
2.组织形象与身份认同
“组织形象是指组织成员所感知并确信的、组织外部成员对组织的看法和判断”.[3](P48)组织形象是组织身份的外在表现,同时也影响着组织身份的建构和组织身份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前,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不够纯洁、作风不够扎实、纪律观念不强,侵害群众利益的事情还时有发生。据中纪委统计,仅陕西省“2015年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3711件,党纪政纪处分4082人,移交司法213人,2320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受到查处”.[7]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的不良现象,不但影响农村党组织在广大农村中的形象,而且也考验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身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身份建构应该体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塑造为民、清正、廉洁的组织形象。
3.组织绩效与身份认同
组织的身份能否最终确立,关键看组织行为的效果。组织的身份如果没有有效的行为作为支撑,那么组织的身份就会徒有虚名。因此,组织身份的建构应该立足于组织能够掌握和利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源,对组织行为效果进行合理的预测。对于组织的身份建构,政党不但明确“它们是什么”和“为什么”,更应该能够预测“怎么样”.忽视组织场域的各种资源,在身份建构中一味地求大求全,往往是欲速则不达。就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说,就是要在农村发展引领中、农村矛盾调处中、农民致富过程中、农村利益的表达和整合中体现政党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凸显政党组织的存在感和不可或缺的政治价值、时代价值。
(三)社会关切:农村基层党组织身份的社会认同
作为承载一定社会功能的组织“如果不承担一定的社会功能,组织便没有社会价值,迟早都要归于消亡”.[1](P10)实践中,社会对一个组织的评价,主要是看其组织身份与社会职能的匹配情况。对于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说,社会各界对其社会职能与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直接影响组织的身份与组织的形象。
1.对组织利益表达功能的认同
“政党总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把这些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表达、反映出来的过程,就叫利益表达”.[4](P46)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基层组织,扮演着相关领域利益表达者的角色。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组织的身份认同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政党组织利益表达角色的认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身份要想获得最广泛的社会认同,就需要在身份建构时要充分考虑党的利益、农民的利益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利益。仅仅表达政党的利益,政党的组织身份就很难融入社会,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仅仅表达农民阶层的利益,就容易造成不同阶层间的社会对立。
2.对组织利益整合功能的认同
政党不能简单地充当民众意见的“传声筒”,如果那样的话,政党的地位就会很快被民意机构或调查机构所取代。政党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很关键的就是政党具有其他组织所不能具备的利益整合功能。因此,组织身份的建构必须体现政党整合的功能,才能体现出政党的组织优势,才能被社会所认可和接受。对于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说,就是要在担当农村资源、人才、技术等的整合者的过程中实现自身领导核心的身份地位。
3.对组织政治录用功能的认同
政治录用是政党组织发展的组织保障。没有人才的支撑,政党的身份和形象就很难维系。社会对政党组织身份的认同程度,很大程度上看政党组织对社会优秀人才的吸纳和使用情况。对于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说,没有优秀的人才,就不可能形成优秀的团队。农村基层党组织只有善于充当农村优秀人才的发掘者、教育者和使用者,及时把农村的优秀人才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农村的骨干人才,才能将农村基层党组织打造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农村基层党组织只有善于支持农村自治组织的人才建设,及时把农村的优秀分子特别是优秀党员吸纳到村委会班子成员中来,才能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打造成引领农村科学发展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三、组织身份与身份确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身份定位与身份实现
多重性是组织身份的显着特征,也是组织不断适应组织场域变化、实现组织目标的理性选择。对于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说,要想建构合理的组织身份,就应立足领导核心的组织定位,找准农村的发展难题,及时回应社会的关切,建构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内部身份、农村身份和社会身份,从而在广泛的认同中确立组织的身份。
(一)组织的内部身份:党在农村的领导者与引领者
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执政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农村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农村各项事业的领导者,这是全党赋予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使命。随着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不断变革,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者身份更多通过有效的政治引领来实现。所谓政治引领,就是指党的意识形态、党的政策、党的核心理念、党的治理理念的引领。也就是说,组织“不仅对人们的参与感兴趣,而且也想让他们‘以正确的方法’参与。他们想获得的是一种共识,以满足他们最大可能的行动自由”.[8](P36)一是政治领导和政治引领。引导和支持村级自治组织顺利开展工作,监督村委会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情况,如农村的土地政策、计划生育政策、扶持发展政策、扶贫政策、宗教政策等。二是组织领导和组织引领。要坚持双向培养和双向进入,善于及时把农村的优秀人才纳入到组织的队伍中,把组织中的优秀人才及时推荐到农村的村委会和其他各类自治组织中去,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三是思想领导和思想引导。农村基层党组织要肩负起党员教育的使命,通过党内教育,不断提升广大农村党员的党员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打造先进的战斗力团队;通过党外宣传教育,把党的意识形态、价值理念、管理理念及时有效地传递给广大的农民群众,并逐步把这些理念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组织的农村身份:农村发展的服务者与监督者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身份建构,必须立足农村发展和农民富裕这一核心主题,这样建构起来的身份才能立得住,走得远。一是担当农村发展的服务者。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利用自己的政治优势,为农村的发展把脉,引导村委会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决策,并全程做好相关的决策咨询和决策监督工作。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发挥组织的人才优势,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在各个领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通过组织党员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生产技能。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采取“党支部+”“党员+”等方式,及时解决农村发展缺资金、缺技术、缺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才的难题。二是担当农村矛盾和问题的调处者。土地纠纷、邻里纠纷、债务纠纷等,是农村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而这些矛盾和问题仅仅靠农民自身很难调处,这就需要党组织及时介入、合理调处,将矛盾和问题在基层得到解决,把矛盾双方的利益损害降到最小程度。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矛盾和问题的调处中体现自身的价值,提升自身的威望,同时也营造出农村宽松和谐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三是担当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建立党员之家,保证“三会一课”经常化,满足党员的政策法规学习和决策参与的权利,鼓励党员为农村发展积极献言献策;建立农民之家,满足农民群众图书阅读、文娱活动开展、农业技术交流、农民身体锻炼等现实需求。
(三)组织的社会身份:农村利益的表达者与整合者
组织是具有某种目标、承担一定社会功能的群体。因此,组织的身份建构必须围绕其社会职能展开,不能缺位、越位更不能失位。就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说,就是要在农村利益的表达和整合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体现党组织不可或缺的身份地位。一是担当农村利益的表达者。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民的利益诉求直接表达的难度较大,这就需要通过代表的形式进行间接表达。农村基层党组织根植于农村之中,对农村最了解,也最有发言权,可以成为广大农村利益表达的主要力量。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利用自身的政治优势,把农村发展的潜力及时向上级党组织反映,推动政策的调整为农村发展助力;把农村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困境及时向上级党组织反映,推动农村的矛盾和问题及时解决。二是担当农村利益整合者。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身份建构必须体现政党社会整合的优势,肩负起农村利益整合者的身份角色,善于将农村的个人利益、家族利益和农村集体利益整合起来,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最大限度避免农村矛盾和问题的激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善于整合农村的土地资源、旅游资源,推动农村发展实现规模效应和规模经济,在利益整合与资源整合中体现自身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确立维护自身的身份和形象。
注释:
①马吉奥和包威尔认为,组织场域是指包括关键的供应商、原料与产品购买商、规制机构以及其他类似服务于产品的组织等聚合在一起所构成的一种被认可的制度生活领域。美国着名学者W·理查德·斯科特在此基础上认为,组织场域是一个组织活动的关系系统、文化---认知系统和相对稳定的互动系统。
参考文献:
[1]钱文华。美国两大政党组织结构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埃里克·尤斯拉纳。信任的道德基础[M].张敦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黄海波。宗教非营利组织的身份建构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4]王长江。政党论[M].人民出版社,2009.
[5]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第3版)[M].姚伟,王黎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唐晓光。权力的转移---1978-1998年中国社会架构的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2000年夏季卷。
[7]反腐强势推向基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3-30.
[8]安格鲁·帕尼比昂科。政党:组织与权力[M].周建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