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城市雕塑;地域文化;美学价值;审美规律
当代城市雕塑迅速发展,代表着城市雕塑的地位愈发重要.雕塑艺术语言的丰富也代表了一个城市的进步,使这个城市具有时代感.城市雕塑形象的塑造不仅仅要考虑到外观的整体美,还要考虑到所表达的信息是否符合时代的特点,同时,更需要迎合大众的心理特征,符合他们的审美观,才能被人们所接受.所以,当代城市雕塑的审美标准要建立在"大众化"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审美价值和艺术风尚.
1现代世界城市雕塑
20世纪20年代以后,由于现代建筑理论的影响,直接依附于建筑物的雕塑大大减少,而独立于建筑物的环境雕塑却有大量发展.在现代主义建筑日益增多的城市环境里,陆续出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室外大型现代雕塑.
从这将近一个世纪的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来看,呈现出下列特点:
(1)对城市雕塑的创作观念有了重大的转变,雕塑家们更多侧重于与环境的相处和个性情感的表达.
(2)艺术风格上对古典传统的突破和背离,丰富多彩、变化频率之快前所未有.
(3)不锈钢、玻璃、钛合金、塑料等新材质广泛应用为传统雕塑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2城市雕塑的美学功能
城市雕塑之所以能历经几千年,在世界多个地区和人类多个民族中的各种社会形态下经久不衰,其间的发展还不断形成高潮,其生命力首先在于它明显的、不可替代的美学功能.
(1)阐发特定环境的主题.雕塑的艺术语言能赋予环境以鲜明确切的思想性,用形象来突现建筑或自然环境的朦胧主题.宝鸡市行政中心广场凤翔九天的建立更加鲜明地突出了宝鸡是炎帝故里,周秦故都,凤凰故乡,寓意凤翔九天,宝鸡腾飞.
(2)用城市雕塑来点明建筑或环境的功能和性质.优秀的雕塑作品要通过含蓄的途径来加以暗示和隐喻.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前一块浮雕墙用鼎的造型加强,立则国泰民安,铸则政通人和.
(3)城市雕塑充实了建筑形象.中华石鼓园太阳市建筑群是仿秦朝都城、宫殿建筑类型,对称组合,尺度巨大为其形象特征的.主入口前广场的群像以其丰富而又有秦都韵味的艺术手法充分地加强了建筑形象.
(4)用城市雕塑统帅空间,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宝鸡蟠龙公园中的牌楼长72m7门,与行政中心大楼形成强烈对比并很成功地统率了这个巨大的空间.
(5)城市雕塑经常在环境中发挥导向作品,以突出某些部分.宝鸡人民公园主入口的文化景观标志"天下第一灯",高 36.9m,重 369t,以其巨大的体量突出了主入口.
(6)城市雕塑可随心所欲安排形体,而有着强烈的感情表现力,往往成为环境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的媒介.宝鸡太阳市皇后酒吧门前造型奇特的彩色雕塑给环境中增添了感情色彩,给充斥着砖瓦和玻璃幕墙的环境中透出了一丝温馨和诙谐的新意.
(7)城市雕塑可以丰富环境,使环境充满生气.宝鸡高新区高新大道上道路两侧一组组栩栩如生的景观雕塑彰显了宝鸡本土文化特色和城市整体文化内涵,不仅丰富了道路两旁,也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浓郁的文化氛围.
(8)城市雕塑常可成为人与环境在尺度上的过渡,使人们感到亲切.行政中心北面立有一个大鼎,鼎高8m,重40t.它有效地缓冲了北坡石阶的长和高,发挥了过渡和衔接的作用.
(9)城市雕塑加强或调节了建筑构图,而不对称的建筑则运用雕塑来调节构图.中华礼乐城入口采用不对称的雕塑来调节构图,补充和充实了构图的视觉力度.
(10)城市雕塑作品兼具了结构的实用功能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八音长廊是中国第一条以礼乐器造型表现出来的景观步行街,也是世界唯一的音乐主题长廊.它们既支撑了沉重的檐部,又展现了周秦悠久的历史文明.
3当代城市雕塑的发展和审美规律
3.1当代城市雕塑的现状及规划
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城市中.当代城市雕塑的发展愈发注重建立当下人们与环境的一种新的关系,激发出人们不同的情感回应,这样可以营造大众自由、轻松交流的空间.城市雕塑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环境,它还是对大众心理上的一种慰藉和激励.因此,只有让大众参与其中,才能真正推动城市雕塑的规划与发展.
3.2当代城市雕塑的审美规律
当我们在欣赏一个雕塑的时候,也许会通过它不由得回忆起一座城市、一个建筑、一个伟人、一个历史等等.雕塑就好像是一篇文章里的提纲,集聚了整篇文章的精华和重点.城市雕塑可以作为一座城市的标志,象征着一个城市的人文情怀,一种城市情节,增加了城市的凝聚力.作为城市雕塑,必须要与这座城市有关联,与环境相适应.因此,我们要合理利用环境,协调城市雕塑在空间中的节奏关系,存在而不突兀的发挥其美学价值.城市空间中关于这座城市的历史、民俗风貌等,体现着人们的心理性格.不同的人们对雕塑的审美也不同,但只要是跟随时代的脚步,符合整个城市的性格,营造积极向上的生活氛围的作品就是好的作品.随着时代的不同,人们也愈发的注重精神文化,所以城市雕塑要更加注重深层寓意的表达.有了这一审美标准,城市雕塑的构建也就愈发充满活力了.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术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2]王旭晓.美学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郑 宏.世界城市雕塑景观发展趋势[M].2003,11.
[4]吴良镛.建筑·城市·人居环境[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