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经济学时期的财富观及对构建科学财富观的启示
添加时间:2018/01/23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摘要: 财富观是人们对财富的一般看法,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和不同社会人群有着不同的财富观。本文通过研究古典经济学时期的背景与主要代表人物对于财富的观点与看法,来探讨古典经济学时期的财富观的主要内容,即古典经济学家坚持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劳动是财
以下为本篇论文正文:
摘要: 财富观是人们对财富的一般看法,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和不同社会人群有着不同的财富观。本文通过研究古典经济学时期的背景与主要代表人物对于财富的观点与看法,来探讨古典经济学时期的财富观的主要内容,即古典经济学家坚持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劳动数量的增加与质量的提高是国民财富增进的原因。从而有利于我们建立科学的财富观,增加人们收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古典经济学;财富观;当代价值
一、古典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经济条件。
17世纪时欧洲正处于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的阶段。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工场手工业兴起,航海贸易开始繁密,地中海沿岸一些地区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17世纪的英国基本上还是农业国,农业人口比重远大于工业、商业人口。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得到发展,农业的资本主义经营和工业几乎同时发生。农业生产与市场密切结合起来,逐渐转化为资本主义经营。同时取得了海上贸易和殖民霸权地位,为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掠夺了大量原始资本,对外贸易得到大发展。欧洲大陆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法国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占统治地位,严重限制了工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处于萌芽状态。
(二)政治状况。
新航路开辟后引起商业革命,商业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处于有利的位置,贸易发达,促使英国工场手工业发达,特别是制呢业,羊毛需求量大增,出现圈地运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农村中扩展,地主和农民土地所有制发展为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原料、市场等,使得产生了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而英国封建势力相对强大,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终于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之后,法国也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思想领域。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为欧洲文化复兴和思想启蒙提供了可能。欧洲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状态,资产阶级正在形成之中,新兴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要求在意识形态上打破教会的神学观,改变维护封建制度的各种传统观念。
二、古典经济学财富观的主要内容
古典经济学家坚持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劳动数量的增加与质量的提高是国民财富增进的原因。
(一)亚当斯密的财富观--生产性劳动创造财富。
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国民财富如何增长。斯密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宣称,任何一个生产部门的劳动都是国民财富的源泉,一切财富都是靠国民的劳动生产出来的。斯密所说的国民财富实质上就是商品。他是从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角度理解财富,并且明确地把劳动作为财富的源泉。既批判了重商主义认为只有对外贸易才是财富源泉的观点,也批判了重商主义认为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偏见。在斯密看来,为了增加国家财富,只有采取两种办法:一是提高农业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二是增加工人的数量。为了提高农业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他强调要加强劳动分工;为了增加工人的数量,就需要增加资本以扩大雇佣工人的资本规模。斯密坚决反对重商主义者把财富与金银混为一谈的观点,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就是可供消费和交换的商品。他从商品的两种不同属性,对财富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看法。其一是“一个人是贫是富,看他能在什么程度上享受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但由于分工完全确立以来,个人所需的物品,仅有极小部分仰给予自己的劳动,最大部分却必须仰给予他人的劳动。”因此,其二是“是贫是富要看他能够支配多少劳动,换言之,要看他能够购买多少劳动”.第一种看法是从使用价值的角度对个人财富所下的定义,第二种看法是从价值的角度对个人财富所下的定义。
(二)大卫·李嘉图的财富观--价值异于财富。
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大卫·李嘉图指出,价值取决于生产的困难或便利,而不取决于数量的多寡,因此价值和财富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制造业中一百万人的劳动永远会生产出相同的价值,但却永远不会生产出相同的财富。由于机器的发明,由于技术的娴熟,由于更好的分工 ,由于使我们能够进行更有利交换的新市场的发现,一百万人在一种社会情况下所能生产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等财富可以比另一种社会情况下大两倍或三倍,但他们却不能因此而使价值有任何增加。因为每一种商品价值的涨落都和它的生产的难易程度成比例,换句话说,就是和它的生产上所使用的劳动量成比例”.“国家每年生产的商品数量会加倍,从而国家财富也会加倍,但这种财富的价值却没有增加”.李嘉图驳斥了庸俗经济学家萨伊的所谓资本(生产资料)、土地等自然因素也创造价值的谬论,指出机器虽然能够大大地增进一个国家的财富,但是决不会有什么加到这个财富的价值中去。他将一个国家的总收入分为工资、利润、地租三部分,他认为收入分配状况影响财富增长,发展生产力增加国家财富,增加资本积累是实现财富增长的必要条件,要实现财富的增长,需要通过降低地租的方式来增加资本积累。
(三)西斯蒙第的财富观--消费增加财富。
法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西斯蒙第认为财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财富必须是通过直接或者间接劳动创造的;财富必须是对人有利的,能够直接或者间接为人所使用;财富必须是能够积累的,能保存以备日后消费的东西。“运动、音乐、舞蹈,也都是劳动和享受;但是它们绝对不能称为财富,因为人们也无法为日后享用把它们保存起来。”他认为消费可以增加财富,在他看来,英国古典学派只把国民财富作为研究对象是有缺陷的,人们用劳动创造财富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和需要,而不是为财富而创造财富。英国古典学派单纯追求财富的增加,无视人们的享受,不了解“财富正是属于人而且为人所享受的”,结果在英国造成富者更富、贫者更贫的状况,国家财富虽急剧增加了,但人们却更加贫困了。所以,西斯蒙第认为应该对英国古典学派理论进行“修正”或补充,他说:“我们同亚当·斯密都一致认为: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节约是积累财富的惟一手段;但是,我们还要补充一句:享受是这种积累的惟一目的,只有增加了国民享受国民财富才算增加。”他认为财富是可以为了人的享受而被消费的、可以积累保存的劳动产品,财富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他反对为了财富这个手段而牺牲目的,认为财富这个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人们的物质享受,享受是积累财富的唯一目的。西斯蒙第把财富与人们的物质幸福直接联系起来。在《新原理》一书中,他指出:财富既然是人的一切物质享受的标志,我们就应该使它给所有的人带来幸福;我们必须使财富的增长跟人口的增加相互一致;在这些人口之间进行财富分配时必须按照这样一个比例,即如果没有特大的天灾人祸,他们不会为生活所苦。
(四)萨伊的财富观--效用劳动创造财富。
法国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萨伊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阐明财富是怎样生产、分配和消费的”,提出了经济学的“三分法”,从而把经济学理论建立在财富的“生产、消费和分配”这一体系之上。他认为财富不仅是有形物品,而且可以是无形物品,是物品与服务的总和。“如果我们费点心机研讨在人类所过的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场合下叫做财富的是什么东西,我们就讲发现财富这个名词是用以称呼具有内在价值的许许多多的东西,例如土地、金属、硬币、五谷、织品以及其他种类的货物”.“财富和上述价值成比例;组成财富的价值的总计越大,财富便越大;组成财富的价值总计越小,财富便越小”.在创造价值的劳动方面,萨伊说:“人力创造的不是物质而是效用。这种创造叫做财富的创造。……我们必须按照这个意义理解财富这个名词。所谓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他认为创造效用的劳动就是创造财富的劳动,也就是凡是能够创造出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与服务就是生产财富的劳动。萨伊认为有关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规律与物理学化学的规律一样是自然的、永恒的观点却是错误的。
(五)威廉·西尼尔的财富观--要素财富论。
英国经济学威廉·西尼尔曾把财富的概念表达为:“财富这个词包括所有下列事物,也只包括这些事物:可以转移的,其供给有限定的,可以直接或间接产生愉快或防止痛苦的;或者换个说法,是可以交换的;或者再换个说法,是有价值的。”西尼尔认为,政治经济学就是研究财富的性质、生产和分配的一门科学,并提出建立“纯粹经济学”的实证经济学的思想。他认为财富的源泉就在于三个要素,即“劳动、节欲和自然力”.“自然力”指的是土地,而“节欲”指的是“资本”,是资本家为了将来的利益而放弃眼前消费的享乐和满足,把资本投入于生产。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也赞同威廉·西尼尔的这个观点,认为任何社会生产都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劳动、资本 以及由自然提供的原料和动力。同时,美国边际效用学派的代表人物约翰·贝茨·克拉克也相继因袭了“要素价值论”,认为土地、劳动和资本共同创造了价值和财富,因而各要素都具有生产力,都是价值和财富的源泉,都应该从生产成果中获取相应的份额。
三、古典经济学的财富观对构建科学财富观的启示
(一)构建知识与科技财富观。
古典经济学家将劳动财富视为财富形式,依据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劳动源泉论,将财富的源泉归结为劳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财富的形式认识逐渐多元化,出现了以边际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主观财富观,以个人主观欲望及其满足为尺度来衡量财富。经济学家对于财富的源泉的认识也逐渐多样化,出现了德国历史学派的生产力源泉论,边际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的效用财富论以及现代经济学从知识经济发展的背景出发,提出的知识财富论,将财富的源泉归结为技术、知识等智力资源。既然知识是财富的源泉,我们应该构建知识与科技财富观,自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高我国教育水平和人们的文化程度,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以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的方式增加我国财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我国的国际地位。
(二)构建以人为本的财富观。
古典经济学家只注重财富的追求,提出了劳动创造财富的观点,将人们作为追求财富的工具与手段,忽视了财富追求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民,违背了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解放人和发展人。为此,我们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科学财富观,坚持马克思主义财富观,坚持财富服务于最广大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的根本利益,要把财富的创造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和促进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作为谋财富、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财富发展为人民、财富发展靠人民、财富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切实保障人民创造和享用财富的基本权利。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作为一切经济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追求。
(三)构建公平共享的财富观。
萨伊提出的“三分法”,阐明了财富是如何进行生产、消费和分配的。财富的生产决定财富的分配,财富的分配对财富的生产起着反作用。在注重经济增长,以科技带动经济发展增加财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财富的分配方式对财富积累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建立以财富的分配为主体的财富观,构建公平共享的财富观,将财富成果进行合理分配,财富成果由人民共享。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在财富分配中的作用,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缩小贫富差距,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