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内蒙古本土话剧;民族戏剧;主旋律戏剧;儿童戏剧 ;青春戏剧
纵观新时期(1980-2015)内蒙古本土戏剧的创作,既与国内戏剧形势和发展潮流基本一致,又因地处民族地区而有着区别于其他地域的鲜明特色和发展轨迹.本土戏剧创作者也始终在坚持民族戏剧还是走主旋律戏剧的道路上犹豫徘徊,同时在对市场的探索和召唤观众回归剧院上,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是总体来说,本土原创话剧在数量上并不少,但在质量上依然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同时在对本土素材的提取和把握上力度不够、敏感性不足.鉴于对新时期内蒙古本土话剧创作困境及出路,国内外尚无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只有零散的对于具体话剧作品的研究和评论,因此,本文拟对涉及此课题研究的系列论文成果进行一个综合概述与分析.
一
从类型上说,目前的内蒙古本土话剧尽管有《尹湛纳希》(2015年)等试图从民族素材中汲取营养的剧目,但距离《金鹰》(1957年)和《黑骏马》(1986年)这样注重思想高度和戏剧张力的民族剧作,依然有着不小的距离.而出于对"主旋律戏剧"这一概念理解的偏狭,由政府扶持创作的主旋律戏剧,也陷入了单纯的宣传剧的套路和窠臼.以《巢》(2015年)为代表的儿童戏剧带有浓郁的教育意义,对儿童纯净心灵的探索和童话不分年龄、老少皆宜的认知,也缺乏深度.在青春戏剧的尝试上,尽管《触不到的恋人Ⅰ》(2011年)和《排队》(2015年)做出了良好的示范,吸引了众多观众,并开创了小剧场话剧的良好势头,但遗憾的是,剧本创作者皆不是内蒙古本土作者.因此,对这一戏剧类型的研究,要将导演的二度创作带来的观众反响,与本土剧作者剧本创作问题区别开来.而像《拓跋鲜卑》这样宣传名片似的戏剧模式,尽管有民俗风情的展示,但对民族内心世界的挖掘力度不够.数目更少的探索剧,则在上世纪80年代风潮过后,也随之消失.
在对三十多年的内蒙古本土原创话剧进行研究之后,笔者发现,如本土戏剧想要在今后的道路上有所突破,在戏剧类型的创作上,必须注重以下创作原则 :
首先,在民族戏剧也即内蒙古本土最具特色也最能吸引观众的戏剧类型上,创作者在素材的提取上,依然偏重于对蒙古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历史题材的挖掘,而这种历史题材的创作,也往往并未深入到一个民族的内心,尤其对民族伤痛、民族文化的沉淀、民族心理的传承缺乏清晰认知.创作者总是想当然地将历史及国家大义置于人性之前,忽略或者无法认识到人性是所有民族共通的东西,人性更具有穿越历史和国度的持久性、力量感.同时,民族性往往成为戏剧中抽象的标签、符号,甚至奇观,以至于抽离掉民族服装、民族姓氏、民族布景,我们几乎看不到戏剧中的人物与其他民族的区别.而在《黑骏马》中,真正震动观众内心的,是剧中人物在对待来路不明的生命的宽容态度,体现出的是蒙古族人对于世间所有生命和万物苍生的敬畏之心.所以,民族历史剧的创作,依然应该遵循立足于文化差异上的、对人性的反思和挖掘,让观众穿越历史,可以看到恒久的人性之光,借以反思当下.
其次,对当下真实的民族生活的忽略,也让内蒙古地区以外的观众无法看到当下蒙古族及本土其他少数民族的生存现状,以至于内蒙古地区以外的观众对于内蒙古本土生活的看法,依然留存在上个世纪骑马出行和居住在蒙古包的想象之中.事实上,文艺作品既是增加各民族情感的媒介,也是非常好的宣传手段,用戏剧尤其是折射当下民族状态的戏剧作品展示当下的民族生活和情感状态,无疑会改变过去观众对于内蒙古民族生活的奇观式想象,让观众更多地被民族情感所打动,被民族文化所吸引,而不是停留在表层的认知上.而在对当下民族内心世界的描摹上,本土创作者往往不可避免地陷入到单一化民族性格的描写之中.在几乎所有内蒙古民族戏剧作品中,都会看到的一个形象,就是慈祥的、在困境中从不抱怨的阿妈(额吉).而在真正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蒙古族男女其实都具有很幽默的一面,这种幽默的喜剧元素,却几乎很少被创作者利用,似乎喜剧会破坏对蒙古族形象的塑造.但从传统的乌力格尔、民歌等艺术形式中,我们能捕捉到大量幽默、讽刺的喜剧元素,可以说,蒙古族达观、宽容、从容面对生命的人生态度,与这种幽默的个性紧密相连,同时也与沉淀在漫长历史中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写出生活化的、真实的而典型的民族个性,其实是将文化、历史置入民族戏剧作品的很好的方式.
另外,在主旋律戏剧类型上,本土创作者所陷入的窠臼,其实也是当下国内大部分创作者都会面临的.对于主旋律戏剧,我们往往陷入的理解局限便是一味赞颂的戏剧,因此作品内容往往都是歌颂为了国家集体而在事业上鞠躬尽瘁、置亲情于不顾的模范典型.但透过好莱坞电影的成功模式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正义、公平、真爱、生命、奋斗、美好、奉献等,完全可以通过充满戏剧性的故事展示出来,并且故事中的主角也同普通人一样会充满了挣扎和痛苦,而并非一开始就是一种既定的大义凛然的性格,缺乏合理的发展与变化.只有丰满多义、有血有肉的并随情节发展而发生变化的人物性格设置,才能真正吸引观众,并引发人们的思考.纵观内蒙古新时期三十多年的主旋律戏剧创作,真正打动人心的原创作品并不多见,不少主旋律戏剧成为宣传的工具,而不是坚守戏剧品质的艺术.创作者在对典型人物的细节挖掘上,倾向于先将其设置为高大全的人物,再去找相应的例子来论证,于是作品往往在劝说观众去相信,而不是在情节的推动中自然合理地让观众沉浸其中,并引发思考.同时对人物无缺点式的刻画,也违背人性的基本常识.所以,如何让主旋律戏剧中的典型人物回归常人,而不是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将对性格的刻画和情节的推动联系起来,去写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才是创作者应该把握的创作主旨.
二
儿童戏剧与主旋律戏剧一样,其创作中存在的缺陷也是国内大部分作品所普遍具有的.不少儿童戏剧成人化,说教腔,缺乏纯真动人的美感与力量,没有真正深入到儿童的内心世界去创作,以简单的好坏善恶来划分角色,不赋予人物更丰富多义的性格特征,因而使童话创作缺乏创新.比如《巢》剧中,对大灰狼这一形象的设置,即是陷入了传统艺术作品中对狼这一形象的理解和诠释的窠臼,将狼当成"恶"的代名词,而缺乏对其更多内涵的演绎和拓展.这样的定义,无疑是对儿童想象力的局限,对世间生命态度认知能力及宽容度的局限.传统的儿童戏剧创作模式,都是关于善与恶的较量,但随着对于生命态度认知的提升,在新型的儿童影视、戏剧或者文学作品创作上,这种《西游记》似的母题创作模式开始慢慢得以改观.比如在儿童电视剧《熊出没》中,熊大、熊二和光头强都各自有缺点和优点,尽管熊大、熊二代表的保护森林派始终与光头强代表的砍伐森林的人类存在矛盾和分歧,但剧作者同时也赋予了人类以生活的困境和无奈,以及熊大、熊二对于人类的友善之心.同时,剧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个性,其典型性格赋予了剧作以特色和魅力.观众很容易就能够记住宽厚如兄长般的熊大,好吃懒做又憨厚朴实的熊二,狡猾可恨又无奈于老板压力的穷屌丝光头强.近几年儿童电视剧的制作比戏剧和电影有更突出的成绩,出现了《熊出没》《喜洋洋与灰太狼》《大耳朵图图》等收视率高并受赞誉的作品.而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典型形象性格的塑造和幽默又充满童趣的故事虚构能力的提高.
三
青春戏剧与儿童戏剧一样,应该是当前市场上最具票房号召力的戏剧类型之一,但也是最难创作出优秀作品的类型之一.由内蒙古话剧团的年轻团队组成的"天瞳文化"小剧场演出,曾经盛极一时.但像《触不到的恋人Ⅰ》这样优秀的外来剧本依然匮乏,以至于在"天瞳文化"活跃的两三年时间里,几乎所有带来票房的青春话剧,如《触不到的恋人Ⅰ》《触不到的恋人Ⅱ》《拿什么拯救你,我的二货》《九月九的九儿》等,皆为从北京引入的市场成熟稳定的优秀剧目,只有《你好,爱情》唯一一部原创青春话剧.由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影视戏剧系排练上演的《排队》虽为原创话剧,但剧作者为上海戏剧学院知名导演孙惠柱教授,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它依然与《触不到的恋人Ⅰ》一样,属于购买的区外剧本版权,尚不能列入与本土创作者的作品进行比较的范畴.就《你好,爱情》的四段式爱情的创作方式来看,对于戏剧结构的架构,对完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故事讲述能力,对典型性性格的塑造能力,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依然是当下内蒙古本土创作者所缺乏的.这种类似于小品拼接式的戏剧创作方法,并非对完整舞台戏剧作品的把握.因此,青春戏剧的创作依然是一个难度较大的类型,需要向李伯男的《剩女郎》《嫁给经济使用男》《隐婚男女》经典爱情三部曲等作品学习选题和创作方式,提升对于当下年轻人心态的把握、生存困境的洞悉和兴趣点的捕捉.另外,改编本土作家创作的优秀青春文学作品,也是一个重要的、尚未引起本土剧作家足够重视的素材来源.
四
内蒙古作为有着优质旅游资源的地区,将戏剧作品打造成旅游名片,既是对本地形象的良好宣传,也是借助民族文化促进戏剧发展的一种有益方式.呼伦贝尔话剧团原创的大型民族历史话剧《拓跋鲜卑》,作为呼伦贝尔的一张名片,便是较为成功的典范.该剧将鲜卑族的民族文化与改写民族命运的悲壮故事结合起来,同时将音乐、舞蹈、服装、民俗等有效地融入剧中,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因此,该剧虽然与《印象·刘三姐》同属于旅游名片,但由于有故事的融入,比起完全的实景歌舞演出,或许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比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打造的、在中国马都锡林浩特上演的中国首创大型马文化全景式实景演出《千古马颂》,由于连接整场演出的故事架构略微松散,缺乏完整性和一气呵成的力量感,因而无法给人万马奔腾、马与整个民族命运相连的震撼感.而在有着优秀民族歌舞传承的内蒙古,将民族舞蹈、音乐、民族传奇、民族历史抗争等有机结合,无疑是促进本土戏剧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拓跋鲜卑》中,对于人物性格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以及男女情感在民族大义面前的式微,让人很难看到人性的光芒.因此该剧情节的推动,不是靠人物性格的内在转变,而是靠他者的外在力量,也因此,我们只看到了历史和民族,却很难记住其中的人.但即便有上述缺陷,此剧依然是目前能够看到的关于民族历史的戏剧中,较为出色的一部.但是也应该注意到,剧作者黄维若,依然是北京请来的专业剧作家,而不是本土的创作力量,因此本土剧作者与区外剧作者之间,依然有着鲜明的差距.
从以上各类型剧作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内蒙古本土戏剧依然存在诸多缺陷和问题,但也有发展的良好势头,从创作源头、一剧之本--剧本上首先抓起,无疑是当下优秀原创剧本在全国都紧缺的现状下,最为重要、也亟待解决的事情.
参考文献 :
[1][美]拉约什埃格里.编剧的艺术.高远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2]董健,胡星亮编着.中国当代戏剧史稿(1949-2000).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3]张先.戏剧艺术.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