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研究与实践,利用地方高校人文学科和人才聚集的优势,推进边疆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这是社会主义高校办学的应有之义,也是高校实现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需要。
以下为本篇论文正文:
摘要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边疆民族地区的高校在意识形态建设中处于特殊地位。地方高校在参与边疆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还存在明显不足。地方高校要在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做到大力培养理论宣传人才,抢占意识形态阵地;积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精神世界;发挥高校理论专家优势,引领意识形态方向;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
关键词:地方高校;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一、地方高校在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中的特殊地位
二、地方高校参与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从地方党委的角度,高校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作用未充分发挥
(二)从高校的角度,参与地方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动性不强、作为不大
三、地方高校参与边疆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路
(一)大力培养理论宣传人才,抢占意识形态阵地
(二)积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精神世界
(三)发挥高校理论专家优势,坚持主流意识形态方向
(四)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地方党委的重要工作,对于夯实中国共产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保障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地方高校作为边疆民族地区人才和知识的汇聚地,在办学定位上必须立足本地,主动融入地方社会建设,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办学的重要任务。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研究与实践,利用地方高校人文学科和人才聚集的优势,推进边疆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这是社会主义高校办学的应有之义,也是高校实现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需要。
一、地方高校在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中的特殊地位
这里讲的地方高校,主要指地处边疆民族地区、由地方政府举办的高等院校,承担着为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人才和塑造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重任。它们在边疆民族地区办学,边疆地区历来是防御境外意识形态渗透的前沿阵地,民族地区又是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交汇的地方,意识形态斗争形势较为严峻。社会主义高校的性质,决定了其在维护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方面的特殊地位。
1.地方高校是知识分子较为集中的地方,掌握一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中国革命历史经验证明,知识分子在引进、宣传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边疆民族地区地广人稀,经济基础较差,文化发展相对缓慢,宣传思想文化人才紧缺。地方高校是边疆民族地区人才集中的地方,集中了一批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和人文社科类的专家,他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做出了贡献。他们在做好专业理论教学、研究的同时,还承担地方党委部门的研究课题,承担党委理论宣讲任务,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他们的研究成果运用于地方宣传思想文化建设,他们的理论宣讲、政策解读和在各种媒体发出的声音,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建设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他们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传递正面声音,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学生和当地干部群众有着天然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他们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2.地方高校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对社会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思想、观念、文化形态与体系,只有在社会中弘扬传承、广泛传播,才会有生命力,才会体现其价值。地方高校是理论的殿堂,担负着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职能,是边疆民族地区培养干部、教育群众的重要基地,是巩固、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走向新境界的重要阵地。因此,地方高校要自觉承担起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边疆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重任。地方高校应努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发挥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主阵地的作用,构筑抵御西方错误思潮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铜墙铁壁。
3.地方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抵御渗透分化的任务繁重。高校是青年知识分子的密集地,谁赢得青年,谁就赢得未来。近年来,西方国家已经把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转移到高校师生,争夺青年一代。地方高校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各种西方错误思潮,应对意识形态渗透的压力越来越大,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学生和干部群众的任务越来越艰巨。“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青年师生是敌对势力对我进行渗透分化的重点人群。”[2]因此,处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主战场,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点区域,应该引起各级党委的警惕。
二、地方高校参与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地方高校在参与边疆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的方向。但是,总体上来说,主动融入还不够,参与程度比较低,引领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一)从地方党委的角度,高校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作用未充分发挥
表现在:第一,地方党委与高校共建意识形态的意识还欠缺。边疆民族地区党委认真落实党中央的指示精神,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通过开展卓有成效的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干部群众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提高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干部群众中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但是,党委职能部门对与地方高校共建意识形态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共建意识还不到位。一是对高校本身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指导还有盲区,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推进还不理想。二是在策划、研究、部署地方意识形态建设方面,与高校协同推进,用好高校资源方面还有缺陷。第二,对高校理论专家的重视和运用不够。在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党委职能部门没有真正调动和发挥地方高校理论专家的作用,认为高校的理论专家虽然理论素养高,但不太了解地方情况,对地方意识形态斗争的规律、特点把握不准,因此,不主动与高校一起研判意识形态领域情况,不主动征求高校理论专家对地方意识形态建设规划和实施意见,不邀请高校有影响的理论专家参加地方党委宣讲团,不主动与高校联合开展意识形态横向课题研究,造成高校专家资源的浪费,没有完全打通地方与高校理论宣传、研究工作壁垒。
(二)从高校的角度,参与地方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动性不强、作为不大
表现在:第一,参与意识不够强。近几年,地方高校强调转型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高校开始把眼光放到地方中,去寻找发展、合作的突破口,有的高校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总的来说,高校理论工作者主动参与、引领地方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动性还不够强。宁愿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论课教学和课题研究上,不愿意走出课堂、超越校园,不愿意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激流中,认为只要把教学、科研搞好,评上职称就可以“荡悠悠”了。而与地方相关部门共建合作,特别是针对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的共建,对方配合得好可能会出成绩,配合不好不仅出不了成绩,还会自讨苦吃,因而不想折腾自己。这说明高校理论工作者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参与意识都需要提高。第二,参与能力不强。地方高校部分理论学者有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参与地方意识形态建设的使命感和积极性,也愿意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但由于对社会的接触和了解确实有差距,与党委职能部门的思路对接不上,加上对媒体运用和把控的能力也有限,想参与地方意识形态建设也找不到突破口,提出的咨询建议没有得到党委职能部门的采纳,有的专家在校内课堂上讲得头头是道,但到地方开展理论宣讲却没有底气,给地方干部培训班做专题辅导得到的评价不高。说明,高校理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成为能否推进地方意识形态建设的瓶颈。
三、地方高校参与边疆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路
高校作为学习、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阵地,应该主动融入边疆民族地区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加强宣传思想工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边疆发展稳定做出新的贡献。
(一)大力培养理论宣传人才,抢占意识形态阵地
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有一批理想信念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较高、熟悉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规律的理论宣传人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神圣使命,地方高校在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中要勇于担当,有所作为,努力成为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人才队伍建设的“小高地”.地方高校在理论宣传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要牢牢抓住两点:一要立足校内,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系统教学和研究的学科,对于意识形态建设意义非凡。青年学生是边疆民族地区党的事业的接班人,他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的高低,将关系到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所以,地方高校要重视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建设,加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创新水平,为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二要面向社会,承担地方理论宣传人才培养任务,着力提升现有宣传理论队伍的素质,以适应新形势的意识形态工作。地方宣传理论工作者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治敏感度不强、理论水平不高和运用新媒体的能力相对较弱,地方高校在承担宣传理论干部培训项目时要重点在这几方面有所突破,发挥高校智力优势,为边疆民族地区培养宣传理论骨干和新媒体技术人才,为传播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积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精神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3],“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4].地方高校承担着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边疆民族地区办学环境比较复杂,各民族拥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文化,当地群众在与周边国家边民长期的交往互动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观。中华文明自古崇尚“和而不同”“各美其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传播国家主流价值意识,丰富边疆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的精神家园,是地方高校的特殊使命。地方高校要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传播主流价值体系,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养,延续中华民族基因和精神特质,构筑边疆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独特的精神世界。第一,在融入上下功夫。地方高校要主动融入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战略,收集、整理和宣传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让边疆民族地区学生和干部群众建立起多民族和多元文化意识,增强他们对本土文化、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并且感受到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另一方面,帮助边疆民族地区学生和干部群众在多种文化互动的环境中,对不同民族文化学会尊重、学会包容,互相学习其他文化形态的长处,从而实现多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的生动局面。第二,发挥“共建”的优势。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引领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繁荣。地方高校要发挥在边疆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的优势,用好国家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倾斜政策及各种社会资源,加强校地共建、校企共建的文化传承“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在拓宽边疆民族地区学生与干部群众文化视野的同时,形成辩证批判性的思维,主动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统一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进而推动社会的稳定发展。增强文化自信,才能坚守自己的文化特色,有了正确的文化观、价值观,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才能为抵御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提供底气,增强反渗透的免疫力。第三,主动承办文化活动。通过举办面向社会的文化宣传、文艺演出、地方节庆等活动,创办公民夜校、讲习所等方式,加大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进对党的信赖、信念、信心,进一步丰富边疆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筑起抵御境外文化渗透和意识形态渗透的有效防线,为巩固国家安全稳定做出地方高校应有的贡献。
(三)发挥高校理论专家优势,坚持主流意识形态方向
地方高校集中了一批马克思主义学科专家和互联网技术人才,他们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研究,从事文化传媒、互联网技术教学研究,理论素质高,操作经验丰富。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调动积极性,提高担当意识,主动参与地方意识形态建设。
1.发挥地方高校理论专家的思想智库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5]地方高校理论专家要发挥思想智库优势,走出校门,主动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研究工作,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一要承担党委宣传部门对本地意识形态情况的调研任务,开展舆情研判,为地方制定意识形态建设规划出谋献策。二要积极参与地方党委政府的理论宣讲,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解读地方党委政府改革发展的重大措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直接与干部群众见面,围绕社会热点问题,讲清楚“怎么看”与“怎么办”,疏导干部群众情绪,增进社会共识,发挥专家智库作用。三要配合地方党委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政策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基层单位进行专题辅导,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教育群众。高校理论专家在打牢自身理论基础的同时,还要深入社会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干部群众所想、所盼,让教育活动更接地气,要拓展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手段,提高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巩固边疆民族地区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发挥地方高校文化传媒、网络人才的技术引领作用。边疆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建设既要用好传统传媒工具,还要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边疆民族地区缺乏文化传媒人才、网络技术人才,新兴媒体发展速度比较慢。作为民族地区不可多得的文化传媒、网络技术人才,大都集中在高校。应该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媒、网络技术人才参与意识形态建设的方面的作用,为新兴媒体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宣传部门优化宣传平台,改变理论传播手段,用好新媒体,用好线上线下两个阵地,主动回应干部群众的疑问和需要,拓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面,增强理论宣传工作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还要与地方职能部门一起加强网络信息研判,准确把握边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规律,在传递强劲正能量的同时,有效抑制网络攻击渗透,使网络空间逐渐清朗起来。
(四)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
社会实践既是地方高校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地方高校大学生深入边疆民族地区开展科技服务、文化建设、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地方高校党团组织要做好统筹规划,精心组织,让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大学生接触社会、参与地方文化建设、传播先进理论的有效途径。第一,组织大学生开展意识形态建设的调研。通过组建若干团队和分散的形式,深入基层、农村、厂矿企业,了解当地干部群众的政治信仰和价值取向,了解边疆民族地区的宗教信仰和境外宗教渗透情况,了解基层群众对文化服务的需求,了解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情况,了解当地对新媒体的运用情况,形成调研报告,为当地党委开展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依据。二是组织开展文化宣传服务活动。利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送教下乡、送技术下乡、送文化下乡,通过印发宣传小册子、举行文艺演出、书写春联、关注留守儿童、法律咨询等方式,给当地群众传递关爱、艺术熏陶的同时,也传播党的声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为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做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8-21.
[2]袁贵仁。青年师生是敌对势力进行渗透分化的重点人群[EB/OL].新华网,(2015-2-2)[2016-10-25]. [3]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3-4-28)[2016-11-1].
[4]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3-5-4)[2016-11-3].
[5]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