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重庆作为抗战时期的“陪都”,城市建设发生巨大变化,许多名人政要聚集于此,使得重庆具有丰富的遗址遗迹资源。名人故居作为重庆民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中国近代建筑的典型性与代表性。但由于对建筑遗迹保护完整性与真实性的忽视,建筑外部空间的保护并没有得到重视,从而导致文化遗产陷入“失真”的危机状态。本文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南岸区名人故居,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其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与构成形态的研究,建构其外部空间的构成特征因子评价体系,从而为保护民国建筑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参考。
关键词民国建筑;外部空间;构成特征;名人故居。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1重庆民国建筑外部空间研究的紧迫性
2外部空间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的确定
2.2评价体系的建构
2.2.1门
2.2.2围合
2.2.3树木、草丛
2.2.4地形要素
2.2.5开放性活动空间
2.3松厅案例
2.4南岸区名人故居外部空间特征
3南岸名人故居外部空间
3.1外部空间丰富性
3.2外部空间序列性
3.3外部空间转折性
4结语
参考文献
1重庆民国建筑外部空间研究的紧迫性
重庆民国建筑外部空间的紧迫性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首先,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以重庆民国建筑类型介绍[1]、分布及特点[2-3]、利用现状与历程[4-5]、保护原则与方法[6-7]、建筑风格[8]等基础层次为主,忽视了对重庆民国建筑外部空间的研究;其次,当下对于重庆民国建筑仅着眼于独栋建筑,但事实上,遗址遗迹并非单纯包含建筑、文物,其兼具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9]的物质特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区域范围。早在1964年《威尼斯宪章》就指出历史遗迹需注重其本身完整性和真实性的保护,而大多数重庆民国建筑外部空间完整性与真实性的特征都被忽视了,从而导致重庆大多保护建筑成为利用率低的躯壳,在保护与利用上存在“失真”的窘迫状态。因此重庆民国建筑外部空间应作为现在研究的重点。
考虑到研究的可行性,本文主要以重庆市南岸区范围为例,对文物保护单位中具有居住性功能的民国名人故居外部空间进行系统性研究。南岸区是川东平行岭谷区,不仅以低山、丘陵、平坝、河流的组合地貌特征为当时民国时期党政要员之别墅、官邸等提供了安全性与隐蔽性,更以其依山傍水,仰拥“山城花冠”南山,俯临长江、嘉陵两江的秀丽风景形成了南岸民国建筑特色显着的山水园林。此外,根据第3次全国文物普查,南岸区在整个重庆市内的遗址遗迹数量位于前3,因此南岸区民国建筑在重庆具有典型代表性。
2外部空间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的确定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10]中提到扩大陪都的区域范围后,南岸区得到转折性的发展,政府要员居所和办公之地等大量选择南岸。就登入文物保护的遗址来看,南岸区民国时期的名人故居共有15处,以名人旧居为多,但根据2015年最新的实地调研,部分破损严重,现存遗址共有11处。其相对集中地位于南岸西北区,依山临江,基本沿着山脊的走向排布(图1),成为南岸区独特的人文景观,也是区别于其他城市遗址遗迹的特征。就2015年现存的遗址来说,其中官邸主要有松籁阁(何应钦官邸)、于右任官邸、云岫楼(蒋介石官邸)共3处;名人旧居有云峰楼(宋庆龄别墅)、松厅(宋美龄别墅)、草亭(马歇尔旧居)、孔香园(孔令俊旧居)、孔园(孔令俊旧居)、汪山别墅(汪代玺旧居)、周至柔旧居共7处;公馆有杜月笙公馆1处。按照各个建筑历史沿革及建设性质划分,主要有公家、私家以及是否有办公功能的设定为依据。如松籁阁,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政部长何应钦的寓所兼办公地,又称何府,将其划为官邸类型。又如松厅,是蒋介石为宋美龄修建的起居室,主要以居住功能为主,划分为名人旧居。建筑基本建设于20世纪30年代,多为两层砖木结构,大多位于黄山抗战遗迹博物馆内,保存基本完好,部分后有修缮。尽管各个建筑存在与周遭环境并置、抵抗、调适甚至妥协等情况[11],但黄山地形起伏较大,加之建筑选址基本沿山脊线布局,几乎每个建筑对于地形进行了着重的处理,其原始的外部空间基本能够体现。
2.2评价体系的建构
研究基于建筑外部空间的构成特征,全面、系统收集重庆民国时期南岸区名人故居相关的基础研究资料、图纸、照片等图文资料,运用对比分析法对基础资料、数据进行梳理与定性分析,然后通过实地调研的考证,建构南岸区名人故居外部空间构成特征的评价指标体系。
南岸区名人故居外部空间构成特征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总体目标层A层,综合评价层B层,因子评价层C层(图2),形成一个连续性的评价体系。
其中综合评价B层包含了B1构成要素、B2构成形态;因子评价层C层包含C1立面要素、C2平面要素、C3建筑与外部空间模式、C4正门与建筑模式、C5动线模式5个方面。研究主要以建筑与外部空间为一完整主体,通过对各个影响因子的实地调查,系统性地探究外部空间构成特征。在B层体系中构成要素B1对应的影响因子包含C1立面要素和C2平面要素。C1立面要素主要有门、围墙、景观小品、树、地形5大影响因子,基于立面形式上要素体现外部空间的基本构成;C2平面要素主要有铺地、水池、草坪、开放活动空间4大影响因子评价,基于平面形式上要素体现外部空间的基本构成(表1)。在B层体系中构成形态B2对应的影响因子包含C3建筑与外部空间模式、C4正门与建筑模式、C5动线模式。其中C3建筑与外部空间模式包含临接式和包含式两种类型;C4正门与建筑模式主要包括平行关系与垂直关系;C5动线模式主要有4种情境创造[12]模式(表2)。
2.2.1门
在构成要素上,南岸区名人故居由于地理特殊性,多位于斜坡或山坡顶上,造就了一种特殊的入口标志形式,大门不再以实质物形提示建筑入口,而是从心理暗示性的阶梯式入口为标志,形成一种“虚拟门”.最早在中国古代,阶梯就体现了心理属性。中国古典建筑,皇宫、祭坛、寺观、王府等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一般都平地垒起高基座形成气派、陡峭的阶梯,以强烈视觉刺激体现出对神佛贵人的尊敬,从而引发心理上的反应。南岸区名人故居外部空间中以阶梯式为入口标志的虚拟门占55%,以门洞式门为入口标志占27%,少部分18%为开放式无特定入口标志,以上数据可充分体现民国时期名人故居建造时因地制宜,同时又对名人身份具有等级森严的考量。
2.2.2围合
南岸区名人故居外部空间围合中以半开放方式的遗址达到4/5,极少按封闭或半封闭式围合;名人故居外部空间的围合形式,同样结合地形高差起伏特点,沿山脊线分布的名人故居为开阔视野,多以开放围合式,这是山地的名人故居外部空间的一大显着特征。位于斜坡上的名人故居以建筑、地面以及斜坡围合形成外部空间的基本界面,同时因位居山的高地具有广阔视野,因此,这类外部空间可看成半封闭围合,如于右任官邸、孔香园;位于山顶之上的名人故居,侧面悬崖峭壁,外部空间加有围栏或将建筑临接建于峭壁之处,这类外部空间可看成半开放围合,如汪山别墅、松籁阁、云峰楼等。
2.2.3树木、草丛
在外部空间内树木、草丛等植被的栽植方面,可以看出几乎所有名人故居都考虑了该要素。由于南岸区名人故居本身置于山林丛间,树木茂盛,草丛横生,无处不是天然打造的美景,建设者充分利用本地特色森林资源,因地制宜,使得名人居住外部空间与整个南山融为一体。部分建筑外部空间也专门栽植具有欣赏价值的树木,如孔园栽植有桂花树,待花开时节,满园飘香,因此孔园也有“桂园”之称。
2.2.4地形要素
地形要素不管是对于建筑还是外部空间来讲,都既是难点也是特点。建筑上采用山地建筑的建设方法,能充分利用地形,形成区别于其他地方建筑的区域性建筑。因此,南岸区名人故居多是楼、底结合的形式,一般都为二楼一底的建筑模式。相对于建筑外部空间,自然也有山地性的特征,可能不仅仅位于一个平面上,而多会出现两个不同高差的界面,天然分割形成不同的外部空间,如于右任官邸、汪山别墅。
2.2.5开放性活动空间
即使受到地形因素的制约,大部分南岸名人故居也设有开放性活动空间,这是出于对整个外部空间分划的考量。如于右任官邸,设门洞式入口,同时临接有入口等候空间,配备石桌、石凳,而建筑后侧有一庭院的休憩空间。又如孔香园,有一弧形入口空间,进入大门有一封闭式的休憩空间。
2.3松厅案例
现以松厅为例,结合前期建立的评价标准,以构成要素和构成形态为分析准则对松厅外部空间进行实地调研,结合测绘等技术手段绘制相应图纸,分析总结其外部空间构成要素和构成形态,建立松厅外部空间数据库(图3)。
松厅建于20世纪30年代,是蒋介石、宋美龄的起居室,位于云岫楼后面山下的幽谷里,在一山脊上,周围绿树环抱。建筑坐西北朝东南,依山而建,以台、吊脚、桥等方式结合地形,产生了丰富的空间变化。其为砖木结构,建筑局部2层,底层为侍卫室,建筑面积347m2,屋面为仰合小青瓦,坡屋顶,宽敞的走廊配以粗壮的廊柱,毛石台帮和青灰色砖墙面巧合结合。根据其实际的基本情况,可分析得到在构成要素上,松厅采用了g2(阶梯式入口)、w1(半开放式围合),同时考虑t(树)、m(地形)的设置与变化。
2.4南岸区名人故居外部空间特征
如松厅案例,研究将南岸区名人故居外部空间进行相同方法的调研分析,在实践基础之上得到结果如表3所示。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可以得出南岸区名人故居外部空间的基本构成特征。
整体上来看,南岸名人故居外部空间构成要素中铺地、景观小品和水池的运用并没有一个成形的组织。建筑外部铺地上普遍没有进行过多的处理,就现存的情况来看,多是后期修缮时对其进行了修护,并不是当时民国时期的基本状态;在景观小品方面关注更少,除于右任官邸入口空间设有两张石桌几配备八张石凳以外,都没有设有特定的景观小品;同时由于地处山地,水池的运用在南岸名人故居上更难以体现。
在构成形态上,首先建筑与外部空间的关系多以包含的方式,南岸名人故居建筑的一大特点是多面设有建筑入口,因此建筑与外部空间关系为至少两面包含的形式;其次,在正门与建筑模式方面,地形高差变化及阶梯式入口标志的特点决定了正门与建筑垂直的模式;动线模式上,无过多设置,一般顺应正门与建筑入口一线。总体而言,南岸名人故居外部空间的构成形态比较统一,且没有过多变化,但正是因为这种简洁无腹赘的形式,在山地起伏、浓荫庇护的南山上映射出民国时期的历史积淀。
3南岸名人故居外部空间
根据以上调研数据整理分析得到的南岸名人故居外部空间基本构成特征,不难发现总体上所有建筑外部空间在重庆地域特性下有一定的共性,其主要可从以下3个方面具体体现。
3.1外部空间丰富性
南岸名人故居多为2层或3层,其中1层多为地下室或侍卫居室。但重庆山地的地域特性,使得建筑外部空间本身在设计上较丰富。特别是南岸区南山地形变化起伏较大,外部空间视线变化丰富(图4),在视角上首先决定其空间本身的丰富性。与此同时,因名人故居沿山脊线方向排布,部分第1层与2层楼因地形高差的条件设有分立的入口空间,且建筑内部无楼梯联系楼上楼下,从而造就了第1层与2层楼的独立性。部分3层楼建筑同样具有分立入口空间,但建筑内部第2层楼一般设有楼梯以便联系上下(图5)。
3.2外部空间序列性
结合前期动线模式的分析,建筑外部空间序列的类型主要有直线型和综合型。其中直线型空间序列最为典型,重于表达庄严、尊重等情感。主要以强烈的线性序列结合由于地形因素而设的阶梯为表现手法,更加突出其名人故居的肃穆,这种序列能营造出空间的宏大、秩序。另一种综合型主要是直线型与折线型空间序列的组合,不仅具有直线型空间序列的庄重,还有灵活多变的折线型序列,以此引导空间的方向延续,多曲折变换为环状(图6)。
3.3外部空间转折性
区别于南京、上海等典型民国建筑的外部空间,重庆民国建筑外部空间在地形差异因素上多考虑高差、区域面积等要素,造就了其空间的转折性特征。南岸名人故居外部空间转折空间灵活多变,主要可分为3种类型(图7)。在转折空间上,当时营建者对此有一定的设计,以铺装、栏杆、屋顶等要素引导空间的走向,营造登高望远或休憩等候的一个转折空间。
4结语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招待会曾指出:“历史会逐渐久远,但历史的启迪和教训,不管承认不承认,永远就在那儿。”[13]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民国建筑外部空间研究对保护重庆的历史风貌,丰富城市人文景观有着十分积极的实践意义。然而就2015年现存的南岸区名人故居来说,建筑及其外部空间的保护力度不能达到理想状态,部分建筑无人问津以致名存实亡。事实证明,民国建筑外部空间的保护与研究亟待得到重视,只有通过合理保护利用才能完整、真实地表现出重庆的历史积淀和城市记忆,凸显城市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陈静。重庆抗战遗址景观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2]屈仰。重庆抗战时期建筑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1.
[3]何媛。重庆抗战时期名人旧居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1.
[4]杜春兰,李燕。重庆抗战遗址的保护与利用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8(05):10-14.
[5]李秉奇。坡地·空间·历史--重庆抗战陪都风格系列建筑创作思考与实践[J].建筑学报,2013(06):76-80.
[6]郭璇。基于地域的抗战遗产保护与利用--以陪都重庆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3,28(04):24-31.
[7]曹春霞,钱紫华。新时期重庆抗战陪都遗址的保护与利用[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1:7.
[8]龙彬,屈仰。抗战时期重庆建筑发展研究初探[J].南方建筑,2011(02):14-17.
[9]黄晓东,张荣祥。重庆抗战遗址保护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3.
[10]龙彬,赵耀。《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的制订及规划评述[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30(05):100-106.
[11]褚冬竹。地域建筑学理论与创作[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30(03):4.
[12]黄珂。动线设计与情境创造[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4,29(05):68-73.
[13]新华社。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EB/OL].(2015-09-03)[2016-05-05].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903/c1024-27543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