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地勘行业和地勘单位的统计工作既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更落后于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地勘行业资质审批取消以后,原有的《行业情况通报》亦失去了基本的依托。在大地质、大资源、大环境的管理体制下,以企业统计为基础,以部门统计为连接,以行业统
以下为本篇论文正文:
摘要:当前,地勘行业和地勘单位的统计工作既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更落后于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地勘行业资质审批取消以后,原有的《行业情况通报》亦失去了基本的依托。在大地质、大资源、大环境的管理体制下,以企业统计为基础,以部门统计为连接,以行业统计为平台,结合大数据平台建设,构建全行业统计工作标准和规范已势在必行。为此,要创新统计工作流程,明确统计指标外延,挖掘统计指标内涵,并积极将统计成果应用于行业管理和企业决策。
关键词:行业管理; 企业管理; 地勘队伍; 地勘统计;
0 引言
我国的地勘统计工作形成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贯穿于地质勘查领域中的行业管理、部门管理、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其基本构成是,以管理类指标、数据为基础,以技术类指标、数据为支撑,在地勘行业和地勘单位的管理工作中始终发挥着基础性的重要功能。计划经济时期,以国家行业管理和部门管理为主导,在国有地勘队伍中建立了较为规范的统计制度。自属地化管理以后,不仅统计制度失去了原本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分散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国有地勘队伍也因产业发展各具特色而致使统计工作呈现多元化的表现态势。由于统计成果不甚规范,非但不能较好地反映本事业单位或企业单位的发展水平,更影响政府部门在宏观上指导国有地勘队伍的改革与发展。为此,建立全国统一的国有地勘队伍统计制度和规范已势在必行。
1 建立国有地勘单位地勘统计制度的现实意义
(1)能够更好地指导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当前,地勘行业转型升级正处在重要的节点,地勘队伍的全面转企改革也正在积极酝酿,精准的统计数据无疑是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首先,在产业分类上能够适应指导大地质、大生态、大工程的需要;其次,在企业管理上能够适应事转企及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需要;再次,能够展示国有地勘队伍的发展水平,更好地吸引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2)能够更好地衔接宏观与微观统计数据。长期以来,我国的地勘单位以“百局千队”的形态存在,其总量占据全行业生产能力的80%以上。其中每一个局即构成一个承担特种地勘工作的部门,处于连接宏观与微观的中观层。更重要的是,各部门的非地勘产业与地勘主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协调地勘行业发展的重要相关因素。因此,做好地勘局层面的统计工作,即可较好地发挥承上启下的重要功能。
(3)能够更好地打造地勘行业大数据平台。站在大数据的高度,传统的统计工作已不是管理工作的要素或基础,其本身已经构成信息产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技术数据的形成需要由管理数据加以支撑,或者说管理数据是技术数据形成的保障条件。当前,地质大数据项目正在全面启动,如果没有统计工作的标准和规范,各地区和部门的平台就无法实现无缝对接。对此,必须从根本上对地勘统计工作加以提升。
2 当前国有地勘单位地勘统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统计客体不甚明确。当前,国土资源部每年发布的《全国地质勘查行业情况通报》,其相关数据均来源于持有地质勘查资质的企事业单位。因为其数据并非以地质勘查项目为统计单元,同时却又涵盖了一系列非地勘业的指标,所以并不构成完整意义上的行业统计。因为其数据并不涵盖地勘局所属的全部企事业单位(不持有地勘资质的除外),因此也构不成完整意义的部门统计,以致业内外人士无法及时、准确地把握地勘队伍的发展现状。
(2)统计流程不甚清晰。到目前为止,在国有地勘事业单位中尚未执行权威规范的统计制度。一是无专职统计人员,统计工作职责无专业人员担当,更无常规性的教育与培训,专业水平根本无法保障;二是统计周期一般是以年为单位,没有阶段性数据积累,其统计数据来源缺乏可追溯性;三是各项统计工作均围绕企业资质等现实需要,往往随意提取管理部门所需要的数据;四是统计无约束与激励机制,数据无监督、检查,即便随意编造,也得不到应有的处罚。
(3)统计指标不甚规范。一是统计指标取舍各不相同;二是同一指标的内涵与外延解释差异较大。以辽宁地区为例,由于地勘队伍原分别隶属于地矿、煤田、有色、核工、冶金、化工等工业部门,产业分类上“五花八门”.例如,同样是小口径钻探、地质环境工程,有的归类在地质勘查,有的却归类在勘察施工;同样是实验测试,有的归类在地质勘查,有的却归类在多种经营。在计算经营收入方面,有的以代销产品的营业额为依据,有的以实现的价差为依据。
(4)统计内容落后于发展。当前的国有地勘队伍,产业发展的形态异彩纷呈,相关业内外人士迫切需要了解其基本构成,然而却难以收集基本的统计数据。例如,每个地勘局、地质队究竟下辖了多少个独立法人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股份构成及分红情况?持有多少自主矿业权、代持矿业权?省内、省外、国外市场布局如何等等?均需要从统计数据中得到。尤其是不甚了解每个地勘局、地质队享有的事业费拨款,以致无法把握其真实的经营管理水平。
(5)统计成果不甚客观。自属地化以来,地勘行业的工作者即无法得到官方发布的局、队两级统计数据。国土资源部《全国地质勘查行业情况通报》虽然可以展示各省地勘局队伍的数据,但却无法分解出各个地勘局的数据。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每年向会员单位征报数据,上报者全凭自觉自愿。中国矿业联合会曾经开展了一次百强地质队排行榜,所依据的数据也仅是由其所在地勘局来确认和推荐。笔者预测,在地勘资质审批取消后,统计工作的基础和依托将进一步悬空。
3 创新地勘企业统计工作流程及指标设置
新时期创新地勘统计工作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是,以适应大地质、大资源、大环境的需求为宗旨,以促进地勘企业单位管理工作的规范与升级为目标,与大数据理论和技术相适应,重塑统计流程,拓展统计范围,丰富指标内涵,打通信息“孤岛”,为地勘行业和地勘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应有的服务和保障。
(1)创新统计工作流程。伴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统计工作的传统流程必将从根本上被颠覆。因此,国有地勘队伍的统计工作必须立足于高起点和采用大手笔,做到与时俱进、全面提升。一是统计方式从人工化向智能化转变,二是数据采集点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三是统计周期从原有的周期化向即时化转变,四统计分析从专题化向多元化转变,五是统计成果检验从专业化向社会化转变。
(2)明确统计指标外延。首先要明确大地质工作的外延,将自然资源行政部门管理和投资的项目均列为地质勘查产业,并设置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地理测绘等二级指标。勘察施工可考虑设置勘察设计、岩土工程、建筑施工等二级指标。矿业开发可考虑设置金属、非金属、能源等二级指标。多种经营可考虑设置生产加工、营销服务、房产租赁等二级指标。
(3)挖掘统计指标内涵。当前,对国有地勘队伍统计指标的解释尚处在事业、企业双轨运行的阶段;对主要指标的理解与把握,与现代企业的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对此,要积极引进生产增加值、经济增加值等指标。此外,以项目和企业为单元建立数据库,深入挖掘统计指标的丰富底蕴。不但要实现统计数字来源的可追溯,而且要实现多媒体的集成。例如,地质勘查要实现经济、技术统计指标的一体化。
4 运用统计成果服务行业管理和企业决策
(1)明确行业统计工作主体的责任。各级政府的地勘行政管理部门是地勘统计工作的责任主体,负责统计制度、规范的制定,以及统计成果的公告;本行业的协会、学会以及中介组织是地勘统计工作的技术支撑,负责统计工作的技术操作与公告编写;本行业的企事业单位是地勘统计工作的数据源和基础责任人;本行业的每一位从业者均可成为统计工作质量的监督者。
(2)打造全行业统一的大数据平台。地勘行业的统计工作可划分为经济类和技术类两大系列。长期以来,两大系列各行其道,从未实现基本的对接与呼应。在大数据时代,完全可以对两大类数据实施整合。在有效保护政府与企业秘密的前提下,实现地勘行业统计的全景化。同时嫁接质量、环境、安全、信用、审计等方面的保障系统。
(3)构建统计成果的应用转化机制。统计成果是行业发展的重要“软资源”,不但政府部门以此作依据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短期调控政策,而且广大业界人士也需要以此作参考进行各类的商业性投资。对此,政府部门首先要对统计数据进行二次加工,推出公益性的统计成果;而且广大咨询机构也可以个性化地研发商业性的信息产品,例如与证券市场进行深入嫁接,等等。
(4)开展行业发展及企业诚信评比。地勘行业的管理工作有两个重要的“抓手”:一是行业发展评比。行业排行榜的基础是全行业统一规范的统计制度。如果形成了经得起推敲的统计成果,百强地质队排名也就应运而生。二是企业诚信评比。诚信与否,首先要用各项数据来证明企业履行承诺的基本实力。只有及时披露经得起社会推敲的管理数据,才能得到业内的基本认同和信赖。
参考文献
[1] 周鑫,毛成栋,张志敏。关于推进地质勘查行业统计工作发展的思考[J].中国矿业,2015,24(9):153-155.
[2] 方敏,周鑫,黄贤营。完善地质勘查行业统计工作 推动地质勘查行业持续发展[C]//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文集,2015-12,中国江苏徐州:出版社不详,2015:166-169.
[3] 国土资源部地勘司,中国国资源经济研究院,国土资源部信心中心。2015年度全国地质勘查行业情况通报[R].北京:国土资源部,2016.
[4] 曹政,童小玲,郑传均,等。国有地勘单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6,29(8):19-24.
[5] 彭齐鸣。地勘工作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思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6,29(5):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