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课结束后,课题组基于对参加教改的部分学生的访谈,自编了《病理学实验课的态度调查问卷》。问卷包含对病理学实验 PBL 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两个方面,发放和回收问卷 146 份。
在病理学实验 PBL 教学效果的评价方面,85%的学生给予了积极肯定评价;15%的同学评价一般。究其原因,可能是部分学生(14%)的学习习惯不适应 PBL 教学模式,或者是课程教师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病理学实验 PBL教学模式对学生综合素质影响方面,86%的学生表示自己收获较大。具体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有 88%学生认为提高了自己查找资料文献的能力;2. 80%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89%的学生认为提高了与同学交流的能力;4. 85%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自己的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能力。问卷调查表明,通过教学改革实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习惯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了主动探求。在最后病理实验考核过程中,考题也针对性地包含了相关病例讨论,从学生答题情况看,教学新模式的效果好于传统教学模式。
三、改进《病理学》实验课 PBL 教学策略
(一)选择教学病案面要广
PBL 模式的核心是以问题为中心。《病理学》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基础课,我们选择了覆盖广泛的病例(19 个教学病例)和以病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能有机地联系好基础理论与临床病例的病因、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专业理念得到体现。病例的选择十分关键。我们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多年的积累,选择多个系统疾病的教学病例。这些病例中包含了具有启发性和突破固有思维定式影响的问题,能极大地帮助学生理解病理学理论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
(二)加强 PBL 教学的条件建设
PBL 需要必要的教学资源。本研究除借助学校馆藏图书和国内外电子图书库(8 个)外,还依托学院新建的三间先进数码网互动病理学实验教学实验室,从而有利地保障了《病理学》实验课教学的多媒体化。学生可方便地对病理切片上的问题向教师端操控台电脑提问,教师可实时回答。教师也可方便地通过教师端操控台电脑,实现教学切片示教和对单个学生切片问题分析讲解的全体教学班共享。PBL 教学专用教室建设也十分重要,本研究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数码互动实验室”的优势,可实现 PBL 病例讨论中病人临床表现检查录像播放,病理解剖脏器的直接观察,切片显微镜检查的全程师生互动讨论,把理论课教学中的抽象概念变成生动直观的具体形象。
(三)临床医学基础课不宜开展 PBL 教改
任何教学模式都不是十全十美的,[6]PBL教学模式也存在一定缺陷和短板。本研究探索了多门基础医学课程的PBL改革,从实践效果来看,对基础性较强,临床性较少的课程不适合开展PBL教学。因为,基础课需要传统教学方法以注重学生接受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的教学。它要求教师教学遵循从概念到基本原理,通过归纳对比总结教学内容重点、难点,使学生最后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知识为目标。PBL教学模式则适应临床性强的实践课程,它强调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由于教师提供的病案问题不能穷尽所对应的教科书有关章节的全部内容,因此,需要学生通过自己查找文献,开展讨论探究,达到问题的解决。加之PBL教学需要充足教学资源,如教师数量要充足,教师教学水平和素质要求高。[5]因此,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开展该项工作,条件不具备时不要仓促开展。
(四)教师指导能力制约 PBL 教学效果
虽然 PBL 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着眼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研究性学习方式解决医学实践问题,但也需要教师的引领作用。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不同教师指导相同问题的 PBL 教学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一般讲,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指导水平高的教师,其 PBL 教学效果好。因此,我们认为并非所有教师都适合 PBL 教学模式。在 PBL 教学实验前,需要对教师严格培训,并由老教师参与指导 PBL 教学,PBL 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五)学生情况也制约 PBL 教学效果
学生情况主要指知识结构和储备、参加 PBL教改兴趣和自学能力。在问卷调查中,在“对有14%的学生对 PBL 教学兴趣不高”。说明这种教学模式并不适应有些学生。原因可能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自学能力方面存在差异。有的同学自制力强,自学能力强,能根据老师提供的病案查找资料,阅读教科书、寻找问题的答案,讨论中也能积极发言。但是少数学生自学能力较差,课前未完成上述准备,讨论中也较少发言。访谈后发现,这部分同学习惯于教师讲学生记的传统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