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验证“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优于现有传统《病理学》实验课教学效果,采用 PBL 教学模式,以 2013 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 146 名为对象,开展病理学实验课教改行动研究。结果表明,病理学实验课 PBL 的改革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适于临床医学生教学;但 PBL 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模式,而应与其形成教学互补;PBL 教学依赖教学资源的准备,只有前期准备充足才宜于开展 PBL 模式的教学改革;基础性较强,结合临床很少的课程不宜开展 PBL 教学改革;应尊重学生对 PBL 教学改革的选择权;教师的选拔和培训是教改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
一、引言
传统病理学实验课以灌输为主,学生不能主动参与教学,其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均受到一定限制。[1]1969 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2]该模式强调基础医学结合临床实际,将临床问题作为病理学实验教学内容,改变单向知识传授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给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发展的空间,形成师生交互一体的新教学模式。[3]
PBL模式自提出后就推广于国内部分高等医学院校。但由于受教学资源(馆藏图书、网络图书资料、教学标本和切片等)、具有PBL教学经验师资、小班化教学要求等因素的限制,对一些规模较小、建院时间不长的医学院校来说,推广并持续开展PBL具有一定难度。[4]并且全国至今尚无一本现成“病理学实验PBL教材”或“病理学实验PBL教学病例教案集”,上述情况也制约PBL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的推广。有鉴于此,本研究基于PBL教学理念,尝试改革“病理学实验课”传统教学模式,以实现“以病案为中心”的PBL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临床实践能力。
二、《病理学》实验课教学改革
(一)教师和学生
本研究基于 PBL 教学理念,以《病理学》实验课为教改目标课程,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13 级本科生 146 人(男生 64 人,女生 82 人)为对象,实行每班 30 人左右的小班化(共 4 个班)教学,为期一个学期(2015 年 2 月~2015年 7 月),授课教师 2 人,职称为教授和讲师,都接受过 PBL 教学模式的校外培训。
(二)教案编制与教学设计
由于全国尚无“病理学实验 PBL 教材”或“病案教案集”,因此,本研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自编教案。本研究选择和收集了“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 6 个知识点(占全部内容的 60%)的 19 个病例,作为 PBL 教学模式的自编教案和教学设计的内容。这些病例涉及“组织(右小腿枪弹伤致软组织坏疽)”“神经内分泌系统(脑出血、脑栓塞、流行性脑膜炎、甲亢)”“造血系统(恶性淋巴瘤)”“血液循环(肺动脉血栓栓塞)”“心血管系统(心肌梗死)”“呼吸系统(矽肺结核、肺癌)”“消化系统(原发性肝癌、胃穿孔)”“泌尿系统(急性肾小球肾炎)”“炎症(脓毒败血症)”“肿瘤(下唇鳞癌)”“传染病与寄生虫(HIV 感染、粟粒性结核、阿米巴肝脓肿、放射性肺炎)”等,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
实验教学按照下列程序设计:首先,教师准备讨论提纲:以教学大纲要求为核心,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及现有水平,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小问题,配以相应病例的问题设计,作为课堂讨论的材料和提纲,在章节学习开始前 2 周发给学生预习。其次,分组预习:学生自由组合,以 10人左右为一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病案和讨论提纲,预习教材相应章节,查阅参考文献,思考并讨论提纲中的问题,做好笔记。教师可指定或提供参考资料,提出学生的思考题(学生也可以提出新问题)用于引导讨论。第三,分组集中讨论:30-39 位同学共分 3 大组(每组约 10-13 人),以病案问题为基础进行讨论。各学习小组学生推选发言代表,阐述其小组对提纲中若干问题及病案的看法,做到各组畅所欲言,甚至展开辩论。
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启发和引导作用,控制讨论节奏,协调各组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归纳总结:教师在学生讨论结束后,组织课堂集中讲课,对一些共性问题和争议大的疑难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归纳本课程重点和难点,复习病案基本特征、介绍最新学术进展,同时点评各组发言,指出不足之处,提出今后改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