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矿区本设计包括两个部分:一般部分和专题部分。
一般部分为吕家坨西矿150万吨新井设计,全篇共分为十个部分:矿井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井田境界及储量、矿井工作制度和设计生产能力、井田开拓、采区巷道布置、采煤方法、井下运输、矿井提升、矿井通风与安全和矿井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吕家坨矿位于河北省栾县境内。矿井东西长约为5.25km,南北宽约为4.0km,面积为21km2.井田内的可采煤层为8煤、9煤,其中主采为8煤,该煤层赋存稳定,平均厚度3.3m.倾角平均为7°,首采煤层倾角为7°,为近水平煤层。井田内工业储量189.552Mt,可采储量144.876Mt.矿井平均涌水量为9.97m3/h,相对瓦斯涌出量2.915m3/t,属于低瓦斯矿井,煤层有爆炸危险性,有自然发火现象。
吕家坨矿年设计生产能力150万t/a,服务年限68年。采用立井两水平开拓,第一水平标高-500m,第二水平标高-600m.矿井采用倾斜长壁采煤法。
矿井布置一个综采工作面保证全矿井的产量,长度200m,煤的运输采用皮带运输。矿井通风方式采用中央分列式通风。
专题部分为矿井瓦斯的防治研究。
关键词:井田开拓;采煤方式;运输提升;通风安全;综合机械化
Abstract
This design includes two parts: General part and special subject.
General part for Kai Luan Lv Jia Tuo mine new well design, whole pides into 10 parts totally:Pit is summarized and well field quality feature, well field extent reached and reserves , pit duty degree and design productivity and well field developing , pick district tunnel arrangement, the method of coal mining and well to transport , pit promotion, pit ventilation and safe and pit major economic technical index.
Lv Jia Tuo mine is located in the Hebei province jade boundary of Luan county. Pit thing length is approximately 5.25km, south north width is approximately 4.0 km, area is 21km2. Well field may mine coal layer is 8 coals and 9 coals, in which, God picks to compose for 8 coals and this coal seams to store steady, 3.3m of average thickness. Inclination average is 7 °, the first layer inclination of coal mining is 7 °, to postpone oblique thick coal seam. The industrial reserves 189.552Mt in well field, 144.876Mt of recoverable reserves. Pit gushes in average, water quantity is 9.97m3/h, relative gas gushes to measure 2.915m3/t , belongs to high gas pit, coal seam has explosion dangerousness , has phenomenon of geting angry naturally.
Lv Jia Tuo productivity 1,500,000 t/a in storehouse mine year , serves the 68 years of time limit. With upright well two horizontal developings, the first horizontal of absolute altitude is of –500m, second horizontal –600m of absolute altitude. Pit adopts single surface to move towards the long wall comprehensive mechanization law of coal mining.
Pit arrangement one caving roof-fall in full-mechanized mining working face output of guaranteeing whole pit , length is of 200m, the transportation of coal is transported with 3 tons of wiring type generator vehicle pull stationary mine vehicles. The ventilation way of pit adopts central minute to list type ventilation.
The part of special subject is caving roof-fall in full-mechanized mining working face the research of crack distribution.
Keywords : Mine development;Mining method;Transport upgrade;Ventilation Safety;
目录
绪论
这是对我们知识、能力进行综合性培养和锻炼的设计,是塑造我们理论联系实际、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是对自己所学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考研;其次是让我们更加接近现场实际情况,深入现场实际的学习过程,培养我们深入了解专业知识、绘图、计算机相关软件应用能力,与此同时也是对煤炭工业方针、政策有了进一步的深入了解。
本设计是关于新矿井的建设,其中包括开拓方式、采煤工艺、支护方式、设备选型以及矿井的各个系统。本设计设计到多方面的知识,包括通风安全方面、采煤工艺方面、岩石力学方面以及AutoCAD制图方面的知识。本设计采用倾斜长壁采煤法,设三条大巷,布置在合适的地层中,利于矿井的生产和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本设计主要是通过绘制矿井的各种图纸来优化矿井,这其中文字部分包括方案比较,以便使设计更加合理。在设计时,需要对矿井的地质情况、煤层的受力等情况进行分析,这样才能使建设的矿井更符合实际情况。
通过本设计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做毕业设计也培养了我们个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我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将来在工作岗位上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由于本人所学到的知识有限,所以又设计中难免出现些错误,希望各位老师、同学给与批评指正。
1矿井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1.1矿区概述
1.1.1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
该矿井位于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境内,西距唐山18km,北距古冶9km,地理坐标为东经118°24',北纬39°40';北与林西矿井为邻,东与范各庄矿井为邻,南与钱家营矿井为邻;北通205、102国道及津唐、京沈高速公路,南通京唐港高速公路。东有秦皇岛港,西有天津港,南有京唐港。地面铁路有古吕范铁路专用线在京山铁路古冶站接轨,铁路、公路交通十分便利。矿区位置交通图如图1-1所示。
1.1.2地形特点
矿区地表为第四纪冲积平原,地面标高介于+22~+31m之间。地形总趋势北高南低,沙河由井田东部自东北流向西南。沙河属季节性河流,旱季有时断流,雨季流量较大,最高洪水位+30m.境内有村庄18个。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和水稻。采矿活动引起地表沉陷,使矿井周围形成塌陷坑。
1.1.3河流及水体
沙河由井田东部自东北流向西南穿过矿区,沙河属于季节性河流,旱季有时断流,雨季流量较大,最高洪水位+30m.
1.1.4水源及电源
矿井生活用水水源取自处理后的浅层地表水;工业用水取自处理后的井下排水。全矿目前生活工业耗水量为8.43m3/min,井上矿内生活及工业耗水为6.0m3/min,工房生活耗水为1.62m3/min,其他及小佛头村庄为0.81m3/min.地面建有一座变电站,三条35KV的高压电源分别从贾安子、后屯输入,总长度29Km,主变共有三台,总容量为6300KVA×3,其中两台变压器并联运行,一台备用。
1.1.5气象
本区大气降水一般集中在七、八、九月份。据1979~1998年气象资料统计:年降水量最大值为899.6mm(1987年),最小值为317.45mm(1997年),平均值为596.85mm.
1.2井田地质特征
1.2.1煤系地层特征
吕家坨矿煤系地层属于典型的华北区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其上界为唐家庄组A层铁铝质粘土岩顶面,下界为唐山组G层铁铝质粘土岩底面。根据两个钻孔实际控制,煤系地层厚度分别为480.35m和486.26m,按分组段厚度累计,煤系地层厚度为489m.由此可见,沉积补偿作用明显,煤系地层厚度变化不大。
煤系基底为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灰岩,本矿钻孔揭露最大厚度为160m,邻区资料证实,该组厚度400m左右,与煤系地层呈假整合接触。矿井浅部奥灰岩溶发育,深部逐渐减弱。其风化形成的G层铁铝质粘土岩构成煤系第一个标志层。
煤系地层之上为的古冶组和洼里组,从少数取芯钻孔揭露情况看,古冶组以杂色粉、细砂岩和浅灰-灰绿色粗砂岩为主,向上部紫色粉-细砂岩逐渐增多。洼里组则以浅紫、暗紫和紫红色泥岩-中、粗砂岩为主,偶见浅灰色砂岩层。洼里组以河床相底砾岩底面作为与古冶组的分界面。
矿区地表被第四系冲积层所覆盖,盖层厚度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厚,与基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煤系地层各组厚度变化、岩性特征及所含标志层分述如下:
1)石炭系中统-唐山组()
下界为G层底面,上界为K3(唐山灰岩)顶面。全矿实见点5个,厚度最大76.99m,最小65.70m,平均70.04m.-600水平以下无控制。底部G层为风化型铁铝质粘土岩,青灰-紫色,常呈花斑状,含铝质,具滑感,常见菱铁质鲕粒或结核。该组岩性以浅灰-深灰色粘土岩-粉砂岩-细中砂岩为主,夹灰绿色、紫色薄层粉-细砂岩,常见鲕状铝质粘土岩。含三层浅海相灰岩(K1、K2、K3),K1、K2厚1m左右,以深灰色为主;K3厚3m左右,为灰色-深灰色,质较纯;各层灰岩均含海百合、腕足类等海相动物化石。
2)石炭系上统-开平组()
下界为K3顶面,上界为K6(赵各庄灰岩)顶面。全矿实见点9个,厚度最大79.14m,最小49.99m,平均70.00m.-800水平以下无控制点。岩性以浅灰-深灰色泥岩-粉砂岩为主。间夹三层灰-深灰薄层灰岩(K4、K5、K6),3-5层薄煤层(17、16、15、14、13煤层)。其中K4常沉积缺失,K6常被上覆冲积相砂岩冲蚀。K5沉积稳定,并与其下部14煤层和K5-14煤层之间略发褐色的深灰色细腻泥岩相组合,成为深部地层对比的最重要的标志层。17煤层厚0-1.82m,平均0.52m,局部可达可采厚度;16、15均为不可采薄煤线且不稳定;14煤层在吕家坨背斜轴部可采,其它区域均为薄煤线;13煤层仅个别点可见,大部被上覆砂岩所冲蚀。K3-K5层间距73.05m-35.07m,平均51.71m.K5-K6层间距31.13m-10.81m,平均16.83m.
3)赵各庄组()
下界为K6顶面,上界为K8(11煤层顶板)顶面。全矿实见点38个,厚度最大91.01m,最小44.05m,平均69.46m.-800水平以下仅有三个实见点,厚度53.15-82.81m,平均66.37m.赵各庄组和其下部的开平组、唐山组虽均属于海陆交互相沉积,但海浸次数减少,强度明显减弱。岩性组成一般分为上、下两段。下段以浅灰-灰色中-粗砂岩为主,斜-波状层理发育,泥质或硅泥质胶结为主,可见钙质胶结的薄层或椭园状钙质结核,夹深灰-黑色粉砂岩-泥岩薄层或包裹体,中部含12S下煤线,赋存极不稳定。沉积环境为滨海砂滩相、河床相、及河口三角洲相,该段岩层除井田西北部沉积缺失外普遍发育,并为吕矿开拓井巷布置的主要层位。上段岩层以煤层、黑色腐泥岩、粉砂岩为主,自下而上有12-2、12-1、11S共三个局部可采煤层及1-3层极不稳定的薄煤线,平均煤层总厚4.13m.12-2、11煤层局部可采,12-1大部可采,12-2和12-1在井田东翼局部合为一层,大多分为两层,井田西翼最多可分为4-5层。12-1煤层厚度较大且相对稳定,为矿井深部的主采煤层之一,习惯上称为12S板区或简称为12煤层。由于12-1以下煤层的层数、间距及岩性变化较大,虽然采用地层剖面追踪和煤、岩层综合分析等方法,但在有若干煤线的情况下,12-2煤层的层位对比仍相当困难。12-2煤层习惯上又称为12S底区,距12-1煤层0.7-18.81m,平均4.98m.11煤层仅局部可采,与12-1间距为0.75-35.5m,平均10.32m.在井田中部大致南北方向有一条间距增厚带,岩性为泥质胶结的灰色细-中砂岩,其成因有待进一步查明。本组夹海浸线两层(K7、K8),分别为12-1和11煤层顶板,岩性为黑色腐泥岩或黑-黑灰色泥岩,为煤系地层主要标志层。本组所含植物化石有鳞木、苛达、芦木等,K7、K8可见珊瑚、贝壳类等海相动物化石。
4)大苗庄组()
下界为11煤层顶板黑色腐泥岩或黑灰色泥岩顶面,上界为5煤层顶板黑灰色粉砂岩顶面。厚度最大96.11m,最小45.93m,平均67.57m.岩性由煤层、泥岩和细碎屑岩组成。夹煤层7层(5-1、5-2、6、7-1、7-2、8、9),煤7-1至煤6间常夹1-3层煤线,其中5-2、7-2、8、9煤层为井田开采煤层,5-1、6、7-1虽个别点达可采厚度,由于难以布置工作面除7-1煤层在矿井浅部局部开采外,其它均未开采。
5-1与5-2煤层局部合区,部分分区或5-1沉积尖灭,层间距0.35-8.79m,平均2.45m.5-2较5-1厚度大、赋存较稳定,习惯上又简称为5煤层。7-2煤层简称为7煤层,7-1位于7-2煤顶以上0.4-14.5m,又称为7煤层板区。本组煤层总厚10.33m,含煤系数15.28%,7-2、8、9煤层赋存稳定,全矿可采,为矿井最主要的可采煤层。本组主要标志层为6煤层顶板泻湖相黑灰色泥质粉砂岩。所含植物化石有芦木、鳞木、苛达、羊齿、苏铁、楔叶木、轮叶等,煤层底板普遍含有根化石。8煤层顶板和7煤层顶板均有河床相浅灰-灰色中-粗砂岩沉积,冲蚀煤层顶板的泥岩-粉砂岩甚至煤层,造成局部煤层变薄直至尖灭。
5)唐家庄组()
本组上界为A层铁铝质粘土岩顶面,下界为5煤层直接顶板顶面,厚度最大238m,最小177米,平均217m.沉积环境为湖泊相-河流冲积相。上部岩性以浅灰-深灰粗砂岩-粉砂岩为主,并夹有少量的泥岩及粉砂质泥岩。下部以泥岩-细砂岩为主,并夹4S、3S不可采薄煤层及1-3层薄煤线。植物化石主要有轮木、带羊齿,栉羊齿、科达木等。底部常有一河床相泥质胶结的中-粗砂岩发育。厚度一般2-10m,有时将5-1顶板黑灰色泥质-粉砂岩冲蚀。A层为煤系上部地层主要标志层,在地面钻探中,常根据A层位置确定煤系地层的取芯深度。
矿井主要标志层共12层,其特征见下表1-2-1:
井田内主要标志层大部位于开采煤层段的上、下组段,位于煤层开采段的煤6顶板、煤11顶板、煤12-1顶板三个标志层的岩性有一定变化,同时其它层位又有与其岩性特征类似的岩层,如9煤层顶板局部为黑色腐泥岩等,这就给煤岩层对比带来一定困难,所以在煤层对比、确定层位过程中,不仅应充分利用标志层岩性特征,更应注意利用标志层与上、下岩层的组合关系进行煤层对比。
除上表所列标志层外,7-2煤层厚度及硬度,9煤层顶板黑灰色质地均匀的粉砂岩及上覆的层状细砂岩,以及煤11底板浅灰-褐灰色为主的泥质胶结,具糙感、易风化的细-中砂岩等,在井田大部区域沉积层位稳定,岩性特征明显,可以作为区域标志层。
下图1-2-1为该井田部分地质柱状图:
1.2.2井田地质构造
吕家坨井田位于开平向斜东南翼中段,其主体构造是吕家坨背斜。开平向斜是一赋煤向斜构造,煤系地层为石炭二迭系。向斜轴的总体方向约NE40°,北部受青龙山背斜
等北西-南东向构造的影响,自古冶至唐家庄逐渐变为东西向,形成一弧形构造。向斜的两翼不对称:西北翼岩层倾角陡,甚至局部倒转,并伴随出现了一组与向斜轴大致平行的断层和短轴褶皱构造。东南翼岩层倾角相对平缓,向斜边缘出现两组短轴边幕状褶皱,轴向与开平向斜轴直交或斜交,并沿倾伏方向逐渐消失。其中一组由杜军庄背斜、黑鸭子向斜、吕家坨背斜、范各庄向斜、毕各庄向斜及南阳庄-岭上背斜组成;另外一组在宋家营以南,规模不如前一组。东南翼断层的发育程度相对西北翼较低,且断层常分布在轴部附近,方向常斜交地层走向或平行褶曲的轴向,正断层为主,逆断层较少,落差一般小于30米。
吕家坨背斜轴近东西,向西倾伏,深部逐渐开阔,形成一扇面形状,北翼与黑鸭子向斜南翼相邻,南部与南阳庄-岭上背斜相接,地层倾角浅部稍大约10~25°,深部变缓,约5-8°左右。黑鸭子向斜轴作为吕、林井田技术边界。吕家坨背斜为矿井的主体构造,约占井田面积的70%,其中深部还发育有次一级的褶曲构造。在井田南部,吕家坨背斜、毕各庄向斜、南阳庄-岭上背斜等褶曲构造复合,形成了董各庄盆地构造区和王各庄马鞍形构造区。
井田以褶皱构造为主。井田内自北而南依次发育有黑鸭子向斜、吕家坨背斜、范各庄向斜、毕各庄向斜、南阳庄-岭上背斜、小张各庄向斜等。
吕家坨背斜:是井田的主体构造,浅部紧闭,深部相对较宽缓,在平面上呈现为上小下大的扇形形态,延展长度约6000米。背斜的枢纽近东西,向西倾伏,由浅至深枢纽呈弧形,倾伏方向为263~288°,倾伏角8~25°。
范各庄向斜:位于吕家坨背斜的东南,延展长度约3000米,其枢纽在范75-1、吕44、2、837地面孔的联线位置附近,展布方向大致与吕家背斜轴平行,向斜构造浅部位于范各庄矿境内,向中深部延展进入吕家坨矿。吕矿境内向斜轴倾伏方向为285-245°左右;倾伏角在浅部较大,中-深部较小,并略有起伏。两翼煤岩层产状不对称,西北翼较陡,倾角30°~55°,东南翼平缓,倾角3°~16°
毕各庄向斜:位于井田东南部,在本井田内延展长度约5000米,其枢纽在吕38、吕52、钱12、吕39地面钻孔的联线附近,呈弧形展布,西北段倾伏方向变化在90°~150°之间,东南段倾伏方向变化在330°~350°之间,长短轴之比为1.37,形成一构造盆地。盆地中心相应地表为董各庄,故称董各庄盆地。该向斜构造的主体形态基本控制,但向斜西北部控制程度不足,对矿井延深工程影响较大。
南阳庄-岭上背斜:与毕各庄向斜平行发育,在本井田范围内延展约2700米,其枢纽在22号、21号地面孔的联线附近,倾伏方向约为340°,倾伏角约为2°,两翼煤岩层倾角变化在4~9°之间。
小张各庄向斜:位于井田的西南部,在本井田范围内延展长度约3000米,倾伏方向280°左右,倾伏角8-10°,两翼煤岩层倾角变化在10°~15°之间。
井田范围内有三个大断层,各断层地质特征如下表所示:
(1)F16正断层:位于井田的西北部,是井田内极为重要的断层。断层走向近东西,倾角35°~78°,最大落差15m,延伸长度达700余米,该断层不仅落差大,而且断层破碎带宽,局部达0.1~1.1m,因此曾一度具有很强的充水性。
(2)F17逆断层:主要分布在井田西翼边缘地带,走向呈NE向,延伸长度约为500m,倾角60°。断层面呈平滑微波状,擦痕明显,断层泥厚2-5cm,牵引构造十分明显,并常有派生褶曲发育。
(3)F26正断层:位于井田西北部,F16断层南侧,走向近东西向,断层面倾角65°,落差8~25m.由于其走向与F16基本一致而倾向相反,因此在两断层间形成了较大的地堑构造。F26断层延伸长度约为500m.
1.2.3矿井水文地质
该井田主要煤系含水层为:第Ⅰ为奥陶系灰岩含水层组,第Ⅱ为唐山灰岩含水层组,第Ⅲ为12-14煤层砂岩含水层组,第Ⅳ为7煤层顶板含水层组,第Ⅴ为5煤层顶板含水层组,第Ⅵ为古冶组砂岩含水层,第Ⅶ为第四系冲击层含水组。其中第Ⅲ、Ⅳ、Ⅴ含水层组对矿井涌水量影响较大,为直接充水含水层组,其它为间接充水含水层组。矿井正常涌水量:598.8m3/h,矿井最大涌水量:720m3/h.其主要特征如下表1-2-2.
1.3煤层特征
井田内煤层倾向沿东西方向,上部边界为-200水平,下部边界到-700水平,倾角在3~11°,走向沿南北方向。煤层内变化露头皆被掩盖层所覆,其深度介于-30~-50米,风氧化带的深度为自基岩面向下垂深25米为风氧化带。
井田含煤地层属二叠系下统和石炭系上统,含煤20余层。其中可采煤层2层,即二叠系下统大苗庄组8、9煤层,8、9煤层基本全区可采。煤层平均总厚度6.3m.
8煤层:自井田中央向东、西两侧逐渐减小。8煤层为较稳定中厚煤层,平均煤厚3.3m,全区可采。
9煤层:位于8煤层以下85m,属较稳定厚煤层,平均煤厚3.0m.常含夹石1~2层,局部有火成岩侵入。
各煤层的厚度、层间距及其变化规律如下表1-3-1:
煤层的肉眼鉴别特征、结构、夹石层数、厚度、岩性及其对回采的影响见下表1-3-2(下页)井田内各煤层煤质稳定,8、9煤层均属肥煤和焦煤类。在井田浅部,煤层多属肥煤类,在井田深部多属焦煤类。在背斜轴部岩浆岩床和东翼岩浆岩墙附近,煤的挥发份降低,粘结性变差,煤质多属焦煤类,局部变为瘦煤或无烟煤。用于炼焦用煤8煤层:高灰、特低硫、中磷。9煤层:中灰、低硫、中磷。
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9.143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2.915m3/t,为低瓦斯矿井。该矿井煤尘有爆炸性,爆炸指数53.08%.煤层自燃等级为Ⅱ。
2 井田境界和储量
2.1 井田境界
2.1.1 井田范围
2.1.2 开采界限
2.1.3 井田尺寸
2.1.4 井田未来发展情况
2.2 矿井储量
2.2.1 储量计算基础
2.2.2 井田地质勘探
2.2.3 矿井工业储量
2.3 矿井可采储量
2.3.1 安全煤柱
2.3.2 矿井永久保护煤柱损失量
2.3.3 矿井可采储量
3 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
3.1 矿井工作制度
3.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3.2.1 确定依据
3.2.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3.2.3 矿井服务年限
3.2.4 井型校核
4 井田开拓
4.1 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
4.1.1开拓方式的影响因素
4.1.2井筒形式和数目的确定
4.1.3工业场地及井口位置的确定
4.2 矿井开拓设计方案比较
4.2.1 开采水平和阶段高度的确定
4.2.2 带区划分
4.2.3开采水平大巷的布置
4.2.4 井底车场形式的选择
4.2.5 方案比较
4.3 矿井基本巷道
4.3.1 井筒
4.3.2井底车场及硐室
4.3.3 主要开拓巷道
5 准备方式
5.1 煤层地质特征
5.1.1 带区基本情况
5.1.2 带区煤层特征
5.1.3 煤层顶底板岩石构造情况
5.1.4 水文地质
5.1.5 地质构造
5.1.6 煤尘和瓦斯
5.2 带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5.2.1 带区准备方式的确定
5.2.2 带区巷道布置
5.2.3 带区生产系统
5.2.4 带区内巷道掘进方法
5.2.5 带区巷道的准备顺序
5.2.6 带区生产能力及采出率
5.3 带区车场选型设计
5.3.1 带区车场
5.3.2 带区硐室
6 采煤方法
6.1 采煤方法的选择
6.1.1 带区煤层特征及地质条件
6.1.2采煤方法的确定
6.2 采煤工艺方式
6.2.1采煤工艺的确定
6.2.2 回采工作面参数
6.2.3 回采工艺
6.2.4 端头及超前支护方式
6.2.5 各工艺过程注意事项
6.2.6 采煤工作面正规循环作业
6.3 回采巷道布置
6.3.1 回采巷道布置方式
6.3.2 回采巷道参数
7 井下运输
7.1 概述
7.1.1 煤层及煤质
7.1.2 运输距离和货运量
7.1.3 矿井运输系统
7.2 带区运输设备选型
7.2.1 设备选型原则
7.2.2 带区运输设备选型及能力验算
7.3 大巷运输设备的选型
7.3.1 大巷运输方式的确定
7.3.2 主要运输大巷设备选择
7.3.3 辅助运输大巷设备选择
7.3.4 运输设备能力验算
8 矿井提升
8.1 矿井提升概述
8.2 主副井提升设备选型
8.2.1 提升参数的计算
8.2.2 提升钢丝绳的计算
8.2.3 提升机与天轮的选择计算
8.2.4 提升电动机的预选
8.2.5 提升机与井筒的相对位置
9 矿井通风及安全
9.1 矿井通风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9.2 矿井通风系统的选择
9.2.1 概述
9.2.2 矿井通风系统的要求
9.2.3 矿井通风方式的选择
9.2.4 矿井主要通风机工作方式选择
9.2.5 带区通风系统的要求
9.2.6 工作面通风方式的选择
9.3 矿井风量计算
9.3.1 矿井风量计算的规定
9.3.2 矿井风量计算
9.3.3 矿井总风量分配
9.3.4 风速验算
9.3.5风量的调节方法与措施
9.4 矿井通风阻力计算
9.4.1矿井通风阻力的计算原则
9.4.2 通风容易和困难时期的确定
9.4.3 矿井最大阻力线路
9.4.4 矿井通风阻力计算
9.4.5 矿井通风总阻力
9.4.6 矿井总风阻和总等积孔
9.5矿井通风设备选择
9.5.1 矿井通风设备的要求
9.5.2 选择主要通风机
9.5.3 选择电动机
9.5.4 反风措施
9.6 矿井排水
9.6.1 概述
9.6.2排水方式与排水系统简介
9.6.3 矿井主要排水设备
9.6.4 水仓
9.7 井下灾害防治
9.7.1预防瓦斯及煤尘爆炸
9.7.2 火灾的防治
9.7.3 水灾的防治
9.7.4 其他事故的预防
10 矿井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对我国瓦斯治理的几点建议
煤炭行业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在计划经济时期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长期以来煤矿以创造社会效益为主,其经济效益大部分转移到下游产业,如电力、化工行业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短时间内调整利益分配难度极大,因而煤矿安全问题首先是重要的社会公益问题,国家应该在煤矿科技体系建设、科研投入渠道等方面承担主要责任。
(1)加强煤矿瓦斯的基础理论研究,摸清瓦斯灾害事故发生的机理、发生演化过程,攻克瓦斯灾害防灾、抗灾和救灾的重大理论问题及重大技术难题。健全和完善煤矿安全标准化体系,重大技术与装备研发的实验条件,技术与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条件,为煤矿安全形势的全面好转提供技术基础。
(2)对煤矿瓦斯灾害防治的关键性技术进行攻关研究,为控制矿井瓦斯事故的发生和救治提供有效的技术。发展煤矿安全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并促进其产业化。
(3)建立和健全完善的煤矿安全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的科技研究、成果产业化及推广应用的科技产业链的稳定发展,培育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的市场机制,建立瓦斯灾害治理的示范工程。
(4)加强矿井瓦斯科学管理模式的研究,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与经验,使我国煤矿安全管理向科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5)建立和健全完善的煤矿安全监察技术支撑体系,使我国煤矿安全的监察和监管向技术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钱鸣高,缨协兴,许家林。资源与环境协调( 绿色)开采及其技木体系[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6,23(1):1~5
[2]陈静,王继仁,贾宝山。低透气性煤层瓦斯抽采技术与应用。煤炭技术,2009,28(3):70~73
[3]周福宝,李金海,刘应科,张仁贵。煤层瓦斯抽放钻孔的二次封孔方法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9,38(6):764~768
[4]赵玉歧,齐黎明。突出煤层透析解突技术研究。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9,26(1):110~113
[5]徐龙仓。提高单一低透气性厚煤层瓦斯抽采效果技术对策。中国煤层气,2009,6(1):28~30
[6]刘泽功,蔡峰,肖应祺。煤层深孔预裂爆破卸压增透效果数值模拟分析。安徽理工大学学报( 自科版),2008,28(4):16~20
[7]黄昌文,杨良智。松藻矿区瓦斯抽采的现状和发展方向。矿业生产与环保,2009,36(4):69~72
[8]袁亮。低透气煤层群首采关键层卸压开采采空侧瓦斯分布特征与抽采技术。煤炭学报,2008,33(12):1362~1367
致谢
本设计从拟定题目到定稿,历时数月。在本论文完成之际,首先要向我的指导老师张军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在张军老师的悉心指导中,我不仅学到了扎实的专业知识,也在怎样处人处事等方面收益很多;由于本人专业知识有限,每次遇到问题时,他总能耐心的给我讲解,直到我弄懂为止,他对工作的这种积极热情、认真负责、有条不紊、实事求是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受益非浅。
同时,我野要感谢我们系给我们授课的各位老师,正是由于他们的传道、授业、解惑,让我学到了专业知识,并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如何求知治学、如何为人处事。我也要感谢我的母校华北科技学院,是她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让我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姿,为我的人生留下精彩的一笔。
另外,衷心感谢我的同窗同学们和安全工程学院的学友们,在我毕业论文写作中,与他们的探讨交流使我受益颇多;同时,他们也给了我很多无私的帮助和支持,我再次深表谢意。?
最后,向我尊敬的老师和亲爱的朋友表示深深的谢意,他们给予我的教育、理解、关心和支持使我不断进步。我以后还会更多的充实自己,同时也祝愿我的我尊敬的老师和亲爱的朋友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如您需要查看本篇毕业设计全文,可点击全文下载进行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