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论文定制热线

热门毕设:土木工程工程造价桥梁工程计算机javaasp机械机械手夹具单片机工厂供电采矿工程
您当前的位置:论文定制 > 毕业设计论文 >
快速导航
毕业论文定制
关于我们
我们是一家专业提供高质量代做毕业设计的网站。2002年成立至今为众多客户提供大量毕业设计、论文定制等服务,赢得众多客户好评,因为专注,所以专业。写作老师大部分由全国211/958等高校的博士及硕士生设计,执笔,目前已为5000余位客户解决了论文写作的难题。 秉承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创造价值的理念,我站拥有无缝对接的售后服务体系,代做毕业设计完成后有专业的老师进行一对一修改与完善,对有答辩需求的同学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为你顺利毕业保驾护航
代做毕业设计
常见问题

黄沙一矿的井田开拓和准备方式的设计

添加时间:2020/08/04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根据实际的地质资料情况进行井田开拓和准备方式的初步设计, 该矿井决定采用单立井上下山开采, 煤层采用采区上下山联合布置的开拓方式, 设计采用综合机械化一次采全高回采工艺, 倾斜长壁采煤法,用全部跨落法处理采空区。
以下为本篇论文正文:

摘 要

  本设计的井田面积为 13.55 平方千米,年产量 90万吨。井田内煤层赋存比较稳定,煤层倾角平均 14°,平均煤厚 4.01m,整体地质条件比较简单,沼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相对较低, 涌水量也不大。 根据实际的地质资料情况进行井田开拓和准备方式的初步设计, 该矿井决定采用单立井上下山开采, 煤层采用采区上下山联合布置的开拓方式, 设计采用综合机械化一次采全高回采工艺, 倾斜长壁采煤法,用全部跨落法处理采空区。并对矿井运输、矿井提升、矿井排水和矿井通风等各个生产系统的设备选型计算, 以及对矿井安全技术措施和环境保护提出要求,完成整个矿井的初步设计。 矿井全部实现机械化, 采用先进技术和借鉴已实现高产高效现代化矿井的经验, 实现一矿一面高产高效矿井从而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立井、倾斜长壁、一次采全高、综合机械化、高产高效

黄沙一矿

Abstract

  These designed allotment area for 13.55 square kilometers ,Yearly Output ninty trillion. Allotment intrinsically ocurrence of coal seam compare stabilize ,coal seam pitch eight -twelty acid ,average coal thick 4.01m,integrally nature condition compare simplicity , Both methane and carbon dioxide content relatively low, and neither do inflow of water no large either. On the basis of Preliminary Design ,said shaft opt in adopt three vertical shaft fluctuate mountain exploitation ,coal seam grouping band region fluctuate mountain co- disposal 'mode of opening ,design adopt comprehensive mechanization full-seam mining stopper art ,incline longwall method ,treat goaf with whole straddle alight law from actual geologic information instance proceed allotment exploit and stand-by mode. The Preliminary Design of the both both combine versus mine haul, shaft exaltation, shaft drain and ventilation of mines isopuant systemic equipment lectotype count ,as well as versus shaft technical safety measure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laim ,complete wholly shaft. Both shaft whole realize mechanization ,adopt advanced techniques and use for reference afterwards realize high yield highly active modernization shaft 'experience ,realize one mine not both high yield highly active shaft thereby run up to favorable economic benefit and social benefit.

  Keyword: Vertical shaft, incline length wall, full-seam mining, comprehensive mechanization, high yield highly active

目录

  1 矿区概况及井田地质特性1-1 矿区概况

  1.1.1 交通位置

  黄沙一矿位于峰峰矿区南部, 北距峰峰集团 16km,地理位置为东经 114°2,′北纬 36°15.′井田北部隶属于邯郸市峰峰矿区界城镇管辖, 井田南部井田则位于磁县黄沙镇境内。

  黄沙一矿交通较为方便, 有彭-黄铁路(彭城至黄沙一矿) 运煤专线直达矿区,长约 7km,经孙庄矿、彭城站至马头与京广线相连。峰峰市区至黄沙乡柏油公路直达黄沙矿,长约 10km,参见图 1-1.

  图 1-1 黄沙一矿交通位置示意图

  1.1.2气象、水文

  (1)气象本区属半干旱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炎热多雨。全年的总体气候特征为:雨量集中,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光热资源丰富,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 7~9 月。依据峰峰矿区气象站 1997~2007气象观测资料,近十年多年平均降雨量 500.1mm,年最大降雨量 728.7mm(2000年)(1998年雨水不是很大吗,请核实一下) ,最小降雨量 271.5mm(1997 年),多年平均蒸发量 1678mm,5~6 月份蒸发量最大。历年最高气温 42?( 2005 年),历年最低气温 -11.1?( 2002 年),高温主要出现在每年的 7 月份,低温多出现在当年的12 月份或次年的 1 月份。风向随季节变化,冬季以北风为主,夏季多东南风,历年最大风速 17m/s,多年平均无霜期 233天。

  (2)水文在井田北部柳条~老鸦峪一带存在一走向东西, 标高+230m 左右的分水岭,将井田划分为南、北两个水系。北部属滏阳河水系,主要有柳条、界城河沟自南向北流过,平水期流量小于 120m3/h,暴雨季节流量可达 30~50m3/s,枯水期干枯;中南部属漳河水系,现将主要水体分述如下:

  ① 漳河:位于井田南部边缘,是本区最大的河流,发源自山西省,蜿蜒于太行山后流入渤海。河流流量 0.1m3/s~9200m3/s,河床下部属新生代松散层沉积,自西向东逐渐变厚。

  ② 郑家河:为井田内主要河流,河内常年有水,上游泉水是河流的主要来源,最大流量为 25m3/min,经南黄沙三街村东与矿井排水沟(黄沙西沟)交汇后汇入漳河。河流上游有石盒子地层出露,下游皆为第四系沉积物。

  ③ 黄沙西沟和东沟:为季节性河沟,旱季主要接纳矿井排水,雨季最大流量可达 30m3/s,黄沙西沟在井田上部煤系地层露头区通过。

  ④ 大跃峰渠:由西向东自井田分水岭一带通过,标高为 +230m 左右,设计流量为 4~5m3/s,为料石与砂浆砌筑。

  ⑤ 小跃峰渠:自西向东流经井田南部后汇入东武仕水库, 设计标高为 +165m,流量为 4~5m3/s,为料石及砂浆砌筑。

  ⑥ 岳城水库:位于井田南端,坝高 51.5m,坝顶标高为 +155.5m,设计最高水位 154.8m,最大库容 10.91亿 m3.1961 年该水库开始蓄水,设计服务年限为100 年。

  1.1.3 自然地理

  黄沙一矿井田位于九山、 鼓山南部之间,区内属剥蚀型的低丘陵地区, 山头秃平,四周平缓,冲沟开阔,山与沟之间呈多级阶地出现。 区内最高海拔标高为 +234.7m,最低标高位于漳河北岸约为 +130m,地形起伏较大1.1.4地震自公元前 230 年开始有地震记载以来,历史上临近地区曾发生过多次地震(参见表 1-1),并波及到峰峰矿区。距离矿区最近影响最明显的是 1830 年 6 月12 日的磁县发生的 7.5 级强烈地震(据沈旺生撰写的《磁州地震大灾纪略》)。

  此次强烈地震共造成二十余万间房屋倒塌,万余人(记录在册仅为 5485 人)丧生,地震波及邯郸、成安、武安、安阳、临漳等县。其次是 1966 年 3 月 8 日 5 时 29 分及 22日 16 时 19 分,邢台市区隆尧县白家寨、宁晋县东汪先后发生 6.8级和 7.2 级强烈地震(将这一地震群统称为邢台大地震) ,震源深度 10km 左右,震中烈度为 9~10 度。邢台大地震波及 60 多个县,受灾面积达 23000km2,毁坏房屋 500 余万间, 8064人丧生, 3.8 万余人受伤。矿区震级为 3~4 级,无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

  依据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01),峰峰矿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地震动峰值加速 G 为 0.15g.


  1.2 井田地质特征

  1.2.1 区域地质简况

  峰峰矿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中朝准地台( I)、山西断隆( II)、太行山拱断束(III )、武安凹断束(Ⅳ) 的东南部, 东太行山山前深断裂, 于华北断拗(II)的临清台陷( III)毗邻。

  从区域资料分析, 自中生代以来, 本区先后经历了两次来自不同方向挤压应力的构造运动。 中生代晚期至燕山运动期间, 太平洋~库拉板块向西北俯冲于华北板块之下, 因俯冲带不断消融使地温、 升高而造成地幔上拱, 使其东部变为活动大陆边缘。 太行山深断裂表现异常活跃, 太行山区开始慢慢隆起, 同时在隆起上升过程中遭受剥蚀。 随着燕山运动的加剧, 挤压应力不断增强, 塑性较强的沉积盖层形成轴向近 NE 的褶皱以及与其配套的 NNW 和 NNE 向两组断裂构造。

  随着挤压应力的进一步增强, 以及北西向挤压应力和地幔上拱的联合作用下, 导 致 NE~NNE 向断裂大规模活动, 并伴随发生大量岩浆活动。 新生代喜山运动时期,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构造应力场发生改变,挤压应力转为 EN~SW 向。由于该区域主要处于 NW~SE 向拉张应力场中, 新生的断裂和复合断裂的活动剧裂,后期断裂追踪、改造、贯通先期断裂,并受到先期断裂的限制,使区域构造更加复杂。此次构造运动期间, 太行山深断裂以西继续抬升并遭受剥蚀,以东的平原区大幅度下降,并形成了巨厚的新生界沉积物。

  两期不同方向挤压应力构造运动的结果,致使峰峰矿区主体构造线方向呈NNE~NE 展布,控制矿区构造格架的大型褶皱为鼓山~紫山背斜。该背斜将矿区分为东西两部分,西侧为武安~和村向斜,东侧为向 SEE 缓倾的单斜,在此基础上发育极为宽缓的小型褶曲,参见图 1-2.

  (1)断层

  矿区内断裂构造密集, 以 NNE 及 NE 走向断层最发育, NWW 向次之,NW向仅以小断裂形式出现。 不同走向的断层相互切错, 将煤系分割成若干小型地垒、地堑及阶梯状单斜断块组合等构造形态。断层发育具有以下特点:① 断层性质以正断层占绝对优势,煤田勘探揭露的数百条断层中,仅发现羊东井田和梧东井田各有一条小型逆断层;② 断层具有多期活动性,多数为压扭性正断层;③ 断层平面组合为 "S形,反映扭动走滑特点。 "

  (2)褶皱

  矿区内较大褶皱为鼓山复背斜, 它以滏阳河为起点, 其背斜轴向南呈近于南北,向北渐变为北 10°东左右,延伸到局电视塔以南略有倾伏, 后被断裂所切割,其走向偏向西北。 鼓山背斜以东总的来看为单斜构造, 但发育着斜裂式的次一级的小型背向斜,并呈规律地分布在各井田之中。 主要包括:牛薛穹隆(北 15°东),大力公司背斜(北 34°东),一矿穹隆(北 12°~15°东),大峪背斜(北 10°东),再向东由北至南有:薛村向斜(北 10°东),黄沙穹隆(北 18°东),牛儿庄向斜(北 20°东)等。

  鼓山复背斜与九山之间, 为和村-孙庄向斜, 它有许多小型椭园形向斜呈串珠状联接起来,并在它们的两翼发育着成排成列的背向斜构造。 向斜构造东翼有:

  彭城向斜(北 10°东)、街儿庄背斜(北 30°东)、界城背斜(北 15°)。西翼有:

  大沟港背斜(北 15°东)、王看背斜(北 10°东)、王风向斜(近南北)。向西又有胡村背斜(北 20°东)、南山背斜(北 20°东)、三合背斜(北 25°东)、都党背斜(北 15°东)、观台向斜(北 15°东)。

  鼓山复背斜两翼的背向斜,除和村~孙庄向斜随鼓山山势从北部向南由北东~北西~北北东~北西转动外,其它的背向斜的轴向同样以倾伏端向东摆动,而东南端恰与之相反。 排列以北北东及北东方向, 大致呈雁行排列形式, 成行成列地分布在矿区。

  1.2.2 矿井地质

  1.2.2.1 地层

  黄沙一矿井田位于峰峰矿区的西南部, 为半掩盖区, 仅西部和北部自老至新以次出露奥陶系峰峰组、石炭系本溪组、太原组,二迭系山西组、石盒子组及零星出露的石千峰组。在勘探深度范围内,揭露的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三迭系、第三系、第四系地层, 各地层的主要特征参见图 1-3.

  黄沙一矿井田位于鼓山复背斜及和村 ~彭城向斜南端,总体上为一走向 NE、倾向 SEE(东北部地层倾向为 NEE)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一般为 °左右,原井田倾角较缓,平均倾角为 14°左右。

  (1)古生界①奥陶系中统( O2)峰峰组( O2f)第一段( O2f1):本段为一套褐黄、浅红色白云质灰岩及白云质角砾状灰岩。

  角砾以白云质为主,石灰质次之,棱角清楚,大小不等,胶结紧密,风化后蜂窝状溶化发育,中部夹一层 2~4m 纯灰岩,底部一层为厚度 2~3m 不甚稳定的白云质灰岩,厚度 40~72m,平均 55m.

  第二段(O2f2):上部及中部为深灰色中厚层纯灰岩与花斑状灰岩互层,花斑自下而上有大变小, 由褐黄、灰黄色渐变为灰白、 白色,纯灰岩锤击具臭鸡蛋味。

  顶底部纯灰岩常含燧石结核,零星分布于层面。厚度 63~95m,平均 85m.

  第三段(O2f3):上部为缟纹状灰岩,韵律清晰,呈浅黄色或白色。下部为角砾状灰岩,风化后角砾清晰,胶接物为白云质。厚度 8~28m,平均 18m.

  该组地层在本区的西部莲花山出露, 一直延续至申家庄小稳坡山一带, 区内25 个钻孔揭露厚度为 0.5~57.59m,与上覆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2)上古生界①石炭系中统( C2)本溪组(C2b):假整合于奥陶系之上,厚度 5.79~20m,平均厚 9m.上部为浅灰色~深灰色粉砂岩,内含尽头煤一层,厚 0~0.11m.中下部为灰色具鲕状结构的铝土岩, 风化后层面显铁锈色氧化簿膜。 底部为不稳定的山西式铁矿, 呈结核或透镜状赋存,有时被紫红色含铁质泥岩代替。该层在井田西部柳条~上庄~申家庄一带均有出露。 本段厚 5.79~20m 平均厚 9m 左右含纺锤虫羊等动植物化石。

  ②石炭系上统( C3)太原组(C3t):连续沉积于本溪组之上, 厚度 111.77~132.57m,平均 124m,是本区的主要煤系地层, 在井田西部尚庄至申家庄一带均有出露。 太原组为一套黑灰色粉砂岩,灰白色中细砂岩互层,中夹 6~8 层海相薄层石灰岩,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共含煤 12 层,其中可采煤层有 4 层(6#、7#、8#、9#)。局部可采一层(4#),其余煤层不可采, 在粉砂岩内含丰富的厥类、 苛达木、鳞木等植物化石,尤其是煤层顶底板含量最多。 石灰岩内含腕类, 蜒科化石, 各可采煤层及石灰岩沉积稳定,均为良好的标志层,底部 "晋祠砂岩 "相变为深灰色砂质泥岩,从下架煤下推 4m 左右为本组分界。

  ③二迭系下统( P1)山西组(P1S):连续沉积于石炭系之上, 厚度 50.43~90.62m,平均厚 60m,是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主要为粉砂岩及中细粒石英长石砂岩沉积,内含煤层 2~ 5 层,其中可采一层 (2#大煤),局部可采一层 (1#小煤),其他各煤层均不可采,本组含羊齿类、鳞木、轮木等化石,以大煤底板砂岩与太原组分界。

  下石盒子组( P1X):为一套黄棕紫红色粉砂岩,夹灰绿色中细砂岩和紫红色鲕状铝土岩, 厚度 34.22~64.3m,平均厚度 54m.底部为灰色或灰绿色中细粒砂岩,俗称"骆驼脖子砂岩 ",其中以长石石英为主,分选中等,斜层理发育,钙质胶结,分布稳定,厚 5~22m,为下组分界标志层。

  上石盒子组( P2S)第一段(P2S1):本段主要岩性以灰、灰绿色带紫斑状粉砂岩夹有数层灰、灰绿色中细粒砂岩。下部有一层灰色带紫斑泥岩, 俗称"桃花泥岩 ",底部为层厚 5~12m 灰绿色中细粒砂岩,分布稳定,本段厚 141.0~189.7m,平均 163m.

  第二段(P2S2):以灰白色长石石英细粒砂岩为主,层间夹暗紫、灰绿及紫红色粉砂岩和泥岩。砂岩 3~5 层以上,粒度韵律较明显,时有黄铁矿结晶,钙质或泥质胶结。本段地层岩性,厚度较稳定,为地层对比的标志层,厚度 102~132.45m,平均厚度 116m.

  第三段(P2S3):以暗紫、灰绿灰黄、深灰色粉砂岩、泥岩为主,中夹薄层细粒砂岩。上部有 3~4 层厚 0.15~0.30m 褐绿色铝质泥岩, 致密坚硬,节理发育,可作本段标志层。底部为一层黄灰、黄绿色中厚层中粗粒砂岩,分选性差,含小砾石,钙质胶接。本段厚 85.99~110.86m,平均厚 103m.

  第四段(P2S4):上部为暗紫色泥岩,含有星点状钙质结核,分布稳定,颜色及岩性可作标志层。中部粉砂岩为主,夹数层紫、灰紫、灰绿、黄绿色中细粒砂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少量石英砾石及黑色燧石砾, 硅质或钙泥岩胶结。

  底部为厚层状灰白、灰黄色中粗砾砂岩,含石英,正长石为明显特征。具有不太明显的波状层理及斜层理,钙质胶结。本段厚 128.55~161.9m,平均 146m.

  石千峰组(P2Sh):上部为紫红色粉砂岩、泥岩与薄层细砂岩互层,细砂岩成份以石英、长石及云母为主,水平层理发育并具有斜层理。粉砂岩、泥岩含钙质结核。中部夹有 3~12m 厚层泥灰岩与泥岩互层,泥灰岩一般 2~3 层,颜色为灰白色,局部带有紫斑,有时含灰岩角砾。下部由暗紫色泥岩和细粒砂岩组成,泥岩富含姜状钙质结核, 底部为一层暗紫色或灰黄色中粒砂岩, 常含有燧石及少量泥岩、砂质泥岩碎块,钙质胶结,平均厚 126m. (3)新生界①第三系 (R):不整合于二迭系地层之上, 厚度 0.20~160m,平均厚度 75m.

  岩性以砾岩、粘土、亚粘土、亚砂土、砂土、细中粗粒砂组成,砂层呈半胶结状态,并随地形起伏而变化,厚度由西向东逐渐加大,底部石英砂岩、砾岩或粘土岩。

  ②第四系 (Q):不整合于第三系或其他地层之上,主要为灰黄色、红色的砂、粘土、黄土等松散沉积物, 主要分布于河沟山谷, 山顶山坡为薄层, 厚度 0~43m,一般 5m 左右。

  1.2.2.1矿井地质

  1)断层该矿井区域内有若干小断层, 并且多为正断层, 但是由于这些小断层的范围和落差都很小,在开采过程中基本不受影响。

  在位于井田南部有两条大断层其中 F12 范围达 2500 米,落差 5-100 米,因此将其作为东南部的边界。 F15 在井田南部中央,范围约为 1000 米,落差约为 5 -10米,在开采的过程中采取过断层相应的措施即可。

  F12 断层:为黄沙矿东南部边界断层,走向近 SN,总体倾向 W,落差 25~100m,倾角 75°,延展长度 2500 m. F15 断层:为黄沙矿南部中央,走向近 WE,总体倾向 W,落差 5-15m,倾角 45°,延展长度 1000m.与 355、梧 32、梧 37 及各剖面煤层对比控制,为较可靠断层。

  2)褶皱井田内地层总体较为平缓,地层倾角 14°左右,仅发现 3 个开阔褶曲田,对采区划分影响较小。依据评定标准,黄沙矿褶皱复杂程度类型评定为Ⅱ b 类。

  3)岩浆岩井田内很少受岩浆岩侵入的影响, 依据评定标准, 黄沙矿岩浆岩侵入对煤层的影响程度类型评定为 Ic 类。

  1.3 水文地质

  按岩溶水的补给、 径流、排泄条件进行水文地质分区, 峰峰矿区属于邯邢水文地质单元的南单元, 即峰峰水文地质单元。 该单元西起长亭涉县断层, 东至矿区东界奥陶系灰岩埋深 -500m标高起,北起北洺河地下分水岭,南至漳河南地下分水岭,总面积 2404km2.

  1.3.1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1)地下水补给

  区域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和局部地区沟谷河床渗漏。奥陶系灰岩裂隙岩溶地下水, 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区主要位于鼓山、 九山露头和西部及西北部岩溶发育的灰岩裸露区, 除接受地区降雨渗入补给外, 还接受西部、 西北部山区裂隙岩溶地下水的侧向补给。由于区域内裂隙岩溶含水层均为厚层含水层,且裂隙岩溶发育, 各含水层通过众多断裂构造发生水力联系, 山区裂隙岩溶含水层与矿区奥陶系裂隙岩溶含水层, 构成统一的含水层。 山区沟谷和河流的渗漏是区内地下水的集中补给来源。

  河谷渗漏补给主要位于西北部洺河, 渗漏段主要位于河床为灰岩的河段。 主要集中在南洺河常年有水的地区, 如小店-阳邑段、 木井一带、 沙名-西寺庄地段。十里店 -磁山段河床南岸奥灰裸露区,主要在雨季和洪水季节形成渗漏补给地下水。南部漳河流经的区城内的河床地段虽然大部分为 Z1、?2、O1、O2灰岩河床,但由于河底分布有一层具有良好隔水性能的冰积泥砾层, 只有特大洪水年份,洪水倒灌渗入河床两侧灰岩裸露区的裂隙岩溶,才能补给地下水。

  矿区范围内第四系松散含水层及砂岩含水层一般接受降水补给, 煤系地层灰岩含水层除接受渗漏补给外, 在构造条件下局部接受下伏奥陶系灰岩地下水的补给。此外,从张家头至峰峰矿区的跃峰渠渗漏补给也是一个局部的地下水补给区。

  (2)地下水径流

  地下水径流主要受地层产状、 构造和地形因素的控制, 局部范围受水动力条件的影响,区域奥灰水总体流向为自西向东或略向东南。 南部总体流向为北东方向,流经石场、申家庄、前辛安地段进入和村盆地后,沿东北方向经上庄一孙庄一彭城流入黑龙洞泉群排泄区;北部地下水的流向总体呈南东方向,途经崔炉、八特、利泰公司一带自西北进入和村盆地后向东南方向流动, 至黑龙洞泉群排泄区;鼓山东受构造控制, 地下水总体流向自北向南到黑龙洞泉群排泄区。 地下水汇入峰峰矿区相对集中的地段是南洺河北岔口-青碗窑、 白土和观台等地段, 受地下分水岭影响, 局部向东北方向流动; 在和村盆地北张庄附近, 由于鼓山断裂部分地段沟通了东、 西两侧奥灰水的水力联系, 使西部奥灰水径流到东部, 与鼓山东奥灰水汇合,构成了鼓山东径流带。

  单元内强径流带主要受构造和地势控制, 总体分布在鼓山背斜、 莲花山背斜和贾壁东山背斜的东翼(九山) ,弱径流带主要分布在区内规模较大的向斜和地堑展布的地段。

  受矿山排水的影响,在各井田内形成了多个地下水局部径流带。

  (3)地下水排泄

  地下水排泄方式主要包括泉群自然排泄和人工排泄 (矿区内工、 农业用水和矿山排水)两种排泄方式。黑龙洞泉群位于鼓山南段黑龙洞村、响堂寺一带,由大小60余个泉点组成,以黑龙洞泉、娘娘庙泉,郭家庄泉、广胜泉为主,泉群出露标高 +122.84~+132.0m,是矿区奥灰水的自然排泄方式。 泉群的形成是由于东侧断层和煤系地层阻水, 使奥灰水流动受阻, 地下水沿断层导水地段及构造复合部位溢出成泉。泉水多年平均流量 6~7m3/s,最大为 32m3/s(1963年),最小流量1.7m3/s(1985年),近年来由于人工排泄量增大,泉流量日趋减少。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工农业用水及矿井排水将成为本区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

  1.3.2 地下水的动态特征

  地下水的动态特征, 取决于其补给、 径流和排泄条件, 同时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制约, 区内地下水位的动态具有雨季上升, 旱季下降的特点。 据水位观测资料,降雨后一天甚至几小时后, 地下水位即发生变化, 水位上升至最高值时的时间,一般在山区滞后最大降雨期 10~30天,其它地区区滞后 2~3个月。奥灰水具有集中补给,长年消耗, 7~10年出现一次高水位的特点。从区域水位变化来看, 不同区的水位变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部山区灰岩裸露面积大,直接接受降雨补给,水位高,水位动态不稳定,年变幅大;在矿区范围,水位较西部山区低,受西部地下水侧向补给影响,地下水位动态相对稳定,矿区径流区范围内年变幅值一般为 5~10m(1975 年),排泄区年变幅值小,一般为 2~4m.

  1.4 其它开采技术条件:

  黄沙井田内含煤地层为石炭系本溪组、 太原组和二迭系山西组, 煤系地层总厚度 185~220m,平均厚度为 190m,共含煤 12~17层。其中大部分可采煤层有5 层,分别为 2#煤(大煤)、6#煤(山青煤)、7#煤(小青煤)、8#煤(大青煤)、 9#煤(下架煤),局部可采煤层有 3 层,分别为 1#煤(小煤)、3#煤(一座煤)、 4#煤(野青煤)。本溪组含煤地层厚度为 6~12m,平均厚度为 10m,含一层尽头煤,煤层厚度小且极不稳定为不可采煤层; 太原组含煤地层地层厚度为 111.77~132.57m,平均厚度 124m,含煤 10~12 层,煤层总厚度 7.33m,含煤系数为 5.91%;二迭系山西组含煤地层地层厚度 50.43~90.62m,平均厚度为 66m,含煤 2~5层,煤层总厚度 6.23m,含煤系数 9.44%.各煤层的基本信息参见表 1-4.


  黄沙区瓦斯含量较低, 1972 年~1982 年鉴定平均相对瓦斯涌出量为 2.08m3/t,1986年~1988 年三次鉴定为低沼, 但是随着深度的增加瓦斯的涌出量也在增加。

  鉴定结果参见表 1-5.

  2005年 11月经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鉴定为三类、不易自燃,但煤尘爆炸指数为 28.56,煤尘具有爆炸性。

  目前,矿井正常涌水量 123 立方米 / 小时。但由于其他煤层较薄, 9#煤层又接近奥灰水,故此矿的主采煤层为 2#煤。

  2井田境界和储量
  2.1井田境界
  2.2井田储量203矿井的生产能力、服务年限及工作制度
  4井田开拓
  4.1概述
  4.2井田开拓
  4.3井筒特征
  4.4井底车场
  4.5开采顺序及采区回采工作面的配置
  4.6井巷工程量和建井周期

  5采煤方法
  5.1采煤方法的选择
  5.2采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5.3回采工艺设计
  5.4采区采掘计划
  6矿井运输、提升
  6.1矿井运输
  6.2矿井提升

  7矿井通风与安全技术措施
  7.1矿井通风系统的选择
  7.2风量机算及风量分配
  7.3全矿通风阻力计算
  7.4扇风机选型
  7.5矿井安全技术措施

  8矿井排水
  9技术经济指标
  10技术综述

  10.1本设计所采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
  10.2设计综述

感谢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老师和同学们都给予我极大的帮助。在此,向他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尤其是我们的指导老师吕老师,他总是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出现在我们面前,给我们解决遇到的问题;陈老师很关心我们的矿井设计情况,关注我们的进度和设计方案,在技术和设计态度上给予指导和帮助,使我们受益非浅;在关键问题上给我们很多有用的指导。我代表我个人及我们设计组的全体成员对陈老师给予我们的关怀和指导表示感谢,陈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同时在设计中,我们也得到了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他们在设计中提出了好多很好的建议和提案;生活中也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在

  此,向和我共同生活了四年的、亲同手足的同学们表示感谢,谢谢同学们,谢谢!还要向我们的母校河北工程大学及其院、系领导,教师们表示感谢,谢谢你们在四年来对我们的教育和培养;谢谢牛儿庄矿领导,工

  人师傅们给予我们的支持和帮助。最后,向战斗在煤炭战线上的工人师傅、技术人员、管理干部及所有关心和支持煤炭事业的人们表示衷心感谢及崇高的敬意。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会搞好本职工作,为国家建设好一流的综合化、现代化、智能化矿井而努力奋斗!

  参考资料
  1.《煤矿矿井采矿设计手册》上、下册,《煤矿矿井采矿设计手册》编写组。煤炭工业出版社,1984.
  2.《中国采煤方法》,陈炎光,徐永圻。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年。
  3.《矿井设计手册》,刘吉昌主编。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年。
  4.《中国采煤方法图集》,徐永圻主编。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年。
  5.《井巷设计》,淮南煤炭学院《井巷设计》编写组,安徽人民出版社,1974年。
  6.《矿井开采设计》,孙宝铮、刘吉昌。中国矿业大学,1986年。
  7.《矿井正规循环作业》,何国光、毕华照主编。煤炭工业出版社,1988年。
  8.《煤矿安全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部发行,2001年。
  9.《煤炭工业设计规范》,煤炭工业部制定。煤炭工业出版社,1995年。
  10.《煤炭井巷工程综合预算定额》、《煤炭井巷工程辅助费综合预算定额》(九三统一基价),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部西安工程造价管理站编。煤炭工业部发行,2007年。
  11.《矿井通风》,黄元平,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6年。
  12.《煤矿固定机械及运输设备》,毛君。煤炭工业出版社,2006年。
  13.其它参考资料等。

(如您需要查看本篇毕业设计全文,请您联系客服索取)

相关内容
好优论文定制中心主要为您提供代做毕业设计及各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辅导服务。 网站地图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以及一些期刊杂志,所有论文仅免费供网友间相互学习交流之用,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定制中心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