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论文定制热线

热门毕设:土木工程工程造价桥梁工程计算机javaasp机械机械手夹具单片机工厂供电采矿工程
您当前的位置:论文定制 > 毕业论文定制 >
快速导航
毕业论文定制
关于我们
我们是一家专业提供高质量代做毕业设计的网站。2002年成立至今为众多客户提供大量毕业设计、论文定制等服务,赢得众多客户好评,因为专注,所以专业。写作老师大部分由全国211/958等高校的博士及硕士生设计,执笔,目前已为5000余位客户解决了论文写作的难题。 秉承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创造价值的理念,我站拥有无缝对接的售后服务体系,代做毕业设计完成后有专业的老师进行一对一修改与完善,对有答辩需求的同学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为你顺利毕业保驾护航
代做毕业设计
常见问题

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的语言风格

添加时间:2017/08/03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哀悼诗主要是以抒发对死者的哀悼之情为特征, 哀悼时不免要发出咿咿呜呜、唔唔哼哼、吁吁嘘嘘的哭声和哀叹声, 而以押阳声韵为主和押“i”“u”“ü”结尾的阴声韵为辅是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的押韵特点, 其发音原理与唔唔哼哼、咿咿呜呜、吁吁嘘嘘的哭声和哀
以下为本篇论文正文:
  摘 要:以n、ng收尾的阳声韵和以i、u、ü收尾的阴声韵的发音原理与唔唔哼哼、咿咿呜呜、吁吁嘘嘘的哭声和哀叹声的发声原理大致相同, 能较好地抒发对死者的哀痛和感叹之情, 表现出柔和的语音, 少用语气词及多变的语调, 多用规范齐整的句式, 多用委婉语、雅典和赞美性比喻。这些语言手段的运用构成了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含蓄、优美、庄重、文雅的语言风格, 为中国古典诗歌用音韵、语调研究风格带来新的突破。
  
  关键词:语言风格; 押韵; 句式; 语调; 委婉语; 雅典; 比喻;
  
  哀悼诗的界定必须同时具备两条标准:一、主题必须是哀悼死者;二、诗中必须含有哀悼死者的内容, 如死者人物形象、遗物等。据此并结合格律诗的诗体特征, 我们统计出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共有1210首 (含残诗和存名诗作) , 律体哀悼诗有665首, 其主要审美风格为庄重、严肃、典雅;五、七言古体哀悼诗有249首, 其主要审美风格为朴实平易;绝句体哀悼诗有188首, 其主要审美风格为含蓄蕴藉;四言体哀悼诗作品有16首, 有较强的民歌口语向书面语演变的色彩;楚辞体哀悼诗有13首, 呈现出哀怨的风格。据各体所占的比例看, 我们可以说, 先秦至唐五代的哀悼诗常常运用含蓄、优美、庄重、文雅风格的语言去表达死者的去世、人们对他们的哀思和追念以及自己的身世之感。具体在语言手段的运用上, 主要体现在语音柔和, 多用书面语、特定用语、尊称、敬语、谦语、委婉语, 句式严谨缜密, 恰当运用文雅的典故以及描绘性的表纤细意味的赞美性比喻, 委婉曲折, 含而不露。
  
  一、以押阳声韵为主, 押i、u、ü收尾的阴声韵为辅
  
  古人根据韵尾将韵分为三种: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阴声韵指以元音为韵尾的韵, 包括果摄、假摄、蟹摄、遇摄、止摄、流摄、效摄各韵;阳声韵指以鼻音m、n、ng[]为韵尾的韵, 包括咸摄、深摄、山摄、宕摄、江摄、臻摄、梗摄、曾摄、通摄各韵, 其中咸摄、深摄的韵尾是m, 山摄、臻摄的韵尾是n, 宕摄、江摄、梗摄、曾摄、通摄的韵尾是ng;入声韵是指以辅音p、t、k为韵尾的韵, 包括屋、烛、沃、锡、职、德、觉、昔、陌、麦、药、铎、物、质、栉、屑、术、没、迄、月、薛、锫、缉、乏、帖、黠、末、曷、业、叶、洽、狎、盍、合共34韵。韵尾不同的韵在听觉上给人的感觉也不同, 大体而言, 阳声韵和阴声韵的发音听起来较为舒缓, 古人称为舒声, 而入声韵由于以塞辅音收尾, 听起来发音急促, 故叫促声。在古代诗歌中, 只要韵腹 (主要元音) 相同或相近, 韵尾 (如果有韵尾的话) 相同, 不管韵头有无及同否, 均可押韵。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共1210首, 其中, 近体诗有856首, 占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总体的70.74%.由于古体诗有换韵的情况, 而且数量较少, 更何况先秦的诗歌音韵比较复杂, 所以现对占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主体的近体哀悼诗用韵情况作如下调查 (见表1) .
  
  由表1可知, 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以ng结尾的后鼻音韵有:上平韵有一东64韵、二冬20韵、三江1韵;下平韵有七阳62韵、八庚84韵、九青4韵、十蒸11韵, 共246韵。以n结尾的前鼻音韵有:上平韵有十一真81韵、十二文40韵、十三元36韵、十四寒18韵、五删15韵;下平韵有一先76韵、十二侵28韵, 共294韵。以鼻音结尾的韵有540韵, 这些韵都是阳声韵, 即押阳声韵的哀悼格律诗占先秦至唐五代哀悼格律诗总数的63.08%.以“i”结尾的韵有:上平韵有四支79韵、五微40韵、八齐14韵、十灰46韵。以“u”“ü”结尾的韵有:上平韵有六鱼15韵、七虞17韵;下平韵有十一尤42韵。以“i”“u”“ü”结尾的韵共有253韵, 这些韵都是阴声韵, 即押以“i”“u”“ü”结尾的阴声韵的哀悼格律诗占先秦至唐五代哀悼格律诗总数的29.56%.押两种韵的哀悼格律诗占先秦至唐五代哀悼格律诗总数的92.64%.可见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的押韵特点是以押阳声韵为主和押“i”“u”“ü”结尾的阴声韵为辅。另外, 先秦至唐五代古体哀悼诗的押韵虽有换韵现象, 但总体上也符合这个特征。
  
  探其原因, 因为哀悼诗主要是以抒发对死者的哀悼之情为特征, 哀悼时不免要发出咿咿呜呜、唔唔哼哼、吁吁嘘嘘的哭声和哀叹声, 而以n、ng收尾的阳声韵和以i、u、ü收尾的阴声韵的发音原理与唔唔哼哼、咿咿呜呜、吁吁嘘嘘的哭声和哀叹声的发声原理大致相同, 能较好地抒发对死者的哀痛和感叹之情。古代的阳声韵大体上相当于现在普通话中的前鼻音尾韵母ɑn、en、in、iɑn、uɑn、üɑn、un、uen和后鼻音尾韵母ang、eng、ing、ong、iang、uang、iong、ueng.后鼻音韵尾ng[]为舌面后、浊、鼻音, 在普通话中不作声母只作韵尾, 发音时, 软腭下降, 关闭口腔, 打开鼻腔, 舌面后部后缩同时抵住软腭, 气流颤动声带, 从鼻腔通过。从发音部位看, 前鼻音韵尾-n比声母n-的位置稍微靠后, 往往是舌面前部向硬腭接触, 发音时音节稍有延长。鼻韵母发音的特点是发音时由发开头气流不受阻、从口腔流出的元音向气流在口腔受阻、从鼻腔流出的鼻辅音逐渐变动, 前后连成一体。总之, 气流从鼻腔流出是鼻韵母最显着的特点。韵母i、u、ü的发音有相似之处, 都是鼻腔关闭、软腭上升、口腔微开、声带振动的元音, 发出的声音都比较小, 只不过是唇形的圆扁、舌头的位置有所不同而已。i[i]为扁唇, 上下齿相对, 舌头往前伸, 舌面前端稍隆起, 舌尖抵住下齿背, 嘴角向两边微微展开;-i (前) 为扁唇, 嘴角朝两边展开, 舌头平伸, 舌尖贴近上齿背;-i (后) 为扁唇, 嘴角向两边展开, 舌尖上翘, 贴近硬腭前部。u[u]为扁唇, 嘴角向两边展开, 舌尖上翘并贴近硬腭前部。ü[y]为圆唇 (近椭圆) 稍向前突, 舌头前伸, 舌面前端稍隆起, 舌尖抵住下齿背。而哀悼诗往往不是在死者刚去世的那一刻而是在死者去世后的一段时间写的, 这时诗人的感情已经稍为收敛了, 大多由失声痛哭或嚎啕大哭改为强忍悲痛时的低低饮泣或沉重的哀叹惋惜。当哽咽着发出“唔唔哼哼”的哭声时口腔是关闭的, 气流从鼻腔出来;当发出“唔”的叹气声时, 气流也是从鼻腔出来的, 与发鼻韵母的方法相似;当发出“唉”的叹气声或发出“咿咿”“呜呜”“吁吁”的哭声时, 鼻腔关闭, 嘴唇时而向两边咧开时而向中间撮起, 气流微微地从口腔出来, 与发韵母i、u、ü的方法相似。运用这种发音规律不仅符合客观事实, 而且也使人们在朗读或听读时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哀悼之情。
  
  二、委婉的死亡表达
  
  人们害怕死亡、厌恶死亡但又必须面对死亡、正视死亡, 因而对死亡有许多讳言。体现在哀悼诗中, 客观性表述死亡的用得较少, 一般称“死亡”为“死”“亡”“逝”“没”“殁”, 如:
  
  死者不可忘。---陶婴《黄鹄歌》
  
  安所求之死。---《长安为尹赏歌》
  
  堕河而死。--- (朝鲜) 高丽玉《箜篌引》
  
  予美亡此。---《唐风·葛生》
  
  忽已逝兮不可追。---嵇康《思亲诗》
  
  先生下世未中年。---方干《哭喻凫先辈》
  
  丘公已殁故人稀。---张籍《哭丘长史》
  
  直言死亡通常用于先秦、两汉的歌谣和《诗经》的《国风》以及后世哀悼身份较低的人的诗歌中, 而委婉性死亡表达用得较多, 主要有以下几种:
  
  1.“休矣”“已矣”“古人”代称死亡, 如;
  
  休矣亦世。---无名氏《郭辅碑歌》
  
  物在人已矣。---宋之问《伤王七秘书监寄呈扬州陆长史通简府僚广陵以广好事》)
  
  我思古人。---《邶风·绿衣》)
  
  2.“不见”“不归”“潜形”或“永暮”代称死亡, 如:
  
  独伤窗里月, 不见帐中人。---张说《伤妓人董氏四首》)
  
  五侯寻作不归人。---徐夤《潘丞相旧宅》
  
  不悟奄忽终, 藏形而匿影。---石勋《费凤别碑诗》
  
  嗟母兄兮永潜藏。---嵇康《思亲诗》
  
  佳人永暮矣。---江淹《悼室人诗十首》
  
  3.“坟墓”“松柏”“丧歌”“丧曲”“葬旗”代称死亡, 如:
  
  青松罗前隧, 翠碑表高坟。---曹毗《郗公墓诗》
  
  墓前一株柏。---梁诗王氏《连理诗》
  
  何言吹楼下, 翻成薤露歌。--- (北魏) 温子升《相国清河王挽歌》
  
  何言蒿里别, 非复竹林期。---江总《在陈旦解酲共哭顾舍人诗》
  
  寒山寂已暮, 虞殡有馀哀。---李百药《文德皇后挽歌》
  
  楚挽绕庐山, 胡笳临武库。---上官仪《谢都督挽歌》
  
  旌旗转衰木, 箫鼓上寒原。---王维《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三首》
  
  4.“魂归”“魂飞”“招魂”代死亡, 如:
  
  魂归京兆阡。---张九龄《眉州康司马挽歌词》)
  
  如何万化尽, 空叹九飞魂。---卢照邻《同崔录事哭郑员外》
  
  5.“归重泉”“九泉”“冥路”“黄垆”代称死亡, 如:
  
  美人归重泉。---江淹《潘黄门岳述哀》
  
  谁教冥路作诗仙。---李忱《吊白居易》
  
  何意中见弃, 弃我就黄垆。---吴质《思慕诗》
  
  6.“遗ⅹ”代称死亡, 如:
  
  遗挂空留壁, 回文日覆尘。---王维《达奚侍郎夫人寇氏挽词二首》
  
  归作儒翁出致君, 故山谁复有遗文。---许浑《经李给事旧居》
  
  7.用典故婉称死亡, 此类甚多, 如:
  
  何言陵谷徙, 翻惊邻笛悲。---孔绍安《伤顾学士》 (山阳笛)
  
  剑飞龙匣在, 人去鹊巢空。---李峤《天官崔侍郎夫人吴氏挽歌》 (剑化)
  
  一朝宾客散, 留剑在青松。---张说《崔尚书挽词》 (季札为徐君留剑)
  
  可叹凌波迹, 东川遂不流。---吴兢《永泰公主挽歌二首》 (洛川神)
  
  昔为昼锦游, 今成逝川路。---储光羲《陆着作挽歌》 (逝川)
  
  荀令香销潘簟空, 悼亡诗满旧屏风。---元稹《答友封见赠》 (潘岳悼亡)
  
  粉署见飞鵩, 玉山猜卧龙。---温庭筠《秘书刘尚书挽歌词二首》 (占鵩)
  
  永叹常山宝, 沉埋京兆阡。---张九龄《故刑部李尚书挽词三首》 (京兆)
  
  范晔顾其儿, 李斯忆黄犬。---杜甫《八哀诗·故秘书少监武功苏公源明》 (范晔顾儿、忆黄犬)
  
  百年见存殁, 牢落吾安放。---杜甫《八哀诗·故着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 (故吾安放)
  
  还瞻三国太子, 宾客减应刘。---杜甫《重题》 (应刘)
  
  一代风流尽, 修文地下深。---杜甫《哭李常侍峄二首》 (修文地下)
  
  笳箫最悲处, 风入九原松。---顾况《酅公合祔挽歌》 (九原)
  
  空留封禅草, 已作僧宗行。---顾况《伤大理谢少卿》 (岱宗行)
  
  金兰徒有契, 玉树已埋尘。---陈子昂《同旻上人伤寿安傅少府》 (土花封玉树)
  
  鸟来伤贾傅, 马立葬滕公。---李端《张左丞挽歌二首》 (马立葬滕公)
  
  今来大明祖, 辇驾桥山曲。---武元衡《德宗皇帝挽歌词三首》 (桥山)
  
  鼎湖仙已去, 金掌露宁乾。---武元衡《顺宗至德大圣皇帝挽歌词三首》 (鼎湖)
  
  一朝纩息定, 枯朽无妍媸。……猫虎获迎祭, 犬马有盖帷。---柳宗元《掩役夫张进骸》 (纩息定、犬马有盖帷)
  
  8.宗教婉称死亡, 属道教的:驾鹤仙游、仙游, 如:
  
  何事神超入杳冥, 不骑孤鹤上三清。---陆龟蒙《和袭美伤开元观顾道士》
  
  一随仙骥远, 霜雪愁阴生。---刘祎之《孝敬皇帝挽歌》
  
  属佛教色彩的:坐化、圆寂、西去、神迁, 如:
  
  五峰习圣罢, 乾竺化身归。---陈陶《哭宝月三藏大禅师》
  
  至人随化往, 遗路自堪伤。---张乔《吊造微上人》
  
  惠休归寂贾生亡。---李郢《伤贾岛无可》
  
  神迁不火葬, 新塔露疏柽。---林宽《哭造微禅师》
  
  9.比喻婉称死亡, 以花、树的凋谢或宝、珠的丧失或梦断休喻人的去世, 此类甚多, 在此只略举一二, 如:
  
  凤鸟不识, 珍宝枭鸱。---无名氏《陬操》
  
  凗如叶落树, 邈若雨绝天。---潘岳《杨氏七哀诗》
  
  鸾销珠镜前, 佳人不再得。---杨炯《和崔司空伤姬人》
  
  魄散珠胎没, 芳销玉树沉。---王勃《伤裴录事丧子》
  
  楚宫梦断云空在, 洛浦神归月自明。---李中《悼怀王丧妃》
  
  10.表示伦理、年龄等级的词汇婉称死亡, 表伦理的如称母亲死叫失恃, “奄失恃兮孤茕茕” (嵇康《思亲诗》) 、“靡瞻靡恃, 泣涕连连” (魏文帝曹丕《短歌行》) ;表年龄级别的如称小孩死叫“陨幼龄”“夭札”, 如“怀奇陨幼龄” (潘岳《思子诗》) 、“况念夭札时, 呕哑初学语” (白居易《念金銮子二首》) .
  
  三、运用雅典
  
  诗歌中的用典可以彰显诗人的学识渊博和作品的内涵, 还可以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 增强语言的张力, 而且运用雅典还可以使语言显得优美典雅。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中的用典包括语典和事典, 大多使用雅典, 体现为二个方面, 一是引用或化用《诗经》《论语》《易》中的语典;二是多用雅化的事典。
  
  先秦处于语言的发端期和诗歌的始创期, 其哀悼诗极少用典故。东汉以前的哀悼诗也极少用典故, 东汉以后的一些碑歌开始从上古经典中化用一些语言性典故, 例如石勋的《费凤别碑诗》, “载驰载驱”来自《诗经·部风·载驰》:“载驰载驱, 归唁卫侯。”“仰之以高, 钻之而弥坚”化用《论语·子罕》的“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乾乾日稷”化用《周易·乾》的“君子终日乾乾, 夕惕若厉, 无咎。”“色斯高举”化用《论语·乡党》的“色斯举矣, 翔而后集。”“又畏此之罪罟”化用《诗经·小雅·小明》的“岂不怀归, 畏此罪罟。”“樢与女萝性, 乐松之茂好”化用《诗经·小雅·颊弁》的“茑与女萝, 施于松柏。”“悠悠歌黍离”化用《诗经·王风·黍离》的“彼黍离离, 彼稷之苗。行迈靡靡, 中心摇摇……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黄鸟集于楚”化用《诗经·小雅·黄鸟》的“黄鸟黄鸟, 无集于谷, 无啄我粟。”“惴惴之临穴”化用《诗经·秦风·黄鸟》的“临其穴, 惴惴其僳。”“文平感渭阳”化用《诗经·秦风·渭阳》的“我送舅氏, 日至渭阳。”几乎通篇化用上古经典中的语典, 显得文风典雅, 适合碑诗赞颂他人所需的雅言。
  
  三国两晋的哀悼诗大量化用经典或上古文献中的语典。如三国嵇康的《思亲诗》就用了许多经典中的语典, “恒恻恻兮心若抽”中的“心若”源自《汉书·礼乐志》之“吾知所乐, 独乐六龙, 六龙之调, 使我心若。”“奄失恃兮孤茕茕”中的“失恃”语本《诗经·小雅·蓼莪》“无父何怙, 无母何恃。”“望南山兮发哀叹”化用《诗经·小雅·节南山》的“节彼南山, 维石岩岩。”“念畴昔兮母兄在”中的“畴昔”源自《礼记·檀弓上》之“予畴昔之夜, 梦坐奠于两楹之间。”“心逸豫兮寿四海”中的“逸豫”源自《诗经·小雅·白驹》的“尔公尔侯, 逸豫无期。”“独收泪兮抱哀戚”中的“哀戚”来自《孝经·丧亲》的“孝子之丧亲也, 哭不偯……食旨不甘, 此哀戚之情也。”“顾自怜兮心忉忉”中的“忉忉”本自《诗经·齐风·甫田》的“无思远人, 劳心忉忉。”“诉苍天兮天不闻”中的“苍天”源自《诗经·王风·黍离》的“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泪如雨兮叹成云”化用《诗经·齐风·敝笱》的“齐子归止, 其从如雨。”经典语典的引用和化用使哀悼诗的语言显得庄重典雅。
  
  南北朝的哀悼诗趋向少用语典, 开始使用一些事典。例如, 江淹的《悼室人诗十首》则开始用巫山神女、潇湘二妃之类的事典;江淹《潘黄门岳述哀》的“我惭北海术, 尔无帝女灵”用了《列异传》中与死人相见的法术、炎帝女化为精卫填东海的事典;柳恽《伤徐主簿诗》的“客箫虽有乐, 邻笛遂还伤。提琴就阮籍, 载酒觅杨雄”用了文箫彩鸾仙侣、悼念故友的山阳笛、阮籍、杨雄的事典。
  
  唐代的哀悼诗尤其是格律诗大量使用故事或传说性典故, 也用语言性典故。其事典大多是与死亡哀悼有关的雅典, 其“雅”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多用赞美性事典, 其中的人物大多具有儒家所宣扬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的美好品德, 或者杰出的才华, 或者佼好的仪容、美好的爱情, 用以赞美死者;二是事典中的事大多是与人类的真诚情感---哀悼有关, 多数事典表达的不是俗情、色情、艳情及尔虞我诈、虚情假意、暴力争执等负面情感, 而是人类共同面对的、庄重严肃的生死真情。其大体包括以下几类:
  
  “忠”典有:“杨伯起哀荣” (宋之问《范阳王挽词二首》) 出自《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传》, 写杨震蒙冤饮鸩而卒, 顺帝即位后, 因朝廷都说他忠, 遂诏除其二子, 赠钱百万, 为共改葬;“晁氏忠作祸” (许浑《闻开江宋相公申锡下世二首》) 源自《汉书》卷四十九《爰盎晁错列传·晁错》, 晁错为国家前途着想, 请削诸侯, 以尊京师, 却最终遭到大戮;“叫帝关” (张乔《哭陈陶》) 出自战国屈原的《楚辞·离骚》, 说自己忠而被谤, 将上诉天帝, 使阍人开关;“秦庭哭” (韦应物《睬阳感怀》) 出自《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十四《定公·传四年》, 写申包胥为楚国解难而向秦国乞师, 秦伯初辞, 申包胥就立依于庭墙而哭, 7天不喝不饮也不绝声, 秦哀公为之赋无衣, 九顿首而坐, 秦师乃出。
  
  “孝”典有:负米 (杜甫《八哀诗·故秘书少监武功苏公源明》) 、“苏耽井” (杜甫《八哀诗·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 、“三时孝养”或“问膳” (韩愈《大行皇太后挽歌词三首》、王维《恭懿太子挽歌五首》) 、“妆奁暂开” (韩愈《大行皇太后挽歌词三首》) 、“药船” (王维《哭祖六自虚 (时年十八) 》) 等, 其中的子路、苏耽、周文王、汉明帝、夏统都是孝敬父母的典范。
  
  “仁”典有:“亲临贺循” (苏颋《赠司徒豆卢府君挽词》) 写元帝及太子爱惜贤才, 多次探望病重的功臣贺循并为之素服举哀, 哭之甚痛;“严子” (崔曙《登水门楼, 见亡友张贞期题望黄河诗, 因以感兴》) 写汉光武帝曾与严光同游学, 即位后, 思其贤, 曾多次亲自拜访他欲委以重任, 但严光不为所动, 乃耕于富春山;“三徙” (岑参《西河郡太原守张夫人挽歌》) 写孟母为孟子的前途着想, 曾三次搬家;“桓山四凤” (骆宾王《丹阳刺史挽词三首》) 出自《孔子家语》卷五《颜回》, 写孔子在卫听到甚哀的哭声, 颜回以桓山之鸟悲鸣送羽翼既成的四子去四海作答, 说父死家贫, 母卖子以葬, 与之长决而哭。
  
  “礼”典有:“置醴” (宋之问《梁宣王挽词三首》) 写楚元王交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为同游, 元王敬礼申公等, 因穆生不耆酒, 元王每置酒时常为穆生设醴;“置榻” (萧浣《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 汉陈蕃礼贤下士, 招命高洁之士周璆, 特为之置一榻, 去则悬之;“西园” (张说《惠文太子挽歌二首》) 写魏文帝曹丕敬爱客, 每以月夜集文人才子共游于西园;“柏殿” (张说《李工部挽歌三首》) 源自《三辅黄图》卷五《台榭》, 武帝元鼎二年春在长安城起柏梁台, 《三辅旧事》记其以香柏为梁, 帝尝在上面置酒, 诏群臣和诗, 能七言诗者才得上;“绝驰道” (王维《恭懿太子挽歌五首》) 写汉成帝为太子时守礼节, 上尝急召, 太子出龙楼门, 因驰道为天子所行道而不敢绝驰道, 上大悦;“石窌妻” (王维《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三首》) 出自《春秋左传·成公二年》, 齐侯见保者, 与司徒之妻谈话, 见其识礼、守礼, 予之石窌;“夫人法” (王维《故南阳夫人樊氏挽歌》) 出自《世说新语笺疏》下卷上《贤媛》, 王司徒妇、钟氏女、太傅曾孙均有俊才女德, 钟、郝为娣姒, 雅相亲重, 不分贵贱, 东海家内, 遵守郝夫人之法, 京陵家内, 遵守范钟夫人之礼;“羔雁” (王维《哭祖六自虚 (时年十八) 》) 见《礼记·曲礼下》, 古代用为卿、大夫的贽礼, 后用作征召、婚聘、晋谒的礼物。
  
  “智典”很多, 表勤奋好学的有“爇薪照字” (汉侯瑾) (杜甫《八哀诗·故秘书少监武功苏公源明》) 、“春秋癖” (晋杜预) (元稹《哭吕衡州六首》) 、“萤聚” (晋车胤) (郑立之《哭林杰》) 等;表才华横溢的有“纸贵” (左思) (宋之问《范阳王挽词二首》) 、“班氏业前书” (汉班固) 、“子虚” (司马相如) (李乂《故赵王属赠黄门侍郎上官公挽词) 、“荀爽” (张九龄《故徐州刺史赠吏部侍郎苏公挽歌词三首》) 、“满籯金” (汉韦贤) (王勃《伤裴录事丧子》) 、“罢亥市” (晋羊祜擅兵) 、“曲池合, 高台灭” (子周擅长弹琴) 、济南剑 (汉章帝赐尚书剑, 棱渊深有谋, 故得龙泉, 寿明达有文章, 故得文剑) (崔融《户部尚书崔公挽歌》) 、“藏书壁”、“陈平”、“汲黯匡君” (汲黯) 、“文举少” (孔文举) 、“子云” (扬雄) (崔融《哭蒋詹事俨》) 、“公才山吏部” (山涛) (张九龄《故徐州刺史赠吏部侍郎苏公挽歌词三首》) 、“依人弹铗” (冯谖) (乔知之《哭故人》) 、“陆机雾” (陆机) (张祜《哭汴州陆大夫》) 、“羊叔子” (羊祜) 、“仲宣文章” (王粲) (沈佺期《哭苏眉州崔司业二公》) 、“藏环” (羊祜) 、“对日” (晋明帝司马昭) (王维《恭懿太子挽歌五首》) 、“秤象” (曹冲) (王维《恭懿太子挽歌五首》) 、“褚生才” (褚少孙) (王维《哭褚司马》) 、“康成” (郑玄) (郑愔《哭郎着作》) 等;表怀才不遇的有“管辂无年” (管辂) 、“刘桢有气” (刘桢) (张九龄《眉州康司马挽歌词》) 、“终军少” (终军) 、“贾谊” (王维《哭祖六自虚》) 、“叹李广” (李嘉佑《故吏部郎中赠给事中韦公挽歌二首》) 等。
  
  “德”典甚多, 其中常用的表安贫乐道的典有:“颜回”、“原宪贫” (原宪) (沈佺期《伤王学士》) 、“求羊” (蒋诩) (皇甫冉《送魏六侍御葬》) 、“黔娄”“善卷” (王维《过沈居士山居哭之》) 、“觅故侯” (召平) (刘长卿《家园瓜熟, 是故萧相公所遗瓜种, 凄然感旧, 因赋此诗》) 、“戴逵” (王徽之) (刘长卿《哭张员外继》) 、“箕颍” (拒绝尧让天下的许由) (杜甫《八哀诗·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 、“紫芝歌” (商山四皓) (杜甫《八哀诗·故着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 等。
  
  “义”“信”典有:“白马故人”或叫“范张” (骆宾王《乐大夫挽词五首》) , 写范式与张劭互守信用, 范式为张劭付二年之约, 后梦见张劭死讯, 又前往吊丧;“山阳笛” (杜甫《奉汉中王手札报韦侍御、萧尊师亡》) , 写向子期与嵇康、吕安为好友, 后嵇、吕二人去世, 向子期甚哀悼, 听见邻人吹笛, 乃作《思旧赋》;“人情挂剑” (张说《右侍郎集贤院学士徐公挽词二首》) 源自《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 季札初使拜访徐君, 徐君喜欢上季札剑但不敢说, 季札心里知道, 但因公务需要而未赠, 等他回来时, 徐君已死, 于是解剑挂徐君冢树而去;“琴声断”或“人琴俱亡” (戴叔伦《哭朱放》) , 据《世说新语笺疏》下卷上《伤逝》云,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子敬先亡, 子猷得知, 便索舆奔丧, 因子敬素好琴, 便径坐灵床, 取其琴弹, 弦不调, 乃掷地说“人琴俱亡”, 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伯牙弦” (孟郊《悼吴兴汤衡评事》) , 据《吕氏春秋》卷十四《孝行览·本味》载, 钟子期听伯牙弹琴, 甚为知音, 及钟子期死, 伯牙破琴绝弦, 终身不再弹琴;“把臂托” (陈子昂《同旻上人伤寿安傅少府》) 源于《后汉书》卷四十三《朱晖传》, 汉朱晖与同县张堪交友, 堪以妻子相托, 后堪卒, 晖闻其妻子贫困, 乃自往候视并厚赈赡之;“金兰” (同上) 源于《周易注疏》, 子曰:“君子之道, 或出或处, 或默或语。二人同心, 其利断金。同心之言, 其臭如兰”;“援琴流涕” (同上) , 据《世说新语》下卷上《伤逝》载, 顾彦先平时喜欢弹琴, 去世后, 家人常把琴放在其灵床上, 张季鹰前往哭丧, 径自上床, 取琴弹数曲后问亡友能否再次欣赏, 大恸而出;“吾无为善” (王维《哭祖六自虚 (时年十八) 》) 源于《春秋左传·昭公十三年》, 子产归, 未至, 听说子皮去世, 哭着说他再也没有无为为善的人了, 只有这个人知他;“吏部访孤儿” (刘长卿《哭张员外继 (公及夫人相次没于洪州) 》源自《世说新语》上卷下《政事》, 嵇康山涛交善, 嵇康被诛后, 山涛推荐嵇康之子为秘书丞。
  
  “美”典有:“比玉”“宁家宅” (司空曙《哭苗员外呈张参军》) 出自《世说新语笺疏》下卷上《容止》, 写骠骑将军王济的外甥王玠俊爽有风姿, 王济每次见他都叹珠玉在侧, 自觉形秽, 又尝对人说, 与玠同游, 如明珠在侧, 朗然照人。
  
  “爱”典有:“巫山神女” (杜甫《哭王彭州抡》) ;“潇妃” (皇甫冉《赠恭顺皇后挽歌》) ;“半死心” (桐) (韩愈《梁国惠康公主挽歌二首》) ;“安仁悼亡” (温庭筠《和友人悼亡》) ;“陈凤” (沈佺期《天官崔侍郎夫人卢氏挽歌》) 出自《春秋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写敬仲夫妻夫妻相随适齐;“回文” (王维《达奚侍郎夫人寇氏挽词二首》) 出自《晋书》卷九十六《列女列传·窦滔妻苏氏》, 窦滔妻苏蕙思念丈夫, 以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画眉” (岑参《韩员外夫人清河县君崔氏挽歌二首》) 即汉张敞为妻画眉;“杞妇哀” (皮日休《卒妻悲》) 出自《列女传》卷四《贞顺传·齐杞梁妻》, 齐杞梁殖战死, 其妻悲哭十日, 城为之崩;“隔星河” (韩愈《梁国惠康公主挽歌二首》) 写牛郎织女星遥而不可近。
  
  这些哀悼性、赞美性典故大量使用, 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对其死亡的惋惜和哀悼, 赞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反衬哀, 从而增加作品的感染力。例如王维的《恭懿太子挽歌五首》其一:
  
  何悟藏环早, 才知拜璧年。翀天王子去, 对日圣君怜。
  
  树转宫犹出, 笳悲马不前。虽蒙绝驰道, 京兆别开阡。
  
  此诗用了6个典故:
  
  “藏环”之典源自《晋书》:
  
  祜年五岁, 时令乳母取所弄金环。乳母曰:“汝先无此物。”祜即诣邻人李氏东垣桑树中探得之。主人惊曰:“此吾亡儿所失物也, 云何持去!”乳母具言之, 李氏悲惋。时人异之, 谓李氏子则祜之前身也。
  
  写李氏子死后投胎转世为羊祜, 所以羊祜5岁时就知道他生前邻居李氏子所遗失的东西, 表达的是佛教中的一种因果轮回思想。此诗用这个典故不是表达此意, 而是为了说明太子年龄虽小但非常聪明。
  
  “拜璧”之典源自《春秋左传·昭公十三年》:
  
  初, 共王无冢, 适有宠子五人, 无适立焉。乃大有事于群望而祈曰:“请神择于五人者, 使主社稷。”乃遍以璧见于群望曰:“当璧而拜者, 神所立也, 谁敢违之?”既乃与巴姬密埋璧于大室之庭, 使五人齐而长入拜。康王跨之。灵王肘加焉。子干子晰皆远之。平王弱, 抱而入, 再拜, 皆厌纽。
  
  写的是昭公用“拜璧”的方法从5子中挑选1人做太子的情况, 因平王年龄小而弱, 所以被抱着进去, 终被定为太子。此诗用这个典故一是说明恭懿太子的身份, 二是说明他年龄还小。
  
  “冲天”之典源自 (汉) 刘向《列仙传》卷上《王子乔》:
  
  王子乔, 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鸣, 游伊洛闲。道士浮丘公接上嵩高山, 三十余年。后来于山上, 见桓良曰:“告我家, 七月七日待我缑氏山头。”果乘白鹄住山颠, 望之不得到, 举手谢时人, 数日去。
  
  周灵王太子王子晋被道士浮丘公修渡成仙30多年后, 乘白鹄在缑氏山头与家人约见。此典在诗中婉言恭懿太子去世。
  
  “对日”之典源自《世说新语》:
  
  晋明帝数岁, 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 元帝问洛下消息, 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 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 告以此意, 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 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 不见长安。”
  
  此典是说晋明帝很聪明, 小小年纪就懂得相对论的知识, 能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此诗用这个典故是为说明恭懿太子和他一样年幼而聪明。
  
  “绝驰道”之典源自《汉书》:
  
  元帝即位, 帝为太子。壮好经书, 宽博谨慎。初居桂宫, 上尝急召, 太子出龙楼门, 不敢绝驰道, 西至直城门, 得绝乃度, 还入作室门。上迟之, 问其故, 以状对。上大说, 乃着令, 令太子得绝驰道云。
  
  驰道是汉代天子所行道, 成帝很懂礼节, 即使父皇有再紧急的事召见, 也不敢走这条路。此诗用这个典故一是为了表明恭懿太子的身份, 二是为了赞美恭懿太子和成帝一样懂礼节。
  
  “京兆阡”之典源自《汉书》:
  
  涉自以为前让南阳赙送, 身得其名, 而令先人坟墓俭约, 非孝也。乃大治起冢舍, 周阁重门。初, 武帝时, 京兆尹曹氏葬茂陵, 民谓其道为京兆仟。涉慕之, 乃买地开道, 立表署“南阳仟”, 人不肯从, 谓之“原氏仟”.
  
  此典是说原涉想买“京兆阡”这块地用以开道而没有成功, 后人用“京兆阡”泛指墓地或死亡。此诗用这个典故委婉表达恭懿太子去世。
  
  此诗首联、颔联用“拜璧”“藏环”“冲天”“对日”四个典故赞美恭懿太子年幼聪明绝顶, 而颈联描写送葬的悲惨情景, 尾联则用“绝驰道”“京兆阡”二个典故抒发对如此识礼的太子过早去世的惋惜和哀悼之情, 前面的赞美是为了后面更好地哀悼, 以赞衬哀, 因而更哀。
  
  四、赞美性比喻
  
  使用雅典往往使诗歌语言显得庄重文雅, 而使用比喻则往往使诗歌语言显得更富有形象性和委婉含蓄。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的比喻有2个特点, 一是比喻句数量较多, 例如五代诗人李煜的8首哀悼诗就用了11句比喻句, 其中《挽辞二首》其二 (艳质同芳树) 几乎每句都用比喻句。二是形式上有整体性比喻和局部比喻, 以局部比喻为多。前者如《诗经·邶风·二子乘舟》据《毛传》之解是国人伤二子争相为死、涉危遂往, 像乘舟而无所薄, 泛泛然迅疾而不碍;托名陶婴所作的《黄鹄歌》通篇用黄鹄比喻早寡的陶婴;南朝梁王氏的《连理诗》以连理松喻夫妻恩爱、生死不渝;《孤燕诗》以孤燕喻为亡夫守节不移的自己。后者占多数, 如汉诗无名氏的《陬操》中的“凤鸟不识, 珍宝枭鸱”喻赵国的贤臣窦鸣犊和舜华被赵简子杀害;汉诗无名氏的《伤三贞诗》中的“窈窕淑女, 是绣是黼”将马妙祈妻义、王元愦妻姬、赵蔓君妻华比喻成美丽的绣黼, 等等。三是往往用比喻句描绘死者生前的才学、品德及美好情状或含蓄表明死者的去世, 总之是为美化死者服务的。例如宋之问的《伤曹娘二首》其一:
  
  君看水上芙蓉色, 恰似生前歌舞时。无复绮罗娇白日, 直将珠玉闭黄泉。
  
  此诗4句用了3个比喻, 第1、2句用“水上芙蓉色”比喻曹娘生前唱歌跳舞时的美妙情景, 第3句用“绮罗”比喻曹娘姿态娇柔、肤色洁白, 第4句则用“珠玉闭黄泉”比喻美丽的曹娘已经去世。3个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美丽遭到毁灭的情状, 其中对类似曹娘的不幸妓女的同情和对造成曹娘悲剧的社会的控诉也含蓄地表现出来。
  
  综上所述, 哀悼诗主要是以抒发对死者的哀悼之情为特征, 哀悼时不免要发出咿咿呜呜、唔唔哼哼、吁吁嘘嘘的哭声和哀叹声, 而以押阳声韵为主和押“i”“u”“ü”结尾的阴声韵为辅是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的押韵特点, 其发音原理与唔唔哼哼、咿咿呜呜、吁吁嘘嘘的哭声和哀叹声的发声原理大致相同, 能较好地抒发对死者的哀痛和感叹之情。以“休矣”“已矣”“古人”“不见”“不归”“潜形”“永暮”“坟墓”“松柏”“丧歌”“丧曲”“葬旗”代称死亡和以典故、宗教语汇、比喻、表示伦理、年龄等级的词汇代称死亡构成了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委婉的死亡表达。先秦处于语言的发端期和诗歌的始创期, 其哀悼诗极少运用典故;东汉以前的哀悼诗也极少运用典故, 东汉以后的一些碑歌开始从上古经典中化用一些语言性典故;三国两晋的哀悼诗大量化用经典或上古文献中的语典;南北朝的哀悼诗趋向少用语典, 开始使用一些事典;唐代的哀悼诗尤其是格律诗大量运用故事或传说性典故, 也用语言性典故, 其事典大多是与死亡哀悼有关的雅典;多用比喻句描绘死者生前的才学、品德及美好情状或含蓄表明死者的去世, 用以美化死者。总之, 语音、语汇、句法、修辞的独特表达构成了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委婉、含蓄、庄重、典雅的语言风格。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
好优论文定制中心主要为您提供代做毕业设计及各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辅导服务。 网站地图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以及一些期刊杂志,所有论文仅免费供网友间相互学习交流之用,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定制中心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