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健康成熟的电影市场应是包罗万象的,应秉持优胜劣汰原则,而非“劣币驱逐良币”.这就需要国家政府、投资者、创作人、院线与受众共同努力,使电影市场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机制。
以下为本篇论文正文:
摘要
电影是文化产品的重要成员,也是用来满足人们精神娱乐需求、传递情感的产物。近年,我国电影票房出现不断走高趋势,但对应出现的“低评分”与“差口碑”现象频出。在近几年的华语电影排行榜的TOP20中评分低于四分的电影不在少数。每种现象的产生与其所处的时代语境都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本文把电影看作一种媒介,并利用传播学知识对现在的“高票房烂片”频出的现象进行反思、分析其产生的背景与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电影;低评分;高票房;怪象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一、中国电影票房市场的现状
二、什么是“烂片”
三、“烂片高票房”频出的原因
(一)中国电影爆发期的狂欢
(二)IP电影的高回报率
(三)院线垄断与倾向性排片
四、“烂片高票房”的影响
(一)重相轻质致使电影质量下降
(二)商品消费居上,“圈钱电影”丛生
(三)“全民娱乐”下的“审丑怪圈”
五、“烂片”高票房的反思
参考文献
一、中国电影票房市场的现状
自2009后中国电影票房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上升态势,并在2015年以440.69亿的票房实现井喷式的增长,同比增长48.7%,达成完美收官。在公开影院上映的过亿票房影片中,国产电影就占据半壁江山。至2016年年底,内地院线全年累计票房455.21亿,实现了连续16年的票房强增长,观影人数首次超过北美达到13.74亿人次。电影基础设施方面,据国家广电总局统计,2016年中国银幕总数已达到41179块,成为世界上电影银幕最多的国家。
人们置身“观影狂潮”时代,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后利益等若干因素驱动的电影市场中产生了“评分”“口碑”“票房”日益冲突,甚至部分影片产生票房与口碑成反比的状况。是什么造就了当下电影市场的乱象,笔者在下文中阐释个人的理解。
二、什么是“烂片”
判断一部电影是否为烂片是一个客观和主观相结合的过程,笔者认为有“实在的烂片”和“舆论的烂片”之分。“实在的烂片”是从专业角度上考虑,“舆论的烂片”大多具备纯粹商业片的特点,要么是在观影体验上就有所欠缺,要么是利用特效、恶搞、娱乐、明星等元素给观众带来一种“爽快”的观影感受,但之后并没留下深刻的感受与思考,慢慢成为大众口碑中的“烂片”和广泛消费的“娱乐”.如同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断》中提到的,“意味着全身心的放松,头脑中什么也不想,忘记了一切痛苦和忧伤,但这种享乐是以无能为力为基础的”.
三、“烂片高票房”频出的原因
(一)中国电影爆发期的狂欢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观影就成了很好的娱乐休闲方式。政府也不断加持国内电影产业,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电影企业,加速区域、特色、数字院线建设,加大金融支持强度和税收优惠的力度,降低资本进驻电影市场的门槛,提供大额的票额补贴,为电影产业在国内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中国电影业也顺势迎来爆发期。投资方身份越来越多,各路跨界导演纷纷试水,但并未实现文化产品多样化,而是造成作品内容同质化严重。
(二)IP电影的高回报率
电影工业有商业的功能,电影业就应运生产出大批良莠不齐的IP电影。大量的小说、漫画、人物、综艺被改编为电影,当红小花、小鲜肉参演,在强大的“粉丝经济”与“颜值经济”的作用下已经就拥有了强大的票房基础。另外,这类电影比严肃文学改编的电影和原创电影的投资周期更短、风险更小、回报更快,自然成为众多投资者关注的焦点。IP电影爆发助推了烂片泛滥与“烂片高票房”的怪象。
(三)院线垄断与倾向性排片
电影行业身处市场经济,各大院线纷纷把视线聚焦在当下拥有人气明星、火爆话题、粉丝基础的电影身上,追求利益最大化。电影投资的同质化,影院电影放映的单一化,大量的青春、玄幻、穿越、喜剧、闹剧式的电影霸占荧屏,使得群众既在主动选择也在被动接受。而产生的首周高票房又致使影院增加此影片的大量排片以迎合观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烂片的高票房制造了温床。
四、“烂片高票房”的影响
(一)重相轻质致使电影质量下降
如今受众的观影潜力不断被激发,电影市场越来越繁荣,更多的电影投资者倾向于投资一些回收率高的“粉丝电影”“轻松电影”,制作人与创作者也越来越偏向对受众投其所好,院线也更青睐上映有大话题、大明星的轻松搞笑类影片。“卖点”与“看点”超出电影内容,观影仪式感降低,社交功能提升,电影的营销与宣传越做越猛,“高卖相、低质量”充斥着电影生产的诸多环节。
(二)商品消费居上,“圈钱电影”丛生
一路飘红的高票房背后是过度放大的电影商业性与缺失的电影艺术性,使受众所接收的影像与电影艺术自身相脱节。电影作为一种艺术产品应被大众喜闻乐见,但是当下许多中国电影落入了享受飙升票房的快感中,在票房崇拜中显得越来越急功近利,“质量至上”与“内容为王”的准则都被放在一旁。电影的制作变得越发浮躁,出现了更多为了迎合市场但质量低下的“圈钱电影”.
(三)“全民娱乐”下的“审丑怪圈”
大众由于害怕被热点、潮流所抛弃,就前赴后继地冲向高舆论但内容粗滥的纯娱乐电影。这其实培养了“审丑心理”.许多电影也纷纷以丑来博得大众的眼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电影市场机制的失效与畸形发展。市场资源总有被开发殆尽之时,受众在单一的视觉刺激下感到厌倦,观影兴趣下降,最终抛弃同质化产品,受损的将是中国电影市场的持续发展。
五、“烂片”高票房的反思
电影是一个体验式消费产品,制作人不能一味迎合受众,而是通过满足受众更多的观影需求来丰富创新多种观影体验。院线也要形成自身的选片理念,将受众细分化,进行有差异的个性化经营。排片不过分追求商业利益,以免落入“票房至上”“上座率为王”的怪圈,导致好片在夹缝中求生存。一个健康成熟的电影市场应是包罗万象的,应秉持优胜劣汰原则,而非“劣币驱逐良币”.这就需要国家政府、投资者、创作人、院线与受众共同努力,使电影市场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机制。
参考文献:
[1]凌燕。“烂片”舆论场的背后--对于中国电影舆论现象的解读[J].电影新作,2016(5):31-36.
[2]肖扬。评论:中国电影“审丑”能否终结[N].北京青年报,2014-01-07.
[3]宋杨。《百鸟朝凤》绝地逢生之批判中国当代电影市场“烂片高票房”现象[J].影视观察,2016(14):147-149.
[4]尼尔·波兹曼(美)。娱乐至死[M].中信出版社,2015: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