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朗诵是通往唱歌的桥梁,而唱歌又是朗诵的进一步发展,那么朗诵与唱歌无论从发声状态上还是语言表达上,必然有许多共同之处,当然也有区别。若将其异同之处加以分析,将有助于提高朗诵和唱歌的水平。
以下为本篇论文正文:
摘要
朗诵是通往唱歌的桥梁,而唱歌又是朗诵的进一步发展,那么朗诵与唱歌无论从发声状态上还是语言表达上,必然有许多共同之处,当然也有区别。将其异同之处加以分析,有助于提高朗诵和唱歌的水平。本文阐明了朗诵与唱歌在发声状态和语言运用方面的共同之处。
[关键词]朗诵歌唱;语言运用;发声状态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一、在发声状态方面的共同之处
(一)控制呼吸、增加共鸣、提高声位、改变声音走向
(二)声调音区和共鸣区的配合
二、在运用语言上的共同之处
(一)准确表达词意、语意和深刻表达作品内容
(二)语言表现诸元素的运用
参考文献
既然朗诵是通往唱歌的桥梁,而唱歌又是朗诵的进一步发展,那么朗诵与唱歌无论从发声状态上还是语言表达上,必然有许多共同之处,当然也有区别。若将其异同之处加以分析,将有助于提高朗诵和唱歌的水平。本文对其共同之处加以论述。
一、在发声状态方面的共同之处
(一)控制呼吸、增加共鸣、提高声位、改变声音走向
演讲、朗诵和唱歌,都不能像口语那样发声仅局限在口腔内,也就是说必须使发音的着力部位挪后,将三个共鸣区(低音、中音、高音区)接通,音位提高,运用混合共鸣来扩大音量、扩大音域,必要时要改变声音走向,以此美化音色。尤其是朗诵和歌唱,在这一点上几乎是一致的。
(二)声调音区和共鸣区的配合
汉语字调的规范性在声乐训练中十分重要。例如“久有凌云志”(毛主席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这句词中,有三个字“久”“凌”“云”,都要进入头腔区。“久”是上声字,调值为214,但因“久”的实际调值由214变为近似于阴平字,调值为35,较原调高一度,应进入头声区。加上“凌云”是两个阴平字,又都是归鼻音韵尾的字,因而朗诵时自始至终均需打开鼻腔,使共鸣更加丰满通畅。“有”字原为上声字,由于连续变调而只降不升,实际音值为21,这就需要进入胸音区。可见朗诵时,不仅要运用共鸣腔,而且还经常涉及头声、胸声共鸣腔,因而经常练习朗诵,不但有助于语言的准确、清晰、亲切,而且还能增进调节共鸣腔体的能力,对唱歌的确有很大帮助。
二、在运用语言上的共同之处
(一)准确表达词意、语意和深刻表达作品内容
在课堂训练中,有些学生的演讲、朗诵或唱歌平平淡淡,犹如白开水一般。究其原因,就是他们只单纯地追求了声音美,而忽略了演讲、朗诵和唱歌的目的。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不论说或唱,不仅要注意发音技巧,而且要注意分析作品,理解作品,准确深刻地表达作品。也就是说,无论朗诵或歌唱都必须重视以字带音,以情带声。只有准确、深刻生动、形象地表达词意和作品的深刻含义才能使朗诵和唱歌有感人的力量,这是朗诵和唱歌最首要的语言表达规则。
(二)语言表现诸元素的运用
为了更好地表现作品内容,不论唱歌、朗诵或演说,在运用语言时,往往通过以下主要的4种元素来表达。
1.重音。重音有两种:a.语法重音。每个短语、句子都有自己的重音,这种重音是由语言本身的组织结构形成的,称为语法重音。演讲、朗诵或唱歌都离不开语法重音的使用。但唱歌者往往受曲调旋律和声音的影响,而忽略了语言规律的运用,有的歌唱者则是缺乏语言知识,而忽略了唱歌的语言、语法规则,使演唱时的语言既不合乎语法要求,又不合乎语言要求,支离破碎、无的放矢。这样唱,势必要影响到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表达。可见唱歌绝不能只重声音技巧而忽略语言规律。
一般来说,句中实词,即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代词等多重音读(唱),而虚词如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等多轻读(唱)。
如《北京颂歌》“灿烂的朝霞升起在金色的北京”一句中的“灿烂”(形)、“朝霞”(名)、“升”(动)、“金色”(形)、“北京”(名),均需读(唱)重,而“的”(助)、“起”(此处也趋向带有虚词的性质)、“在”(介)则轻读(唱)。若演唱时对每个字都“一视同仁”,不加区分,一样轻重,一样力度,就会感到生硬、平板,更谈不上表达作品的思想和艺术风格。当然,在重音中又有主要重音和次重音之别,如“朝霞”中的“朝”为主要重音,“霞”为次要重音。
b.逻辑重音。仅有语法重音还远远不能完善地表达语意,有时为了强调或突出某些事物和人物,重音也必须随之有所改变,这种有语言目的形成的重音,称逻辑重音。逻辑重音的改变甚至会影响一句话的意思。如“他送我一本书”,依次变更重音,就会使语意有所改变。逻辑重音运用得当,可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如《黑孩子赛琳娜》中的“七岁的孩子无辜惨遭杀害”,需将“七岁”和“惨遭杀害”格外加重,但要控制好音量来唱,以示“七岁”的幼儿也难以幸免惨遭杀害,从而激起人们对种族歧视的仇恨!这样才能突出作品的思想实质。值得注意的是,重音的读法和唱法不一定只是简单地用加强音量的方式来表现。像上述列句中的“七岁”和“惨遭杀害”,不但不能增强音量,而且可以适当地控制或者减轻音量,用压抑的语调来演唱,这样才能感人。
2.轻声。与重音相对的语言表现手段之一是轻声。重与轻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有了重读,才能衬托轻声,而有了轻声,才能突出重读。除上述虚词一般轻读外,有时也要根据作品内容和感情的特殊需要而将愈发重音的字改为轻声。
如《姑娘生来爱唱歌》一曲的“人人说我是布谷鸟”一句中,“人”和“说”二字为名词和动词,本应重读(唱)。若轻轻地唱,则更能委婉生动地体现人们对会唱歌的姑娘的热爱和姑娘本身得意乐观的心情。这样重音变轻音更加巧妙、含蓄,更加耐人寻味。
总之,重音和轻声处理得当,确实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停顿。停顿是有声语言的间歇。为了强调显示某种语意,或为了表达某种特殊的感情色彩,或为了生理上、心理上的要求均需做停顿。
a.语法停顿,又称意群停顿。这种停顿与语法结构有关,并以标点符号为依据,但也可不受标点符号的限制。如《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一曲中,“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一句,在“台湾同胞”后并无标点符号,本可不做停顿,但此处做一间歇式,是为了显示和突出主谓关系,表达出台湾同胞与大陆人民血肉相连的亲密关系,使听众更加明了所要表达的语意。
b.逻辑停顿。为了强调和突出某一事物,或为了某种语意而做停顿,可不以语法结构为转移。如《各族人民心向毛主席》一曲中的结束句,便需逻辑停顿。
c.感情停顿或心理停顿。为了表达深刻的感情色彩或心理变化而做的停顿。如《唱支山歌给党听》一曲中的“旧社会鞭子抽我身”,此处停顿表达了曲中人物深刻复杂的思想感情。
d.生理停顿。在较长的句子中,无法一气呵成或勉强一气呵成,却感到很吃力,往往期间加以停顿以便换气,纯属生理上的需要。但即使如此,也不能随心所欲,不加选择,任意停顿,以致影响语意的表达或割裂语法结构,这种情况在唱歌时尤为常见。演唱者不会控制气息,无计划地用气,唱到气竭时任意停顿进行换气。这样势必会影响歌曲和语意的完整性。
此外,停顿往往与换气有关。一般来说,停顿的地方也往往是换气之处。停顿较长之处,可以换气;在停顿较短之处可以偷换气、抢气;有时为了保证语意的完整性还需音停气不断。总之,要以更好地表达作品思想内容和更充分地表达感情为主要依据。
4.节奏。语言的节奏总是与思想感情的表达密切相关的。一般我们将由事物激起的内心情感的强度称为节奏;而将语言的快慢称为速度。节奏与速度大多是统一的,在歌曲中,节奏与速度也应统一。如果沉重、悲壮、忧伤的感情,其节奏和速度一般较缓慢;而欢快、兴奋、激昂的感情,节奏与速度一般较明快。歌唱虽受旋律和节奏的限制,但语言的内涵节奏却不可忽视。
为了使朗诵更好地为歌唱服务,可遵循上述语言表现规则,有意识地通过朗诵为歌唱语言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阎景翰。写作艺术大辞典[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
[3]孙晨旭,尚东。咬字正音教材(四)[M].四川大学,2015.
[4]长春市群众艺术馆。曲艺论集[C].内刊,1980.
[5]赵淑云。走进音乐---歌唱艺术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