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24章

    持续干旱,蝗虫必然大量繁殖。

    周荣在网上找了些治理蝗灾的办法,早早的通过信件告诉周传义。

    如将稻草切成四五寸长,放入用人尿50公斤,加入一些农药浸泡时,于早晨分散堆放在蝗虫出没的地方。

    鸡鸭是吃虫子的高手,既能消灭蝗虫,又能节约粮食,周荣建议周传义把胜利大队的所有鸡鸭,每天赶出去觅食。

    要是可以,把这些方法告诉更多的人,以免大家辛苦种出来的粮食被蝗虫毁坏。

    周荣曾把这些治理蝗灾的办法,以匿名信的方式,寄给京都的几个报社,希望能在全国推广,不知道为什么,一直没有刊登出来。

    周荣懒得去深究原因,或许有些事,真的无法改变,她只能在自已的能力范围内,和那些愿意相信她,配合她的人合作......

    周传义一直都相信周荣,觉得她提供的法子应该可行,地面出现龟裂后,请张秀英帮忙配药的同时,让那些养了鸡、鸭的生产队,每天赶着鸡鸭去蝗虫可能出没的地方。

    那些还没长成的蝗虫,就这样进了鸡鸭的肚子......

    周传义发现这法子很有用后,就告诉了周传裕。

    周传裕很快反馈给县里,并通过他的人脉,在各大报纸上刊登治理蝗虫的办法。

    清平县及省内的很多地方,都因为这些治理蝗虫的方法而受益。

    周传裕和周传义因治理蝗虫有功,都得了表彰,两人在心里给周荣记了一个大功......

    基于一些干部非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说全民炼钢“得不偿失”、“劳民伤财”,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

    因“头脑发热”导致“全面紧张”、“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表现了小资产阶级狂热性”,“破坏了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

    还说“人民公社没有优越性”,是“人为的产物”,是“心血来潮”等言论,江城在8月底开展了一次反y倾运动。

    那些说了不良言论,包括之前和人发牢骚时说的话,都被人揪了出来,开大会,定身份。

    谭少军的小儿子谭建武在民政局上班,大炼钢那会儿,他弄不到废铁交任务,和同事抱怨了几句,被人记在了心里,趁着这个机会,将他举报。

    谭建武被定了身份,下放到农村;谭少军受连累,被市领导约谈,有人落井下石,举报他贪污受贿。

    查明事实后,谭少军的书记职务被免,送去农场改造。

    吴翔作为谭少军的秘书,受到波及,被下放到农村历练,回城时间待定。

    谭少军提拔过的人,也多多少少的收到影响,不是调换岗位就是下乡。

    周荣很庆幸,当初没有上了谭少军的“贼船”,不然现在被“发配”去哪,都不知道。

    经历了这些事,周荣做事更加小心了,每次处理文件,都要再三检查,并在系统里复制一份做备份,防止有人暗害她。

    9月下旬,市政府举行盛大的庆祝国庆10周年献礼大会。

    省领导作了《反y倾,鼓干劲,继续深入地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讲话。

    之后,市委提出“高举总路线的红旗,乘胜前进,大反y倾,大鼓干劲,大搞群众运动,决战第四季度,为提前全面超额完成跃进计划而奋斗”。

    各区、各单位互下战表,挑战应战。

    青年职工也举行了誓师大会,提出“跑步跨进1960年”。

    周荣每天的工作,就是帮局长廖伯闻写发言稿,说各种振奋人心的话,偶尔陪他出席一些活动,见识官场的笑里藏刀、反复无常......

    第315章

    他就知道,这个世界,还是有正义的

    受灾情的影响,全国各地的秋粮收成都不理想。

    周家湾的晚稻亩产只有500多斤,这还是大家奋力抢水,及张秀英用尽方法配农药才保住的产量。

    很多地方的亩产没有超过300斤,受灾严重的地方,甚至颗粒无收。

    因夏秋天旱,红薯长得很小,产量远不如往年。

    粮食缺口再次扩大......

    很多地方的公共食堂,目前采用“瓜菜代、二稀一干”等方法来节约用粮。

    即以瓜果蔬菜代替粮食,以副食代替主食。

    比如以产量高的红薯、胡萝卜、白萝卜代替粮食作主食,有的地方将玉米杆磨碎当主食。

    但这种“瓜菜代”,或“以副代主”的办法,仍不能解决粮食入不敷出的问题,大家每天吃不饱饭,怨声载道。

    为了解决缺粮难题,各地公共食堂几乎同时在“粮食增量法”上做起了文章。

    有的地方创造了一斤玉米蒸五斤馍的经验,打破了玉米只能做窝窝、喝糊糊的老陈规,提高了利用率。

    还有地方发明了“跃进糕”、“双蒸饭”,即把一钵钵的饭放在笼里蒸熟了,加上水又蒸第二道,看起来体积变大了不少。

    只是这种“增量法”煮出来的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不经饿。

    大家在食堂吃不饱,想回家做饭,发现置办一套锅碗瓢盆都有难度,因为这些日用工业品早已断货......

    自5月份开始,江城市委针对从第二季度开始出现的副食品及日用工业品,供应紧张的情况,提出统一思想,集中力量,并采取措施,大种蔬菜,大养猪、鱼、鸡、鸭,发展副食品、日用工业品的生产。

    缓解了一定的紧张情况,但还是供小于求,市集上所有的物资,开始凭票供应,如肉票、蛋票、猪油票、烟票、酒票、布鞋票、水瓶票,连买个板凳,也需要板凳票......

    (水瓶票)

    (板凳票)

    (肥皂票)

    江城上半年的供应还算正常,粮店能买到大米,秋收后,大米供应紧张。

    现在每月的粮食定量供应数额虽没有变,东西却不一样了,粮食配给开始搭配杂粮,如大麦粉、玉米粉、高粱粉、三合粉等。

    对于以吃大米为主的江城人,只有吃米饭,才叫吃饭。

    包饺子、下面条,全叫吃面。

    大家以前只见过面粉,不知道大麦、荞麦、玉米、高粱这些东西,也是可以当饭吃的。

    目前市集上能买到的米,以糙米为主,一角零八分一斤,大家都叫它“幺零八”。

    这种米发红,煮出来的饭发散,煮稀饭也不好吃。

    周荣排队去买米时,听人小声议论,说这样的糙米,一般在粮库里储存了两三年,现在拿出来售卖,也不晓得去年那些亩产几万斤的大米都去哪了......

    即便是糙米,也不是你想买多少就买多少的,要搭配着杂粮一起买,且以杂粮居多,不然粮店的人不卖。

    平均下来,大家每月只有几天可以吃上米饭,其余时间都是以各种粉为主。

    以往吃的大米,粮店会少量供应,家里有婴幼儿或病患,凭借居委会开的条子,能买一点点,或花高价,去黑市买。

    周荣虽然调去了工商局,但在粮食供给方面没有任何优待。

    为了让孩子们知道生活的艰难,大家吃什么,周荣家也吃什么,只是偶尔加加餐,以免孩子们营养不良。

    学校也是以各种杂粮为主,周家广和大娃每天在学校根本吃不饱,晚上回来后都要再吃两碗糊糊。

    有时早上出门,还会往书包里塞两个玉米饼子,防止中午饿肚子。

    大麦粉不像小麦粉那么细,擀不成面条,只能煮疙瘩。

    把大麦粉加水调成半稀不干的面浆,像炸圆子一样,用调羹把它们一个个往煮开了水的锅里下,煮成糊糊加点菜叶子就可以了。

    有条件的人家,会放点油,没条件的,放点盐就开始吃了。

    周家广边煮大麦粉糊糊,边叹气,周荣问他怎么了。

    周家广:“姐,以前都没见市集上有这种粉子卖,怎么今年一下子冒出来这么多?

    也不晓得粮店的人,从哪里弄来的这么多大麦粉、高粱粉、玉米粉。

    这些糊糊,每次吃一大碗,解几次手就消化了,我每天在学校等不到放学,肚子就饿得咕咕叫。

    还有那个玉米粉子做的粑粑,太难咽了,我感觉再吃几次,嗓子就要废了。”

    周荣:“今年好多地方受灾,粮食收不上来,能有这些东西填肚子,已经不错了。

    我听人说那些受灾严重的地方,都在吃树皮和树叶,你应该庆幸自已住在城里,更要感谢我们的市政府,在想尽一切办法的为大家供给粮食。”

    周家广:“我知道,老师和我们说了,让我们节约粮食,好为那些受灾的地方省粮,就是最近上厕所总是上不出来,好难受。”

    现在的肉是凭票供应,每人每月一斤肉,但能不能买到肉,也要看运气,去晚了,连边角料都未必能买到。

    有一个星期没吃荤了,周荣知道周家广是便秘了。

    “明天我早点去菜场,看能不能买到肉或是鸡,给你们炖汤喝。”

    周家广一喜:“谢谢大姐!”

    妮妮见周荣今天的心情貌似不错,拉着她的手,撒娇道:“妈妈,我嘴里没味,想吃糖,很想很想吃。”

    周荣:“你等下把自已的衣服洗了,再把鞋子刷干净,我就奖励你一颗糖。”

    妮妮:“......好吧。”

    二娃:“妈,我也想吃。”

    周荣:“你等下去水房提水,把水缸装满。”

    二娃:“没问题!”

    11月,根据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对部分“y派分子”摘帽的指示,有关部门组织专门的力量,建立领导机构,经过宣传政策、普遍鉴定、摸底排队、研究审批等阶段,共摘掉“y派分子”帽子300多人。

    占全市被划“y派”人员总数的5.2%。

    对于摘掉“y派”帽子的同志仍继续进行劳动改造,仅有少数“改造较好而工作上特殊需要的,可报请上级党委审批后分配适当工作”。

    孟安浦借着这个机会,联合几位好友一起帮董慧儒申诉。

    经过层层审批,董慧儒的y派帽子被摘了,但他仍需在乡下历练。

    尽管如此,董慧儒还是很开心,捂着组织的批示文件和孟安浦写给他的信,眼泪直流。

    他就知道,这个世界,还是有正义的......

    第316章

    妈果然没看错你

    1960年的大年三十是1月27日。

    市文化局在58年的大“跃进”时,为了解决妇女就业问题,成立了刺绣辅导班。

    在田慧珍的引荐下,周母于1月初被聘请到市文化局做顾问,指导刺绣辅导班的成员完成各类图形复杂的刺绣,每周的一、三、五上班,工资为43元月。

    这份工作,周母非常喜欢,为了感谢田慧珍,她到处找人换布票,给江嘉诚做了不少的过年新衣......

    周荣调到工商局后,不能像在服装店上班时随心所欲的翘班了,每天都得准时到单位报到,有时还要陪领导加班,没空回周家湾过年。

    周家华和周家富现在是个小领导了,年底大会小会轮流开,还要为来年的跃进计划做准备,忙的不行,也没时间回周家湾。

    周父周母都有工作要忙,孩子们的假期又不好安排,便决定今年仍在城里过年,并提前和大家约好,在周荣家吃年饭。

    周父作为肉联厂的职工,春节期间可以分到6斤猪肉,厂里发供应票证,职工自已到厂里分布在城区大街小巷的猪肉销售网点,凭票购买。

    周父心疼自已的孩子,把肉买好后,交代周家广吃年饭的时候全做了,好给大家解解馋,过个开心年。

    年底,居委会按照每家的人口多少,发了些年货供应券。

    凭供应券能买些花生米、金针菜、木耳、莲藕、冬笋、瓜子、鸡、鸭、鱼、猪肉等,配给的数量很少,只够一餐的份额。

    孩子们吃着瓜子、花生,看着平日难以吃到的菜,一盘盘的端上桌,欢喜不已,说他们最喜欢过年了......

    谢翠莲、陈茉莉分别在59年的8月和11月,各生了个儿子。

    钢厂和铁厂是市里的重点工业单位,供给暂时没受影响,周母只在两人坐月子时搭把手,之后孩子交由哺乳班的人照看。

    为了感谢周母两次尽心照顾自已的月子,陈茉莉在吃年饭前,给了周母一个28元的红包,还把自已找同事换的几张粮票、糖票和一张自行车购货券送给了她。

    周母接了那张自行车购货券,其他的不要:“你工作辛苦,还要照顾两个孩子,把钱和粮票、糖票都自已留着,想吃什么,就去买。

    你爸每次出门都要走半天的路,有个自行车方便,这张自行车购货券我收了,谢谢。”

    陈茉莉:“这有什么好谢的,与您和爸的付出相比,我做的这点事微不足道。

    您把钱拿着,家富的工资涨了一点,我们不缺钱用,您和爸住在肉联厂,我们尽孝心的机会不多,只能用这点钱表心意。”

    周母收下了钱,笑道:“好孩子,妈果然没看错你。”

    谢翠莲攒的票,全部换成物资寄回了谢家村,她没东西送给周母,见陈茉莉给了28块钱,她也按照这个数额包了个红包给周母。

    周母没有拒绝,孩子的孝心不能只是喊口号,需要一定的物质体现,自已虽不缺钱,但能把这些钱攒起来,等孩子们有困难的时候,能帮衬一二,也能用于养老。

    千有万有,不如自已有;儿有女有,瞒着一只手。

    人心是会变的,尤其是各家的孩子长大,花钱的地方多,生活压力大,自已和孩子爹要是不能“自保”,就会成为大家的累赘,被人嫌弃。

    周母不想因为钱财的事,和自已的孩子闹别扭,多攒点养老钱,不看人脸色,老年生活才能体面......

    谢家村去年的夏收和秋收都不理想,村里目前都是靠野菜、红薯充饥,谢老汉因为营养不良,患上了浮肿病。

    谢金海前段时间给谢翠莲写信,说年后想带谢老汉进城看病,把病治好了再回去。

    钢厂就一间房,谢翠莲收到她大哥的信后,很是为难。

    她爹要是有个好歹,她会愧疚一辈子,但大哥和爹要是来了,又没地方住。

    谢翠莲见周家广还在炒菜,就把周荣拉到房间,将自已的难处告诉她,并找她讨教主意。

    周荣问:“你心里是有打算的,是吗?”

    谢翠莲讪讪一笑:“大姐不愧是我们家最聪明的人,知道我心里想什么。

    我爹得的那个浮肿病,在乡下治不好,我大哥说城里的医生厉害些,药品也多,定能让我爹康复。

    我那里住不下,他们要是进城,能不能在大姐家借助一段时间?”

    周荣:“不方便,你去外面给他们租房吧。”

    谢翠莲没想到周荣会直接回绝,商量道:“他们就治个病,顶多一两个星期就好了,哪个房东租房子,只租几天的?

    他们住在大姐这的一切花销,由我出。”

    周荣:“你大哥来了,绝对不会只住几天,他不仅会带你爹娘过来,他的老婆孩子,包括你二哥一家,都会一块过来。”

    谢翠莲惊诧的问:“不会吧?!他说只带我爹来治病,我二哥、嫂子、侄儿他们来干嘛?”

    周荣:“你大哥在信里有说乡下的灾情吗?”

    谢翠莲:“说了,他说村里的早稻和晚稻,收成很差,交完公粮就没了,公共食堂每餐只发一碗清的不能再清的野菜汤,和一个红薯,根本吃不饱肚子。”

    周荣:“你年前往家里寄过东西吗?有说家华升了主任,我和爸、四桂都换了岗位和单位的事吗?”

    谢翠莲:“你们的事我没说,只说了家华升职的事。

    我想着这是喜事,家华又是我爹的女婿,和他们说下,让大家跟着一起开心,我爹他们在村里也有面子。

    我前几个月往家里寄了些布料和钱,上个月寄的是一斤白糖,半斤木耳,几斤面条,还有点腊肉,是我攒了好久的票,还排了几天队,才买到的。”

    周荣:“这些东西,还有说家华升职的信,是你在收到你大哥的信之前寄的,还是之后?”

    谢翠莲:“之前。”

    周荣:“你寄的那些东西,都是紧俏货,有钱都未必能买到,你男人又升职了,不知情的,只会认为你在城里的日子过的非常好。

    再想想你爹、你哥他们在乡下过的什么日子,能不全家来投奔你吗?”

    谢翠莲:“啊?!我当时没想这么多,就想着今年不回去过年,老家又遭了灾,给我爹娘多寄点吃的,让他们补补身子。”

    周荣:“我不是有意要把你爹、你哥他们往坏处想,你想怎么补贴他们是你的私事,我无权过问。

    但我这人,你是知道的,我不爱惹麻烦,你爹娘哥嫂要是赖在我这里不走了,你说我是用扫帚赶他们,还是不赶?

    还有一个现实的问题,他们要是来了,没有城里户口,就不能享受供应粮,凭你和家华的那点口粮,能养活那一大家子吗?”

    谢翠莲支吾半天,不知道怎么接话......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