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教材,教师,学生三方面的关系出发,让学生在学习教材的现成的知识、学习教师的思维过程、学习同学的不同思想的基础上学会学习。
关键词:教学融合 概念的思维 公式的思维 一题多解的思维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如何把教与学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是我们在教学中一直以来重点研究的问题。教学是面向所有学生、提高学生的知识和学习能力的一种行为,同时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而在我们职业类学校,大部分学生学习上最大的问题是不会学习,也没有学习的兴趣。如果可以把教与学有效地融合,让学生有兴趣有方法的学习,那就是成功的教学。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相互融合的过程,成功的教学一定是教与学完美融合的结果。
教是外在条件,学是主要因素,只有在学这方面做好了,教才有意义。而学完全取决于学生,所以教的最难点就在于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学、积极地想,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通常老师占主导地位,学生起主体作用,这要如何体现呢?主要在于教师教学的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主动去学习、主动去观察、主动去探索,通过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来获取知识,让他们获得学习的乐趣,不但对知识了如指掌,而且还会灵活的运用,从而学习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是教学的根本任务。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三种思维活动:数学家或作者的思维活动(隐含于教材之中),教师的思维活动与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家思维活动的成果,并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这就是说:
1.要学生清楚教材(科学家或作者)的思维,也就是大纲的要求,凝结了重要的思维过程,学生应当学习并为己用。这是重点。
2.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反馈他们的思维过程,根据他们的反馈来组织教学而不是一成不变。
3.数学教学重视的是过程教学,而不是只要结果。不是学生最后答案出来是正确的,然后就一带而过,而是要让学生展现他所理解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设疑、可以错误,教师在其中起到的主导作用就要体现的恰到好处,把提出问题、获取知识、探索结论、讨论疑难、问题解决整个过程展现在所有学生面前。因此,学生要按以下这三个方面来参与我们的教学,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一、清楚每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建立的,要有严谨的数学思维
数学概念有些是由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有些是由数学自身发展而产生的。教材上所出现的概念定义往往看不到它形成的思维过程。比如指数函数的定义,教材上是这样给出的:一般地,形如y= a( a>0,a≠1)x的函数叫做指数函数。当我们创设情境引出这个概念后,学生可以理解xy =a是指数函数,那为什么还要规定a> 0, a≠1呢?a<0为什么不可以? a =1呢?这其实就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这也是一种思维过程,需要学生来参与讨论,理解它的来龙去脉,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有些教师上课为了赶进度就忽略了这个过程,让学生勉强记忆概念,最后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学生连指数函数的概念都不清楚,怎么去理解其它的知识呢?再比如等差数列的定义:一个数列,如果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对于等差这个概念,学生肯定能理解,为什么一定要加“从第二项起”?因为第一项没有前一项啊,这是容易理解的,但是如果不强调这个过程,在后面我们探讨 na和nS 的关系的时候,会有学生就忽略了对 1a的重视,最后通项公式就出现了错误。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对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完全清楚,并且理解数学的严谨性。
二、清楚每一个公式或是如何发现的,要有独创性的思维
数学公式或定理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经过观察、分析,用不完全归纳法、类比等提出猜想,而后寻求逻辑证明;二是从理论推导得出结论。数学中除了公理不需要证明,是长期的生产生活得出的结论外,其余的每一个公式、每一个定理都是我们的数学家经过多少次的尝试、失败、继续尝试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大量的数学思维过程最后的精华。所以教学中,不是只把公式交给学生用就可以,而是要让他们清楚这些公式和定理发现的过程。在发现公式和定理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会有惊人的体现。我在上正弦定理这节课时,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中由学生发现并推出了正弦定理,由此学生再推测在一般三角形中,正弦定理仍然成立,问题来了,怎么证明?
学生A:可以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来进行证明。
老师:那如果是钝角三角形呢?(有学生疑惑了)学生B:还是可以用直角三角形解决。(学生B画图,解决问题)老师:很好,这是一个方法。还有吗?
学生C:可以用三角形面积相等来做。 就可以啊?(部分学生疑惑)老师:很聪明,对的。你是怎么知道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呢?
学生C:(有些骄傲)推导一下就行啦!
老师:还有别的方法吗?提示一下,我们刚学过向量哦,能不能用它来证明?
老师:嗯,你很好的用到了向量的知识,融汇贯通,这里角C同样要分锐角和钝角)。这个证明的过程学生积极参与,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补充,相信他们对正弦定理的产生过程不再疑惑,思维得到了极大的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增强三、清楚每一个问题是否有不同的解法,要有广阔的思维。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个问题的提出,可以由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它,所以解决问题不是唯一的目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的广阔性得到提升才是我们的重点所在。
老师:我们已经有了这么多的证明方法,其实还有,大家可以课后再去考虑。这一题的思路有多种,有向量相等、直线中两点间距离公式、斜率公式、中点坐标公式等知识点,能让学生把多种知识融汇到一起,使学生掌握了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多种方法,思维更加广阔,也促使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互补性是学生的最大特点,取长补短是学生学习讨论中最乐于见到的结果。学生在互相研讨、探究、补充、交流、评价完善的环境中获取到许多书本中没有的知识,从中学习到别的同学的学习方法与思维方法。表面看来十分简单的例题,在我们深入挖掘后 ,得出的内容相当丰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维得到很好的训练,一举两得。如果我们的课堂可以对于概念的产生、公式或定理的推导,问题解决过程的仔细推敲,深入专研,弄清楚教材的思维过程,体现教师的思维过程,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把潜藏的基本思路、基本规律挖掘出来,就能让学生快乐地学,老师轻松地教,真正将数学教学的“学”与“教”有效融合,那我们就成功解放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