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记者与朋友圈的关系
添加时间:2017/05/22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2017年,微信朋友圈已经诞生七年,它在人们生活工作中所起的主导地位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处理好记者与朋友圈的关系,也是把握好网络时代媒体导向的必要手段。
以下为本篇论文正文:
每个人媒体人都有一个朋友圈,而且这个圈子伴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交际面的扩展将会越来越大。作为一个记者,朋友圈里不光有自己的朋友,也会加入许多同行、线上联络人,小小的朋友圈不仅仅局限在友情的范畴,而是延展到成了工作圈。2017年,微信朋友圈已经诞生七年,它在人们生活工作中所起的主导地位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处理好记者与朋友圈的关系,也是把握好网络时代媒体导向的必要手段。
一、记者必须要有自己的朋友圈
2017年初春,一篇《为什么越来越多朋友关闭了朋友圈》在网络上热传,各大公众号纷纷转发,朋友圈内也出现了此文的链接,一度被刷屏。文章指出,微信朋友圈越来越有那么点情感绑架的味道,逃离朋友圈作为一种能量和趋势,正在积聚形成。暂不讨论此文的背后是否有商业推手的操作,关闭朋友圈到底会不会成为一种趋势,仅就标题所提出的问题而言,作为一个记者,我觉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原因很简单,记者的行业性质决定,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交际面,认识更多的不同阶层人士,这样才能更快地获得更多的一手信息。上世纪80年代,网络交际还没有盛行,记者靠勤跑腿勤动口来与人相识熟络,由此获得信息,再展开采访。信息时代,无线信号连接起了四面八方的人,点点手机加个朋友圈,交友方便了,沟通高效了,给记者的工作带来了便捷。既然朋友圈的存在能起到如此大的作用,记者为何要关闭朋友圈呢?前提有了之后,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记者与朋友圈的关系了。
二、通过朋友圈了解热点,但不在第一时间盲从
2016年底,罗尔事件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刷爆网络,当事人罗尔为患有白血病的女儿所写的一篇推文《罗一笑,你给我站住》获得了网友260余万元的捐款,众多人被推文中父亲罗尔的真情实感所打动,纷纷转发打赏。毫无疑问,众多媒体人的朋友圈总是第一时间出现了这片推文,也连续两天被刷屏。网络热点有了,大众眼球有了,许多媒体公众号在点击量的驱使下,复制转发,继续发酵热点,不少传统媒体也被这股力量挟裹着,将推文改编成报道,刊登播出。作为一档新闻栏目的制片人,我也在当晚被朋友圈刷爆,同时收到了许多同行的私信,善意地告知这是一条热点新闻,应该及时跟进。但仔细研读此文,我还是有些疑问,为何推文能有如此大的转载量,背后到底有没有策划?当事人身在深圳,他文中所说的细节真相究竟如何?按照新闻的一般规律,解答疑问,必须要到达现场。我选择暂时不编辑播出这个热点新闻,同时尽快联络了深圳台的记者,等他们采访了医院、当地民政部门以及当事人后,次日通过网络把调查报道视频传输过来后,再编辑播出。几乎就在我们新闻播出的同时,网络上已经又形成了一股相反的质疑声浪,传统媒体的调查让事件在一夜之间被反转,由新华社、南方周末、新京报、深圳卫视、广东卫视以及充满传统媒体痕迹的澎湃新闻等传统媒体组成的“调查团”不断揭露事件的真相,罗尔的背后存在商业策划和巨大的经济利益,真像最终促成了当地民政部门的介入,经过三方协调,事件的结果尘埃落定,260余万的捐款将通过网络一一退回到捐款人的账户下。由罗尔事件看出,许多营销推手已经掌握了朋友圈病毒式传播制造热点的诀窍,即朋友圈提供了一个用户信息传播的场所,微信用户可以从朋友圈看到好友上传的动态。可以说,微信朋友圈功能的开发,才让病毒式营销在微信平台上得以生存。作为记者,我们可以通过朋友圈判断一个事件是否已经广泛传播,或是以职业经验来预判此事件是否能成为热点。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始终要在热点之前保持一份冷静,一种质疑的态度,尤其是在信息传播迅速的网络时代,我们更不能被朋友圈刷屏的热点所绑架。
三、记者要把朋友圈与新闻现场连接起来
2012年12月11日,一条来自杭州翠苑派出所的微博被微博明星姚晨转发后,又被转发3万多次。这条微博是这样的:@翠苑派出所:有个姑娘来报警,哭得很伤心,说钱包被偷了。钱不多,但钱包好贵,是男朋友上星期刚送的。一直到做完笔录还在哭,就算后悔心疼也不至于哭成这样。我就问她:是不是怕男朋友说你啊?姑娘使劲点点头。是个迷糊可爱型的姑娘。于是我决定,如果她男友真因为这事跟她分了,我就把她收了!---U.这条微博一发,无数网友激动地评论、回复、转发。有2400多人说:这位警察挺可爱!有2100多人说:姑娘,你就从了吧!还有8700多人以“小偷”的口吻打趣说:警察小哥,小偷只能帮你到这了……消息传播到此,一些媒体公众号已经出现了报道,内容基本就是微博内容+网友评论,加之朋友圈的转发,这则报道立刻在网络上成为热点。但是,有一位都市快报记者不甘于此,在次日赶到现场寻访发微博的警察,调查的结果颇具有新闻性和娱乐性,甚至可以说是逆袭了之前的新闻:记者发现这位发微博的警察是位女警!试想,如果这位具有职业精神的记者不在热点传播之后的次日抵达现场,人们又如何能真正了解新闻五要素中的“who”呢?网络时代,用户正在大规模地转移,打开手机,就能一网打尽当天所有的热门资讯,转发朋友圈,更能让已经很热的新闻事件继续发酵,这其中不乏虚假信息。此时,记者如果是一个搬运工,鼠标右键的复制粘贴极易让掺假的热点愈发热,记者必须保持深入探究,穷追不舍的精神,永远要相信,最好的新闻一定在现场。在现场发掘的深度新闻才是打击假消息最具有优势和杀伤性的武器。
四、朋友圈帮助记者还原现场
互联网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也让大众关注的焦点热点不再局限于本地,作为市级媒体,有许多现场新闻可能由于种种客观原因,不能一一到达,于是,各市级电视台都开辟了图说热点的版块,从而可以不漏掉当日的新闻热点。如果要避免在快的同时难辨真伪,尽可以发挥记者朋友圈的作用,找到事件发生地的媒体记者甚至当事人,利用微信短视频,最大程度地还原现场,发掘热点背后的细节。如火灾等突发性事件,往往在摄像到达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拍摄时机,但此时搜一下微信朋友圈或是微博,可以找到不少市民用手机记录下的视频画面,找到这些目击者,将新闻信息补充完整,就是一条既有画面感又具有完整内容的报道。
当朋友圈成为了新闻的集散地,作为记者,时刻要牢记的是,别让朋友圈拉低了智商,用良知与调查让真相成为朋友圈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