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说的“诗和远方”是什么意思--评刘汀的《黑白》
添加时间:2017/04/17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在这个结尾里真正让人惊骇的是人的命运互相嵌合的力量,最后决定生活的是戏谑、偶然甚至无厘头,它如此凶猛地再次告诫我们:人可以在意义世界中冒险,但必须回到地面生活,而不是在假想的深渊中蒙蔽自我。所以,你们说的“诗和远方”是什么意思,不妨好好地想
以下为本篇论文正文:
有一阵子,“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广为流行,一时间,大家都把自己的生活放到了“远方”,至于眼前还有什么,反倒有点顾不上了。
读完刘汀的《黑白》,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这句话。不过,要申明的是,小说并不是要应证它,毋宁是相反。《黑白》的故事布满“暧昧”的小陷阱:公交车夜班司机老洪的一生都和他的工作一样,按部就班,一步不错,这让他很满足,直到在夜班中遇到一个长得像柳岩的年轻女孩。女孩因为下班晚,常常搭他的车,两人慢慢熟悉起来,互加了微信。故事到这里就比较微妙了。不过,如果你以为这又是一个什么婚外情、夕阳恋、老少配的故事,且迫不及待地去追逐那个激动人心的结局的话,那就未免太小看作者的“机关”了。刘汀常常善于在无事、无辜、无聊处,突地旁枝斜逸,让情节陡生变故。和《黑白》同期发表的《制服记》也是这样,从平淡处起步,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在我们都提前陷入遐想时,女孩却很久没来搭车了,老洪有了模糊的牵挂。突然有一天,她发来一篇文章《他沿着同一条线路开了17年公交车,有一天他终于烦到了极点……》,讲纽约一个公交车司机突生厌倦,开着车到了很远的地方,被人们视为英雄。异国的故事,讲的却是每个人的内在渴求:我们都和那个司机一样,按照规定的线路前进。我们都极度希望“出轨”(脱离轨道),却鲜有胆量。所以敢于逃离固定线路的人,也就成了大家仰慕的英雄。这是我们时代在进入琐屑破碎的状态之后,人们能够想象的、做出的最大限度的反抗。
刘汀通过女孩的提醒,让老洪第一次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了怀疑,让他对“诗和远方”产生了莫名的冲动和期待。女孩也有自己的“诗和远方”,她渴望存一笔钱去韩国整容,然后上真人秀,想尽办法出名。作者通过一老一少生活仅有的交集,展开了对一个具有时代性和普遍性命题的思考:如何寻找别样的人生,艰苦卓绝地在生活中破茧。
作家让老洪和女孩分别走向了自己的“诗和远方”.老洪有一天也和纽约司机一样,把公交车开出了城外,看到了久违的朝阳,看到了清晨干净明亮的那种昏黄,这让他生出了想写诗、想唱歌的冲动。他本想去秦皇岛看孙子,却在路上一拐到了北戴河,干脆下河痛快地畅游,再上路时却发现没有儿子家的地址,只好沮丧地把车开回了城里的夜班始发站。这一次,那个年轻女孩终于出现了,看得出她已经整过容,留起了长发,确实更漂亮,更像柳岩了。刘汀很“仁慈”地省略了老洪可能回公司受罚的情节,还有女孩如何辛苦攒钱的辛酸过程,直接让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故事写到这里大约也就可以结束了,这不就是“人一定要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的讲述吗?这样写的话,当然无损于叙事的逻辑性和流畅性,但这也基本就是一个20世纪80年代的梦想励志版。别忘了,到了我们今天,小说的叙事功能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它的“知识性”功能已经大大地矮化了,也难以匹敌网络时代和新闻报道的吸人眼球。因此,作家为什么而写,能够写出什么,就显得格外地重要。在这个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时代,在一切中心都纷纷走向破碎和解体,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的时代,一个作家必须提供自己对于世界的独特观察,提供具有生长性和启喻性的价值观,才能够在当下的写作序列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以为,刘汀所提供的就是他对于时代乐观想象的“疑”.当我们都对“诗和远方”以及付诸实践的人施以热烈注视和艳羡的时候,刘汀却比我们更多更远地看到了偶然和悖谬的隐在形态及其对人的终极抉择。他像猫头鹰一样在夜里睁圆眼睛,警惕着不要让那些光鲜甜腻的东西侵蚀和篡改我们经验的疆界。在小说最后,眼见一老一少的“诗和远方”即将功德圆满时,老洪却被一个突如其来、突如其去的大喷嚏控制了方向盘,公交车撞到桥墩,冲下路基。女孩被碎玻璃毁了容。
按照叙事的逻辑,这个结局有着“巧合”的成分,可信性似乎略显薄弱。但是,在这个结尾里真正让人惊骇的是人的命运互相嵌合的力量,最后决定生活的是戏谑、偶然甚至无厘头,它如此凶猛地再次告诫我们:人可以在意义世界中冒险,但必须回到地面生活,而不是在假想的深渊中蒙蔽自我。所以,你们说的“诗和远方”是什么意思,不妨好好地想一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