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上丝绸之路有古代和现代之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古代陆路丝绸之路的作用一样,均以中国古代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的运输为主,中国古代乐舞艺术随之传向世界。同时,世界其他地区的乐舞艺术也传到了中国,丰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乐舞艺术。我们只有深入了解和理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舞蹈文化,即东盟部分国家的舞蹈、东海地区部分国家的舞蹈、南海地区部分国家的舞蹈等,才能够真正进行合作与共赢的舞蹈文化艺术交流。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乐舞艺术;一带一路;艺术交流;合作共赢
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始于1913年法国东方学者沙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包括东海丝绸之路和南海丝绸之路。东海丝绸之路指的是由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在山东胶东半岛开通的连接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及东南亚地区的通道。南海丝绸之路指的是从广东的徐闻港经东南亚各国,再转向西亚及欧洲的通道。古代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品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传向世界,同时,中国的乐舞也传向了沿线国家,如流传在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及东南亚地区的雅乐、唐乐、伎乐、散乐等和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传入中国的各种乐器和舞蹈,如林邑乐、扶南乐、骠国乐、天竺乐、爪哇舞、倭国舞、新罗乐、百济乐、高丽乐等。
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延续和发展,它代表着一个更大的构想,在强调同沿线各国一道建设创新、开放、联动、包容型世界经济的同时,也强调与沿线国家展开人文艺术交流,这使得中外乐舞艺术交流的范围更加广阔、内容更加丰富。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包括亚欧非各大经济板块的,面向南海、东海、太平洋、印度洋的战略合作经济带,这些地区的舞蹈艺术我们把它归结为:海上丝绸之路-东盟部分国家的舞蹈艺术;海上丝绸之路-东海段的舞蹈艺术;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的舞蹈艺术。
一、海上丝绸之路---东盟部分国家的舞蹈艺术
东盟诸国家自古以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国,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首要发展之地。2003年中国与东盟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2010年建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博览会也持续举办了十年。这些活动以经济贸易合作为重点,逐渐扩展向文化艺术领域。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东盟部分国家的舞蹈艺术和文化。
(一)柬埔寨舞蹈
柬埔寨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南部,其周边有老挝、泰国、越南等国家,西南濒临泰国湾。
柬埔寨历史可追溯到4000年前,古时称为扶南国。中国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便开始与扶南国友好交往,如三国时期东吴孙权为了开拓海外事业曾派遣朱应、泰康两位使臣出访扶南国。古代扶南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也是一个势力强大的国家,周边各小国都曾受到它的控制。此外,它还是佛教文化的中心之地。古代中国与柬埔寨的交往不仅具有这些因素,最重要的还是柬埔寨是我国通往印度、波斯、大秦(罗马)的必经之地。吴国使臣朱应、泰康来到扶南国后不久便将他们的所见所闻记载了下来,如朱应的《扶南异物志》、泰康的《吴时外国传》,他们的着作为吴国海外事业的开拓奠定了基础。《通志·扶南国传》载:“吴时,遣中郎康泰,宣化从事朱应使于寻国,国人犹裸,唯妇女着贯头。泰、应谓曰:‘国中实佳,但人亵露可怪耳’寻始令国内男子着横幅。今干漫也。大家乃截锦为之,贫者乃用布。”在这里“寻”指的是扶南国王范寻。朱应、泰康说扶南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但是,这里的男人都不穿衣服,只有女人穿着一件“贯头衣”.贯头衣是一件套头的大布衫,简单粗糙。贯头衣也是一种原始遮羞服装,在我国古代云南及日本绳文、弥生、古坟时代的先民都曾穿过。但是,扶南国自范寻为国王之后,移风易俗,改变了不穿衣服的陋俗,有钱人穿锦衣绸缎,没钱的人穿布衣。由此可以得知,海上丝绸之路给扶南人带来了文明。
扶南国人喜歌善舞,其舞蹈美妙多姿。扶南乐舞曾经海上丝绸之路传至四方,也传至中国古代皇宫,成为宫廷宴乐舞之一。《隋书·音乐志》载:“又杂有疏勒、扶南、康国、百济、突厥、新罗、倭国等伎。”隋朝统一了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在隋朝30多年的统治期间,通过陆、海丝绸之路与国外广泛开展经济和文化交流。在隋朝宫廷宴乐舞系列里有不少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乐舞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不过,遗憾的是《隋书·音乐志》只提到了这些国家的舞蹈名称,而对这些国家的舞蹈表现的形态与风格特点却没有展开详细说明,因此,我们只能根据现存的柬埔寨舞蹈的典型特征来推断远古时代扶南国的舞蹈风貌了。柬埔寨的舞蹈基本姿态是:重心在一条腿上,另一条腿半脚掌点地在一旁,手背动作富有棱角和曲线。从这一体态造型,我们可以看出印度佛教人物雕塑形象的姿态,以及印度尼西亚的舞蹈姿态、泰国舞蹈姿态和中国云南地区的傣族舞蹈姿态了。佛教文化贯穿于东南亚所有的舞蹈形态之中。由海上丝绸之路传递的佛教文化和艺术,促使了东盟各国舞蹈艺术在舞姿舞态方面相似性和内容方面相同性的形成。
(二)缅甸舞蹈
缅甸是中国2014年与东盟5个国家建立双边技术转移和创新合作的中心国之一。
早在汉、唐时代,缅甸就接受了中国政府的经济和文化帮助。汉、唐时代的缅甸在西南丝绸之路段上占有重要地位。缅甸在汉代被称为“掸国”,在唐代被称为“骠国”.在汉、唐时代就已有了乐舞艺术交流,如《后汉书·西南夷》中载,永宁元年(公元120年)“掸国王雍由调献乐及幻人”.这些幻人“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罗马)。伴随着丝绸贸易,文化艺术往来也必在其中,如汉代的幻术。汉代文人张衡在《西京赋》中介绍蔓延之戏的表演:“巨兽百寻,是为曼延。神仙崔巍、?从背见。熊虎升而拿攫,援?超而高援。怪兽陆粱,大雀譻譻。白象行孕,垂鼻辚。海鳞变而成龙,状蜿蜿以酛酛……蟾蜍与龟,水人弄蛇。奇幻阚忽,易貌分形。”在这里,张衡不仅描述了各种模拟动物的表演,而且还介绍了一些“奇幻阚忽、易貌分形”的幻术表演。这种幻术则是舶来文化。汉武帝时,海上丝绸之路已开通,《汉书·地理志》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赍黄金杂僧而往……”在这里,“日南”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地域在今越南中部地区,治西卷县,当时指的是位于我国岭南西部地区的一个港口,它与广东徐闻、合浦都是汉代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也是汉代与东南亚各国外交往来的重要海上通道。“都元国”则是指越南海角一带(今中国称岘港);“邑卢没国,即指今天泰国的华富里,而谌离国和夫甘都卢国均是缅甸境内的地名,由此得知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已从中国岭南西部的一个港口出发,经由越南、泰国、缅甸等国,直抵西方国家了。自汉代起,缅甸就是中原与南海诸国交往的重要中转站。古代罗马人擅长幻术,通过缅甸与大秦的海路,古罗马人的幻术传至缅甸,再由缅甸传至中国。《后汉书》介绍的那些来自掸国人的幻术,就是古罗马的幻术,那些掸国人自称海西人,言外之意,他们是罗马人。舶来的外国艺术元素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艺术表现形式,推动了汉朝俗乐舞艺术达到了历史上的一个顶峰。
唐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更加通畅,缅甸与唐王朝的外交往来更加频繁,缅甸的物品得到了唐代社会的普遍欢迎,不仅如此,缅甸的乐舞艺术也得到了唐朝社会普遍认同。缅甸在唐朝时称之为骠国。骠国常常以敬献乐舞的形式与唐朝保持友好关系。公元802年,骠国国王雍羌派遣王子舒难陀率领乐舞使团35人访问唐朝,进献演出。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元稹、胡直钧、王博等人都亲临现场观摩了他们的演出。骠国乐舞艺人精彩的表演给那些大诗人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使得那些大诗人着墨挥毫留下了供后人欣赏的诗句,如白居易的《骠国乐》:”骠国乐,出自大海西南角;雍羌王子舒难陀,来献南音奉正朔。德宗立仗御紫庭,?纩不塞为尔听,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千击文身踊;珠璎炫转星宿摇,花斗薮龙蛇动……伏见骠国献新乐,请书国史传子孙……贞元之民若未安,骠国虽闻君不欢……“.白居易形象地描述了骠国舞蹈的表现特点:即由一群文身舞者吹玉螺击铜鼓,旋转如飞,抖动花而舞。骠国乐舞令人耳目一新,诗人呼吁将之记入国史,以飨后世子孙。唐代诗人元稹也着有《骠国乐》诗,他说:”骠之乐器头象驼,音声不合十二和。促舞跳?筋节硬,繁辞变乱名字讹。千弹万唱皆咽咽,左旋右转空莋莋。“从元稹的诗句我们可以得知,骠国的乐器形状及骠国乐的音调,骠国乐的”音声不合十二和“与中国唐朝十二乐不同,唐代的”十二和乐“指的是效庙礼仪乐舞,它是雅乐名字。《唐书·乐志》载:”贞观三年,祖孝孙修定雅乐,取《礼记》云‘大乐与天地之和',故制十二和之乐。“这十二和乐均用之祭天神地癨、宗庙、皇帝出行、王公出入、皇帝食举、受朝、皇太子出入及郊庙、饮福洒等活动。唐朝十二效庙礼仪乐舞全都是有规有矩的程式舞蹈。表演时舞者均穿广袖、白绔、乌皮鞋、金甲、文武服装。自由奔放、左旋右转、欢腾跳跃、文身抖花的骠国乐与唐朝十二和乐的效庙礼仪舞,从服装、动作及表演风格均有很大的不同。唐十二和乐是典雅的,一招一式均有严格的规定。而骠国乐则是生动、活泼、很接地气的乐舞,因此,受到唐朝社会的欢迎,并且,很快成为唐朝宫廷燕乐舞之一。
另外,唐诗人白居易在《骠国乐》中介绍”铜鼓千击文身踊“,我们可以看出它与我国广西、云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跳的铜鼓舞很相似,如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富宁、麻栗坡、广南等县的彝族花倮支系村寨中流传的”跳铜鼓“的民俗舞蹈。这一地区的彝族村民说:”铜鼓舞在历史上属部落所有。并在家族内世袭相传。“[1]由此得知这一地区的铜鼓舞由来已久,而且,都是以家族秘传的形式沿承。在广西壮族聚居区也流传有铜鼓舞,广西壮族”铜鼓舞“是一个与农业有关的祈祷舞蹈。舞蹈由四人边敲击着公、母铜鼓边跳。此外,还有2人伴舞。基本动作有:垫步吸腿跳,抬腿步、侧身击鼓、拧腰击鼓、跨腿击鼓等。从其基本动作来看,这两个地区的铜鼓舞与白居易介绍的”铜鼓千击“和元稹介绍的”促舞跳?筋节硬“及”左旋右转空莋莋“的缅甸的骠国乐舞姿极为相似。云南和广西少数民族的铜鼓舞都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舞蹈。云南和广西都是毗邻东南亚诸国的省份,因此,缅甸也必然会有铜鼓舞了,它应当是两国人民长期友好交流的结果。
此外,在云南布朗族的生活中还流传着一种舞蹈,称作”蜡条舞“.所谓”蜡条“,即为蜡烛。蜡条舞是男女合跳的集体舞,表演时,男女舞者手指间夹着一根点燃的蜡烛,围圈而舞。男子在里圈,女子在外圈,载歌载舞。布朗族的蜡条舞多在”赕佛“之日跳,据说这个舞蹈是从缅甸传来的。有关蜡条舞的起源,布朗族生活圈里有两种说法:”一说很早以前由缅甸传入。二说是两家看守佛寺的老人编创的蜡条舞。“[1](P1605)根据这两种传说推测,布朗族的蜡条舞可能是从缅甸传来的佛教舞蹈。因为缅甸是一个佛教国家,围绕佛教展开的舞蹈必定存在。不过,还需进一步考证布朗族的蜡条舞拥有怎样从缅甸传来的历史。
(三)泰国舞蹈
泰国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的中南部,周边有柬埔寨、老挝、缅甸、马来西亚等国家。泰国文化艺术与这些国家的文化艺术有着极为相同之处。
泰国也是一个佛教国家,与佛教有关的节日有多种,如万佛节、宋干节(泼水节)、佛诞节、守夏节等。在这些佛教节日里均有舞蹈表演。舞蹈的动态、体态、形态多与佛像造型相同。在泰国,舞蹈有古典舞蹈和民间舞蹈之分。古典舞蹈是一种面具舞蹈,”它是在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泰国的皮影艺术影响之下产生的。演员以程式化的手语和舞姿表现剧情……程式化的舞姿有68式。“[2](P160)由此得知,泰国的古典舞蹈接受了印度佛教文化的深度影响。泰国的代表性民间舞蹈有笙舞、南旺舞、诺拉舞等。泰国舞蹈无论是古典舞蹈还是民间舞蹈的体态动律和体态造型都有一个共同而显着的特点,那就是:腿部多保持半蹲姿势。跳时,腿部有重拍先向下屈伸的动律,身体和手臂每个关节都有弯曲,始终保持着”三道弯“的造型。由此,使人不得不联想到我国云南省的傣族舞蹈。傣族舞蹈的腿部动作多为脚掌或脚跟的点丁步、之字步、蹲丁步及交叉斜点步。上肢动作多为各种模拟孔雀翅膀的动作,也是一种身体和手臂每个关节都有弯曲的动作。此外,还有平摆翻腕、后抡翻腕及屈臂插手动作。傣族舞蹈体态动律无论怎样变化也离不开”三道弯“的基本样态。舞者的头部、胯部与膝部始终保持着”三道弯“的体态。其基本动律也是重拍向下的韧性屈伸。由此可见,云南傣族舞蹈的姿态动律与泰国完全相同。
那么,究竟是谁在影响着谁呢?这就需要回顾历史了。傣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早在公元1世纪就已有文献记载了傣族先民的生活轨迹。傣族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30多个州、市、县。其中西双版纳和德宏与泰国毗邻。公元9世纪左右,傣族大量迁入湄南河流域,成为泰国的主要民族。”大约公元9世纪左右傣人南迁过程中,将中国西南部的民间音乐带进了泰国。“[3](P105)由此,可以断定中国西南地区的傣族音乐舞蹈也影响了泰国。中泰两国的乐舞交往早在青铜器时代就已经开始了,”从泰国北部的清迈、清莱,直至中、南部都发现了铜鼓。专家们认为泰国的青铜器是从云南传入的。“[4]云南的铜鼓传到泰国,那么云南滇越族群的铜鼓舞及其他民族的舞蹈想必也会传到泰国。在历史上泰国曾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中国通往印度洋的中转中心。因佛教崇拜活动的需要,泰国长期以来一直需要中国的丝绸。不仅如此,佛教兴起之地的印度也非常需要中国的丝绸,古代印度常常通过泰国输入中国的丝绸,公元前2世纪,中国的海船装载着各种色彩绚丽、光滑柔软的丝绸运往泰国,再通过泰国运往印度。从汉唐时代到明清时代,泰国一直是丝绸之路的要道。伴随着丝绸贸易,中国与泰国的舞蹈艺术交流在所难免,因此,两国舞蹈艺术的相似性是有历史原因的。
(四)印度尼西亚舞蹈
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洲东南部,有千岛国之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它东北面是菲律宾、东南面是印度洋、西南与澳大利亚相望。
2015年5月是中国科学技术部同印度尼西亚研究技术与高教部签署合作建立中国-印度尼西亚技术转移中心合作协议的一年。这是自2013年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成立以来签署合作协议的又一个东盟国家。
但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交往合作,并不是从这次的合作协议签署才开始的,而是早在汉朝时就已开始。《后汉书·顺帝纪》载:”永建六年(公元131年)日南(今越南)徼外叶调王遣使贡献。帝赐调使金印紫绶。“这里的叶调即指今天的爪哇。据文献证明,远在汉朝,中印两国就已开始往来了。”紫绶“即指中国的丝绸,它是汉朝回赠爪哇的礼品。至今在印度尼西亚首府雅加达博物馆里,还陈设着历史上中国商人赠送给爪哇国王的陶器。陶器与丝绸一样,都是海上丝绸之路上运输的重要物资。伴随着陶器和丝绸贸易,中国商人在印度尼西亚欣赏到了美妙的爪哇舞蹈。在中国隋朝宫廷燕乐舞中有爪哇舞,说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古代中国与印度尼西亚之间的乐舞艺术交流的情况。
爪哇岛是印度尼西亚最大的岛屿。爪哇的歌舞深受印度艺术的影响,歌舞艺术的内容多取自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其舞蹈的基本动势也与印度舞蹈相似,如两腿屈膝外开半蹲,脚保持重心,一脚虚位点地。上身保持挺立正直,不塌腰,头部端正,面朝斜上方,目视下方。爪哇岛的舞蹈的体态动作多是对大象和秃鹫的模仿。
巴厘岛与爪哇岛一样不仅是旅游胜地,也是歌舞的花园。巴厘岛具有独特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被誉为”天堂岛“.不仅如此,那里还有许多美妙的舞蹈。巴厘岛的舞蹈多与宗教活动有关,舞蹈是巴厘岛重大宗教节日活动的组成部分。具体舞蹈有:日江舞(少女舞)、帕索崔舞(镇魔舞)、巴瑞斯给德(武士舞)和特朋帕杰竿舞(面具舞)以及各种各样的宗教仪式舞蹈。巴厘岛的舞蹈多由青铜制作的打击乐器为之伴奏,再加上一些双面鼓、木琴、弓奏弦乐器、拨弦乐器及各种吊锣、釜锣、排锣等乐器,演奏出来的音响效果别有风采。巴厘岛的舞蹈姿态基本是:双脚丁字步站立,重心在后腿,双腿屈膝外开,身体朝向主力腿的斜向。手臂弯曲,呈方形置身体旁。舞蹈中,舞者伴随十指的左右颤动和时不时的摆头而进行。舞者始终保持左顾右盼及突睁双目的神态,类似于我国佛教雕像四大金刚的造型。
爪哇岛和巴厘岛的独特舞蹈样式吸引着海上丝绸之路各国商人的驻足观赏。同时,印度尼西亚美妙舞蹈也通过各国商人而名扬海外。
二、海上丝绸之路---东海段舞蹈艺术
东海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主要有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中国台湾、日本冲绳(琉球列岛)、菲律宾等。
东海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舞蹈艺术都是别有风情的艺术,带有浓浓的太平洋岛屿风格。
(一)中国浙江---日本列岛、朝鲜半岛的舞蹈
浙江是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省份,境内有许多港口,着名海港在杭州、明州、温州等地。浙江是鱼米之乡,盛产蚕丝,又是古代造船业最为发达的地区,这些都为浙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镇奠定了基础。
浙江的舞蹈事业也很发达,1973年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发掘的十多支骨哨,据考证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根据古代乐舞不分家之说,可以推测浙江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吹奏乐器伴奏的舞蹈了。远古”防风氏舞蹈“据说产生在浙江会稽山一带。会稽山在今天浙江的湖州德清一带。春秋战国时期,浙江是吴、越两国争霸之地。春秋战国时期,浙江盛行”巫舞“,典型的舞步”踽步“至今遗留在民间舞蹈中。此外,还有西施跳的”浣纱舞“,该舞不仅表明了浙江丝绸业的发达,也呈现出古代浙江地区高水平的舞蹈艺术。在浙江海宁县长安镇原觉王寺庙里有一尊汉画像石,上面绘有许多的舞蹈造型,有长绸舞、跳丸、七盘舞、盾牌舞、剑舞、执扇舞等。这些舞蹈的形象既反映了浙江与中原及西域乐舞交流的历史,又反映了浙江发达的丝绸业情况。”长绸舞“即舞者双手持着长长的丝绸而跳的舞蹈。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白舼舞“”前溪舞“及南宋队舞,勾栏瓦舍舞、盾牌舞、扫蚕花地等民间舞蹈均反映了浙江地区的历史与文化。唐代以后,陆路丝绸之路转向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口,盛产丝绸的浙江更加繁荣,欧阳修在《东阳主簿》诗中描述:”孤城秋枕水,千室夜鸣机“,就说明了当时的浙江兴旺发达的丝织业情况。
古代浙江航海业起步较早,《周书》载:”成王于越献舟“,说明早在战国时期,浙江的越人就已能造船了。《后汉书》载:”会稽海外有东鳀人……“东鳀人即指日本列岛的先民,说明浙江人在那时已了解了日本先民。魏晋南北朝以后,日本国多次遣使来访南朝,带走了吴国的丝绸和吴国的服装,同时,吴国的”伎乐“也传去了日本。当时日本走的航海路线是:”从日本九州出发,经壹岐、对马,绕朝鲜半岛,横渡黄海或渤海,然后到山东半岛的登州,或再从山东半岛沿海岸线航行至扬州和建康(南京)。日本到南朝的来使及遣唐使和早期遣唐使走的都是这条北线。“[5](P59)浙江的歌舞艺术也是从这条海路传至日本的。
日本位于亚洲最东部,它四面环海,孤悬于浩瀚的太平洋中。日本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屿和冲绳诸岛、小笠原群岛等大小3900多个岛屿组成。与大陆隔绝的日本列岛文明兴起得很晚,威震四海的秦、汉时期,日本还处在蛮荒未开化的原始时期。自汉魏以后,中日两国才开始交往,我国第一部记载日本列岛的传记《魏志·倭人传》中提到了日本倭国及中国的汉朝与倭国交往的情况:”倭人带方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国邑。旧百余国,汉时有朝见者,今使译所通三十国。“当时倭人与中国的交往就是从浙江开始的。《晋书·四夷传·倭人》载:”男子无大小,悉黥面文身,自谓太伯之后。“自古日本倭人是黥面文身的,与南非的俾格米人、布须曼人及东南亚原住民的习俗相同。”太伯“指的是中国周朝公亶父的长子。公亶父翦商,使周朝兴盛,周人敬仰他称之为大王。”周族迁到周原以后,公亶父的长子太伯仍留居豳地,后来在晋南地区建立了虞国。“[6](P85)不久,太伯南下去了江苏无锡,公亶父的长子太伯”为了避让周室王位,便离开了周原,一路南下来到了有着’荆蛮之地‘之称的江南梅里(无锡梅村),断发文身,教习蛮夷,传播中原文化,开拓吴地文明,定都梅里,建立勾吴之国。“[7](P89)江苏和浙江是两个相邻的省份,也都是古代吴文化传播的地区。中日两国之间畅通的海路,使落后的倭人频频渡海而来学习吴文化。倭人不仅学习吴文化,穿吴服,学跳吴伎乐,还自诩是太伯后裔,这些均说明古代中国文化对倭人的深刻影响。古代日本不仅接受了中国的物质文化影响,而且也接受了中国的精神文化影响,在文化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日本《古事记》中载的”就尸歌舞“,就与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歌舞很相似。再如日本倭国女王卑弥呼跳的巫舞和女神天宇受卖命头戴花蔓、手持竹叶、足踏木桶的舞蹈与我国江浙地区的巫舞相似,如《晋书·隐逸列传》记载越人夏统所见的江浙地区的女巫舞:”……灵谈龟笑,飞触挑盘,酬酢翩翩。“
日本的原始时期包括绳文、弥生、古坟三个文化阶段,当时的中国已拥有西周雅乐、汉代俗乐及魏晋南朝的吴歌西曲清商乐等乐舞。但那时,对日本的文化影响还没有形成规模。自日本的飞岛、秦良朝时期以后,日本开始全盘吸收中国的文化,在舞蹈方面,主要有:吴伎乐、唐乐、散乐等。这一时期日本19次派往中国的遣唐使,每次至少200人,多时达五六百人。从政治、经济、法律到工艺、医学、艺术、各类人员配备得非常齐全。中国歌舞艺术随日本遣唐使大量传入日本,成为日本歌舞艺术的主体。日本平安时代以后,中日之间的官方交往不再那么频繁了,但民间交往仍旧不断。
古代浙江不仅与日本国保持着官方和民间的交往,同时,也与朝鲜半岛各国保持着密切往来的关系。《诸蕃志》卷上《新罗国》载:”……兴贩必先至四明(宁波),而后再发……“伴随着丝绸贸易,江浙地区和歌舞艺术必然传至朝鲜半岛。朝鲜半岛自古以来流传的各种宫廷舞蹈和民俗舞蹈均带着深深的中国文化影响的烙印,如高句丽国盛行的鼓吹伎乐,百济国的佛教乐舞---伎乐,新罗国的袖舞、碓乐、绩麻乐、黄昌郎等。同时,朝鲜半岛的歌舞也从海路传到中国,如高句丽乐、高丽乐、百济乐、新罗乐等。
古代中国与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的乐舞交流是双向的,有来有往,从未间断。
(二)中国福建---中国台湾、日本冲绳、菲律宾的舞蹈
1福建、泉州舞蹈
福建是中国东部沿海城市,与浙江、江西、广东相邻,东临东海和南海,与中国台湾隔海相望。
在中国古代,福建泉州是与广州、杭州、扬州齐名的海港城市。泉州港也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的海港之一。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品从这里出发,运往南洋、阿拉伯海和非洲。在泉州有一些宗教遗迹,如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摩尼教、印度教、景教等,都证明历史上的泉州曾是国际文化大汇聚的重要之地。
历史上沿海上丝绸之路传来的多种文化的交叉也积淀在福建舞蹈的领域里,但是随着岁月的磨合,已不能明确地说出福建的舞蹈哪一个是欧洲的或是阿拉伯国家的,抑或是东南亚、南亚、西亚的,但它们是多种文化融合的舞蹈艺术,”……如手的动作,拇指与食指对曲成圆,中指、无名指、小指并列翘起,然后双手齐眉,掌心向里或向外,以手腕为轴,手指左右舞动,双目随之流盼。如脚的动作,侧身含胸,单腿虚立,动力提胯内敛,主力脚直立起脚跟微微颤动……这些都明显地残留着’南亚文化‘的影响。又如酒盅的打击、钱鼓的碰撞,以及’火鼎公‘那件反穿的白羊皮袄,都清楚地标志着’西亚文化‘的风貌。又如惠安女遮脸的头巾、露腹的短袄,以及装饰在胯部的耀眼的银链,都默默地向我们讲述着这就是’南亚‘’西亚‘的风尚。“[8](P15)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各种舞蹈文化也汇聚在福建,如莆田南山广化寺佛幢上的八幅乐舞雕像。还有”百戏“,宋代文人沙门道原在《景德传灯录》卷十八载:”南游莆田,县排百戏“.众所周知,”百戏“中带有很多中亚、西亚的舞蹈杂质成分。泉州是福建的港口城市,海上丝绸贸易不仅给这里带来了物质繁荣,同时也带来了精神文化的繁荣。在泉州,具有代表的舞蹈有:拍胸舞、彩球舞、掷铙钹舞及南戏等。拍胸舞是源起于古闽越人文化传统的舞蹈,表演时,舞者裸背赤足,头盘蛇样草蝇,做拍胸、拍腿、夹击肋部的动作,同时伴有膝盖微颤的行进动作。《彩球舞》则以泉州梨园戏彩旦、小旦的科步动作为主,如彩旦的引颈、上身大幅掀动的动作;小旦碎步和摇头晃肩动作等。泉州舞蹈动态很是独特。
2.中国台湾舞蹈
泉州与中国台湾一水之隔,因此说泉州舞蹈或者说福建的舞蹈与中国台湾舞蹈有许多相似之处。
中国台湾舞蹈起源很早,种类繁多,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原始舞蹈。中国台湾的原始舞蹈保存在中国台湾原住民的舞蹈中。大陆与中国台湾的交往历史很早就开始了,《台湾府志》载:”台湾、禹贡,扬州之域“,一语道明了古代台湾与大陆东南沿海城市扬州的密切关系。汉魏时期,大陆与台湾往来更加紧密,陈春《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黄龙三年正月,是日,吴主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州“,夷州即指台湾,澶洲则是指海南岛。《太平御览·四夷部》载:”饮食盘踞皆相对……歌似犬嗥,以相娱乐“.描述了汉魏时期台湾人的原始舞蹈风貌。隋唐以后的台湾称之为”琉球“.《隋书·陈眣传》载:”大业三年……发东阳兵万余人,自羲安汛海击琉球国……“唐代魏等撰者《隋书·琉求传》中载:”歌呼蹋蹄,一人唱,众皆和,音颇哀怨,扶女子上臂,摇手而舞“.这是当时台湾的民俗舞蹈。宋元以后,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使一些汉人乘船渡海来到台湾居住。从泉州到台湾最为便利,北宋诗人谢履泉赋诗:”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天地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城“.宋元以后,台湾与海外诸国的贸易往来形成了一个规模。元朝,蒙古人崛起,金国灭亡,大批女真人漂洋过海到台湾避难。女真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也将本民族的歌舞带到了台湾,如臻蓬蓬歌、舞鹧鸪等。明代以后,台湾被称为”鸡笼山“,如《明史》载:”鸡笼山在澎湖屿东北,又名东蕃。“明代文人周婴在《东番记》中描述:”宴会席地,男女同坐……酒酣亦覵覵屡舞,呜呜为歌,自谓至乐也“,介绍了当时台湾的民俗舞蹈。历史进入21世纪,中国台湾舞蹈有着更为丰富的发展,不仅有14个原住民族的舞蹈,还有各种新创舞蹈、戏曲舞蹈、宗教舞蹈、娱乐舞蹈、校园舞蹈等。可以推知,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能够将中国台湾丰富多样的舞蹈传播到世界各地。
3.日本冲绳舞蹈
在远古时代,被列入琉球的国家还有冲绳岛。古代冲绳岛是琉球诸岛中的一部分,早在三万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那时,大陆和中国台湾、冲绳板块紧密相连。大约踞今七千年前,琉球列岛才与大陆板块分离,琉球人的祖先也被重新认定。日本学者金关大夫说:”冲绳人的祖先从印度尼西亚出发,经过中国台湾、登上琉球列岛和南九州。“[9](P8)冲绳岛文明源起较晚,当日本本土在公元4世纪建立起天皇制国家之时,冲绳却处在原始的贝眆时代。冲绳的舞蹈一直处在世人不知的原始状态之下。世人了解冲绳岛舞蹈的年代大概始于公元14世纪以后,正值我国明朝之时和日本本土的镰仓幕府时代。冲绳和日本本土的交通始于14世纪,与朝鲜的交通则始于明朝洪武年间(1368年)。冲绳自14世纪开始朝贡明朝,接受中国明朝的册封。公元15世纪时起,足利幕府决定每年派遣明船,每次200人左右。自此之后,冲绳人了解了中国大陆的辉煌。中国大陆人也得知了位于太平洋上面冲绳岛上琉球王国的风土人情和经济文化情况。
位于太平洋之中的冲绳诸岛舞蹈带有浓浓的太平洋风情。冲绳舞蹈种类有:古典舞蹈和民俗舞蹈两大类。古典舞蹈中有不少接受了中国舞蹈的影响,如嘉例吉舞、女踊、二才踊、若众踊、鼓舞、组踊、京太郎、歌舞戏、新创舞蹈等。冲绳的民俗舞蹈主要有:浜千鸟、花风、谷茶前、鸠间节、加那约、松竹梅、贯花、取纳奉行、汀间当、金细工、川平节、早口说、秋之踊等。其中也有不少接受了中国民间舞蹈的影响。在冲绳岛有一个从福建省迁徙来的36姓的村庄---久米村。《琉球国由来记》载,公元1713年,福建有36人为制作三味线来到了冲绳,而在《明史》与《琉球国由来记》的记载不同。但无论怎样,不论是制作三味线、还是造船,这两部史书都一致认为他们是从福建移居冲绳的中国人。中国福建和冲绳之间的人员往来迁徙,必然产生两国之间的舞蹈艺术交流活动,因此说冲绳岛的古典舞蹈和民俗舞蹈均带有中国舞蹈文化元素也就不足为怪了。
冲绳岛的舞蹈动势很特别,有些手势动作与南洋诸岛的土着舞蹈很相似,但却没有南洋土着草裙舞欢快的动势。据考察,古代冲绳舞蹈的基本手势具有请神和送神的意义。古代冲绳人曾把大明王朝派遣的御冠船视为神灵降临,能够给冲绳岛带来幸福,带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因此,在迎接御冠船之时,手势必是请神动作、在欢送御冠船驶回大明朝之时的手势必做”送神“的动作。福建传来的乐器在冲绳岛称之为”三味线“或”蛇皮线“,福建人崇拜蛇、敬畏蛇,视蛇为图腾,在三味线音腔盒上蒙蛇皮的面,就具有敬蛇、崇蛇之意。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为冲绳岛所有的舞蹈进行伴奏的乐器,就是”三味线“.三味线是古代中国与冲绳的海上丝绸之路的代表性乐器。
4.菲律宾舞蹈
菲律宾是一个多岛屿、岛礁和沙洲的国家,位于太平洋西部海面。
菲律宾与中国的友好往来可追溯到1千多年前。宋、元时期,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商船每年定期到菲律宾各岛屿交换物品。宋代文人越汝适的《诸番志》和元代文人汪大渊的《岛夷志略》中都记载了古代中菲之间的贸易文化交流的情况。明代以后,郑和秉承明成祖朱棣的”不穷兵、不疲民、而礼乐文明,赫昭异域“的外交政策,曾七下西洋,将中国的丝绸瓷器送往西方。郑和每次下西洋都经过菲律宾,每次都在菲律宾的吕宋岛进行贸易。当时,郑和到菲律宾的航线是从福建漳州月港到吕宋岛。公元1570年,西班牙侵略者占领了菲律宾之后不久,开辟了一条直抵美洲的航线,客观上延伸了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与菲律宾及美洲连成一条线上,菲律宾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的中转站。
菲律宾的气候属于海洋性热带季风气候,其舞蹈艺术也明显带有热带海洋的风格。菲律宾也是一个善歌舞的民族,为舞蹈伴奏的乐器主要是平锣,此外还有各种竹乐器、刮奏乐器、吹奏乐器及竹制钢琴、竹制竖琴等。这些乐器为舞蹈伴奏,使菲律宾舞蹈充满热带海洋风情。
菲律宾的舞蹈主要有巴里套及各种竹竿舞。”巴里套“是菲律宾中部海岛的歌舞。舞蹈音乐类似于圆舞曲,三拍子节奏,具有轻快和浪漫的风格。”竹竿舞“与中国海南岛黎族的”竹竿舞“很相似,舞蹈时,先将竹竿摆放于地面呈井字形,然后,有人敲击,有人跳跃,其乐融融。该舞类似于一种游戏舞蹈,充满欢快和明快的气氛。中国的丝绸贸易商人在菲律宾想必也会利用闲暇时光与菲律宾人一起跳竹竿舞。”马尼拉“是菲律宾最大的港口,马尼拉的热带风光、婆娑椰影及千姿百态的花卉,吸引着中国商人驻足观赏,他们肯定以观赏竹竿舞来获得快乐的心情。
三、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舞蹈艺术
南海丝绸之路兴盛于隋唐时代,实际上,中国与南海诸国的丝绸贸易交往却早就开始了。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同南海诸国如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等国就有经济文化艺术往来。
秦汉时期,南海丝绸之路的口岸在番禺,即今天的广州市和湛江市徐闻县。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友好关系继续保持,印度、尼泊尔的使者来中国,中国的僧人到印度和尼泊尔,中国的蚕桑和丝织技术随之也传向了印度和尼泊尔。此外,中国与斯里兰卡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梁书·师子国传》载:”……像高四尺二寸,玉色洁润,形制殊特。“是说从斯里兰卡,古代称之为师子国送来了玉佛。隋唐时代中国与南亚的交往更加紧密。隋炀帝为了调配全国物资,以便更好地发展与南海各国的关系,还修建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派遣使者出访赤土。《隋书·赤土》载:”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屯田主事常骏、虞部主事王君政,请使赤土。“这里的”赤土“即指马来半岛。唐代,中国与南亚各国商业联系进一步密切,唐代宫廷燕乐中有林邑乐、扶南乐、真腊乐、骠国乐等都说明了唐与越南、柬埔寨、缅甸等国交往的情况。此外,唐代宫廷燕乐中还有”天竺乐“.古代”天竺“不仅指的是印度,它还包括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国。唐朝与天竺的海上贸易活动非常频繁,”孟加拉、印度半岛东西两岸常有唐朝商殷泊港,天竺商船也到广州、泉州进行贸易。“[10](P140)宋、元朝以后,中国与南亚海运贸易更加发达,当时广州是最重要的港口。明、清时期,中国与南亚仍然保持经济、文化的友好交流活动。
21世纪的今天,南亚是海上丝绸之路外交中的重点地区,在我国,召开每年一度的南亚贸易会议吸引着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工商界人士的积极参加,他们来中国招商引资。新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迎来了新的内容与形式。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海上丝绸之路---南亚段部分国家的舞蹈艺术。
印度,是亚洲古文明国家之一,它东、西、南三面是大海,北部是雪山。三面的海域为海上交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印度的舞蹈艺术是一种宗教艺术,无论是古典舞蹈,还是民间舞蹈都透示着浓浓的宗教色彩。印度古典舞蹈有六大类:即婆罗多舞、卡塔卡利舞、奥迪西舞、卡塔克舞、曼尼普里舞、库契普迪舞。印度的民间舞蹈也有很多。不过,无论多少舞蹈种类,其表现形式都具有共同点,那就是面部表情丰富、手势较多,既有明确含义的手势,也有象征手势。印度的《舞论》对舞蹈动作进行了分类和详细说明。
斯里兰卡,位于亚洲南部,古代称之为师子国。斯里兰卡,在明朝时称之为锡兰山。郑和下西洋时曾来这里的寺庙捐献丝绸。斯里兰卡有一最大港口城市科伦坡,该城市公元8世纪由阿拉伯人建立。现在的科伦坡是连接西亚、欧洲、非洲与东亚、太平洋的重要航海港口城市,也是世界航海线上的中转港。斯里兰卡在20世纪曾发生过内战26年,长年的内战使斯里兰卡国蔽民穷。目前,斯里兰卡政府想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来促进社会发展,中国的”一带一路“政策给斯里兰卡人予希望。
斯里兰卡地处热带,信奉佛教,其舞蹈艺术也带有明显的热带风情和佛教色彩。斯里兰卡的舞蹈主要有:节日舞蹈、仪式舞蹈和戏剧舞蹈等。斯里兰卡有很多的节日,如泰米尔收获节、国庆节、普桑节,大象游行节等。在节日里都有舞蹈表演,表演场地多在寺庙或神殿举行。节日里的舞蹈多是以”求雨和祈祷、预防治疗传染病、维护社会和自然秩序安定为目的。行列中,在大象的背上驭着佛舍利和守护神的圣印,接着就是各种各样的舞蹈团体、鼓队,穿着地方官衣装的化装游行队伍等。“[3](P159)斯里兰卡的节日舞蹈多有功利目的,但无论怎样,它总是带着佛教色彩,带有南亚舞蹈的风格。斯里兰卡的仪式舞蹈则多带有咒语性质,他常常在举行求雨、祈丰收、防病去灾、祈求平安等仪式活动时跳,与我国古代农耕民的祈天敬神舞蹈的内涵相同。斯里兰卡的戏剧舞蹈是一种带有情节故事的歌舞艺术,故事情节多与佛教内容有关。斯里兰卡的舞蹈基本形态是:双膝外开半蹲、塌腰,腿部动作沉稳,手臂动作有棱角。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委会。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9.
Editorial Committee of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and Folk Dance,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and Folk Dance(Volume of Yunnan),Beijing:China ISBNC entre Press,1999.
[2]金秋。舞蹈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Jin Qiu,Appreciation of Dance,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5.
[3]王耀华。世界民族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Wang Yaohua,General of the World Ethnic Music,Shanghai:Shanghai Music Publishing House,1998.
[4]量博满。东南亚的土着文明---兼论班清文化[J].东南亚。1987,(1)。
Liang Boman,The Indigenous Culture in South-east Asia:also on the Ban Chiang Culture,South-east Asia,No1,1987.
[5]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Chen Yan,The Maritime Silk Road and Sino-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1996.
[6]晁福林。中国古代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Chao Fulin,Chinese Ancient History,Beijing: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1994.
[7]阴岭山。无锡名片[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4.
Yin Lingshan,The Business Card of Wuxi,Nanjing:Nanjing Publishing House,2014.
[8]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委会。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福建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6.
Editorial Committee of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and Folk Dance,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and Folk Dance(Volume of Fujian),Beijing:China ISBN Centre Press,1996.
[9][日]大城立裕。冲绳历史散步---活跃于南海的又一部日本史[M].东京:日本创元史出版,1980.
[Japan]Oshiro Tatsuhiro,Okinawa History Walk:Another Active Japanese History in the South Sea,Tokyo:Japan Creation History Press,1980.
[10]施建中。中国古代史·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Shi Jianzhong,Chinese Ancient History(Volume Two),Beijing: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