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53章

    周荣提议文攻武卫,既能响应政策,又能把人一次性制服。

    在周荣的建议下,廖伯闻找江逸明借了几十个信得过的土兵,让他们换成小将的服装,扛着枪守在工商局。

    周荣则拿着小书,天天念叨各条指示,找那些小人的茬。

    首长的所有指示,周荣都能灵活运用,辩论时从没输过。

    对方要是不服气,直接被枪架走。

    不到一个月,坏人势力就被清理干净。

    廖伯闻向市gewei会提出申请,在徐月芳的帮助下,把之前被陷害的同事一一调回来。

    工商局的局面,得以稳定......

    4月初,周庆平收到电报,领导要求他回单位上班,负责之前未完成的项目。

    临行前,周荣把他带去商场,买了些生活用品后,借用商场里面的磅,给他称体重。

    周荣:“你现在连着衣服一起是58公斤,下次回来,体重要是低于这个数,我和你没完。”

    周庆平:“......现在不用赶进度,单位没那么忙,我会好好吃饭的。”

    周荣:“你的保证有点虚,我们用结果说话,58公斤是你的下线,希望你别越线。”

    周庆平:“......”

    周庆平这次回单位后,确实不像之前那么忙了,每隔半个月都会给周荣寄一封信,说一些日常生活,并汇报体重。

    周荣见他信里报的体重,比58公斤偏高,放心了不少......

    很多小将在坏人的蹿戳下,不断的冲击军事机关,抢夺枪支。

    街上时常能听到对战的枪声,肉联厂和器械厂发生了大规模的斗争,双方使用了机枪、迫击炮等重武器。

    江林海和肖松柏联合其他军政领导,天天向中央请示,希望收缴枪支,维护社会太平。

    5月底,中央做出批示,要求所有人立即停止抢枪,并要求军区坚决制止这种违法行为。

    收到中央的政令后,市gewei会发出通知,要求所有群众组织要立即铲平“山头”,实现归口大联合。

    所有群众组织的总部、分部立即撤销,停止活动,所属人员立即返回单位生产或上课;所有群众组织,都要与外地、外单位的组织脱钩。

    坚决取缔一切武斗集团,撤除武斗据点和工事,全部上缴一切武器、弹药和武斗凶器等等。

    驻军和警备区分别派出兵力,负责和监督各组织的武器上交情况,遇到不愿配合政策的,直接抓走......

    到了9月,江城的局势趋于稳定,百姓能放心外出了,工厂开始复产,学校也在通知学生上课。

    妮妮从同学那得知能上课了,心情无比激动。

    都开课了,她的大学梦是不是能实现了?

    到了学校,妮妮才知道,现实和梦想有很大的差距。

    很多老师都下乡了,学校的课程安排并不多,每天仍是以开会为主,或是把住得近的三五个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大家在学习小组里一起做作业、看书读报。

    新学期的书本和学习内容都做了改变,《语文》课主要教伟人著作和诗词,还有些“社论”;《政治》课也是学这些。

    《物理》改叫《工业基础》;《化学》变为《农业基础》。

    妮妮努力学习学校发下来的所有课本,只盼着高考通知下来后,她能凭借自已的能力,考上一所好大学,为妈妈争光......

    第392章

    我会永远站在你身后

    10月初,《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鼓励初中、高中毕业生到农村插队落户。

    10月15日,江城市gewei会召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动员大会,上万名知识青年及其家长听取动员报告。

    11月底,江城首批万余名中学毕业生上山下乡,市gewei会组织了40万人夹道欢送。

    12月,大首长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发表以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在全市兴起。

    12月底,又有3万名知识青年到农村安家落户。

    “到农村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紧跟统帅,广阔天地炼忠心”的标语随处可见。

    只要家里有初中、高中生的家庭,居委会都发了“下乡通知书”,周荣家也收到了。

    组织提倡干部以身作则,主动将子女安排到农村插队。

    周荣走动了下关系,把妮妮的下乡地点安排到了周家湾......

    目前中苏关系对立,大首长向全国发出了“全民皆兵”,“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等一系列关于备战的指示。

    城市里开始修建防空洞,沿海地区不少军工企业纷纷西迁。

    居委会组织了一群孩子,每天在晚饭前到各家各户检查备战备荒情况。

    主要是查看大家是否把当天要做饭的米,留下一把放进备战备荒的坛子里。

    到了每月月底,居委会的人会把坛子里的米收走。

    周荣家的厨房有一个陶罐子,罐子上面贴了一张红纸,红纸上按照居委会要求,用毛笔写了一行字: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妮妮刚抓一把米,放进陶罐子里,一负责检查备战情况的孩子冲进来,笑嘻嘻的说:“备战备荒为人民,记得省下一把米放到备战坛子里。”

    妮妮笑着应答:“晓得了,放好了。”

    周荣下班回家,正好听到了他们的对话。

    见妮妮心情不错,周荣将办好的知青证放在灶台上:“你的下乡安排定了,正月十六去周家湾。”

    妮妮切菜的动作一顿,盯着那个知青证,小声回应道:“好,都听妈的安排。”

    周荣:“下乡经历能给你的档案锦上添花,你先回周家湾待个一两年,等我把你的工作安排好,就把你调回来。”

    妮妮满心欢喜的等高考通知,结果等来了下乡政策,她心里的难过、失落无以言说,家里没人时,她哭了好几回。

    妮妮知道,要不是她妈是干部,她可能在第一批下乡名单里。

    也正因为她妈是干部,需要带头执行政策,她下乡是迟早的事。

    虽说去了周家湾,她不用受苦,村里有很多人会关照她,可一想到自已的梦想就这样没了,她就止不住的难受,也悔恨自已当初放弃读中专。

    要不然,她现在也能成为妈妈的半个骄傲......

    周荣见妮妮眼角有泪,宽慰道:“生活不存在绝对的死局,走过的弯路若能认真学习,便会化为人生智慧,让未来的路走得更踏实。

    有些路,不走不甘心,走了,满身伤痕;人生就是这样,无论怎样选都会有遗憾,无论怎样精心安排都抵不过命运。

    世上没有后悔药,事情既然发生,就坦然面对,不要和自已较劲,你还年轻,一切皆有可能,我会永远站在你身后。”

    妮妮闻言,眼泪哗哗往下流,抱着周荣不停的哭......

    罗秋月一直想给罗大芬找个上门女婿,但一直没遇到合适的人选。

    大部分男同志不愿意做倒插门,有那愿意的,家里的亲人和之前的马家人半斤八两。

    罗秋月再也不想引狼入室,罗大芬的婚事便耽搁了,她和罗小芬一起,都成了下乡对象。

    目前政府指定的知识青年劳动居住的地方,通常是偏远地区或经济落后、条件较差的小县城。

    罗秋月不想她的两个孩子受苦,决定托关系找个条件好,且离家里近的地方下乡......

    周家湾的乡亲经常给周荣家送肉送菜,村里有蔬菜基地和养殖场的事,在长安里不是秘密。

    从周荣的堂兄弟和其他族亲身上可以看出,周家湾的人讲义气,团结肯干,歪心思少,整个村子才会把基地的项目做的有声有色。

    这样正直且经济条件好的村子,把孩子安排过去,罗秋月一百个放心。

    罗秋月知道周荣不喜欢拐弯抹角,带了两瓶罐头,一网兜的苹果,直明来意。

    担心周荣不愿意帮忙,罗秋月还塞了个100元的红包。

    有罗大芬、罗小芬这两个同龄人相伴,周荣觉得妮妮的心情应该会好点。

    周荣不收罗秋月的东西,说:“组织严打贪污受贿,一旦被人举报,我的前程就没了。

    你把东西都带回去,大芬、小芬去周家湾的事,我去街道那边问一下,如果能安排,就给她们安排了。”

    罗秋月欣喜的说:“谢谢!红包我拿走,快过年了,这点吃的就当大芬、小芬那两孩子,提前给你拜年了。”

    罗秋月说完,快速离开,生怕周荣把东西退给她......

    周荣去街道办打了声招呼,罗大芬、罗小芬的下乡地点,顺利定在了周家湾。

    罗秋月收到通知后,高兴不已,带着两人上门道谢。

    妮妮得知罗大芬、罗小芬也要去周家湾,苦闷的心情好了不少,三人围在一起商量,要带哪些东西下乡。

    按照政策,下乡的知青,每人有230元的安置费,主要用于建房补助、生活补助、工具购置补助、旅运费和学习材料费等。

    省政府那边扣除15元的交通费和衣被补助费,剩下的215元直接拨到各生产队,不发给个人,也不准挪作他用。

    妮妮把自已从周荣那听到的政策告诉罗大芬、罗小芬,说:“我们带点日常用品就行了,村里给知青住的房子,不知道建好了没有。

    要是没建,你们就住我家吧,我妈去年回老家养病,建了几间房子,一直空着,我们正好做个伴。”

    罗大芬:“谢谢!以后家务活由我和小芬承担。”

    妮妮:“不用,我们一起干,不然别人会说我是资本家小姐,多冤啊!”

    罗大芬:“行!我们三人就在农村用自已的双手,闯出一番事业!”

    看着和自已当初一样天真的罗大芬,妮妮沉默不语......

    第393章

    入赘

    肖松柏、徐月芳作为干部,需要以身作则,肖晶晶也是下乡对象。

    上山下乡的知青当中,大部分是到农村插队落户,小部分可以参加“生产建设兵团”。

    兵团里的成员,虽然也是务农,过的却是准军事化生活,干的好,也能谋个一官半职。

    肖松柏想把肖晶晶弄去“生产建设兵团”,然后动用自已的关系,为她安排个闲职。

    徐月芳不同意:“建设兵团都在偏远地方,晶晶要是去了,前面几年肯定没有探亲假,几年不见她,我受不了。”

    肖松柏:“你的意思是要把她弄到乡下去种田?”

    徐月芳:“晶晶自小没吃过苦,稻子、杂草估计都分不清,把她弄回乡下,不是祸害田里的作物吗?”

    肖松柏:“现在好多人盯着我们家,临时给晶晶安排工作,别人会以此攻击我们,她肯定是要下乡的,你既不想她去兵团,又不想她去农村,那你想怎么安排?”

    徐月芳:“让她和家广过年之前把婚结了,对外就说婚期早就定好了,这样晶晶就不用下乡了。”

    肖松柏:“???!!!我不同意!晶晶才多大啊,哪能这么早结婚?!”

    徐月芳:“19了,不小了,真把她弄去兵团或是乡下,等政策没那么紧,我们能安排她回城了,她估计都20好几了,在外人眼里就是老姑娘,会被人说闲话,家广心里也会有想法。”

    肖松柏一顿,沉思片刻后,说:“结婚也行,让家广入赘,住到我们家里,否则我不答应!”

    徐月芳:“入赘的事有点强人所难,家广是他们家的老幺,又这么有本事,他的父母定十分看重他,不会同意他入赘的,我可不想晶晶还没嫁人,就把公婆得罪了。

    我们家又不是没儿子,要是强逼家广入赘,传出去,被小人恶意揣度,说我们以权欺人,少不了一顿风波,好不容易过几天太平日子,我们就别给自已找事了。

    你要是舍不得晶晶,就让他们结婚后住在家里,这事应该能商量,家广要是同意,我们就把婚期定在2月8日。”

    肖松柏:“行吧。让晶晶婚后住在家里,是我的最大让步,那小子要是不同意,就不许他们往来了,我们给晶晶另外挑个夫婿。”

    涉及女儿的事,肖松柏很固执,徐月芳没有和他争辩,她自已也不想辛苦养大的女儿去别人家端茶倒水、操持家务,还是养在身边踏实点......

    徐月芳找到周家广,直接挑明他们家的想法。

    “我们家晶晶性子单纯,这些年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不会做饭,也不能照顾自已。

    你们住在外面,我和你肖叔叔不放心,反正家里有的是房间,你们婚后就和我们一起住吧。”

    周家广每次和肖家人相处,都很紧张,生怕说错话引来他们的猜忌而连累家里人。

    要是住在一个屋檐下,他不是得天天戴着面具生活?

    想想就累。

    周家广知道和徐月芳没法讲道理,说结婚是大事,他需要和家里人商量一下,即便时间仓促,他也不想委屈了肖晶晶。

    住到肖家的事,也需要知会家里人。

    徐月芳表示没意见,让他最快给答复。

    和徐月芳分别后,周家广先写了封信送到“团结”菜店,请严秀珠帮忙转交给送菜的司机,然后将信带给周母。

    之后,周家广去找周荣,将肖家的要求全说了。

    周荣问:“你自已是怎么想的?”

    周家广:“结婚,我没意见,住到肖家,我有点不自在,即便他们说了不是入赘,可我感觉区别不大,以爸的性子,估计也不乐意,我想在外面单住。”

    周荣:“如果肖家坚持让你住进去呢?”

    周家广:“......那只能先住一段时间,再想办法找肖晶晶去给她父母做工作,同意我们搬走。”

    周荣:“你的主意不是很正吗?先这样吧,肖家爱女心切,担心你结婚后薄待他们女儿,才让你们回家住的。

    等晶晶的二哥、三哥成家了,你们不想搬走都要被‘赶走’。

    我们享受了肖家的庇护,做出点牺牲是应该的,委屈你了。”

    周家广:“我不委屈,之前是想着远离肖家过点潇洒日子,但大姐说的有道理,我们占了肖家便宜,就必须给点回馈。

    我明天就去找徐阿姨,说我同意他们家的要求,再把彩礼的事确认一下。”

    周荣:“嗯。”

    现在禁止一切陋习,徐月芳表示他们家不要彩礼,家具物什那些,家里都是现成的,喜被她也准备好了,周家广给肖晶晶做几套新衣服就行了。

    周家广得了话,当即就去筹集布票。3938

    因各大运动的影响,城里的煤、柴、猪肉、食糖、布匹等存在大量缺口,所有商场、店铺的柜台前都挤满了人。

    周家广不是一帮妇人的对手,抢了几天,都没抢到一尺布,成衣也没买到一件。

    无奈之下,他只好找周荣和周桂借布。

    周荣给了周家广20尺布:“这是我之前攒的,本想留给庆平三兄妹成家用的,你要结婚,送你了,现在不兴送红包,这些布就当我的贺礼了。”

    周家广:“谢谢大姐!等庆平他们结婚,我定回个大礼。”

    周荣:“好。”

    周家广知道周桂经常往周家湾寄东西,猜想她手里的布估计不多,有了周荣送的20尺布,就没有去找周桂......

    周父周母得知周家广2月8日要结婚,连忙收拾行李往城里赶。

    两人到了城里后,直奔周荣家,想和她确认一下肖家的具体要求。

    周荣担心周父数落周家广,先做了一番铺垫,把肖家悄悄为周家做的事说了,然后再提肖家要求周家广结婚后住到家里的事。

    周父听罢,想骂周家广的话,只好咽了回去,一脸不高兴的坐在那里。

    周母拽了他一下,安慰道:“七广都25了,他成家,我们应该高兴,别板着个脸。

    肖家没说要七广入赘,只是住到他们家,他永远是我们周家的儿子。

    肖家帮了我们家大忙,离8号没几天了,我们赶紧准备下,别委屈了晶晶。”

    随即,周母问周荣,肖家对婚礼有什么要求。

    周荣:“现在政策卡的严,肖副司令他们需要以身作则,肖家不要彩礼,也不打算办喜酒,就在他们大院里办个简单的仪式。”

    周母:“行吧,一切按肖家的规矩来,我在村里找人换了些棉花,明天拿去加工,做两床喜被送去肖家。

    结婚那天,我再给晶晶包个红包,就算仪式简单,我也不能亏待了她。”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