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14章

    周传景:“你说的,我和你传义叔都有考虑过,但现在的口号就是‘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

    我听说有些生产队的食堂还开起了‘流水席’,社员随到随吃。甚至给过往行人大开方便之门,来了就吃,吃了就走,人家不吃,还劝人家吃。

    你听过一个民谣吗,内容是: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大盘;

    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大家都觉得现在的日子,和我刚说的那民谣差不多,是大家梦寐以求的。

    其他生产队都是好吃好喝的供着社员,我们要是不照做,乡亲们会闹事,上面也会觉得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政策。

    组织在大队设了支部委员会,派了支部书记和副书记,那两人就是个书呆子,什么农活都不会干,成天只知道拿着组织的政令和报纸,要求大家想方设法的完成任务。

    你传义叔虽说是个大队长,但在职务上是需要听从书记和副书记的指挥,不服从指令的,就上纲上线,乱扣帽子。

    我和你传义叔,都有自已的不得已,希望你谅解一下。”

    周荣:“我明白,站在你们的立场,有很多的不容易,等传义叔下班回来,我们交流下城里的信息。”

    周传景:“好。”

    周家湾的公共食堂,建在祠堂旁边的空地上,特意搭的一个茅棚。

    茅棚很大,里面搭了二三十个大灶,摆满了从各家搬来的八仙桌和凳子。

    周传景告诉周荣,食堂有专职人员管理,而且成立了炊事班,周荣的大伯母曹大云,就是炊事班的班长。

    还说大队下了通知,所有社员家的自留地收归集体,家里的锅碗瓢盆、粮食、蔬菜也要交到大食堂,统一安排。

    为了就是让大家再也不用为吃饭、柴米油盐忧愁,可以一心一意出工搞生产。

    曹大云正在指挥几个妇人加紧炒菜,免得大家下工过来,见菜还没炒好,在那发牢骚。

    周传景走过去,对曹大云说:“曹嫂子,大荣回了,你给她整点好菜。”

    曹大云拉着周荣,欣喜的说:“你和队长去寻个地方坐着,我给你多舀点肉,再给你煎几个鸡蛋。”

    周荣:“好,谢谢大伯母。”

    曹大云:“这有什么好谢的,你难得回来一次,我们肯定要给你做点好吃的,好在食堂里什么都不缺,张罗起来容易。”

    周荣:“辛苦大伯母了。”

    曹大云:“不辛苦!我们现在吃喝不愁,全都过上了好日子,我心里甭提有多高兴!”

    第288章

    如果人人都这样,这个社会就乱了

    开饭的锣声一响,在田里干活的村民,立马收起手里的工具,哪怕余下一丁点的活没干完,也会丢下,先去吃饭。

    大家快步往家里跑,拿着碗筷去食堂占位置。

    虽说食堂管饱,但仅限于米饭,肉菜要是去晚了,就只剩下汤汁了!

    周荣和周传景坐在一张空桌旁,没聊两句,就见大家从四面八方争先恐后的赶来。

    刚刚还空荡荡的茅棚,很快坐满。

    人口多的家庭通常坐一桌或两桌,人口少的两户合一桌。

    男女老少,有说有笑,人声鼎沸,热闹非常。

    有人发现周荣回了,忙和她打招呼:“大荣,这次回来,是家里有啥大好事吗?”

    周荣不好和大家讨论大锅饭和跃进的事,只好把周彩的婚事透露一下,顺便邀请周传景他们进城喝喜酒:“我家五彩9月28号结婚,大伙有空去城里玩啊!”

    “恭喜你们了,五彩的婆家,什么来头啊?”

    周荣:“普通人家,没什么来头,大家在村里过的可好?”

    “我们都好着呢!你瞧见锅里的那些菜吗,和过年没两样呢!”

    一说起吃的,大家的话匣子就打开了,纷纷向周荣诉说村里办食堂的好处。

    一年轻人说:“我长这么大,觉得村里办的最像样的一件事,就是开了这个食堂。

    在食堂里,我可以放开肚子随便吃,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不像在家里,吃的多了,要被老娘唠叨半天,说我把其他人的口粮份额吃了,还说遇到天灾,我要被饿死。

    现在好了,我们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国家管饭,我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了!”

    一婶子说:“我也觉得这个食堂办的好,以前每天收工到家,人累的不行,还要张罗一家人的吃喝,有时候腰都直不起来。

    不像现在,干完活回来,把工具一撂,在食堂里一坐,饭就来了,端起碗来就吃,吃饱了把碗一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简直是神仙过的日子!”

    另一婶子说:“是啊,现在不用烧火做饭,也不用操心家里瓮子里的米,够不够撑到新粮发下来,我这心情都跟着好了很多,最近都长胖了呢!”

    有人笑话她长胖和心情没关系,全是因为食堂里的伙食好,不长肉才怪。

    还有人为自已当初不愿意交出家里的锅碗瓢盆,及米面而感到愧疚,在那小声自责。

    周荣看着大家的一脸满足样,笑了笑,大锅饭政策迎合了很多人的需求,似乎自已追求的幸福日子,就是这个样子。

    她不想给大家找不痛快,也不想被一些激进分子扣帽子,只聊些生活中的趣事,其他的,不发表言论。

    今天食堂准备了三个菜,一个冬瓜焖肉,一个炒南瓜,一个蛋花汤。

    炊事班的人,一开始会给每桌分配饭菜,要是不够吃,米饭去蒸饭的甑子里舀就行了。

    (蒸饭的甑子)

    菜的话,如果锅里还有剩的,就去添,没有了,下次要赶早。

    菜比饭好吃多了,尤其是有肉的时候。

    很多人为了多添点菜,都会多带一个大海碗,等炊事班的人分完菜后,立马跑去锅里舀菜。

    不出片刻,锅里的菜,全部被一抢而空。

    饭后,大家一哄而散,和来时一样行色匆匆,茅棚里只剩下一片狼藉。

    曹大云带着炊事班的人,慢慢打扫,然后准备下一顿饭......

    周荣想去基地里转一转,张秀英主动和她结伴而行。

    董慧儒知道妻子有话要和周荣说,故意拉着周传景商谈新农药的事,还越走越慢。

    张秀英见周传景离自已有点距离,小声说:“小周,我知道你的思想和别人不一样,你有自已的想法,不会刻意去迎合别人,你是我欣赏的新时代独立女性。”

    张秀英有着这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通病,心性耿直,高风亮节,任何看不过眼的,或自认为不对的,都想去努力纠正,且不计后果。

    刚才周传景告诉周荣,公社给周家湾下了任务,要求培育几个示范田,亩产也要万斤以上,还想把养殖场扩大,搞个万头猪场和万鸡山,正式的文件还没下来,但应该是八九不离十的。

    周荣猜到张秀英接下来想说什么话,笑道:“张老师高看我了,我就是一个俗人,还是个贪生怕死的俗人。

    我觉得人这一辈子,最宝贵的是生命,名利那些都是虚的,而且我的三个孩子,都没有成年,我要是有个三长两短,他们这辈子就完了。

    所以我做事前,绝对会权衡利弊,高风险无成算的事,绝不会干!”

    张秀英叹声气,说:“可如果人人都这样,这个社会就乱了,我们读了那么多书,明知道有些事不好,却为了明哲保身,装聋作哑。

    一旦社会大乱,我们身在其中,又如何能独善其身呢?”

    周荣:“屁股决定脑袋,你我只不过是无权无势的普通人,能做的就是服从。

    如果自以为是的提出一些主张看法,别人不会觉得我们是大公无私,为国为民,只会认为我们居心叵测,是造反分子。

    那些夸张的‘卫星’,大家不知道数据有假吗?但首长们喜欢,下面的人只能想尽办法去取悦。

    否则就是保守派,被定个身份,下放到偏远之地去劳动,董老师不就吃了这个大亏吗?”

    张秀英若有所思,片刻后,说:“你说的有道理,我只是很心痛,我们的国家好不容易迎来革新,发展蒸蒸日上,如今却为了所谓的虚荣心,自掘坟墓,往后也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

    我前段时间给省农科院的领导写了封信,把跃进的种种弊端说了一下,希望他们能向上反映,撤销跃进计划。

    没两天,我就收到了领导的电报,说党中央的决定没有错,各地上报的收成数据,都印证了党中央的英明决策,还劝我不要思想太保守,否则就是党和人民的敌人。

    你知道吗,我拿着那份电报,愁的几天睡不好,不明白好好的社会,怎么就变成了这个样子,和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第289章

    我们这次不分钱

    周荣看着张秀英,说:“我们在这里忧国忧民,在别人看来,就是杞人忧天,吃饱了没事干。

    我们人微言轻,擅自发表言论,除了给自已惹麻烦以外,不会有任何效果。

    首长们拼力打下的江山,不会坐视不理的,我们不用操他们的心,过好自已的日子就行。”

    张秀英:“话是这么说,可我这心里就是不踏实,为了跃进计划,县里和公社,给我们下了指标,要求我们的蔬菜基地放个大卫星出来。

    我原想着,南瓜、白菜、萝卜之类的,亩产报个5000斤,努力一下,应该可以实现。

    但上面说这数据太普通了,报纸不会报导,怎么也得万斤起步,最好是10万斤,才能一鸣惊人,让各大报纸争相报道。

    我为这事愁的不行,要是照做,就得弄虚作假;不照做,上面不会给好脸色,队长和大队长也会受批评,示范基地的牌子,说不定都要被摘掉。

    你为人处世很低调,不显山露水,却能搞定省城的两个铺子,我知道你有自已的人脉关系,还想着和你商量下,能不能给上面谏言,撤销跃进计划,或去疏通下,别给村里施这么大的压力。

    不过你说的那番话,很有道理,我们如此的渺小,能顾好自已就不错了,哪能操别人的心?”

    周荣:“我妈有一句话,我觉得特别受用,她说我们做人,不能活的太拧巴,这样会让自已很累。

    我们家的家世很普通,认识的大人物,就是社长周传裕了,能搞定省城的两个铺子,纯属运气。

    传裕叔既然和上面一起下了任务,肯定有他们的难处,让他们收回指令,不现实。

    张老师按照自已的水平去指导大家种粮种菜即可,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样,如实上报。

    上面要是不高兴,就说能用的办法都用了,实际产量就是这么多,要想追求更高产量,只能明年再来,先把大家糊弄过去再说。

    全国有那么多生产队,我就不信,每个生产队都会放卫星,我们只要不垫底,上面应该会宽容一二的。”

    张秀英笑道:“嗯,这也是个法子,回头我试一下。”

    周家湾的基地,在张秀英和大家的共同管理下,目前经营的很好,牲畜没有发生过疫病,要是扩大规模,按照现有的医药水平,就不好说了......

    周传义下班到家,得知周荣回了,忙去周传景家找她。

    看着周传义火急火燎的样子,周荣打趣道:“叔越来越威风了。”

    周传义:“威风什么呀,我正愁着呢,你回来的正好,我有事要和你说。”

    周传景的几个儿媳都在家,周天赐嘴巴不牢靠,周传义担心他们管不住嘴,把自已的话秃噜出去了,就拉着周荣和周传景去祠堂商议事情。

    周传义:“大荣,城里有公共食堂吗?”

    周荣:“郊区有,城内还没有,应该快了,成立人民公社是组织的政策,公共食堂又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标志之一,肯定会在城内推广的。”

    周传义:“那我们的几个铺子怎么办?大家都吃食堂,谁会去买菜?铺子开在那,不是没用了?

    我本打算写信和你商量这事,但最近太忙了,就给耽搁了,想不到你自已回了,我们得赶紧商量个对策,不然年底乡亲们分不到钱,定会闹事。”

    周荣笑问:“就算城里的4个铺子能正常开,就咱们食堂那种吃法,一段时间后,还有东西拿出去卖吗?

    你把这事和乡亲们说明白,他们能理解的,反正都是吃进自已的肚子,又不是拿去扔了或送人了。”

    周传义一顿,无奈的说:“要按我和你传景的意思,肯定不会办这个食堂。

    你是不知道,那些人有多能吃,平日在家吃个三碗的,到了食堂,不吃个四五碗,好像吃了多大亏,非要揉着肚子离开才罢休,但政策就是这样,我们不能不照做。”

    周荣:“叔的难处,我能理解,公共食堂,确实是吃饭的多,干活的少,懒人和勤快的,在伙食上没有区别,日子久了,谁还去卖力干活?

    到时大家会越来越懒,田里的活也会荒废。

    大领导们目前没有意识到公共食堂的弊端,等他们反应过来,就会出新政策。

    在此之前,我们得守住周家湾的老底,否则遇上天灾,大家都得饿肚子。”

    周传义:“你有什么好建议?”

    周荣反问:“村里上半年的分红,发了吗?”

    周传景说:“还没有,原想着卖完早稻后,和卖菜收入的钱一起分下去,大家手里多攥点钱,会更开心。

    结果成立公社和公共食堂的政策下来,县里和公社领导又来村里抓试验田,就给耽搁了。”

    周荣:“我们这次不分钱,就说粮食要用来做饭,卖菜的收入,要拿来买油,没有钱分给大家。

    寻个时间,给乡亲们开个会,把刚才那不分钱的理由告诉大家。

    强调一点,公共食堂里所有吃的,都是地里产的,和往年一样,自已种多少,收多少,不是国家免费发的,也不是变戏法变出来的,没有谁能让仓库里的米面越吃越多。

    我相信周家湾有很多聪明人,两位叔把话挑明,自会有人提出建议,之后的食堂怎么办,我们少数服从多数。

    共产主义社会最讲民主,食堂的事,是乡亲们投票表决的,和两位叔没有关系,不怕被人纠错。

    要是有那不服气的,就是破坏民主政策,是党和人民的敌人,是反动分子,揪上台开个大会就行了。”

    周传义与周传景相视一笑。

    周传义说:“不愧是大学生,这番话摆出来,食堂的问题,肯定能解决,旁人也不敢反对。

    我要是有你这张嘴,组织派来的那两个书记,我分分钟把他们搞定,不让他们随意插手我的工作。”

    周荣笑道:“其实这里面是有诀窍的,叔平日要多看报纸,任何关于组织政策方面的内容,都要熟记于心,做到张口就来。

    谁敢和你对着干,就套用组织的政策,给他扣帽子,说话时,要把细小的事情不断夸大,让对方着急。

    人一旦着急,就会口不择言,这时你又能用他言语里的漏洞去攻击他,几个回合下,那人不是特务,就是反动分子。

    如果那人很圆滑,你说什么,都能接上话,那就把问题抛给他,让他去证明他的话是对的,去解决相应的麻烦。

    这样我们就能占上风,由弱转强,稳坐钓鱼船。”

    周传义、周传景:“??!!!......”

    第290章

    要是关了铺子,基地里的菜不是白种了?

    周传义听了周荣的话,感慨道:“你要是个男儿身,在官场上混个几年,成就不会低于你传裕叔。”

    周荣:“我这都是些不着调的野路子,不能和传裕叔历经战场,换来的功绩比。”

    周传义:“野路子有时候比正规路子好使,我们言归正传,如果城里也开了公共食堂,那几个铺子是关掉,还是怎么搞?”

    周荣:“等政策下来后,先关一段时间吧,据我的小道消息,非政府管控及合营的小店、摊位,都要纳入公共食堂后勤部。

    我们在省城没什么厉害的人脉,之前帮我们申请铺子的那位领导,不是每次都方便帮忙的,何况是涉及组织的政策,他不一定能干预。

    铺子要是继续经营,铺子的菜,极有可能会无偿供给给食堂,乡亲们肯定不乐意。”

    周传景说:“要是关了铺子,基地里的菜不是白种了?乡亲们更不乐意。”

    周荣:“就公共食堂的这种大吃大喝的做法,你们觉得干的久?顶多年底,就恢复正常了,到时我们的铺子再开业就行了。

    这期间,两位叔可以去找传裕叔,请他出面,找县里开个文件,把基地里的菜,供给各大食堂。

    传裕叔在公社和县里有很多人脉,大家不敢赖账。

    很多单位有拖欠账款的习惯,咱们一定要谈好结算周期,最好是按天结账,最差不能超过一个月。

    谈判的时候,一定要多哭穷,把乡亲们等着钱看病、盖房、娶媳妇等事罗列出来,占老百姓便宜,可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优良作风。”

    周传义边把周荣的话记在笔记本上,边夸道:“你的这番说辞很好,就这么办。”

    周荣问周传义:“叔,我听说咱们生产队要办万头猪场和万只鸡场?”

    周传义:“是有这么回事,县里看我们去年的基地办的非常不错,想树标杆,放个大卫星,见我们有经验,想在这里试点,目前在寻找猪仔和鸡仔,落实后,就运过来。”

    周荣:“叔,牲畜养多了,容易得瘟疫,以我们现有的防治水平,基地里的200多头猪,和1000多只鸡的容量,刚刚好,再多的话,不利于管理。

    一旦感染瘟疫,所有的猪和鸡,就全没了。

    县里弄来的猪仔和鸡仔肯定是需要成本的,这些成本想必也是村里支付,要是上万只猪和鸡都没了,整个周家湾的人干一辈子,估计都还不起欠下的账款。”

    周传义若有所思:“你说的不无道理,买猪仔和鸡仔的钱,确实要村里支付,如果中途出了事,肯定血本无归,但县里的指令,我也不好违抗啊!”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