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第230章等丰收了,我就把你的名字刻入荣誉墙!
被大家戏称为周家湾的一号大喇叭刘丽,听了大家的打趣,连翻几个白眼:“我只是话多,又不是傻,什么话能说,什么不能说,我心里没数?
村长再三叮嘱,不能说的事,我肯定不会说,你们把心装进肚子吧,我绝不会坏事。”
其他几位“喇叭”也保证,说她们不会乱说话的。
周传义前段时间对周德旺一家的重罚,威慑力太大,大家至今都有点后怕。
也相信他是一个说得出,做得到的人。
村长都说了,坏事的人,要逐出周家湾,谁敢在这个节骨眼和他对着干?
要交代的事都交代完,周传义说:“今天的会议就到这,大家回去早点休息,明天准时上工。
大家好好干,年底杀年猪的时候,我向乡里申请多杀两头猪,给每家多分一点肉,让大家过个好年!”
“好哟!”
这个消息再次振奋了大家,回家的路上,三五成群的悄声议论,示范基地的项目要是成了,自家盖房子、娶儿媳的钱就有着落了......
翌日,周荣正在核对铺子的账目,接到了周传义的电话。
得知项目批下来了,周荣笑道:“恭喜叔,周家湾在您和族长的带领下,即将跨上另一个台阶。”
周传义哈哈一笑,语气里带着几分兴奋:“这事多亏了你,等丰收了,我就把你的名字刻入荣誉墙!
县里的商铺,传欲说他可以搞定,省城的铺子,还得你帮忙想办法。”
周荣:“好,我尽快落实,有消息了,我给您写信。”
周传义:“行!”
周家湾在省城的这个铺子要想顺利申请下来,必须有大人物出面才行。
而周荣认识的大人物,只有王城南。
周荣不想许曼夹在中间为难,没有告诉她这事,直接到二区区政府找王城南说明来意,如果很难办,就算了。
王城南沉思半晌,说:“你说的这个事,是为民为公的好事,我应该支持,但这事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最终能不能批下来,我目前不能承诺,只能尽力一试。”
“谢谢王区长。”
公共场合,周荣不敢随意开玩笑,称呼上都是规规矩矩的。
王城南很满意周荣这一点,做事有分寸,不给自已的工作造成麻烦,许曼和她成为好友,果然有道理。
离开前,周荣提了一个小建议,店里的售货员,能不能让周家湾的乡亲担任,她会监督大家提升学历水平和专业知识,用心经营店铺,不给组织抹黑。
孙红、沈小梅她们已经报名了夜校,学习热情很高,还经常去菜市场和商店观摩别人如何售卖产品,只为能顺利上岗......
王城南:“如果商铺能批下来,这个小要求肯定可以满足,你等我消息。”
周荣:“好,谢谢王区长。”
许曼在铺子里的各种优待,回家后都告诉了王城南。
王城南很感激周荣对许曼的照顾,对她所求之事很尽心,找了几位战友帮忙,铺子的审批很顺利。
不过目前没有空余的铺子,要年后才能腾出两间,且一个分布在二区,一个在三区,面积在20个平方左右,每月的租金都是3元,和税金一起上交给工商局即可。
批下来两个铺子,超出了周荣的预期,每月3元的租金,估计是王城南打了招呼后,上面给的特别关照。
周荣知道王城南不收礼,只好把这份谢意转嫁到许曼身上。
每天给许曼送好吃的。
还做了许曼最爱吃的酸菜鱼、糖醋里脊,用饭盒装好,裹着几层毛巾保温,带到店里。
只要不是绝密之事,王城南都不会瞒着许曼。
等铺子审批下来,王城南就把周荣找他帮忙的事,告诉了许曼。
每天都有美食送到跟前,许曼知道周荣是在表达谢意,等她吃饱喝足,陶醉的说:“看不出来,你做饭的手艺这么好,真是深藏不露呀!”
周荣笑道:“为了能让孩子好好吃饭,练出来的,你还想吃什么,明天给你带。”
许曼:“不用了,把你家腌的酸菜给我点就行了,菜场买的酸菜,没你家的好吃,等拿回去了,我让展宁做酸菜鱼锅子,给他们父子几人解解馋。”
周荣:“行!”
周传义和周传景收到周荣的信,说铺子批下来了,还是两个,年后就能开业,高兴的连忙跑去祠堂,给老祖宗们上香,感谢他们的庇佑,让周家湾顺风顺水。
同时让乡亲们抢种一批菜,便于年后售卖......
57年1月30日是除夕。
家家户户团聚在一起,欢庆新年。
周父周母今年没有回周家湾过年,一是大家的假期太少,其次是周笑和周家富的女儿周薇太小,担心来回折腾,把孩子弄病了。
周传国和周传泰都在乡下,周家风、周家福他们需要回乡和父母团聚。
他们在腊月28那天,就带着妻儿及城里买的年货,回了周家湾。
周家湾今年的新年格外热闹,在城里上班的人,都带了不少工钱回来,加上示范村的事见报后,周家湾成了十里八乡羡慕的对象。
走出去,只要报自已是周家湾的人,都会被人高看几眼,每天来村里拜访和说媒的人,络绎不绝。
要说媒,村民们都欢喜,想打听事,一概不知,想知道什么,去找村长、族长就行了。
大家心里高兴,吃年饭时放的鞭炮,都比往年响......
三年没回家拜年的周玉兰,受他们村长所托,想知道示范村的运作细节,便于自已村也去弄个名额,在大年初二这天回来拜年。
带了一坛子两斤装的地瓜烧酒,两包散烟,一点自家做的糖粑。
还把自已的两个孩子和男人,一起带回来了。
周传国知道小女儿无事不登三宝殿,开门见山的问:“你回来有什么事?”
周玉兰尬笑一声:“大年初二,肯定是拜年啊!”
周传国淡淡的应了一声:“嗯,没事的话,我就去找你四叔唠嗑了,想留下吃饭,就等会儿,不想吃饭,自便。”
周玉兰:“......”
第231章
我就是重男轻女,那又么样?
周传国的态度让周玉兰很不爽,再看了家里一圈,见自已的哥哥嫂嫂侄儿们,个个有新衣,脸色也红润,一看就是吃得好的结果。
周玉兰酸溜溜的说:“我几年没回来,你就这样对我吗?
嘴上说儿子女儿都是一样的,要我看,你就是重男轻女,有好东西,只想着儿子孙子!”
周传国瞥了周玉兰一眼,冷声说:“你说的对,我就是重男轻女,那又么样?
你没出嫁前,嫌弃下地干活辛苦,我和你娘看你年纪最小,就同意你在家待着,除非农忙,几乎不让你下地。
你出嫁时,吴家给的所有彩礼,我都让你带走了,还陪嫁了几床被子,给了你十几个银元,家里的老底,给了你大半。
我把你看得和儿子一样重,你又是怎么回报我们的?
嫌弃村里穷,觉得我们给你抹黑了,这几年都不回家,连你娘生病,我让人给你带了口信,你也不回来。
我和你娘已经看明白了,养闺女是没用的,起码我家的闺女是这样的。
还是儿子有用,我们有个三病两痛,都是儿子在一旁照顾,被人欺负,也是儿子帮着出头讨公道,逢年过节还有孝敬。
请问你这个闺女,给了我们什么?!”
周玉兰被呛住,支吾道:“吴家村离这里太远了,家里事多,孩子又小,我不能让公婆说我闲话,何况娘生的又不是大病,瞧她现在的精神,比很多年轻人都好。
我不是大夫,回来也不顶用,反而让公婆埋怨,你们得站在我的立场,为我考虑一下。
大哥他们都在家,大姐的婆家离周家湾也不远,这种小事他们都能处理,干嘛非要我大老远的跑回来?”
作为过来人,曹大云能理解当儿媳的不易,将心比心,她以前从不觉得周玉兰的做法有什么不对,还经常劝周传国,不要和孩子计较。
但见识了周荣三姐妹的孝心后,路程远、公婆不好相处什么的,都是借口。
人家周荣住在省城,初二都回来拜年,还给自家带拜年礼,去年没回来,拜年礼却没少,就看有没有心罢了。
显而易见,她家的小闺女,是没有心的。
曹大云听了周玉兰的话,不高兴的说:“什么叫不是大病?你觉得什么样的才是大病?非要我断气了,你才肯回家?
你爹说的对,养闺女都是没用的,你是这样,玉萍也是这样,说什么家里穷,回娘家又不能空手,她婆婆不乐意,自今年开始,就不回家拜年了。
早知道你们是白眼狼,在你们小的时候,就应该天天赶到地里去干活,给家里多做点贡献。
现在嫁人了,一个个就翻脸不认人,白瞎了我的嫁妆!”
周家风见他爹娘都动怒了,站出来劝解道:“大过年的,别和些无关紧要的人生气,坏了自已的心情,你们要是不乐意看到他们,我就把他们赶走。”
周玉兰的丈夫吴诚,讪讪一笑:“大哥,父女拌嘴,哪还当真了?你们惦记玉兰,我以后带她多回来几趟就成了,别为了点小事伤和气。”
周传国冷哼一声,背着手出门。
毕竟是自已身上掉下的肉,曹大云也不想大过年的让左邻右舍笑话,不再训斥周玉兰,去厨房和几位儿媳一起做饭。
周玉兰想到自已的任务,假模假样的去厨房帮忙,并向曹大云几人打听示范村的事。
曹大云警惕的看了眼周玉兰:“你问这个干嘛?”
周玉兰:“外面的人都在议论这个,吴家村的乡亲很羡慕咱们周家湾,我因是周家湾的女儿,也跟着长脸呢!”
曹大云谨记周传义的话,不想说关于示范村的话题,没有接周玉兰的话,专注的切菜。
周玉兰不放弃,凑近曹大云,悄声问:“娘,你和我说说示范村的事呗,吴家村的村长也想弄个指标,要是事成了,我就是第一大功臣,说是可以给我派个记分员的活。
我要是当了记分员,不仅不用下地辛苦干活,每天还是满工分,我公婆就不敢给我甩脸了,他们都得敬着我,我很快就能当家做主了。
等我掌握了吴家的钱财,就给你和爹添置几套衣服,再买点好烟好酒孝敬你们。”
曹大云将手中的菜刀,猛的往案板上一拍,冷声说:“你还真是腰里挂算盘,时刻为自已打算!
我说你怎么良心发现,今天回来拜年,合着是在打示范村指标的主意?
告诉你,我什么都不知道,你想打听示范村的事,就去找村长、族长,他们知道的最清楚。”
周玉兰见曹大云态度不好,懒得找她问话,就变着法的去找几位哥哥嫂子打听。
大家的回复一致,自已不在村里,什么都不知道。
周玉兰旁敲侧击下,才得知她的哥嫂全部去了省城,且个个有工作,羡慕嫉妒的说:“我说你们怎么个个有新衣服穿,孩子们还有新奇的鞭炮玩,原来是进城了啊。
我可是你们的亲妹妹,你们混好了,得帮衬下我,不然我一辈子都没法出头。”
吴诚一听舅兄们全在省城安家落户,连忙将自已口袋里舍不得抽的一包“新华烟”拿出来,挨个发给大家,奉承的话,也不要钱的往外说。
并询问周家风他们,能不能带自已进城,他也想赚点钱,带老婆孩子过上好日子。
周家风几兄弟,直言他们就是在工地做建筑工,不负责招工,也没听说工地要扩招人,帮不了吴诚。
即使这样,吴诚也不气恼,极力讨好周家风他们,想着只要关系处好了,以后总有进城的机会......
周玉兰这一趟无功而返,不仅没打探到关于示范村的事,还贴进去了拜年礼和不少压岁钱。
她以为周家风他们在城里混好了,给自已的两个孩子开压岁钱会很大方。
结果周家风告诉她,你先给侄子侄女开压岁钱,我们当舅舅的,就给外甥开。
除了周家顺目前只有一个儿子,其他人,最少都有三个孩子。
周玉兰忍着心痛,给所有侄子侄女,每人发了一角钱的压岁钱,以为大家怎么都得回个五角、一块。
但最后,拿到手的,每家就给了周玉兰两个孩子,每人一角钱的红包。
说是你给我孩子发多少,我就给你孩子发多少,彼此都不亏。
周玉兰脸都气红了,想着以后还需要周家风他们带自已进城,只能隐忍不发,气呼呼的回家......
第232章
一心想着村里的人,可堪大用
3月初,王城南帮忙申请的那两个铺子,正式交到周荣手里。
两个铺子,都是靠近生活区,人来人往的,烟火气很足,附近没有专门卖菜的铺子,大家要买菜,需要走很长一段路去菜市场。
周荣很满意两个铺子的地段,想必王城南费了不少心思,等寻到机会,一定要好好谢谢他。
周荣给周传义他们发了电报,告知两个铺子已交付的事,说自已先带着孙红、沈小梅等8人,把铺子整理出来,并摆上简单的货架,便于开业。
具体开业时间,村里商定好告诉她......
周荣教了孙红她们简单的会计知识,和一些实用表格,让她们把店铺装修的费用全部记账,以后卖货的款项,也需要一一记录清楚。
如果有差错,让乡亲们觉得她们弄虚作假,肯定不服气她们做店员,为了安抚人心,就只能换人了。
因目前铺子的盈利效果不确定,店员的工资要是太高,会增加运营成本,那些没当店员又惦记这个职务的人,定会心生不满。
周荣通过写信的方式,和周传义、周传景商议后,给孙红8人开的工资是18元一个月。
如果铺子经营的好,就给她们涨工资。
孙红几人对这个工资数额很满意,因为周荣告诉她们,铺子不忙的时候,她们可以继续加工碎布头。
这么算起来,她们就有两份工作了,只要勤快点,不比家里男人赚的少呢!
周荣给孙红她们定做了几件统一样式的围裙,以提升店铺形象。
还教孙红她们码货和销售技巧,并天天考核,谁的成绩优秀,可以当店长,工资多3元钱。
这个激励很有效,孙红她们学的非常认真,都想争店长......
店里的会计,也是采取竞争的方式,谁算账又快又准,谁就上任,每月工资比店员多1.5元。
店员要是做的好,就发奖金,铺子净利润的2%作为奖金金额,大家均分。
这些奖励措施,周荣全部通过信件的方式,告诉了周传义和周传景,说这样可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铺子的生意越来越好。
只要不是让自已造反和退位,周传义和周传景对周荣的话,都是“言听计从”。
谁让人家一心为村里,而且会的东西,他们不会呢?!
何况那些提议,对铺子的生意确实有利无害......
县里的铺子,在周传裕的帮助,也申请了两个下来,但要三月底才能交付。
周传义收到周荣的电报后,连忙拉着周传景商议开业时间。
为了尽快开业,让乡亲们看到希望,周传义第二天就去县里给周荣回电话。
“大荣,我和你传景叔翻了下日历,16号是个吉日,又是星期六,适合开业,我们在那天开业怎么样?”
周荣:“可以,叔选的时间很好,铺子的装修已经完成了,孙红嫂子她们也培训的差不多了,正好上岗。”
周传义:“好,店名你想好了吗?”
周荣:“城里和县里加起来,我们有四个店,分别叫‘团结’、‘有爱’、‘互帮’、‘互助’菜店如何?”
周传义:“......就不能叫周家湾一号菜店、二号菜店之类的?旁人一看就知道是我们周家湾开的铺子,听起来都有面子!”
周荣叹声气,这位村长叔的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呀!
现在的电话,都是有人监听的,但有些话又不得不说。
周荣:“叔,我们是干部,要时刻保持思想先进,店铺名字带上‘周家湾’的名字,就显得是个体经济,不是集体经济了。”
周传义一愣,回过味来,讪讪一笑:“你说的对,我们开店不是为了自已,是要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发光发热的,几个铺子的名字,就按你说的那样。
辛苦你一下,去找人做两个招牌,到时村里报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