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47章

    但那些地势低的地方,就比较惨了,除了庄稼被毁,家里全是水,站在自家阁楼,伸手就能摸到水,被困了十来天才获救。

    周荣给周母写了一封信,说今年雨水增多,田里的庄稼可能会受影响,让她多囤点粮食,顺便把这个消息告诉村长周传义,做好应急措施。

    原书中没有提及江城在这场洪灾中的情况,周荣想着有备无患,自已也开始囤粮食。

    周桂、周彩都是细心之人,所有东西必须过她们的眼,才不会引起怀疑。

    市面上能买到的吃食,周荣全都几十上百斤的往家搬。

    她还去卫生所买了些治疗发烧用的“安乃近”,金银花、野菊花、车前草、鱼腥草等清热解毒之类的草药和明矾,她也去药铺买了一些。

    一部分拿回家放在明面上,一部分放到空间里备用。

    周彩见周荣每天下班,自行车把手和后座都没空过,不解的问:“大姐,你买这么多粮食和药品回家干嘛?”

    周荣:“天天下雨,我心里不踏实,怕涨水后我们出不了门,家里没吃的。”

    路上的积水还没退,新一轮的降雨又接着下,周彩心里也不踏实,家里有粮,心中不慌,她便不再多问,帮着周荣一起归置买回来的东西......

    周荣除了自已囤粮,也建议姜文娟和许曼一起囤。

    姜文娟说她家里已经囤好粮食了,江城每年夏天都会有大暴雨,且31年的大水都淹到人脖子那了,他们都是过来人,有经验。

    姜文娟告诉周荣,家里要是进水,就赶紧把一楼的东西往二楼搬,免得被水泡坏了。

    周荣问她,家里淹水,为什么不跑。

    姜文娟说:“跑?江城一百多万人咧,跑哪去?到时山上、屋顶全是人,连个窝棚都没有。

    江里一旦涨水,整个沿江地带的城镇都会受影响,越跑越危险,不如待在自已家,把粮食备足,还安全点。

    现在的政府不是之前那些反动军,他们不会不管百姓和江堤的,老实待在家,不让政府救灾,不给他们添麻烦,也算是为组织出力了。”

    许曼将周荣囤粮的建议告诉薛婉仪,她也担心出现31年大洪水的情况,忙命家中保姆去大量买粮。

    罗秋月见周荣天天往家运粮食,结合小时候遇洪水的经历,她也带着马大丫去买粮。

    很多经历过31年大洪水的老人,都积累了些经验,见大雨没完没了的下,都往家里囤了粮......

    雨一个劲地下着,水位越涨越高,7月初,市政府动员市民一起参与抗洪抢险,快速组织了30万军民坚守在堤岸。

    抗洪现场

    “人在堤在,水涨堤高,战胜洪水,保卫江城”的横幅拉满了沿江大堤。

    全国各地为了支援江城抗洪,紧急调运麻袋、草袋、芦柴、高粱秆、芦席、土箕、铁锚等各种物资到江城。

    每个单位都安排有抗洪抢险队和防汛的预备人员,负责巡堤的职工日夜不停地在码头的堤上巡守。

    所有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全部坚守岗位,一些干部还参与到一线抢险中。

    居委会的陶芬及其他办事委员,每天都会到管辖内的居民区巡视,发现哪家进水无法生活,又没有二楼可避水,就让他们往山上转移......

    在铁厂上班的周家富,和在钢厂工地干活的周家华、周家顺、周家善,响应组织号召,都报名了抗洪抢险队。

    杨晋林也报名了,他觉得这场洪灾会成为他绝地翻身的契机。

    他受够了在茶庄当牛做马,被人随意呵斥的日子。

    他也永远不会忘记,随管事下乡收茶叶的那个夜晚,他被管事故意遗留在乡间,天黑无处可去,只能去附近的农户家借宿。

    对方担心他是坏人,不让进屋,让他到外面的一间小草房去休息。

    因太劳累,天又黑的不见五指,他倒在地下的稻草上就睡着了。

    越睡越热乎,他还以为是对方良心发现,给他送了一床被子,等到天亮才看清,原来他跟一头肥猪睡了一夜。

    但凡那只猪夜间哼了一声,他也不会睡的那么死。

    一股悲哀和恨意席卷全身,杨晋林当即就发誓,他要重新做回人上人,再也不受这种屈辱!

    别人不给他机会,他就自已争取机会。

    富贵险中求,只要他能在这次抗洪抢险中立功,他失去的一切,都有办法弄回来。

    万一遇难,就当他命当如此。

    死在抗洪前线,总比他一直被人呼来喝去,永无出头之日的强......

    在一个大雨天,马根生和杜春花先后去世了。

    两人全身多处溃烂,臭味难闻,帮他们入殓的人都不敢近身,戴了2个口罩才好点,但要求加钱才同意继续干活。

    路上全是水,行走不便,将人拉去郊区安葬,十分吃力,丧夫也要求加钱。37|

    人都死了,罗秋月便不再计较这点小事了,何况大家挣的都是辛苦钱,便同意了加钱的要求。

    办完马根生和杜春花的丧事,罗秋月将两人用过的东西全都扔了,还在家里撒上石灰,烧艾草杀菌。

    马建民前些天贪凉,一天几根冰棍,恨不得抱着冰块睡,近日的精神很差,一餐半碗饭都吃不下,经常半夜缩着身子喊疼,去卫生所打针也不管用,反而让情况越来越糟。

    罗秋月知道,她爸的大仇终于要报完了......

    第115章

    作为这个城市的一员,她也要贡献一份力

    7月中旬,随着连日阴雨,水位进一步上涨,到了人的膝盖处,铁路停运,商铺歇业。

    许曼带着所有店员把货物全部搬到二楼,让大家都回家休息,等大水退了再来上班。

    水位持续上涨,到了8月中旬,路上的积水已经齐腰了,无法正常出行,只能靠木船。

    每天都有小商贩们荡着小划子沿街叫卖鸡蛋、米、面、蔬菜等物品,价格比平日贵了两到三倍。

    政府目前在竭尽全力的保卫大堤,没有精力管他们。

    一些囤粮少的人家,便在竹篮上系根绳子,通过窗户吊下来,或让小孩子坐在一个木盆里,去和商贩交易自已所需的物品。

    周荣他们早早就把一楼能移动的物品全部搬到二楼,连水缸、蜂窝煤和柴火都搬到了楼梯间。

    每天就靠两个小煤炉烧水做饭。

    水房已经关了,大家用水都是用盆或桶在外面接雨水,有经验的人,提前备了明矾,用明矾杀菌后烧开食用。

    有人没有备明矾,或为了图简便,直接食用,经常有人拉肚子及感染疫病。

    政府组织了医护人员,乘着小划子,挨家挨户为大家派药。

    可他们人手和药物都有限,有的人病情开始恶化,并出现交叉感染的趋势......

    小学在6月底就放假了,夜校原定7月底考试后放假一个月,可如今大水封城,便只能延后了。

    期末考试,周家广因做题马虎,勉强及格,周庆平语文和算数都过了80分。

    如今被困在家里,周荣和周彩便借着这个时间,一边教他们上学期的内容,一边预习新学期的课程。

    三姐妹自已也在家温习功课,争取夜校的考试拿个全优......

    这场大水,让很多地方变成一片汪洋,大家只能跑到山上避灾,用茅草、芦席、油布,搭盖一些临时过渡的棚户。

    杨开运他们住的地方,地势较低,又没有二楼可以避水,只能随着大家一起上山。

    他们和邻居的关系不好,又没有避灾经验,没有囤粮食。

    上山后,杨晋森、金梅和人打了一架,杨开运老两口装病讹人,才抢到一点茅草,搭了个简易窝棚,不然他们连遮风挡雨的东西都没有。

    他们没有带粮食,手里的钱也不多,每天只能等政府的救济粮。

    杨开运没少抱怨杨晋林,城里发洪水都不管他们,也后悔来到江城,好日子没过上,还差点被洪水冲走。

    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待在杨林坡......

    周母给周荣回了一封信,说家里一切安好,也囤了粮食,周传义带着村民,冒雨把地里的早稻抢收上来了,村里暂时不愁吃的,让她不用担心。

    可没亲眼见一下,周荣还是不放心周父周母,在半夜时,驾着房车偷偷回过一次周家湾。

    见周家湾的房屋没有任何损坏,正常的鸡鸣狗吠,她顿时安心不少。

    返回的途中,路过江堤,看到堤岸上有很多灯光,人头涌动,周荣驾着房车走近了看,才知道是防汛军民在连夜打桩抢险。

    周荣眼眶湿润,作为这个城市的一员,她也要贡献一份力才行。

    回到家里,周荣闭眼沉思,她能为这次灾情做点什么。

    去江边扛麻袋,她那单薄的肩膀,干不了多少活,何况家里有几个孩子,她不放心。

    雨停后,白天像火炉似地闷热,积水里漂浮了些动物尸体、污秽垃圾等,在高温的发酵下,散发着阵阵恶臭。

    这种情况,很容易发生瘟疫,一旦扩散,她和孩子都不能幸免。

    周荣看了眼空间账户里的余额,扩展空间及平日交易物资,花了近150万,剩下的400多万,她可以交易一批药物、粮食。

    周荣把“安乃近”、金银花、野菊花、车前草、鱼腥草、明矾等药物各复制了一些,家里干净的旧衣物、大米、面条也复制了一部分。

    从杨晋林那处房子收回来的衣物,周荣准备全部捐出去。

    周荣知道方婆子藏钱的本事,把每件衣物都细细检查一遍,找到了20几万的现金,算是意外惊喜了。

    翌日清晨,周荣将家里的药品、米面、衣物等装满两个箩筐,像是要出门的样子。

    周桂不解问:“大姐,你要干嘛?”

    周荣:“把这些东西捐给居委会,给那些受灾的群众用。”

    周桂:“我和你一起去,帮你拿东西。”

    周荣:“不用,水把门封了,我们只能爬窗户出去,你没经验,容易掉水里,我叫个划子送我过去就行,你帮忙看好七广和大娃他们。

    几个捣蛋鬼用削笔刀把桌子刻的到处是印子,房东要是知道了,准要我们赔钱,你盯着他们,别让他们继续祸害那些家具了。”

    周桂:“好。”

    周荣站在窗户那,拦下一个小划子,和对方讲好价,往返居委会5000元。

    将一根长绳系在大桌上,周桂、周彩他们帮忙拽着,周荣把绳子另一端系在自已腰上,顺着绳子爬下窗户。

    等周荣在小划子上站稳,周桂和周彩协力把两个箩筐放下去。

    周桂在窗户边叮嘱道:“姐,你要当心,一切以自已的安危为重,我们等你回来吃午饭。”

    周荣:“放心吧,我不会有事的。”

    居委会的一楼也被淹了,需要在办公室值守的陶芬和其他办事委员,为了便于出行,在一楼搭了些浮板。

    几人正在为片区救灾物资不够的情况着急上火,见周荣挑着箩筐进来,陶芬问:“小周,你怎么来了?有事?”

    周荣将箩筐放下,浅笑道:“我听说很多人被大水困住,无家可归,吃住都成问题,还有人生病了。

    涨水前,我往家里备了些粮食药品,目前有多的,就想捐给居委会,服务更多群众。

    箩筐里的衣服都是干净的,可以放心穿,请陶姐代为送给有需要的人。”

    陶芬听罢,拉着周荣的手,不停夸赞:“小周同志,你是我见过的思想觉悟最高的同志,等大水退了,我一定向组织汇报你的大义之举,为你申请表彰!”

    其他办事委员,也夸周荣深明大义,是位不可多得的好同志......

    第116章

    捐物资

    周荣实名捐物,也是想要个表彰。

    周桂在回信里把乘警送锦旗、周家湾以她和周父为荣的事说了,周荣才意识到,这个年代的人,很信奉表彰这类荣誉。

    她在城里没有背景,特殊年代,想护住自已和家人安然无事,很难。

    如果有政府的表彰在手,算是多了个护身符,对她自已和三个孩子以后上学、就业都是有好处的。

    周荣笑道:“能为国家和百姓尽点微薄之力,是我的荣幸,我家里还有些旧衣物和米粮,外面那个划子,租金挺贵的,陶姐要是能借我一个划子,我还能筹集一些药品、粮食、衣物回来。”

    陶芬:“这可太好了!我们居委会就有划子,你直接拿去用,需要我们帮你划吗?”

    周荣:“不用,划划子看着不难,我琢磨下应该能学会,你和其他干部一心为群众,舍小家为大家,每天有忙不完的事,都没个打盹的时间,让我十分敬重,这点小事就不劳烦你们了。”

    这番话让在场的办事委员听的格外舒服,能被群众肯定,他们再苦再累都值得。

    等大水退了,一定要为这位小周同志申请一个大表彰......

    一位办事委员教周荣划划子的诀窍,她很快学会。

    将划子划到无人处,周荣就往空出的箩筐里放米面草药和衣物。

    周荣往返了十趟,给居委会捐了500斤大米、100斤面条、金银花、鱼腥草等草药共300斤,旧衣服400斤,“安乃近”20盒。

    现在物资紧缺,尤其是“安乃近”这类药物,花高价都未必买得到,周荣怕她捐的太多,反而引起陶芬他们的怀疑,搬起石头砸自已的脚。

    捐的所有物品,周荣说一部分是家里囤的,一部分是她花积蓄找商贩买的。

    陶芬他们了解这些后,看着汗流浃背的周荣,再次把她狠狠夸了一顿。

    陶芬说:“你捐的所有物资,我们都登记造册了,等大水退了,我们会向上级反映你的情况,为你申请表彰。”

    周荣:“多谢陶姐,你们如果人手不够,需要我帮着熬药、派送物资等,我很乐意为你们分忧。”

    陶芬握着周荣的手,欣喜的说:“我们求之不得!最近很多人感染伤寒,金银花、车前草那些草药需要大量熬制。

    我们要去每户确认情况,染病的人需要召集到卫生所统一治疗,免得传给其他人,正愁没人熬药,你帮了我们大忙。”

    周荣:“我先回去和家里人打声招呼,就来为大家熬药。”

    陶芬:“好。”

    周荣怕自已和病人接触后,携带病毒回家,传染给几个孩子,到家后,她收拾了几件换洗衣服,把自已要去居委会帮忙熬药、暂时不回家的事说了。

    周桂说:“大姐,我和你一起去帮忙吧,我也想为大家出份力。”

    周彩也想去,但她知道家里离不开人,便说:“你们都去吧,大娃他们我会照顾好,要是有事,就去居委会找你们。”

    周荣:“好,辛苦你了,家里的草药,每天熬给大家喝一碗,如果有发热的情况,就去找我,或吃点‘安乃近’。”

    周彩:“嗯,我都记住了。”

    8月下旬,水位开始逐渐回落,到了月底,已经降到了膝盖以下,感染疫病的人却越来越多。

    有人是因为饮用不干净的水导致的,有人是被他人传染。

    周荣和周桂在居委会临时搭建的灶房里,一待就是十几天,每天草药一锅接一锅的熬,熬好就往卫生所送。

    虽然很累,两人却觉得异常充实且有意义。

    周荣每天都会抽空划着划子去自家楼下,问周彩家里的情况,今日本想趁着吃午饭的时间,回家看一下,没想到周家广淌着水来了。

    “大姐,二娃、妮妮病了,吃药不管用,你快回家瞧瞧!”

    周荣一惊,忙扔下手中的火钳,对周桂说:“这里你看着,我回家一趟。”

    周桂:“好!”

    水位下降后,木船不能划了,家里的大门也能打开了,周荣把家里的自行车骑到了居委会,方便出行。

    地上的水污秽不堪,皮肤沾上后很容易发痒,且淌水走路太慢,周荣让周家广坐到自行车后座,她奋力踩着车子往家赶......

    周彩一见周荣,带着哭腔说:“大姐,二娃昨晚发热,我给他吃了药,也用冷毛巾敷额头。

    一开始降温了,可到了后半夜,又烧起来了,还吐了,到现在一直不见好,妮妮早上也开始发热、呕吐,吃药不管用,我没有照顾好他们,对不起。”

    周荣看着周彩淤青的眼眶,就知道她一晚没睡,安抚道:“这不是你的问题,小孩子有个三病两痛很正常,我们送他们去医院。”

    二娃已经烧迷糊了,没有办法独自坐在自行车前杠,周荣只好用包布把妮妮绑在周彩背后,再由她抱着二娃坐在自行车后座。

    周荣对周家广说:“地上的水很脏,你等下把脚冲洗干净,再抹点我拿回来的炉甘石水,免得脚烂了。”

    周家广:“知道了大姐,我和大娃会照看好家里,等你们回来。”

    附近的卫生所已经被感染疫病的病人占满了,且那里环境简陋,未必有药能医治二娃,周荣直接骑车去了市医院。

    市医院里也是挤满了人,大部分都是发烧咳嗽。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