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这边热热闹闹地领了钱。那边谢良辰带着陈玉儿给大家分布帛。
田家给的布帛,大家都不肯要,直说要谢良辰留下。
“我留这些做什么用?”谢良辰道,“冬天来了,总不能让孩子们衣不蔽体,将布帛拿回去裁衣服穿上才能御寒。”
北方的冬天不是那么好过的,谢良辰已经在琢磨要多买些皮毛,给外祖母、阿弟和她做衣服。
正琢磨着,陈老太太走到谢良辰身边:“辰丫头,你知道咱们能分到多少银子?”
陈咏胜说给她三成时,谢良辰心中有了大致的数目,不过没有仔细去思量。
陈老太太抿了抿嘴唇:“要一百多两银子。”
陈老太太说完盯着谢良辰,想要看外孙女欣喜的模样,谢良辰果然安静下来,她一双大大的眼眸闪烁着,不知在思量些什么。
半晌之后,陈老太太只听谢良辰道:“也不知道多做几个锅灶需要多少银钱?还要买些熟药的物件儿这样算起来恐怕不大够。”
陈老太太的心仿佛要停跳了,这次不是鸡不是鸭,不是笔墨纸砚,而是锅灶和什么物件儿?
最让陈老太太难受的是,一百多两银子还不够用。
就算是财神爷家,也养不起她这外孙女。
第六十六章
熟人
陈老太太被谢良辰一句话气得大步出了门,然后就钻进了灶房,默默叨叨地开始跟灶王爷说话。
在陈老太太心里灶王爷能管一切,这位神仙不光是灶王爷,还是财神、药王爷、送子娘娘、月老,总之摆了灶王爷一个就相当于拜了所有神仙,免得另要掏香火钱。
陈老太太请灶王爷保佑,陈家村能一直平平安安,主要是她的外孙女、孙儿平安。
陈咏胜将银子送来的时候,陈老太太刚好将刚杀的鸭子下了锅。
陈咏胜有些意外:“大娘,今天怎么想起来吃这个了?”
陈老太太破天荒地道:“这不赚银钱了吗?自然地吃点好的,一会儿你跟大家说,赚了银钱别都藏起来一文都不花。
天冷了,孩子们的身子骨都得圆润些,尤其是二牛家,昨日我过去看到她往锅里掺酒渣子,酒渣子是从城里买的吧?眼下又不是米粮不够,要那东西做甚?”
陈咏胜忙道:“我会嘱咐他们,拿到了银钱,明日就开始修葺村中的房子,若是存在手里不肯花的,下次就不带他们收药。”
陈老太太点头,眼看着陈咏胜走进了主屋,想必是与辰丫头说话去了,陈老太太嘴角微微弯起露出一抹欣慰的笑容。
从前她总怕陈家村拖累辰丫头,想要等到村子里好一些了,再将辰丫头接过来,没想到辰丫头却先跟着她回来了,还带着陈家村赚了银钱。
不知要说是老天有眼,还是要说凡事必有因果。
陈家村早晚都要跟着辰丫头的,本来就该是这个样子。
陈老太太收回思绪,鼻子闻到炖鸭肉的香气,一时又心疼起来,这鸭子还能生蛋呐。
……
第二日谢良辰带着陈子庚一起去了市集,她要买的东西有很多,还要去衙署开具文书,然后到铁匠铺做一些物件儿。
两个人刚到衙署门口,正要上前说话,陈子庚就看到一个高大的身影从衙署走了出来。
“李大人。”
李佑顺着声音看去,瞧见了一脸欣喜的陈子庚。
镇州的戍守交给宋羡之后,李佑带着人将北方县、府巡视了一圈,昨日才回到衙署,亲眼看到了市集上的热闹,也听说了陈家村卖药的事。
今天一早,衙署就来了几个商贾,想要在衙署做文书,只因为他们听说田家商队买走陈家村药材时,只付了一部分银钱,其余的银钱在卖了货物之后,才送到陈家村手上。
本来该是银货两讫的买卖,却因为北方如今的情势,许多商贾拿不出银钱,不得不另辟蹊径,陈家村和田家商队的这条路,显然是可以走通的。
让李佑没想到的是,宋羡早就与知县商议过,衙署文房那边准备妥当,先帮忙双方查验户籍,再寻来中人作保,一切都井然有序。
事情到了这里,李佑要夸赞宋羡文武双全,相比较而言,定州、祁州等地还是老样子,不见半点的起色,只等着明年春天开始耕田。
李佑向陈子庚招了招手:“今天有没有事?”
陈子庚摇头:“就是跟着阿姐来买物什儿。”
李佑想起先生一直关切陈家村,他忽然心中一动,脸上露出一丝笑意:“我要在周围走一走,你与我一起如何?晚些时候我再让人送你回陈家村。”
陈子庚心中明白,李佑大人是想要问他药材的事,但他还是下意识地去看旁边的谢良辰。
姐弟两个对视一眼,就知晓彼此的心思。
谢良辰向李佑行礼:“那就劳烦李大人了。”
“不必如此。”李佑抬手阻止谢良辰。
李佑委实喜欢陈子庚这个孩子。
随从将马牵来,李佑问陈子庚:“敢不敢骑马?”
陈子庚实话实说:“没骑过,但是看着不怕。”
“好,”李佑道,“有些胆色。”
亲卫上前将陈子庚抱起交给李佑,李佑让陈子庚与他同乘一骑。
谢良辰看着马背上阿弟欣喜的模样,伸手向陈子庚挥了挥,脸上不由自主地露出一抹笑容。
宋羡抬脚走出衙门时,刚好看到少女眼眸中的笑意,他顺着少女的目光看去,瞧见了马背上的陈子庚。
宋羡并不惊讶,也就她那阿弟,能让她这样发自内心的欣喜。
宋羡大步向前走去,常安将马牵了过来,宋羡没有急着上马,低头整理自己的袖口,片刻之后,他听到少女清澈的声音:“宋将军。”
宋羡抬起头看到谢良辰向这边走来。
衙署门口人来人往,谢良辰不好说太多,只是上前行礼。
宋羡道:“你们买来的药材都运走了?”
谢良辰应声:“陈家村能有今日,还要感谢将军体恤,若非将军让我们卖药去造纸坊,陈家村现在别说赚银钱,连肚子都填不饱。”
这话不管谁听了都会觉得十分入耳,至于她心中到底怎么想的,就不得而知了。
宋羡半晌没说话,谢良辰就要开口告退。
“村子里很好?”宋羡的问话再次传来。
仿佛是一句寻常的问候,不过谢良辰却感觉到了危险,跟债主相处几次之后,她很能敏锐地把握他情绪的起伏。
如果她随随便便地敷衍过去,宋羡定会不高兴。
谢良辰道:“我们开始修葺房屋了,宋将军若是有时间,过几日去村子里看看,定然会发现与从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
宋羡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只是淡淡地道:“知道了。”
说完他翻身上马,带着常安等人消失在谢良辰面前。
谢良辰也转身离开了衙署门前,应对完债主,此时她心中只是挂念阿弟。
“辰阿姐,”陈玉儿快步走过来,“你不是要问皮毛多少银子吗?刚刚我遇到一个商贾,他说可以用药材换皮毛。”
在市集上以物换物很常见,而且通常都比用银钱买更为合算。
谢良辰被陈玉儿拉着进了一处铺子,铺子里站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那男子笑着向谢良辰看来。
“谢大小姐,”王俭笑着道,“听说你想要买些皮毛?”
谢良辰看着眼前的人,只觉得这人的面容有些熟悉,前世她应该见过这男子,却一时又想不清楚是在哪里见过。
第六十七章
敌友
谢良辰不动声色地看着铺子里摆放的毛皮,脑海中回想着眼前这人的身份。
这处铺子很小,除了几张银狐皮、貂皮贵重之外,最常见的就是马皮、羊皮和少量的牛皮,看过这些之后,就会想到这里的东家,应该是个小商贾。
小商贾。这个念头在谢良辰脑海中一闪而过,她忽然想到在哪里见过眼前这个人,前世她在苏家时,收药难免遇到牲兽筋、角,她将这些东西送去军器监,在军器监她曾见过这张面孔。
只不过他并非是以商贾身份在军器监,而是穿着一身的正八品官服。
一个商贾,十二年后在军器监任职掌造兵器,虽然官位不高但极为重要,是这个人格外聪敏,找到了一条入仕的路,还是背后有人支持?
谢良辰心中思量,脸上却不动声色,目光落在羊皮上良久。
王俭看出端倪笑着道:“谢大小姐想要买羊皮?”
谢良辰颔首,不过很快她目光从羊皮上挪开:“羊皮太贵了,恐怕我们买不起,羊毛我们倒是能买一些。”
谢良辰也没想到,一顶羔皮帽子就要十贯,十贯她不是不舍得,就是一顶帽子委实不顶用。
王俭笑着让伙计去取羊毛来:“这些羊毛很不错,是西边的商贾卖来的。”
谢良辰将羊毛放在手指上碾了碾,毛长而且粗细均匀,确实是好货。
“这些羊毛一贯五十文一斤,”王俭道,“今年我这铺子里的皮毛卖得不错,又是陈家村来买,就一贯一斤。”
谢良辰一怔:“您为何给陈家村便宜?”
王俭笑得爽朗:“陈家村和田家商队在衙署做文书之后,我们也照葫芦画瓢去做了,今日就有商队离开镇州,拿走了不少我店里的皮子,南方不要毛织物,但羊皮、牛皮都卖好价儿,顺利的话,这一趟就赚了我一年的银钱。
感谢的话我就不说了,遇到你们来买货,我便宜些也算是聊表谢意。”
旁边的陈玉儿等人听到这话都面露欢喜。
王俭的目光掠过陈家村的几个孩子,不由地叹了口气:“眼下百姓都不易,我原本有一妻两子,也都在战乱时染病没了。”
王俭说着眼睛中隐约带着泪光。
“希望日后都能好好的,”王俭别过眼睛稳住了情绪,“眼见就要冷了,用这些羊毛给孩子们做些毛袜子,熬过今年就好了,明年没了战乱,这些皮毛都会便宜许多。”
谢良辰点点头:“我先要五斤羊毛。”她得先拿回去试试,不知道能不能用好,毕竟前世她没有做过毛织物,只是听说过要如何做而已。
王俭吩咐伙计去称来:“我叫王俭,以后再用什么,只管来铺子里寻我,我定会给最便宜的价钱,不会让你们吃亏。”
谢良辰眉眼中满是笑意:“谢谢您了。”
“不必客气,”王俭又想到了什么,“你们在山中采药,能猎到鸟、兽也可以送来我这里,有些羽毛和皮子也能拿来卖的。”
谢良辰点头应下。
临走之前,王俭道:“你们陈家村的药材现在全都卖给田家了吗?如果有商队愿意买,你们卖不卖?”
谢良辰几乎没有迟疑:“若是信得过的商队,自然要卖的,不过采药的时间很快就要过去了,今年我们村子里剩的药材也不多。”
王俭笑道:“遇到能出高价,办事稳妥的商队,我就介绍给你们,能多卖些银钱总归是好的,钱赚起来难,花出去却很快。”
谢良辰带着陈玉儿几个人离开,羊毛让村中的半大孩子帮忙拎着,谢良辰和陈玉儿都十分轻松。
“辰阿姐,”陈玉儿道,“那位老爷真是好人,一句话就让我们省了二百多文。”
陈玉儿说着转头又去看那些羊毛,她其实也想买些回家,到了冬天冷的不得了,尤其出门的时候,牙齿直打颤,家里有土炕却也不能烧得太暖,柴禾再多也经不得那么烧,常常都会在夜里冻醒。
不过银钱真的不够,家中修葺房子就要花不少,陈玉儿眼下只想多赚些银钱出来。
谢良辰一路没有多说话,就在思量那王俭,王俭开始说可以用药材换羊皮,见她不买羊皮就将羊毛便宜卖给她,他是真的感谢陈家村,还是想要与陈家村有往来?
谢良辰起了疑心,往后她会盯紧了王俭,王俭露出半点蹊跷,她都能借此将他看清楚。
陈家村。
陈老太太正在院子里拆被子,被子里放着的是杨絮和芦花,她要放些好的芦花进去,仔仔细细地絮上一层,做好了给辰丫头盖。
从前她家中也有田产,逃荒时将田产都换成了银钱,到了陈家村用了一部分,剩下的给女儿做了嫁妆,给儿子娶了媳妇。
她也是没本事,没能赚些银钱存下,若是老头子和一双儿女还在世,陈家定不会落得如今的模样。
陈老太太动作利落,她早些将被子做好,也能让外孙女欢喜。
“外祖母。”
一阵脚步声传来。
陈老太太抬起头,只见谢良辰和陈玉儿带着四个半大小子进了门。
陈老太太刚要说话,就瞧见两个半大小子手里提着东西。
陈老太太有种不好的预感,尽量放松心态道:“这是又买什么了?”
陈玉儿和几个半大小子放下东西一溜烟的跑了,院子里只剩下祖孙两个。
“羊毛,一斤一贯钱,”谢良辰笑着道,“我买了一点回来试试,看看做被子、做毛衣、毛袜子好不好用。”
陈老太太看向自己手里的杨絮和芦花,外孙女的眼睛怎么总能看到贵的物件儿。
陈老太太道:“这一点还只是试试?”
谢良辰点头:“试成了,我就买个几十斤。”或许变成毛织物可以卖出去,到了冬天采不了药材,她总要带着村中人再做些什么。
几十斤?那不就是几十两银子?
陈老太太心一慌,想要说话,一张嘴却打了个喷嚏。
“噗”杨絮乱飘。
陈老太太牵挂着银子,半晌才发现孙儿不见了:“庚哥儿呢?哪里去了?”
……
陈子庚坐在小杌子上摆弄手中的算筹。
“算好了?”东篱先生道。
陈子庚颔首:“一千八百九十文。”
东篱先生表情未变,眼睛中却泛起一丝波澜:“再来做做这题,看看能不能算出来。”
陈子庚低头瞧了一眼,然后干脆地道:“能,我阿姐问过我差不多的题目。”
东篱先生依旧温和地笑:“你还会什么?”
陈子庚老老实实地道:“看过简单的棋谱,阿姐在地上画给我看的。”
李佑心中有几分惊讶,他知道那谢大小姐很聪明,不过经陈子庚今日一说,他小看了那个少女。
第六十八章
拜师
陈子庚在院子里给东篱先生画棋谱,东篱先生边捋胡子边看着。
李佑则在一旁看着先生,这种简单的稚子都能看懂的棋谱,按理说先生不该感兴趣。
“李大人,”陈子庚忽然喊李佑,“您也会下棋吧?”
李佑点点头:“会。”不过他学的比较晚,那是遇到先生之后的事。
陈子庚道:“京中是不是有许多人都会?”
李佑道:“是。”其实不光是京中,殷实的人家孩子都会学,陈子庚会这些东西让人惊奇,那是因为他在陈家村这样的地方。
李佑心绪一动,大齐大部分地方都是陈家村,更多的民众都是陈家村村民。
陈子庚眼睛中露出羡艳的神情:“我们村子里,只有阿姐和我会,黑蛋他们连字都不识得。”
说到这里,陈子庚一顿:“不过现在,黑蛋他们也会几十个字了,都是药材的名字。”
东篱先生听到这里开口道:“村子里的人都很喜欢你阿姐吧?如果不是你阿姐,也没有陈家村的现在。”
陈子庚点头不过又摇头:“阿姐不是这样说的。”
东篱先生等到陈子庚继续说下去。
陈子庚道:“阿姐说,帮了陈家村的不是她,而是她学的东西,我们将来要想过上好日子,就要读书写字,明白事理才不会被人欺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