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32章

    就像药商骗我们,无非是因为我们什么都不懂,将来若是大家都懂了,那一切都只能按照规矩来。

    每个人都赚自己应得的银钱,走自己应该走的路,那便没有欺压,都是公正了。

    所以采药之外,我们都在识字,阿姐先从大家感兴趣的教起,让大家知道识字后的好处,之后等到村子赚了足够的银钱,阿姐还要在村中建族学,请先生前去做西席。”

    陈子庚越说越激动:“阿姐说,没有了战乱,安定下来之后,大家都要读书识字的,学完老祖宗留下的,再做新的学问给后人,这样代代相传,就会活得越来越通透。

    就像阿姐会的药材一样,享前人之荫,为后人开路,这才是我们该去做的。”

    上次陈子庚见过李佑之后,谢良辰与他说了很多,告诉他下次再遇见李佑大人都要说些什么,免得他会说错话。

    虽然谢良辰事先知会过,方才陈子庚那一番话也都是发自内心,没有经过任何思量,说完之后,他看向李佑和身边的阿翁。

    陈子庚能看得出来,眼前的两个人没觉得他说得不对。

    心中一欢喜,陈子庚的嘴就快了些:“民富国强,众安道泰。”

    话说出来,陈子庚心中一沉,这句话阿姐不让他对外提及,因为无论是阿姐还是他都不该懂得这些。

    他之所以会知晓,那是因为阿姐做梦时,不小心说了出来。

    阿姐醒了之后,他就缠着阿姐将这话的意思告诉他,他问阿姐从哪里看到的,阿姐说是听宋羡将军提及的。

    李佑果然一怔,陈子庚说的话出自《吴越春秋》,读这样书籍是为了学治国理政,寻常人不会选这样的书来读。

    东篱先生目光微微深远:“这话也是你阿姐教的?”

    陈子庚在心中权衡了一番,然后摇了摇头:“不是……我们是听宋羡将军说的。”在这样的时候,他不该撒谎,否则很容易被揭穿。

    李佑暗自点头,这话是宋羡说出来的,也就不让人意外了。

    几个人在一起说说话,时间就不早了。

    厨房传来饭菜的香气,东篱先生拉住陈子庚:“走吧,吃完饭送你回陈家村。”

    “阿爷、李佑大人不必送我,”陈子庚抬起头,“来的时候我将路记下了,我自己就能回去。”

    李佑讶异地道:“衙署离这里不近,你走一遍就能记住?”

    陈子庚道:“从衙署出来往南过两条街,到三条胡同往西走,从柳条巷拐进来,第五个门口就是了。”

    李佑这样一想,还真的是。

    陈子庚接着道:“我找到衙署就能找回家,我小时候跟着祖母一起去集市,祖母叮嘱过我,若是半途遇到什么事,我们不小心分开了,就让我前去衙署门口等着她,所以我对衙署很熟悉。”

    李佑看着陈子庚那双清亮的眼睛,忍不住伸手去抚摸他的头顶:“今日我无事,刚好送你,他日若是抽不开身,再让你自己回去。”

    陈子庚开开心心地应了。

    几个人一起吃了饭,东篱先生从屋子里拿出一只青布包交给陈子庚:“你阿姐识字,这几本书就送给你,让你阿姐读给你听。”

    陈子庚先是一愣,紧接着脸颊绯红,说不出的欣喜,他向东篱先生行礼:“多谢阿爷。”

    东篱先生接着道:“没事的时候就来我这里坐坐,书中有不懂的地方,也可以来寻我。”

    陈子庚眼睛又是一亮:“阿爷,您是要给子庚做先生吗?”

    这话让东篱先生和李佑都愣住了。

    不过很快东篱先生一笑,笑声十分爽朗。

    他确实对陈子庚有了爱才之心,但是还没拿定主意来教他,毕竟他教了几个学生,最终的结果并不如人意,送书给陈子庚也算是个考验,瞧瞧这孩子资质到底如何。

    未料他们的心思百转千回,却被陈子庚一眼看破。

    东篱先生收起笑容,他仔细望着陈子庚:“为何这般问?”

    陈子庚道:“阿姐说书籍很是精贵,阿爷不但送我,还答应为我解疑,也只有授业的恩师才会如此。

    阿爷若是做我的先生,我不能就这样拿了书就走。”

    东篱先生道:“那你要如何?”

    陈子庚规规矩矩地道:“当向先生行大礼,奉上束脩。”

    李佑看着低头行礼的陈子庚,脸上满是诧异的神情,想要做先生的弟子,那是多少人都梦寐以求之事。

    陈子庚却这样简简单单地说了出来。

    先生……李佑转头看向东篱先生,不知先生是否会答应。

    东篱先生整理一下长袍,挺直了脊背,让自己坐得更加端正,说话的声音也比之前多了几分威严:“既然如此,你明日就带着束脩前来吧。”

    第六十九章

    欢悦

    李佑骑马带着陈子庚回到陈家村。

    看着马背上的人,李佑不禁有些恍惚,先生收下了陈子庚,那么以后这孩子就是他师弟了?

    还真是让人始料未及,明明他只是带陈子庚去先生面前说说话,没想到会是这个结果,先生的心思委实让人捉摸不透,皇上请先生回京他不肯,如今却在陈家村收起了弟子……

    不知道皇上知晓会如何?

    “黑蛋。”

    陈子庚隔着村前的小桥向黑蛋挥手。

    黑蛋等人都停下脚步转头向陈子庚看来,发现陈子庚端坐在马背上,几个孩子放下背上的竹篓,一路小跑围上前。

    “这是李佑大人。”陈子庚引着众人向李佑行礼。

    李佑看出来了,村子里与陈子庚年纪相仿的孩子都听陈子庚的话。

    “回去吧,”李佑向陈子庚道,“改日我再来村子里。”

    眼看着村民也走过来,李佑将陈子庚放下马,这么晚了他就不进村了,免得兴师动众。

    陈子庚向李佑行礼,目送李佑离开,这才带着黑蛋几个一起进了村。

    陈子庚问了问黑蛋他们今天都做了些什么,知晓一切平顺没有出任何事,这才放心地回到家里。

    陈老太太和谢良辰正在院子里等陈子庚。

    “祖母、阿姐。”陈子庚到了自家,脸上就没有超乎他年龄的稳重,反而就像个小孩子,迫不及待地将后背背着的布包取下来。

    谢良辰看着陈子庚打开布包,露出里面的书册。

    “外祖母、阿姐,”陈子庚眼睛中闪烁着璀璨的光彩,“我要有先生了。”

    祖孙三个人回到屋子里,陈老太太一头雾水,谢良辰却猜到了大致经过,之前她让常悦帮忙打探那位婆婆的身份,常悦就将东篱先生和李佑的关系一并与她说了。

    显然这是宋羡吩咐的,由此可见这位东篱先生不简单。

    现在东篱先生愿意给阿弟做先生,她的心情五味杂陈,开始是欢喜的,能遇到这样的先生是阿弟自己的造化,不过又有些担忧,毕竟不了解东篱先生,不知他的人到底如何。

    随着陈子庚提及今日的事,陈老太太是彻底惊住了,怎么跟着李佑大人出去一趟就有了先生呢?

    而且李佑大人也称呼东篱先生为“先生”。

    陈子庚道:“我能看的出来李佑大人对先生很是恭敬,回来的路上大人还嘱咐我好好与先生学。”

    李佑是个好官,他说的话肯定没错,陈老太太这时候才反应过来,孙儿这是遇到贵人了。

    陈老太太下意识伸出手心中拜灶王爷,自从外孙女回来之后,他们的日子是越来越好了。

    陈子庚道:“李佑大人不让我与旁人说这件事,先生说我每天去两个时辰,不用带吃食,中午就与先生一起用饭。”

    想到束脩陈子庚又有些为难,不知道该送多少才好。

    谢良辰道:“我们先要准备好束脩礼。”

    按照本朝的习惯,拜师时给的束脩要筹备六礼,之后按月给先生银钱就好。谢良辰看了看窗外,天色渐晚,现在去集市上买东西已经来不及了,那就只能从家中拿物件儿。

    谢良辰道:“田家送来的布帛,我们家中炮制的黄精,蛤蟆油,还有我前些日子收来的何首乌,再去二舅舅家中借两只鸡,一罐我做野薄荷茶。”

    谢良辰仔细地算着,六礼虽然现在是凑出来的,日后她还会做别的东西孝敬先生。

    谢良辰正在盘算时,旁边的陈子庚已经红了眼睛:“阿姐,将家里最好的东西都拿来了。”

    谢良辰回过神来,看到陈子庚的模样,伸手去拍抚他的头顶:“那是教阿弟学问的先生,当然要将家中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可惜我们家里现在只有这些。”

    陈子庚垂下眼睛:“我该保护阿姐,不该让阿姐一直为我奔忙,我拖累阿姐了。”

    “说什么傻话,”谢良辰拉住陈子庚的手,“你学到了本事将来才能护着我们。”

    陈老太太的眼角早就潮湿了,她看着陈子庚:“那就这样,都听你阿姐的,你用的这些东西祖母给你记着,将来你若是对你阿姐不好,祖母就向你讨要这些银钱,让你连本带利加倍的还回来。”

    陈子庚抹掉脸上的泪水,目光颇为郑重:“我定会好好与先生学。”

    祖孙三人吃过了饭,谢良辰将六礼准备好,陈老太太用旧布给陈子庚缝了个挎兜,这样就能方便携带纸笔和书籍。

    趁着外祖母和阿弟不注意,谢良辰给宋羡写了一封信,天色太晚她不方便进城去见宋羡,但是今天发生的事她得如数告知。

    一是那皮货商贾王俭的身份,二是子庚拜师东篱先生。

    写清楚之后,谢良辰交到常悦手上。

    ……

    宋羡将斥候送来的消息打开查看。

    程彦昭道:“怎么样?辽国那边有了动静?”

    宋羡点头:“萧兴宗出现在新城关隘。”

    萧兴宗本名赵兴宗,被辽国擒获之后,背叛了大齐,拜在辽人身下,一直在帮辽人打探大齐的消息。

    辽国的新城离大齐的容城很近,照萧兴宗的习惯,如此作为是方便吩咐留在大齐的眼线为他做事。

    程彦昭道:“你说李佑来到镇州是因为有人诬告宋家与辽人来往?现在萧兴宗出现在容城,所以你怀疑这件事与萧兴宗有关?”

    宋羡黑色的瞳仁幽深,前世萧兴宗趁着西北战乱之时,引着辽人攻破易州,虽然后来他及时回援将辽人赶回拒马河外,但北方因此又遭受一次损失。

    这次他会先动手杀了那萧兴宗,将与萧兴宗勾结的人也一同挖出来。

    “大爷,”常安进门禀告,“谢大小姐让人送信来了。”

    程彦昭听到谢大小姐这个名字,一双眼睛都亮起来,不过知晓人没来,整张脸顿时垮下来。

    程彦昭道:“人怎么没来呢?陈家村到这里也不远,写信做什么?”

    宋羡抬起头看了看窗外,天已经黑了,心头刚刚那一丝不快,此时跟着散去。

    打开信函,娟秀的自己映入眼帘。

    宋羡知晓陈子庚被李佑带走,但李佑功夫了得,常悦的人不好靠得太近,陈子庚与东篱先生都说了些什么,他们并没有听全。

    现在信上说东篱先生要收陈子庚为弟子。

    宋羡虽然有些惊讶,面上却依旧不动声色,再将目光落在那信函上,她很是欣喜,字里行间中都透着一股的欢悦。

    重活了十二年,他们姐弟过得愈发好了。

    第七十章

    夜会

    宋羡的目光依旧落在信函上,视线从东篱先生那里划过。

    东篱先生愿意做陈子庚的西席,可见是拿定了主意不愿意置身朝堂之中。

    宋羡脑海中思量着东篱先生离开皇帝身边的时间,是皇帝做过什么与他的想法背道而驰之事?

    辅佐本就该同存共荣,这样躲避,可见心中早生嫌隙。

    现在看来陈子庚拜师应该不是坏事,至少东篱先生在皇帝身边时,没有献计有悖道义之策。

    宋羡目光又落在王俭这个名字上,他在北方时间长,对军器监的八品官员并不熟悉,但谢良辰既然这样说,那就是对这人的身份十分肯定。

    一个商贾插手了军备,无论从哪里看其中都有隐情。

    谢良辰对王俭有了猜疑,依旧从他手中买了羊毛,自然是要借此弄清楚王俭的底细。

    这两件是她做得都很利落,换做是他来办,也是同样的结果,不需要他教她什么。

    宋羡将信函凑在灯下烧了,程彦昭才凑过来道:“出什么事了?”

    宋羡道:“可能发现一个安插的眼线。”

    镇州定然有旁人的眼线,但不知是谁先跳出来。

    程彦昭道:“是谢大小姐查出来的?”

    不算是她查出来的,宋羡道:“是她遇见的。”

    陈家村最近颇为惹眼,有人盯上也不足为奇,总要的是能不能立即察觉,这样就能第一时间顺藤摸瓜,寻到源头。

    程彦昭眼睛一亮:“果然是厉害,没等你发现异样,谢大小姐就先知晓了。”现在他对谢大小姐的钦佩一路向上攀爬,始于肚子,终于头脑。

    程彦昭想到这里,肚腹之间“咕噜”一声,不能多想,越想越饿得慌。

    “这么大的事,要不然去陈家村问问吧?”程彦昭道,“陈家村多是老幼妇孺,被人盯上岂非有危险?别看你之前给了弩箭,那能顶什么用处?”

    程彦昭习惯了自说自话,没想过宋羡会回应,却没想到他才叨叨了两句,身边的人就抬起眼睛看向他。

    “你还想送一队兵卫前去?”宋羡淡淡的声音传来,“与其担忧别人,不如想想你自己,我将镇州城内事务交给你,你连个眼线都找不到,真觉得愧疚,就将朝廷给你的俸禄都送去陈家村。”

    程彦昭一愣,他想要再反驳宋羡,偏偏宋羡这话好像说的也没错。

    如果让宋羡再多长几张嘴,可能他们都不用带兵打仗,整日让宋羡前去骂阵,就能解决大小战事。

    “是谁?”程彦昭道,“我让人去盯着,看看何时露出马脚。”

    宋羡道:“不急着打草惊蛇,看清楚再说。”

    只抓一个眼线,没有任何用处。

    程彦昭也不是脑子不清楚的人,他仔细想了想道:“萧兴宗那边我让人盯着,横海节度使和西北我都会多安排人手。”

    两个人说完话,常安让人进门送饭食。

    看着桌子上的那些吃食,平日里觉得还好,有素有荤,厨娘的手艺也尚可,但现在程彦昭却觉得缺点什么,让眼前的饭菜看起来清汤寡水。

    程彦昭道:“我回去做事,就不在你这吃了。”

    宋羡没有挽留。

    等到程彦昭走出去,宋羡抬起眼睛看了一眼桌上的饭菜,程彦昭天天守着蹭饭,现在却还挑剔起来了。

    不过今日他似是也没有那么饿。

    宋羡吩咐常安:“以后不用让厨房准备这么多。”

    常安应声,他以为这些日子大爷的胃口不错,灶上多做了些饭菜他也就没拦着,没想到转眼就又变了天。

    “大爷,”常安道,“老太太让人来问,之前送去的炖羊肉是哪家酒楼做的,府里试了几个酒楼的药膳,味道总是不对。”

    常安说着顿了顿:“您看我该怎么回?”

    宋羡握着毛笔的手没停:“就说有个厨娘,最近不在我院子里,等有空我再让她做来给祖母送去。”

    宋羡一向话不多,而且不喜欢解释,他说出去的话,就算府中的人不解,也不会再多问。

    常安应声退了下去。

    宋羡写完手中的书,再次转头看窗外。

    陈家村。

    睡觉之前,谢良辰和陈子庚跟着陈咏胜练拳脚。

    谢良辰在遇到王俭之后,心中更生警惕,之前想过陈家村扬名之后必然会有麻烦,却没料到麻烦来得这么快。

    可见北方的局势比她想得还要紧张。

    到底是辽人,还是西北的前朝余孽,或者是横海节度使?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