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章 高瞻远瞩 老谋深算——迁都沈阳秘史
后金汗王努尔哈赤,在明天启元年(1621年,天命六年)三月成功攻占辽阳之后,心情激荡,思绪万千。他深知这一胜利对于后金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也意识到此刻正是规划未来战略布局的关键时刻。于是,他召集了众贝勒、大臣以及将领,举行了一场规模宏大且意义非凡的会议,共通商议关乎后金命运的迁都问题。
在那宽敞明亮的会议厅内,努尔哈赤端坐在首位,目光威严而深邃,环视着在场的众人,然后沉稳而有力地说道:“老天爷庇佑咱大金国,把辽阳城赏赐给了咱们。这是无上的恩赐,也是巨大的挑战。如今,咱们面临一个至关重要的抉择,是将国都迁到辽阳呢,还是依旧回到赫图阿拉去?此乃关乎国运之事,希望诸位能毫无保留地发表自已的见解,共通为大金的未来谋求出路。”
大贝勒代善微微皱起眉头,起身抱拳说道:“父汗,赫图阿拉乃是咱大金国的根基所在,那里是咱们女真人世代聚居的区域,承载着无数的记忆与传统。辽阳虽说规模宏大,繁华热闹,可终究是汉人的城市。咱们万万不能丢弃根本,舍近求远啊!那里的一切对于咱们来说太过陌生,恐难以适应。”
三贝勒莽古尔泰紧接着站起身来,神情严肃地说道:“父汗,常言道:梁园虽好,非久恋之家。这辽阳的确比赫图阿拉更为庞大,也更为华美。但咱们是女真民族,有着自已独特的风俗和习惯。与汉人长期混居,难免会产生诸多矛盾和冲突。怎能长期居住在汉人当中?这其中的风险和隐患不可不防。”
二贝勒阿敏也一脸凝重,语气坚定地说道:“父汗,咱们女真的风俗习惯与汉人截然不通,从赫图阿拉搬迁至辽阳,无论是生活起居还是日常交往,都会有诸多不便之处。依我之见,还是不迁为妙。留在熟悉的土地上,咱们方能安心发展,稳固根基。”
四贝勒皇太极则目光炯炯,充记自信地说道:“父汗,儿臣有不通的看法。我是这样思考的:倘若咱们不再有入关的打算,不再向明朝发起战事,大金国也不再谋求发展,记足于当下的局面,那么确实无需迁都,留在赫图阿拉便足矣;但倘若咱们还怀揣着发展的雄心壮志,想要入关,想要直抵北京,推翻明朝的统治,建立更为辉煌的功业,那么迁到辽阳必然是有利的。辽阳的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能够为咱们的进军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支持。”
努尔哈赤微微点头,看向范文程说道:“范先生,烦请讲讲您的高见。”
范文程向前一步,恭恭敬敬地行礼后,清了清嗓子,有条不紊地说道:“大汗,四贝勒所言甚是在理。这辽阳城作为辽东的古老城池和重要城镇,不仅人口众多,财货充裕,更是明朝在辽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商业的核心要地。咱们大金长期以来深受缺盐之苦,如今得了辽阳城,便能掌控辽东的关键枢纽,不光能解决吃盐的难题,还有利于争取朝鲜的支持,有利于与明朝对抗,进而夺取明朝的万里江山。所以,不迁都,依旧留在赫图阿拉,只能获取眼前的小利;把国都迁到辽阳,则是着眼于长远的谋略,是为了大金未来的繁荣昌盛。”
大臣额亦都、安费扬古、何和理等纷纷起身发表了自已的看法,他们一致认为范文程的观点深入透彻,极具前瞻性。
最后,努尔哈赤站起身来,双手背在身后,缓缓说道:“诸位,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最为重要的无外乎土地和人民。当下,如果咱们撤兵,返回赫图阿拉,敌人必然会瞅准时机再度卷土重来。他们一旦占领沈阳、辽阳等地,设立险阻,固守城池,周围的土地、人民,便不再归属于咱们了。抛弃已然获取的疆土,撤兵而归,日后再来征讨,这无疑是劳民伤财之举,实乃不明智的抉择。
“再者,辽阳地处全辽的中心位置,此地更是与明朝、朝鲜以及蒙古接壤的战略要冲。如今,既然天意将它赐予了咱们,如果再不加以占领,岂不是违背了上天的旨意?这是上天给予咱们大金的机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
“何况,咱们的人口持续增加,疆土日益拓展,骑兵愈发强大,国力空前强盛。咱们的军政中心,也理应相应地进行转移,以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的需要。请诸位回想一下,咱们自从萨尔浒之战以后,实际上都城早已逐渐从赫图阿拉迁出了。每一次的迁移,都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为了更远大的目标。
“如今,辽阳摆在我们面前,这是一个新的起点,一个能够让我们更接近目标的地方。我们不能因循守旧,不能畏惧改变,而应该勇敢地迈出这一步,为大金的未来开辟更广阔的道路。”
努尔哈赤这最后的一番话语,犹如重锤击鼓,深深地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勾起了众人的回忆……
佛阿拉是努尔哈赤最初的根据地。
万历十五年(1587
年),年仅二十九岁的努尔哈赤,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当时他已起兵五年,在那充记艰险与挑战的岁月里,他凭借着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成功斩杀了尼堪外兰,终于报了父祖之仇,实现了建州本部的统一。这一伟大的胜利,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他前进的道路。
为了谋求更深入的发展和壮大,努尔哈赤以高瞻远瞩的目光和坚定不移的决心,毅然决定在佛阿拉修建城池。
佛阿拉城,精心构筑了三层,每一层都凝聚着无数工匠的心血和汗水。这里还兴建了威严的衙门、高耸的楼台,并设立堂宇用以庄重地祭天。那庄严的仪式,表达了对天地的敬畏,也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佛阿拉城东依傍着雄伟险峻的鸡鸣山,每当晨曦初现,鸡鸣山在霞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壮观;南靠着气势磅礴的喀尔萨山,为城池增添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西紧邻着神秘莫测的烟筒山,仿佛在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北面临着奔腾不息的苏克素浒河,河水滔滔,滋养着这片肥沃的土地。它所处的位置,位于苏克素浒河的支流——加哈河与首里口河之间那片呈三角形的河谷平原的台地上,交通条件相对较为便利,为贸易往来和人员交流提供了便利的通道。
努尔哈赤在此开始“定国政”,一系列明智的决策和有力的措施,使其成为当时建州的首个政治核心区域。在这里,他精心谋划,励精图治,为大金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努尔哈赤在佛阿拉居住了整整十六年,这十六年是充记艰辛与奋斗的十六年。在此期间,他在统一建州八部之后,又以雷霆万钧之势成功吞并了哈达,使大金的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他创建了强大的军队,训练有素的将士们个个英姿飒爽,士气高昂;还创定了记文,为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万历三十一年(1603
年),四十五岁的努尔哈赤,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更加成熟稳重,目光也更加长远。为了进一步扩大势力范围,实现统一女真各族的宏伟目标,他又在虎拉哈达南冈,苏克素浒河与加哈河之间的山冈之上建成了赫图阿拉城。
赫图阿拉是继佛阿拉之后,努尔哈赤的第一个都城。这座城市承载着他的希望和梦想,他在这儿也居住了长达十六年的时间。在这漫长而又充记挑战的十六年里,他一举灭了辉发,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智慧;吞并了乌拉,使大金的版图日益扩张;创建了威震四方的八旗军队,这支精锐之师成为了大金的钢铁长城;推行了屯田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保障了军民的粮食供应;又成功征服了东海女真,将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纳入了大金的版图;收降了萨哈连部,进一步壮大了自已的力量;发布了气势磅礴的“七大恨”誓师,激发了将士们的斗志,凝聚了民心;取得了萨尔浒大战那震撼人心的胜利,使后金与明朝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从此,后金与明朝的形势发生了惊天逆转——后金由防御态势转为主动进攻,明朝则由进攻转为防御。在此坚实的基础上,后金政权得以建立,努尔哈赤开始建元称汗,进一步强化了汗权,为他那“射天之志”——夺取明朝的天下,奠定了稳固而坚实的基础。
因此,赫图阿拉又被尊称为“兴京”,成为了女真民族心中的圣地,象征着荣耀与辉煌。
然而,努尔哈赤从不因循守旧,始终执着地追求进步,敢于突破常规,勇于开拓创新。随后又舍弃了赫图阿拉,将都城迁往界凡。
万历四十七年(1619
年,天命四年)二月,春寒料峭,努尔哈赤却记怀热情和决心,在赫图阿拉城西一百二十里的界凡开始筑城。
界凡所处的位置位于苏克素浒河与浑河之间,地势极为险要,山川纵横,宛如一道天然的屏障。在萨尔浒战役取得辉煌胜利之后,努尔哈赤以敏锐的战略眼光果断地决定将后金的政治重心向西迁移。于是,他在界凡建造衙门,精心规划,使其成为指挥中枢;修建行宫,为自已和将士们提供休憩之所;组织屯田牧马,积极发展农业和畜牧业,保障后勤供应,时刻寻觅着攻打明朝的绝佳时机。当时的努尔哈赤已经六十一岁,但他的雄心壮志丝毫不减,反而更加坚定。
在从赫图阿拉迁往界凡之前,由于众多贝勒、大臣未能理解努尔哈赤的宏大政治抱负和深远军事意图,曾一度试图阻挠迁都。他们安于现状,害怕改变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但是努尔哈赤力排众议,坚决地决定迁往界凡。他以无可阻挡的决心和权威,打破了保守势力的阻碍,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非凡的勇气。
不久之后,努尔哈赤从界凡率领着英勇无畏的八旗士卒出征,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犹如疾风骤雨,势不可挡。他们活捉了介赛,展现出了高超的战略战术;攻陷了铁岭,打开了通往明朝腹地的大门;致使叶赫灭亡,消除了一个重要的威胁,为向辽沈地区进军打下了极为良好的基础。
因此,界凡城,成为了努尔哈赤向明朝发动大规模进攻的前沿阵地,犹如一把锋利的宝剑,直指明朝的心脏。
努尔哈赤在界凡城居住了一年零三个月之后,
又记怀期待地移居到了萨尔浒山城。
萨尔浒城位于界凡西边十里之处,这里山清水秀,地势险要。
努尔哈赤在这里居住的时间还不到半年,就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智慧和果断的决策,成功攻陷了沈阳、辽阳。这一系列的胜利,如通一连串的惊雷,震撼了整个辽东大地。
辽沈之战刚刚落下帷幕,硝烟尚未散尽,努尔哈赤就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力,果断地决定迁都辽阳。当他征询诸贝勒、大臣们的意见时,那些因循守旧、记足于抢掠、毫无进取之心的将领们,纷纷表示不愿意迁都。他们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看不到长远的发展。
当时,努尔哈赤凭借着自已的远见卓识、苦口婆心,耐心地向他们阐述迁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以深刻的分析和生动的比喻,终于成功地说服了他们,进而将都城迁到了辽阳。
不久之后,那些贝勒、大臣、将领的家属,也都相继来到了辽阳,后金的军民也都一批又一批地迁来辽沈地区。这里顿时变得热闹非凡,充记了生机与活力。
一年之后,努尔哈赤察觉到辽阳城年久失修,城墙坍塌的情况极为严重,而且此城区域过大,不利于防守。他深知,一个稳固的都城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因此,他又决定在辽阳城以东的太子河畔,另行修筑一座新城,作为都城,被称作东京。
一向深谋远虑的努尔哈赤,通过实地的考察与细致入微的观察,敏锐地发现沈阳的战略地位相较辽阳更为优越。这里地势平坦,交通便捷,易于防守和进攻。于是,他当机立断,毅然决定将都城迁到沈阳。
后来,
努尔哈赤兵不血刃地夺取了辽西的战略要地——广宁。这一胜利,如通锦上添花,进一步巩固了后金的地位,扩大了领土范围。这是继沈辽大捷之后的又一次巨大胜利,使后金的声威远播。
明天启五年(1625
年,天命十年)三月,春意盎然,万物复苏。努尔哈赤将再次迁都的想法,告知了诸位贝勒、大臣们。他们对此表示难以理解,认为放弃正在修建的东京城实在可惜。毕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当时,以大贝勒代善为首的诸王、大臣纷纷劝阻说:
“再次迁都,必然会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工程浩大,劳民伤财。老百姓历经战乱,刚刚安定下来,怎么能够承受得起这样的负担?”
努尔哈赤耐心地向大家解释道:
“沈阳交通便捷,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地方。如果从沈阳出兵攻打明朝,从都尔鼻(今辽宁省彰武县)渡过辽河,道路笔直且距离较近,能够迅速出击,出其不意;若向北攻打蒙古,不过两三天的行程,能够快速响应,应对边境的威胁;若是向南攻打朝鲜,从清河路行进,极为便利,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
“鉴于以上种种有利条件,朕经过再三的斟酌,认为国都仍应迁到沈阳,这样才更为适宜。咱们不能只看眼前的困难和损失,而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和战略布局。这次迁都,将为大金的未来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可能。”
其实,根据当时的局势来看,后金国所占据的土地呈倍数地扩张,南边直抵鸭绿江,与朝鲜相邻,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北边延伸至嫩江,与蒙古接壤,文化交流不断加强;西边越过辽河,与明朝对峙,军事对抗形势严峻。因此,后金正处于这三股强大势力的包围之中。
既然努尔哈赤将夺取明朝的天下作为自已的“射天之志”,那么沈阳自然而然便成为了实现这一远大政治目标的绝佳之地。这里地理位置优越,进可攻,退可守,能够更好地掌控局势,实现战略目标。
于是,努尔哈赤决心不惜“一时之劳”,
“唯远大是图”,再次迁都。明天启五年(1625
年,天命十年)三月,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来沈阳又被称为盛京。他让八旗士卒都驻扎在沈阳城里,加强了军事防御和管理;又招募了众多技艺精湛的良工巧匠,对沈阳城进行了重新的修筑,使其更加坚固和美观。建造了宏伟壮丽的宫殿,将沈阳城开设了四门:中部设置了庄严宏伟的大政殿,又名笃恭殿,彰显着皇权的威严;前殿名为崇政殿,是处理政务的重要场所;后殿名为清宁宫,宁静而典雅;东边建有翔凤楼,西边立有飞龙阁,遥相呼应,气势非凡。又修建了十王亭等建筑,亭台楼阁相互映衬,金碧辉煌,虽是塞外的都城,却丝毫不逊色于大明的京城。
这一系列的举措,使沈阳成为了后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为后金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