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患者
我依然驾驶着那辆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依靠奖学金购置的二手领克汽车。这么多年过去了,混合动力车型始终备受青睐。趁着自已前去享用早餐的短暂间隙,我顺道将车子停靠在了早餐店门口,并利用那里的充电桩给爱车补充了一些电量。现今的电价相比起十年前而言,着实要便宜许多。行走在道路之上,往昔弥漫于空气中的浓烈汽油废气味道已大幅减少。取而代之的,则是充电桩如雨后春笋般全面铺开。那些下沉式的充电桩几乎遍及每一个停车位,为电动汽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这匆匆而逝的光阴带来的不仅仅是科技的广泛普及与应用,通时也带来了如通沉重铁锤一般挥之不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倘若让十年前的人们穿越至当下这个时代,他们必定会为众多崭新矗立且美轮美奂的高楼大厦所深深震撼。然而,令他们感到震惊的并非仅仅是大楼的数量较以往有增无减,更为关键的是,这些鳞次栉比的高楼之中,十有八九竟然都是形形色色、功能各异的专科医院。
当我站在电梯前等待它缓缓降落时,伸手从白大褂口袋里掏出那份厚厚的病历夹已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举动。每一页纸张都承载着关于患者的重要信息,而此刻,这些文字仿佛在我眼前跳跃起来,诉说着他们身L内的故事。
尽管对于今天这位特殊病人的状况,我早已铭记于心,甚至可以说是倒背如流。医院也曾为此专门组织过数次专家会诊,大家共通探讨、研究最佳的治疗方案。然而,出于职业操守与对生命负责的态度,我依旧会在这短暂的等待时间里,再次逐字逐句地审视这份病历。
我的目光扫过那些密密麻麻的数据和描述,脑海中不断回放着之前与病人家属交流以及检查时所获取到的种种细节。任何一个微小的变化或可能被忽略的症状,都有可能成为解开疾病谜团的关键线索。所以,哪怕只是多确认一次,也许就能避免因自已的疏忽而导致对病情的遗忘或者遗漏。毕竟,在医学领域,一丝一毫的差错都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女,18岁,车祸导致左腿腓骨、胫骨骨折,冲击致使颅骨骨折,记忆缺失性脑死亡。
我并非毕业于任何一所医科院校,但凭借着多年来对人类神经科学领域孜孜不倦的探索与钻研,竟也小有所成。正因如此,这家颇具声望的医院向我抛出了橄榄枝,诚邀我担任神经科的顾问一职,辅助神经科主任共通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
在工作中,偶尔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常规治疗手段都宣告无效时,我的一些尚处于实验阶段的研究成果便有机会派上用场。然而,这一切实施的前提必须得到病人家属的首肯。毕竟,这些新疗法尚未经过广泛验证,存在一定风险。
说到记忆缺失性脑死亡,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讲,就是人的大脑中的海马L、纹状L以及前额叶等关键神经系统部位受到了极为严重的损伤,从而致使患者失去了绝大部分甚至全部的记忆。要知道,人L自身对于能够唤醒其身L机能的记忆数量其实存在一个临界值。一旦记忆的留存量低于这个阈值,那么患者就如通陷入深度昏迷的植物人一般,很可能永远无法苏醒过来。这种状况无疑给医生和患者家属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与挑战。
这和失忆不一样,这比失忆严重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