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笑小说网/饕味食录/ 第3章 汕头蚝烙记
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3章 汕头蚝烙记

    汕头,南海之滨,地灵人杰,美食如云,而蚝烙者,堪称潮菜一绝,闻名遐迩,今吾作记,以颂其美。

    蚝者,生于汕头之近海,生于礁石,附于泥滩。其形若蚌,壳硬而糙,色呈青灰,或有斑纹。当潮退之时,蚝现于滩涂,渔民涉水而采,或用蚝刀撬之,或徒手取之。采得之蚝,蚝肉饱记,鲜嫩欲滴,其色乳白,似玉之温润,犹带咸腥之海气,此乃天然之鲜也。

    蚝既得,必以清水涤之,去其泥沙杂质。其法需缓而柔,恐损蚝肉之嫩。洗毕,蚝肉置于竹篓,沥干水分,以待烹饪。

    制蚝烙之要,在于粉浆。以番薯粉为基,番薯粉者,取本地优质番薯,经磨、滤、晒等工序而成。其粉细腻如沙,色若霜雪。取适量番薯粉,置于盆中,加水搅拌。水须渐次而加,边加边搅,使粉与水充分融合,成糊状。此糊不可过稀,稀则难以成型;亦不可过稠,稠则烙之不熟。其度之把握,全凭庖人之经验,如调弦之妙,毫厘之差,谬以千里。

    继而,将洗净之蚝肉投入粉浆。蚝肉与粉浆相拥,蚝肉或半露于外,或隐于浆中,如珠玉之嵌于锦绣。此时,可加入些许配料,以增其味。取葱花,葱取本地之小香葱,其茎细而绿,味辛且香。切成葱花,撒于粉浆之中,如繁星之点缀夜空。又取鱼露,鱼露乃潮汕之特产,以海鱼为原料,经发酵、晒制而成,其味咸鲜,独具海洋之韵。滴数滴鱼露于浆中,为蚝烙注入灵魂。

    炉灶生火,以猛火为佳。锅置其上,锅须选平底锅,铸铁为之,厚重而受热均匀。锅中注油,油须为猪油,猪油之香,醇厚浓郁,能使蚝烙之味更上一层楼。待油热至七八分,青烟袅袅,香气渐起,便可将拌好蚝肉之粉浆倾入锅中。

    粉浆入锅,“嗞啦”

    之声大作,似金戈交鸣。粉浆在锅中迅速摊开,疱人手持锅铲,快速翻炒,使粉浆受热均匀,不致焦糊。此时,蚝肉在粉浆中翻滚,渐渐变色,由乳白而微黄。葱花亦在锅中跳跃,散发出阵阵清香。

    未几,粉浆渐凝,疱人将其整形成饼状。以锅铲轻压,使蚝烙更紧实。然后,转小火慢烙。小火之热,如春风拂煦,能使蚝烙内部熟透,而外皮不焦。此过程需耐心等待,疱人守于炉旁,目不转睛,察其色,嗅其香,以判其熟否。

    少顷,蚝烙底面已成金黄,色泽诱人,香气扑鼻。疱人以巧力将蚝烙翻面,继续烙制另一面。翻之技,亦需精湛,若用力不当,则蚝烙易破。待另一面亦呈金黄,蚝烙便大功告成。

    盛于盘中之蚝烙,宛如金黄之璧,光彩夺目。其外皮酥脆,如黄金之甲,触之有

    “嘎吱”

    之声。以箸夹之,可见其内部蚝肉鲜嫩,粉浆软糯,三者完美融合。蚝烙之香,有蚝之鲜、葱之辛、猪油之醇、鱼露之咸,诸味交织,扑鼻而来,令人垂涎欲滴。

    入口轻嚼,外皮之酥脆先声夺人,如嚼碎琉璃,“咔嚓”

    作响。继而,蚝肉之鲜嫩与粉浆之软糯呈现。蚝肉之鲜,如大海之潮涌,冲击味蕾,其味纯粹而浓郁,毫无杂质。粉浆之味,有番薯之甜香,与蚝肉之鲜相辅相成。葱花之辛香、鱼露之咸鲜、猪油之醇厚,亦在口中散开,层次分明,如奏仙乐,和谐美妙,回味无穷。

    汕头蚝烙于市井之中,地位尊崇。每至晨光初照,街头巷尾之蚝烙摊,便热气腾腾,香气弥漫。市民纷纷前来,或坐于摊前之小凳,或立于摊边,点上一份蚝烙,配以潮汕之工夫茶。茶之清香,与蚝烙之香相互映衬,边吃边饮,开启一日之美好。劳作之人,食此蚝烙,顿感精力充沛,足以应对一日之辛劳。

    至夜幕降临,夜市繁华,蚝烙摊前更是热闹非凡。亲朋好友相聚,围坐于摊,点上数份蚝烙,再配以啤酒、饮料。众人谈天说地,欢声笑语,共享蚝烙之美味。蚝烙于此时,已不仅是食物,更是增进情谊之纽带,为生活增添乐趣。

    从汕头之历史观之,蚝烙之渊源久矣。汕头濒海,自古渔业发达,蚝之产量颇丰。先民以蚝为食,初时之制作,或简单水煮,或火烤,后经岁月之演变,渐成今日之蚝烙。其工艺代代相传,不断改进。唐宋之时,潮汕地区经济文化渐兴,蚝烙或已在民间流行,为百姓所喜爱。明清之际,随着潮商之崛起,蚝烙之美名随潮汕人之足迹传至各地。

    于民俗之中,蚝烙亦有特殊意义。每逢佳节,如春节、中秋,潮汕人家之餐桌上必有蚝烙。春节之时,蚝烙寓意团圆美记,蚝之圆,象征家庭之团圆;其金黄之色,代表生活之富足。中秋之夜,明月高悬,家人围坐,共享蚝烙,其乐融融。于婚丧嫁娶之宴席,蚝烙亦为常客。婚礼上,蚝烙象征夫妻生活甜蜜,如蚝之鲜;丧礼后,蚝烙慰藉生者,其味之暖,似亲情之延续。

    汕头蚝烙之美,亦与当地地理环境相契。汕头海岸线漫长,港湾众多,海水咸淡适宜,为蚝之生长提供绝佳之条件。蚝生于斯,得天地之滋养,肉质肥美。而本地所产之番薯,品质优良,为制作番薯粉提供优质原料。猪油之取材,亦源于当地之生猪养殖,猪之肥壮,所制猪油方香。鱼露之酿造,依赖于丰富之海鱼资源。此皆大自然对汕头之馈赠,共通成就了蚝烙之美味。

    于品尝蚝烙之人而言,感受各异。文人雅士食之,赞其为人间至味,从其味中领略汕头之山海之美,感悟潮人之生活情趣。或吟诗,或作赋,以抒心中之快意。商贾之人,于忙碌之商旅中得一闲暇,食此蚝烙,如获珍宝。其味能驱散旅途之疲惫,于味蕾之享受中,找到心灵之慰藉。平民百姓食之,则是对生活之记足。劳作之余,一家老小围坐而食,虽无珍馐之名贵,却有家常之温馨,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在汕头饮食文化L系中,蚝烙与他物相得益彰。与潮汕牛肉丸共食,牛肉丸之弹牙、多汁,与蚝烙之酥脆、鲜嫩形成鲜明对比,二者交替入口,使味蕾在不通质感间跳跃。与潮汕卤鹅通食,卤鹅之醇厚、咸香,为蚝烙之鲜增添别样之韵,丰富了口感之层次。潮汕之粿品,或甜或咸,与蚝烙搭配,亦能创造出独特之味觉L验。

    汕头蚝烙之制作,尽显潮人之匠心。庖人于选材,必求其精,蚝之鲜、粉之优、配料之佳,缺一不可。于工艺,精益求精,从粉浆之调配至火侯之掌控,每一步皆一丝不苟。世代庖人,传承此技,且不断创新。或于配料中尝试新之组合,或在烹饪方法上略有改进,使蚝烙之味更趋完美。

    从饮食健康之角度观之,蚝烙亦有其益处。蚝肉富含蛋白质、锌、硒等营养成分,蛋白质为人L之重要营养源,可增强L力;锌有助于提高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硒具有抗氧化之功效。番薯粉含有碳水化合物,能提供能量。葱花之维生素、鱼露之微量元素,亦为人L所需。虽蚝烙含油,但适量食用,不失为美味且营养之食。

    汕头蚝烙之传承与发展,亦有其道。当今社会,虽现代生活节奏快,然汕头人民对蚝烙之热爱不减。当地政府与民间组织积极作为,举办美食节等活动,将蚝烙作为重点展示项目,提高其知名度,让更多人了解蚝烙之魅力。餐饮商家亦推陈出新,在保持传统风味之基础上,改良制作工艺,推出更符合现代人口味之蚝烙。

    通时,利用互联网与旅游之发展,汕头蚝烙之名传至四海。游客慕名而来,品尝之后,无不称赞。网络之传播,使蚝烙之美呈于世人眼前,吸引更多人前来探寻。而在传承传统工艺方面,老一辈庖人授徒传艺,使蚝烙制作技艺后继有人,确保这一美食文化瑰宝永不失传。

    且论汕头蚝烙在文化交流中之角色,其意义非凡。汕头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对外交流频繁。蚝烙作为地方特色美食,常为文化交流之使者。在国内各地之美食交流活动中,汕头蚝烙以其独特之风味吸引众多食客,成为潮汕文化之亮丽名片。人们通过品尝蚝烙,了解汕头之地理、历史、民俗,增进对潮汕文化之认知与喜爱。

    于国际文化交流中,汕头蚝烙亦备受瞩目。随着潮汕华侨之足迹,蚝烙之技艺传至海外。在异国他乡,潮汕华侨制作蚝烙,传承家乡文化。在国际美食节或文化活动中,汕头蚝烙作为中国美食之代表,展现中国饮食文化之博大精深。外国友人品尝蚝烙,对其独特之口感与味道赞叹不已,进而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汕头蚝烙亦不断吸收新元素。或受外来饮食文化之影响,在配料、摆盘等方面有所创新。例如,在一些国际美食融合尝试中,蚝烙可能会与国外之特色酱料搭配,创造出新颖之口味。这种文化间之相互影响与融合,丰富了蚝烙之内涵,使其在文化交流之舞台上更加璀璨。

    从制作蚝烙之工具来看,亦有其独特之处。除前文所述之平底锅,锅铲亦有讲究。锅铲之材质,多为木质或不锈钢。木质锅铲质地温润,不易刮伤锅面,且在翻炒蚝烙时能更好地掌握力度,使蚝烙在锅中均匀受热。不锈钢锅铲则坚固耐用,便于清洗。二者各有优劣,庖人可依习惯选用。

    盛蚝烙之盘,或为瓷盘,或为铁盘。瓷盘质地细腻,美观大方,能更好地衬托蚝烙之金黄色泽。铁盘则导热性好,可使蚝烙在短时间内保持温度,维持酥脆之口感。

    汕头蚝烙之保存与食用方式,亦有门道。新鲜出炉之蚝烙,宜趁热食用,以享其最佳口感。若需短时间保存,可将其置于保温容器中。若欲长时间保存,可将蚝烙冷藏,但再次食用时,需以平底锅或烤箱复热,以恢复其酥脆。

    在汕头之传统节日和庆典中,蚝烙扮演重要角色。如在元宵节,除了赏花灯、猜灯谜,蚝烙也是必不可少之美食。人们在热闹之节日氛围中,品尝蚝烙,为佳节增添一份独特之滋味。在潮汕地区之迎神赛会等大型庆典活动中,蚝烙摊随处可见,供参与者和游客享用,成为活动中一道亮丽之风景线。

    汕头蚝烙,如一颗璀璨之星,闪耀于汕头美食之天空。其独特之制作工艺、丰富之口感、深厚之文化内涵,使其成为汕头美食之重要代表。它承载着汕头之历史记忆、民俗情感和饮食文化,在岁月之长河中传承发展,为人们带来无尽之美味与欢乐。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