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6章
“谋兄登位,绝情绝义,世人不齿!”“使将安之天下再乱,罪莫大焉,是为之大不仁!”
“尔身负诸罪,不思忏过!反自持拥残暴之徒,欲逞贪心于扬州,兴十万之众折于八百,定为青史笑谈。”
“夫据道讨淫,不在众寡。”
“昔光武创迹旧基,莽以强旅四十万,被破于昆阳之郊;今你以十万之众,惨败于丹阳——此有道之胜无道也!”
“周王奉诏平天下,万众归心,据南洛督天下;部有百万,据正道而临有罪。”
“尔负罪小辈、弱战之徒,以盗取弹丸之地,亦敢自取死路耶?”
“今亮至扬州,正为奉命调兵,以枭尔首!”
“念及文台、伯符于大汉之功,夫人与我主之情,宽以待尔。”
“信至之时,倘若有悔,未迟!”
“执迷不悟,命陨于刀剑之下,名落于万世唾口!”
孙权阅信毕,大怒!
大怒之后,他却很快镇定下来,做出一件惊人之事:
忏悔!
他接受了诸葛亮的谴责,并且给诸葛亮回信:表达悔意,希望诸葛亮向周野传达他的意思,给他一个机会!
在信中,孙权说了自已身不由已,还言此事另有内情。
以哭诉的口吻,表达自已被人挟持,一切非自已所愿。
只要能够赎罪,使吴国之地再归汉土,天下归一之后,他可自刎谢罪。
信不经由他人,而是他亲笔所书,写的言情意切。
写下这封之后,孙权当即派心腹给诸葛亮送去。
同时,他又写了一封信——给孙贲的信!
孙贲孙辅是亲兄弟,和孙策孙权是堂兄弟。
几兄弟之间,孙贲年纪最大,资格也最老。
孙策还小的时候,他就在孙坚手下担任重要职位。
孙坚死后,孙策继位,对于这个能力极强的堂弟,孙贲自然尽心辅佐。
孙策再死后,孙贲便和周瑜那一片人走到一块去了。
孙权打仗不行,摸内部关系还是有一手的,他很清楚一件事——孙贲对徐琨是不服的。
孙策没了,就算挑个人出来领导,那也已经该是我们孙家人,凭什么让你来掺一手?
他服周野,但不服徐琨。
而孙贲的巨大价值,是在于他对东海和琅琊的掌握能力。
知道内情的孙权,一直没有放弃争取孙贲,说辞还是一样的——身不由已!
暗示对方,自已无法摆脱身后的力量。
而这一次,他将利用诸葛亮的信,将孙贲彻底拉拢过来。
“弟进丹阳饮败,诸族与贼亦受重创。”
“诸葛来信,我已明言此事。”
“愿请兄来起事,使局势再复清明!”
大哥你快来吧!
我身后的力量遭受了惨重打击。
诸葛亮来信了,而且他大概率会发兵过来。
你赶紧过来,到时候帮助我解决挟持问题,从内策应诸葛亮。
阐明阵营和打算之后,再就是利益了:
“此功之大,何人能比?”
凭这一手,你还压不住徐琨?
“事成之后,愿兄于周王前再明真相,替弟苟全残躯!”
咱们都姓孙,都是自已人,我相信你会帮我——这是对自身利益的诉求。
两封信,都被送了出去。
丹阳。
诸葛亮是奉命赶来这里的。
一是给张辽统计大功上报。
二是开始统筹兵马和进攻所需之物。
打大仗消耗是很大的,而诸葛亮最强的就是这里——你在前线尽管浪,后面要啥我都能给你调度好。
收到孙权来信后,他没有急着处置,而是给周野送了去。
徐州。
“纵有三面之敌,我们也可以分兵拒之,何须退兵!?”
孙辅年轻,性格比较冲动,不甘心就此放弃连续的胜利。
他主张分兵对抗,截住李典、曹昂的援救部队,继续出击夏侯惇。
“泰山为兖州后方门户,一旦夺取泰山成功,兖州人人自危。”
孙贲亦点头,赞成了自已弟弟的提议:“值得冒险!”
“孙仲谋新败,他失人心,我们便得人心,确实是用兵之机啊。”张纮说完,看向了徐琨。
徐琨沉吟片刻,望向周瑜:“公瑾,你力主退兵,定不是怯战吧?”
周瑜摇头,没有过多解释,只是道:“长驱直入,泰山难破,敌人两面有援,此其一。”
“便是击破泰山,夏侯惇、李典、曹昂等人依旧可以挟生力之军,退守济北、鲁国之地,我等再进乏力,此其二。”
“冒覆军之险,夺一郡之地,非明智之举。”
周瑜的意思很清晰:不能挫败对方的军力,在曹操底蕴远强于自已的前提下,一城一地之攻取,毫无意义!
孙辅急了,道:“照你的说法,咱们攻一通泰山,那是白费力气了?”
“也不全然。”鲁肃摇头,道:“威胁了曹操,使他不敢向冀州添兵,策应了大王。”
“真要退兵,还是先请示大王?”程普问道。
“当退速退,迟则生变!”周瑜异常坚持。
众人都微微皱眉:这和他平日的风格出入极大。
别看周瑜生的面白人帅,平日里看书弹琴,但内心丝毫不惧战,反而进取之心极强。
如今张辽挫败孙权,从大势上来说是极好的进攻时机,一向主战的他怎么又要退兵呢?
以往有事不决,周瑜都主张询问自已老哥,而这次竟然否掉此事,又是为何?
“坐看战机沦丧,我不同意!”孙辅依旧是一根筋。
“务必撤军!”周瑜态度更坚定。
徐琨无奈,道:“再考虑一日。”
等到散会,太史慈忍不住问道:“公瑾,你难道真的要放弃泰山,就回去死守等大王来援?”
周瑜摇头:“自然不是。”
“那是为何?”
“夏侯惇加上援军,围绕泰山之地共有曹军十余万人。”
“只要这十余万人还在,即便我们夺下泰山,也极难守住。”
时间一长,依靠区区数郡之地的钱粮,根本支撑不住这样的军事行动。
“所以……”周瑜说到一半,停了下来。
“所以怎样!?”这可要把太史慈急死了,一把抓住了他的手腕。
“暂不可多说,恐隔墙有耳。”周瑜一笑。
身旁的鲁肃,眼中有沉思之色……
另外一头。
“也不知道公瑾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之前主战的是他,如今主退的又是他!”
“大哥,明天无论如何,你一定要坚持进兵。”
“咱辛苦了这么久,不能白费啊!”
孙辅拉着孙贲狂喷唾沫。
“放心吧。”孙贲点头:“即便要退兵,也要先请示大王。”
“嗯!”
别了弟弟,回帐的孙贲,突然收到了一封密信。
灯光中,帐内一道人影时起时坐。
直到凌晨,灯方才灭……
次日,再议退兵之事。
徐琨很困恼,主进者多,但周瑜态度又异常坚决……
“我同意公瑾的说法,退兵。”
就在双方即将再度展开争执时,孙贲石破天惊般的站了起来。
孙辅呆呆的看着自已亲哥,半晌才道:“大哥,你说什么?!”
即便是提议退兵的周瑜,也是一时难以理解。
没搭理自已弟弟,孙贲接着道:
“我赞成退兵。”
“并且,我要率部去吴会。”
“什么!?”众人大骇。
“你疯了!?”孙辅失态。
第887章
退兵只是开始,周瑜的大计
孙权和孙策旧党一派,虽然还没干起来,但双方阵营明显对立,水火不容。
徐州北面数郡,尚在徐琨、孙贲、周瑜等人的控制之中。
但徐南数郡,都是孙权控制的地盘,更不要提吴会之地了。
去哪里,只有两种可能:
一,投靠孙权,这事完全不可能——孙权吃了败仗,内部一片混乱,孙贲这时候反周野投他,脑子坏了?
二,讨伐孙权,夺回吴会。
选择这一条路,也就是说放弃攻曹操,将矛头对准内部。
“伯阳兄是有何想法吗?”周瑜问道。
孙贲看向他,道:“公瑾既主张退兵,那便是回守琅琊一带。”
“如今大乱之局,岂能坐等?既不用兵于曹,自当向南而行。”
一番说辞,还是没有道出他的真实目的,更像是为了应付众人。
对于周瑜而言,他也不会为了挽回孙贲,而吐露自已的真实目的。
孙贲,去意已决。
他的部众,是他自已的人马,只是名义上遵从徐琨的领导,徐琨没有能力制止他。
再加上两人素来暗中不和……
徐琨起身:“那便退兵吧!”
孙贲离去,在他看来,并非坏事。
进攻泰山多时的孙策旧党大军,开始飞速撤退。
身在奉高的夏侯惇反应过来,急的想提兵来追,被满宠阻止:“周瑜多谋,不得不防!”
撤去路上,周瑜最后一直找到孙贲对话:“伯阳兄此去,只怕危险重重。”
孙贲颇为意外的看向周瑜:“公瑾知道了什么?”
“猜到了一些。”周瑜笑了笑,道:“有些人,信不得。”
孙贲沉默了……
“我清楚,你们毕竟是亲人。”周瑜叹了一声,随后别有意味道:“但你不要忘了,有比你更亲的!”
孙贲手微微一抖,旋即道:“真相如何,尚未可知,不是吗?”
“况且,我部下有人马,即便当中有诈,也能从容退回。”
两人没谈拢,就此分别。
一转身,周瑜找到鲁肃和太史慈:“孙贲此去,或坏大事,我欲除之!”
(周瑜会不会做这种果断之事?参考他建议孙权除掉刘备。)
两人大惊,太史慈忙问道:“这是为何?”
“我们要与夏侯惇相争,后方便在琅琊、东海二郡,而琅琊东海之地,多受孙贲兄弟影响。”周瑜道。
“万万不可!”鲁肃当即否决,道:“如今吴国之内,新旧相争,我等手中之兵,皆是伯符昔日旧人。”
“孙贲既是孙家宗室,又威望崇高,倘若将他除去,必失人心啊!”
杀了他,反噬会来的更快,更凶猛!
周瑜沉默了很久,叹道:“子敬言之有理。”
在座只有三人,都是周野的人,不需要再遮掩什么,鲁肃也道出了心中疑问:“公瑾退兵,可是要引夏侯惇等人来击?”
周瑜笑了,点头:“不错!只有铲除他这群人,才能真正威胁到兖州!”
鲁肃沉吟片刻,即摇头:“夏侯惇性格冲动,但满宠、董昭皆是多谋稳重之辈,岂能轻动?”
“多谋不假,可对于曹操而言,我们这批人必除之!”
盘亘的地方不多,大概就是半个州。
可这位置着实要命,如果这次不是周瑜在后面搞事,曹操也不至于在冀州看着刘备被揍,却不敢抽调内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