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39章

    周庆平:“嗯,我明白,你送去学校的东西,我都吃了,还分给同学尝了一点,他们都夸你做的东西好吃,很羡慕我,说我有一个非常非常好的妈妈。”

    周荣浅笑道:“就知道耍嘴皮子!你们就几天假,你的同学都回家了吗?”

    周庆平:“本地的或周边县城的都回去了,我们初三就要回学校报到,那些路途远的,往返的时间都不够,就没回去。”

    周荣:“大概有多少人?”

    周庆平:“十来个吧。”

    周荣:“你去联系一下他们,邀请他们来家里吃年饭。”

    周庆平开心又纠结的问:“那么多人,会不会给家里添麻烦?他们饭量挺大的,可能会吃掉家里半个月的口粮。”

    周荣:“我备了很多粮食,你尽管邀请他们过来。”

    周庆平:“谢谢妈!”

    周庆平的同学得知能去周家吃饭,高兴又忐忑,连忙结伴上街买礼物,然后把头发剪了,把自已收拾的干净清爽,一同前往周家。

    周荣从空间里拿出了一些鱼和肉,告诉家里人,托熟人买的,让周家广、周庆宏全部做了,以欢迎周庆平的同学。

    周家广多少能猜到周庆平他们那么忙的原因,但他谁也没有说,有人找他打听,就说不知道。

    他敬佩那些搞科研的人,做起饭来格外认真。

    等周庆平的同学到了周荣家,看着满桌香喷喷的饭菜,再看了眼大家一起买的半兜子苹果、冻梨、两瓶罐头和两包糕点,有点不好意思。

    周母望着和周庆平一样消瘦的十来个孩子,热情的拉着他们上桌,让他们随便吃,就当自已家一样。

    一同学递上大家买的礼物,拘谨的说:“谢谢奶奶,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祝您和家人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周母笑道:“谢谢!你们都是庆平的同学,来家里玩,不必这么客气,我们家最喜欢热闹了,也没那么多礼节,大家喜欢吃什么,自已夹。”

    “好的,谢谢奶奶。”

    周庆平的同学都来自农村,知道准备一顿年饭,尤其是有鱼有肉,足够二三十人吃的年饭,有多么的不易,估计要到处换票,年后还得节衣缩食。

    他们不想给周家增添负担,光吃素菜,不吃荤菜。

    周荣见此,直接给他们分菜:“菜做了,就是用来吃的,你们不吃,是觉得不好吃?”

    一同学连忙解释:“阿姨别误会,这些饭菜很好吃,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年饭,现在城里买东西不容易,听说有票都未必能买到吃的。

    我们每月有补贴,学校里每餐也有荤菜,我们餐餐能吃到肉,弟弟妹妹们还小,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把这些鱼、肉、鸡汤都给他们吃吧。”

    周荣:“今年城里的供应已经正常了,我们每月都能吃到一两次肉,他们不缺肉吃,你们难得来家里做客,又是庆平的同学,别搞得这么见外,把桌上的菜都吃完,我们做菜的人心里也高兴。”

    “好,谢谢阿姨。”

    饭后,周庆平的同学不好在周家久待,说想回学校。

    周荣和周庆平送大家出长安里,周家广也跟着一块去送行。

    路上,他搂着两名看起来成熟稳重的同学肩膀,说:“我是庆平的小舅舅,他自小就老实,没什么心眼,一门心思的读书。

    这么小的年纪就考上了大学,我们既开心又担心,上大学前,他壮壮实实的,像个小牛犊一样,现在都快瘦成竹竿了。

    你们是他的同学,和他朝夕相处,我能不能麻烦你们,帮忙照顾他一下?不用别的,盯着他按时吃饭就行了。”

    周庆平是他们班年纪最小的学生,为人低调又会说话,和同学的关系很好,大家都把他当做弟弟对待。

    现在吃了周家的年饭,感觉欠了周家一个大人情,就算周家广不交代,他们也打算开学后,对周庆平更好点。

    “请周家舅舅放心,这点小事我们定会办好,等他下次回来,肯定白白胖胖的!”

    周庆平:“......”

    周家广说了周荣想说的话,她就不再重复,让周庆平的同学有空就来家里玩。

    目送同学离开的背影,周庆平说:“你们别把我当小孩子,我能照顾好自已。”

    周家广来回打量周庆平:“把自已折腾成竹竿,也叫照顾好了自已?”

    周庆平:“......我们学的专业不一样,实验进行中,不能随便退出,不然很多努力都得白费,我虽然偶尔忘记吃饭,但身体很好,没感觉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你们不用担心。”

    周家广:“想让我们不担心,就把瘦下去的肉补回来,你现在这样子,看着就不健康,你妈花了那么多精力培养你,你要是把身体熬垮了,她得多伤心?”

    周庆平:“我明白,以后会按时吃饭的。”

    周荣:“一定要记在心里。”

    周庆平:“好。”

    第356章

    你要我去当兵?

    初三,周庆平返回学校后,再次和他的同学一头栽进了计算室、实验室。

    我国58年虽然就成功研制了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但数量极少,周庆平他们只能用算盘一个个、一组组的进行数据演算。

    因欠了周家人情,周家广又特别交代,那些去周荣家吃过年饭的人,对周庆平格外的关照,到了饭点就催他去吃饭。

    如果他正在忙,无法走开,大家就安排一个人去帮他打饭......

    63年2月中旬,中央在京都召开工作会议,决定在全国城乡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运动的内容,前期在农村中是“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清财物”,后期在城乡中表现为“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和清经济”......

    63年3月29日中央批转文化部党组《关于停演“鬼戏”的请示报告》,要求全国各地,一律停止演出有鬼魂形象的题材。

    周母担心有人“借题发挥”,给他们家扣帽子,逢年过节不再去寺庙求神拜佛......

    陶芬知道马大丫三姐弟有周荣做靠山后,对他们家的事多了几分关注。

    市里要给驻军的一些大龄土兵解决婚姻大事,要求各区推荐些未婚女性去参加相亲会。

    区政府把任务下派给了居委会。

    陶芬觉得马大丫、马二丫很合适,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姐妹俩,询问她们的意见。

    政府近几年都在大力清理城市人口下乡,想在城里长久住下去,除了有稳定的工作,还得有强大的靠山。

    马大丫、马二丫不想一直麻烦周荣,成家,且是和当兵的结婚,对她们来说,无异于找了个大靠山。

    姐妹俩商量一番后,同意了陶芬的提议,说她们愿意去相看。

    参加相亲的土兵,级别最高的是营长,这类高官,身边准会围上两三个姑娘。

    马大丫和马二丫有自知之明,不往“香饽饽”的跟前凑,她们到处晃悠,不动声色的观察所有人,最后筛选出了两个合适人选。

    葛金昌,27岁,排长,父母兄弟早年间死于战乱,吃百家饭长大,成年后入伍当兵。

    魏大志,25岁,排长,父母在前几年的自然灾害中,被大水冲走,家中还有个弟弟,也当兵了,不过在外省。

    马大丫相中了葛金昌,马二丫则看上了魏大志,姐妹俩一起出击,主动上前搭话。

    大家互相了解后,决定组建家庭。

    马大丫、马二丫只有一个要求,希望他们在长安里张罗一间婚房,等结婚后,两人继续去部队保家卫国,她们则在家里等候两人,照顾彼此的小家。

    葛金昌、魏大志觉得姐妹俩的要求不过分,满口答应,说组织在5月1号准备办集体婚礼,他们就在那天结婚。

    姐妹俩同意了。

    葛金昌和魏大志提交结婚报告时,同时向组织申请婚房。

    因两人想把婚房安置在长安里,部队只好和当地居委会协商。

    陶芬觉得葛金昌和魏大志不能经常在家,为了关照马大丫、马二丫,就把两人的婚房安排在了同一栋楼里,姐妹俩平日好有个照顾。

    房子分下来后,马大丫、马二丫特意拎着罐头、水果去感谢陶芬。

    陶芬笑眯眯的说:“你们以后就是军属了,前途不可限量,好好过日子,等你们男人立了大功,我们长安里也有光呢!”

    马大丫:“借您吉言,要是我们的男人真的能立大功,一定来好好感谢您。”

    陶芬:“不愧是周科长看好的人,和她一样会说话,得空了多来串串门。”

    马大丫:“好的。”

    葛金昌和魏大志每月有57元的工资,两人对如何布置婚房,一窍不通,决定各拿100元,交给马大丫、马二丫,让她们自已去买喜欢的东西。

    姐妹俩添置了些家具,买了几套新衣、被褥、锅碗瓢盆等,在婚房里贴了两个喜字,不打算摆宴席。

    参加集体婚礼的前一天,姐妹俩去给罗秋月磕头,感谢她这么多年对自家三姐弟的照顾。

    罗秋月扶起两人,开心的说:“真为你们高兴,找到了自已的伴侣,这里永远是你们的家,常回来坐坐。”

    马大丫:“我们就隔了一条巷子,遛个弯就过来了,婶婶以后可别嫌我们总回家。”

    罗秋月:“不会的,我高兴还来不及呢!你们要是搬出去了,我这房子就冷清下来了,我巴不得你们天天过来串门。”

    马大丫:“二婶婶,我和二丫那就一间房,虎子不方便搬过去,他能不能先住在这里一段时间?等他这学期读完,就去当兵。”

    罗秋月:“你要送他去当兵?”

    虎子:“你要我去当兵?!”

    两人几乎同时发问。

    马大丫:“嗯,政府这几年一直在动员城里人下乡,很多工人也被要求下乡历练,虎子要是运气好,下半年能考个中专,要是考不上,肯定只有下乡的份。

    就算运气好的考上了,三年后毕业,也是进厂当工人,我们在城里没背景,只能任人拿捏,不如去当兵,就不用为工作和下乡的事操心了。”

    虎子:“......荣姨不是帮我们给居委会打招呼了,我们不用下乡了吗?”

    马大丫:“现在的政策还算宽松,荣姨的面子管用,如果政策收紧,她未必能帮上忙,我也不想次次麻烦她。

    人家和我们非亲非故的,总是去麻烦她不好,我们想在城里安定下来,还是得靠自已。”

    虎子:“可是当兵好危险,万一我死在了战场上,或变成残废了怎么办?”

    马大丫:“你要是真的牺牲了,我们就是烈土家属,无上光荣,以后谁见了我们,都会高看几分。

    爹娘爷奶他们要是泉下有知,也会为你感到开心,我们老马家总算出了个英雄!

    要是落下残疾,国家不会不管你,你每个月的抚恤金,足够自已花销了,相当于一辈子被国家养着,没有哪份工作,能有这种待遇。”

    虎子:“!!!......”

    马二丫:“从我们这次被拉去相看的经历可以看出,等土兵到了一定年纪,国家还会给他们发媳妇。

    你要是正儿八经的去上班,开始几年估计只能从学徒工干起,一个月18块的工资,除掉你自已的花销,一年能攒多少钱?

    靠你自已的本事,你到了30岁,可能都娶不上媳妇,说不定要一辈子打光棍。

    你别指望我和大姐能接济你,我们的工资是自已辛苦挣的,又有自已的小家要负担,没办法帮到你。

    你想娶妻生子,过上好日子,得靠你自已!

    去当兵就是你最好的选择,也是捷径,希望你好好把握这次机会。”

    大姐、二姐把话说的这么明白,虎子能拒绝吗?

    只能去战场上搏一把了......

    第357章

    大哥去了京都后变坏了,变得六亲不认了

    集体婚礼办完后,葛金昌、魏大志有三天的婚假。

    两对新婚夫妇度过蜜里调油的时间后,面临着短暂的分别。

    魏大志洞房前就把自已的存折交给了马二丫,让她喜欢什么就自已去买。

    葛金昌是在出发前,抱着马大丫为自已准备的新衣服、新鞋子,心里有愧,才拿出自已的存折,请马大丫代为保管。

    交代马大丫不要乱花钱,多给他写信,家里发生的事,都得告诉他。

    马大丫不知道葛金昌是这种性格,有点后悔结婚前对这人了解的太少了。

    但现在已经领了结婚证,说抱怨的话,只会影响夫妻感情。

    马大丫浅笑道:“你的话,我都记在了心里,你安心回部队,家里我会照顾好。”

    葛金昌:“好,这一带住的人太杂了,很多男人一看就不安好心,你以后除了上班,要少出门,不要和其他男人说话,否则被我知道,有你好看的。”

    马大丫:“......知道了。”

    葛金昌和魏大志归了部队后,只要不出去执行任务,每隔一两个月能休假几天。

    马大丫对她的婚姻没有特别期待,每天都是单位和家里两点一线。

    马二丫觉得魏大志为人不错,是自已想找的伴侣,每周都会给他写一封信,诉说自已的思念,及长安里发生的一些趣事。

    虎子听从两个姐姐的安排,在8月份入伍当兵了,服役地点在北方......

    8月底,周桂生了对双胞胎儿子,母子平安,沈家和周家都高兴不已。

    秦艳华已经55岁了,7月份办了退休,正好在家照顾双胞胎孙子和伺候周桂的月子。

    担心自已一个人忙不过来,秦艳华请了一个保姆帮忙,沈博航工作不忙时,也会搭把手。

    沈家为两个孩子在餐馆办了个热闹的满月酒,沈博航的大哥大嫂要执行任务,赶不回来,往家里发了封祝贺的电报,寄了点钱表达心意。

    沈博宣和丈夫叶凡秋经常变动勘测地点,错过了沈博航发的报喜电报,也没有赶来参加满月酒......

    9月中旬,周庆平回家向周荣辞行,说学校特批他们班的学生提前毕业,全部被安排到京都工作。

    周荣看了眼仍很消瘦的周庆平,叮嘱道:“去了京都,要是方便的话,多给家里写信,一定要按时吃饭,别让我们担心。”

    周庆平:“嗯!我会照顾好自已的,妈也要保重身体,等我们单位放假了,我就回来看你。”

    周荣:“好。”

    周庆平到了京都,繁忙的程度超出了他的想象,不想家里人担心,他给周荣写了一封信,说他在单位一切都很好,但很忙,今后会很少给家里来信,请周荣原谅他。

    落款地址是个代号,像是京都的一个信箱,没有具体单位信息。

    周荣不确定自已的回信周庆平能不能收到,但还是给他回了一封信,说家里的事不用惦记,安心忙工作,把自已照顾好即可。

    这封信寄出后,一直没收到回信,周荣还以为那些信箱只能寄信,不能收信。

    12月底,等周荣下班到家,妮妮举着一封信递给她,不高兴的说:“妈,大哥去了京都后变坏了,变得六亲不认了。”

    周荣一顿,连忙接过妮妮的信。

    信是周庆平寄回来的,让妮妮不要去京都找他,说去了也找不到他,就算找到他,也没有时间接待妮妮他们。

    周荣问:“你什么时候给你大哥写的信?”

    妮妮:“月初的时候,我见你每天晚上拿着大哥寄回来的信封发呆,就偷偷记住了上面的地址,然后给大哥写了一封信,说我们很想他,放寒假了,想去京都看他。

    我以为凭借我们的兄妹情分,他会很高兴,结果他回信不让我们去。

    妈,你说大哥是不是在京都当了大官,嫌弃我们这些穷亲戚?”

    周荣:“不要胡思乱想,你大哥不是那样的人,他应该是真的很忙,你谅解一下他,等他忙完工作,一切就好正常了。”

    妮妮:“什么工作啊,忙的连见亲人一面的时间都没有?”

    周荣:“这些不是你该知道的,就像我的工作内容,也不会透露给别人,你别问,好好复习功课,你9月份跳了一级上初三,很多进度没跟上,不多下点功夫,估计要考倒数。”

    一说起学习,妮妮就蔫了,沮丧的说:“我去复习了。”

    给妮妮寄了这封回信后,周庆平再没给家里寄过一封信。

    周荣后来又给他写了几封信,没收到任何回信,连过年都没有回来......

    谢翠莲和陈茉莉每次生孩子像约好了似的,两人在64年的1月5号和8号,分别生了个孩子。

    谢翠莲生的是女儿,取名周琴;陈茉莉生的是儿子,取名周庆阳。

    因两人生孩子的时间,间隔的太近了,周母没办法两边跑。

    两个儿媳,周母都不想得罪,索性花钱请两个保姆照顾她们的月子,她每周去钢厂和铁厂看一下,给两人送点肉、鸡蛋等。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