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44章

    杨晋林给市政府、省政府写了好几封申诉信,都没有得到回复,冯兴武也不搭理他,连区政府的大门都不让他进。

    丢了工作,日子却不能不过,尤其是家里被神仙光顾后,简直就是家徒四壁,连个睡觉的床板都没有。

    幸好杨开运、方婆子贴身藏了些钱,能应付几天,让大家不至于饿肚子。

    但工作必须尽快落实,否则他们都得活活饿死。

    杨晋林去了很多单位面试,人家一听他是大学生,就问他以往的工作经历,同时去做背调。

    他是被政府开除,还是因为品行不端,没人敢用他。

    杨晋林无奈,不再去好单位面试,专找那些私营企业,并隐瞒自已大学生的身份,只说他读了初中,在老家的私塾教了几年书,想到城里谋求更好的前途。

    折腾一番,最终在一个茶庄谋了份跑腿的差事,只因这家店铺的老板开的工钱,比其他地方高3万元。

    只要不出现克扣的情况,他一个月可以拿到25万。

    杨晋林从没想过,他那么骄傲的一个人,会为五斗米折腰,可又不得不屈服于现实......

    杨晋森、金梅被“神仙”惊吓后,怕遭报应,也出去找了份工作,两人没学历,又没一技之长,只能在码头做苦力。

    杨晋林不想养闲人,帮杨耀睇在一家饭馆找了个洗碗工的工作,还去火柴厂接了些散活回来,让杨开运、方婆子、大妮、二妮天天在家糊纸盒,赚家用。

    搞定了自已和家人的工作,杨晋林就开始张罗他和冯巧兰的婚事了。

    目前的生活一团糟,如果可以,他是不想结婚的。

    但冯巧兰,他不娶也得娶,尤其是对方现在怀孕了,他要是敢像抛弃周荣一样甩了冯巧兰,冯兴武定会让他和家人在江城混不下去。

    杨晋林也坚信,冯家就算嘴上说要和冯巧兰断绝关系,却不会不管这个女儿。

    只要他是冯家女婿,总有东山再起的一天......

    第107章

    你怎么找了个比周荣还不如的女人?

    杨晋林不在政府部门上班后,要领结婚证就简单多了。

    两人的婚礼是在冯巧兰家办的,这是杨晋林提议的,说是方便同事团聚。

    结婚当天,冯巧兰的同事送了些茶杯、热水壶、脸盆之类的作为贺礼。

    有些人看在冯兴武的面子上,送了一床被面或床单这类高级礼物。

    现在提倡廉洁作风,反对贪污浪费,大家送了礼物后就离开了,没有在冯巧兰家吃饭,只尝了点瓜子花生糖果等,说是沾沾喜气。

    冯兴武没有出现。

    冯巧兰的弟弟冯庆阳在部队,赶不回来。

    妹妹冯巧云去外地开会了,也不能到场,只李桂芝一人作为代表来了。

    女儿不听劝,李桂芝心里窝着气,本不想来的,又怕娘家人一个不到场,杨家的人轻视她女儿......

    杨开运、方婆子、杨晋森他们今天都到来参加婚礼了。

    这是他们第一次见冯巧兰。

    杨晋林以前只告诉家里人,冯巧兰是区长的女儿,没说她的容貌长相;没说她结过婚,死了男人,还带着两个十几岁的孩子;更没说她比自已大三岁。

    杨家人一直以为冯巧兰是个如花似玉的小姑娘。

    见到本人后,杨开运、方婆子一度以为儿子找了个假媳妇来糊弄他们。

    直到杨晋林亲自引荐冯巧兰和王铁生、王新萍兄妹俩,老两口才在惊悚中接受了现实。

    为了搞清楚冯巧兰的真实底细,方婆子拉着她嘘寒问暖一番后,就打听她的过往。

    冯巧兰是个直肠子,对于方婆子的所有提问,她都如实回答。

    一个克夫又带着两个孩子的女人,方婆子是一万个瞧不上的,可儿子已经和人家领了结婚证,对方又是区长的女儿,她只能隐忍不发。

    杨开运非常介意冯巧兰带着两个孩子,他又不是没孙子,干嘛替别人家养孩子?

    何况他们家现在穷的叮当响,再多养两个孩子,得多大的负担啊?

    等杨晋林外出送客时,老两口拦住他。

    方婆子不高兴的说:“你怎么找了个比周荣还不如的女人?”

    杨开运:“巧兰的那两个孩子,都十几岁了,养不熟的,你可别做那种睁着眼睛吃老鼠药,明吃亏的傻事!

    再说以我们家现在的情况,哪能多养两个孩子?

    你看能不能和冯家商量一下,把那两孩子送到外家养。”

    杨晋林太了解他爹娘的德性了,所以才一直瞒着冯巧兰的真实情况,就怕他们从中捣乱。

    本想安抚几句,让他们以大局为重,余光扫到李桂芝的身影,忙换了一套说辞。

    “我和巧兰已经领了结婚证,就是夫妻了,她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我会待铁生和新萍为亲生孩子,刚才那种话,你们切不可再说!

    我的岳父是老革命家,为人正直,岳母勤劳善良,希望你们向他们学习,做一个心胸开阔,任劳任怨的人。”

    方婆子听的莫名其妙,想和杨晋林辩解一下,杨开运也看到了李桂芝,虽不认识她,可此人一只胳膊下夹了床喜被,应该是来送礼的,忙拉了下方婆子,示意其闭嘴。

    杨晋林热情的和李桂芝打招呼:“妈,你来了,快到家里坐!”

    杨开运一脸笑意的说:“亲家来了。”

    李桂芝淡淡的应了一声:“嗯。”

    方婆子见李桂芝态度冷淡,像是瞧不起他们家,心里非常不爽,冷哼了一声,将脑袋瞥向一侧。

    李桂芝扫了方婆子一眼,什么都没说,径直去找冯巧兰。

    李桂芝除了给冯巧兰送两床喜被作为贺礼,还给了她一个大红包,里面有66万,将人拉到卧房里,悄声叮嘱她不要随意补贴杨家人。

    冯巧兰略带娇羞的说:“妈,我公婆哥嫂他们可好了,没有嫌弃我,还对我说了好多关心的话,以他们的人品,不会占我便宜的。

    退一步说,孝敬公婆是儿媳的责任,他们的生活如果遇到困难,我哪能看着不管?那样不是枉费了你和爸对我的教导吗?”

    李桂芝被气得心肝脾肺脏哪哪都疼,捂着心口说:“我和你爸教了你那么多东西,还劝你不要嫁给杨晋林,你么样一个都没记住?

    偏偏记住了孝敬公婆?

    那家人看着就不好相处,你留点心眼吧!”

    冯巧兰不以为意的说:“不会的,妈,你别把他们想的那么坏,他们真的是好人,大嫂还带着两个女儿帮我做家务呢!

    你中午在我这吃饭吧,新萍和大嫂在炒菜,快好了。”

    李桂芝:“不了!都被你气饱了,哪里吃得下?!我回去了,你好自为之!”

    冯巧兰不理解她妈为什么这么生气,连她的喜宴都不吃。

    李桂芝气呼呼的离开,杨晋林看见了,过来安慰情绪低落的冯巧兰。

    “你别和妈置气,她的想法和我们不一样,等我们把日子过的红红火火,她和爸就会相信我们的选择没有错,也会重新接纳我们。”

    冯巧兰听罢,失落一扫而光:“你说的没错,我们的爱情坚不可摧,可以克服一切困难,我们会向所有人证明,我们是最幸福的一对!”

    吃完喜宴,杨晋林就催促他爹娘哥嫂回家,不让他们和冯巧兰久待。

    免得三天蜜月期还没过,自家人的老底就漏了个精光。

    他则以机关大院离自已上班的地方较近为由,住在了冯巧兰家。

    方婆子本打算在冯巧兰这住几天,端一下婆婆的架子,为新儿媳立立规矩,如今还没张口,就被儿子赶走,心里那个气哦。

    要不是杨开运拉着她,都要和杨晋林吵一架。

    路上,方婆子越想越不得劲,不停的嘀咕:“这叫什么事嘛,儿子结婚,只吃了顿饭就把我们赶走了。

    那个冯巧兰也不知道挽留一下,晋林说什么她就应和什么,一点都不孝顺。

    长的不如周荣,一把年纪的,还带着两个孩子,晋林也真是的,天下女人那么多,咋不找个好点的呢?起码要比周荣强啊!

    这以后要是遇到老周家的人,都没脸告诉他们晋林结婚了。”

    杨开运:“你少说两句行不行?晋林已经和人家领了结婚证,你还想他们去离了不成?

    晋林丢了政府的工作,区长女婿的名头绝不能再丢了,你把嘴巴管牢点,别在冯巧兰面前乱说话,更不要把她和周荣做对比。

    冯巧兰再怎么差劲,人家好歹有个当区长的爹,就凭这一点,老周家拍马都赶不上!”

    被杨开运数落一番,方婆子就老实了,不再说冯巧兰的不是,闷闷的往家走,继续糊火柴盒......

    第108章

    女人到了年龄,一定要结婚生子吗?

    自搬到江城,周荣每隔半个月就往家里寄一封信,汇报自已、周彩、周家广他们的生活,一般报喜不报忧,好让周父周母安心。

    周父要下地干活,或上山打猎,鲜少得空。

    周母之前绣活做多了,伤了眼睛,视力不好,看信回信的任务就交给了周桂。

    周桂在信中除了告诉周荣家里人的生活状况,也会说自已近几个月的相亲经历。

    条件好的人家,周父周母不敢找,怕周桂嫁过去被欺负,他们没有办法上门讨说法。

    条件差的也不考虑,担心出现第二个杨晋林及杨开运那样的吸血虫似的亲家。

    有三家的情况和周家旗鼓相当,但周桂一个都看不上。

    她和那三家的相亲对象都见过面,大家话不投机,对方不是要求她婚后必须生几个儿子,就是要听公婆的话,不能忤逆长辈。

    或是问她能有多少嫁妆,要是少了,会让自已在村里没有面子。

    可周桂问对方能出多少彩礼时,那人又说自家兄弟姐妹众多,条件有限,给不了彩礼,还说组织提倡婚姻自由,恋爱自由,禁止以结婚为借口的卖女儿。

    要不是教养在那,周桂都想扇那人几巴掌。

    周桂在信里,把这些全告诉了周荣。

    她问周荣,女人到了年龄,一定要结婚生子吗?

    她觉得这个社会对女人好不公平,嘴上喊着男女平等,女人也顶半边天,可她只在干活时发现这一点得到体现,男人和女人被要求干同样的体力活。

    其他时候,都是“男尊女卑”。

    乡里目前在大力推广农业生产合作社,都是下田插秧,男人记10个工分,女人却是8工分或是6工分。

    女人干了一天活,回家还要做饭做家务,男人坐在门口休息,等饭熟就可以了。

    这种情况虽没有发生在周家,但周桂担心她嫁人后,到了婆家就是这种待遇,偏偏大家都是这样过日子,她连说理的地方都没有。

    周桂说她很迷茫,她想换一种活法,问周荣有没有好的建议。

    这封信是周荣五月中旬收到的,她看完后没有急着给周桂回信。

    前几日报纸上刊登了一个重大消息,江城要建一个大型钢厂,面向全市大量招工,30万元一个月,包吃住,建厂期间表现突出者,等钢厂建成后,可以当正式工人。

    周家人待自已一片赤诚,周荣希望所有亲人都有一个好结局。

    农村的条件始终不如城里,周荣也想规避原书中的一些悲剧情节,把周父他们全弄到城里来生活。

    第二日上班后,周荣向许曼请了半天假,去钢厂的招工处,了解招工事宜。

    乌压压的一片人,挤都挤不进去,周荣怀疑江城那些没有正式工作的人,都来应征了。

    报纸上说只要吃苦耐劳,就能填表应征。

    可报名的人那么多,哪能个个都选上?

    估计还是要靠偏门。

    周荣找人打听负责人的办公室,得知对方是男性,找到人后,套了一番近乎,塞了两瓶江城特有的汾酒和一包烟,弄到了三个名额。

    凭借批条,星期天报到,下周一正式上工。

    周荣现在不缺钱,不算离婚补偿的那4个亿,杨晋林私藏在棺材里的现金,有3亿多,加上自已的工资和外水,她妥妥的“亿万富豪”。

    虽说这些钱是通货膨胀下的金额,等明年新币出来,会大幅缩水,但和普通人相比,她确实不用为钱发愁。

    一套币只有全套币种和牧马券才值钱,且囤的太多,反而会贬值。

    她通过银行赵经理和许曼的交换,还有自已日常买东西时换到的零钱,已经存了22套全币种和35张牧马券了。

    若有幸活到千禧年后,足够她晚年衣食无忧了。

    剩下的钱,周荣留了一部分作为日常开支和兑换明年出来的新币,其余的全部拿去囤物资。

    烟酒粮油等,现实中买的比空间里复制的价格要实惠很多,趁着政府还没有凭票定量购买前,周荣都是大量囤货,需要送礼时,也能随时拿出来。

    提前买的汾酒和“新华”香烟,今天就派上了用场......

    离开招工处时,周荣遇到了杨晋森和金梅。

    周荣本不想和他们说话,金梅却主动打招呼:“周荣,你也来这里找工作?”

    周荣:“是啊,在城里养三个孩子,开销很大,听说这里工资高,我来看看。”

    金梅:“你表格拿到了吗?要不要我帮你进去抢一份?”

    周荣:“不用,我已经交了表格了,没事的话我先回去了。”

    金梅拉住想离开的周荣,小声说:“晋林结婚了,5月6号办的婚礼,你知道吗?”

    周荣:“不知道,他没通知我。”

    金梅:“......我没其他意思,就想和你唠唠这个事。

    晋林的媳妇竟然比他大三岁,还带着两个十几岁的孩子。

    晋林也真是的,都不提前告知一下,我们去了巧兰家里,才知道她这些情况,你是不晓得,爹娘刚得知这些,脸都青了!”

    瞧着金梅那一脸八卦样,周荣好笑道:“杨晋林心心念念的城里媳妇,终于娶到手了,你替我祝贺他。”

    金梅诧异周荣竟然没有生气,转念一想,两人离婚前在家里大打出手,估计没感情了,就不在意了。

    “晋林那个副主任的工作丢了,目前在一家茶庄上班,待遇不能和之前的比,还要经常和东家一起下乡收茶叶,二牛他们的养育,以后只能辛苦你了。”

    周荣:“我的孩子,我自然会照顾好,你们别来找我麻烦就行。”

    “不会的,我们已经改好了,我告诉你哦,我们遇到神仙了,向他发了誓,不做缺德事了。”

    接着,金梅把自家被神仙光顾的事,绘声绘色的告诉周荣,说他们不敢做坏事了,不然神仙会找他们算账的。

    周荣听了,心中暗笑,一个人能不能改好,不是光靠誓言的,来日方长,且看结果。

    就怕有些人本性难移。

    两人闲聊了几句,才分开。

    杨晋林又给方婆子他们接了个服装厂钉扣子的散活,金梅见到他后,把自已在钢厂招工处遇到周荣的事说了。

    得知周荣过的也不好,杨晋林有一丝窃喜。

    那些瞧不起他,害过他的人,都不配有好日子过,待他有朝一日东山再起,定会找那些人一一算账......

    第109章

    工作

    钢厂的三个指标,周荣打算安排周家华和两个堂兄弟去上班,周桂,她想为其找个环境好点的工作。

    没有谁比许曼更了解江城的商圈。

    周荣向许曼打听,有没有熟人的店里或工厂要招女工,她想给自家妹妹找个工作。

    许曼问:“是帮你照顾孩子的那个小妹找工作吗?”

    周荣:“不是,我那小妹才15岁,哪能让她出来上班啊,我还有个妹妹,在老家,18岁,和我一样读过三年私塾,两年高小,人长的漂亮,脑子也活泛。

    我娘最近在帮她相看人家,没有遇到合适的,她也不想早早嫁人,想出来闯一闯,见识一下新社会新天地,所以才向你打听,有没有地方招工。”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