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5章 收获

    窝棚后面,是一大片芦苇塘,面积至少有三四十亩。

    里面有一处大草甸子,中间还有差不多五六亩地的水泡子。

    在那里,生活着一大群大雁,和十几只浑身雪白,唯有脚蹼和嘴是黑色的大鹅。

    每年三月中旬左右,这些大鸟准时到来,秋分前后两天,便会成群结队迁徙离去。

    每年四五月份,这些大宝贝能给王亚东提供上百只鸟蛋,迁徙之前,也会留下几只给自己尝鲜。

    那时候的大雁最为肥妹,炖一大锅,上边再铺上一层画卷,或者贴一圈大饼子,那味道简直了。

    倒是那些白毛黑嘴的大鹅,口感就,咳咳......

    关键是,这里的资源,目前只能自己独享。

    芦苇塘外围三四十米全都是稀泥沼泽,王亚东从小扎在河边,试探了好久才找到一条相对安全的通道。

    他带家里小笨狗花卷来过一回,那狗东西一晚上就陷里面三次,要不是发现及时,早他娘的投胎了。

    狗都进不去,不熟悉详细地貌的外人更白扯。

    况且,里面的大雁可是十分警觉,就算进去,也不是谁都能抓得到的。

    不过,今晚他没准备对大鸟下手,这时候,鸟蛋已经过季,吃肉还要等一段时间。

    钻进窝棚,换了两根艾蒿绳,躺在床上,不一会儿便进入梦乡。

    天刚蒙蒙亮,芦苇塘里,大鸟们又开始练嗓子,叫声此起彼伏。

    点上一支烟,王亚东来到河边解决宿便,上一世养成的臭毛病,早晨上拉屎,必须要点上一支烟,不然拉不出来。

    捡块儿光滑的卵石擦干净,沿着河边慢跑了一会儿,简单做了个热身,回到窝棚背上鱼篓,把装着旋网的尿素袋子拎了出来。

    王亚东助攻的鱼种是鲶鱼,甲鱼,船钉子以及马口鱼。

    鲶鱼和甲鱼要用懒钩钓,但收获多少就全凭运气了。

    船钉子和马口鱼是最容易收获的,这两种鱼喜欢逆流而上,河中间有一条多年淤积的浅滩,是捕捞的绝佳地点。

    先不着急溜懒钩,王亚东脱掉背心,来到两河交汇处。

    把尿素袋子举过头顶,顺着水流踩水过河。

    离岸三四米,看似水位刚到他胸口,实际上他的双脚已经悬空。

    王亚东天生水感,在附近几个村子,他的水性说是第二,就没人敢承认第一。

    这些年,他从河里捞上来的人,活的死的都算上,少说也有十二三个,正因为如此,即便名声不咋地,但他在庄头营村的人缘,还是蛮不错的。

    顺流而下三十多米,双脚顺利踩在浅滩上,这条路线他“走”过上百次,简直不要太熟悉。

    登上中间显露的沙滩,把渔网倒出来,尿素袋子用一块儿大石头压住。

    网钢绳打一个活套,套在手腕上,先把渔网沾水打湿展开,五十公分左右,折三把攥在左手,网底靠近身体一头撩起,担在左手腕上,右手抓住礁子(铅坠)向中间赶。

    右手是他的惯用手,因此,右边抓的部分要稍多一些,剩下部分用左手抓住。

    侧转身体,看准下网目标,双腿微屈。

    腰部发力的惯性带动双手同步荡起,抛出的时候不能一下子松开,抓礁子的右手要根据抛出的力道惯性往外放网,这样,旋网才能完全展开。

    知识点,必须要用腰力,光靠双手蛮力抛网,十几网手臂就酸疼的受不了了。

    力道控制好,可以按照心意抛出想要的面积和形状,比如椭圆形,三角形,逼......

    “唰~”

    一仗三尺的满圆,贴着水面展开。

    八斤半重的礁子,带着渔网快速坠入水中,将范围之内的鱼儿,尽数罩住。

    说实话,一仗三的网属实小了点,但是没办法,这个年代织网用的是尼龙线,外面刷一层清漆或是桐油,加上是顶指眼儿的网,再大一些,两只手都抓不过来。

    到了后世,用大力马线织网,起步都要一仗五,甚至一丈八,别看网大了,却是更加省力。

    王亚东下网这一片,水深也就半米左右,渔网刚到底,就能看到鱼儿顶着网线四处乱窜。

    渔网一点点收回来,把手伸到河里,掐住底部网线把整个网捞出并翻过来,网兜就暴露在王亚东的眼前。

    这一网收获还算可以,两条二两左右的鲫鱼,四条马口鱼,还有十几条船钉子,但是,能达到铁路饭店要求的,就只有七八条鱼。

    饭店收鱼要求比较严苛,鲫鱼要半斤以上的,而且一条两条还不要,咋地也得够整一盘的。

    船钉子刺少鲜嫩适合干炸,要求十五公分起步。

    马口鱼口感绵密,酱焖或是红烧最为入味儿,最低要求二十公分。

    虽然事儿逼,但给的价高,算起来还是比较合适的。

    鱼儿装进鱼篓,把网兜里面的石子水草倒干净,挪出三四米的距离,继续下一网。

    一网接着一网,不提收获,王亚东玩儿的不亦乐乎。

    他喜欢打鱼,打鱼使他快乐。

    不到两个小时,鱼篓装了大半,差不多有六七斤左右,王亚东还没尽兴,但必须回去了,岸上还有懒钩要收呢。

    把鱼收起来,必须马上送去饭店,天气太热,时间久了就不新鲜了。

    回到岸上,把渔网挂在窝棚上晾晒,用尿素袋子打半袋子河水,再把鱼篓放进去。

    其实,鱼篓里还活着的,就只有鲫鱼,放在水里不是为了养活,而是水温比较低,不容易腐坏也能隔绝讨厌的苍蝇。

    点上一支烟,打了半桶水,从下往上开始收懒钩。

    收懒钩不如钓鱼手感好,但那种开盲盒的感觉,其实还蛮不错的。

    不用故意刺鱼,懒钩能钓到的,必然是吃了死钩。

    拔出第一块儿木板,一抬手,王亚东就感觉到有鱼上钩,但应该不大。

    鱼线全部收回,果然是一条三两左右的鲫鱼,活力不错,还在挣扎。

    第二把空钩。

    第三把上了一条七八两左右的鲶鱼,饭店收鲶鱼的门槛是六两起步,这条完全达标。

    一把接着一把,王亚东轻车熟路,快而不乱的收起。

    全部收回,能卖钱的就只有六条鲶鱼,剩下全都是不达标的鲫鱼,鲤鱼拐子或是白鲢鱼。

    价值最高的甲鱼没钓到,王亚东略显遗憾,但也在意料之中。

    因为,鱼饵不太对路。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