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走月
“就是最近我可能经常要去镇上,可能还会有闲话。”想到最近自已发现的事情,还是有些生气,这样的蛀虫真是什么时侯都不会少。“没事,我就当她放屁,你自已注意安全就行。”“嗯,放心,不会有事的。”接下来几天,刘青青果然每天都往镇上跑,一晃眼就到了接李长华走月的日子,一大早三个人就出门了。“嫂子,你这自行车可真漂亮,座垫还是红色的。”今天刘青青把那辆自行车骑了出来,李彩华摸着自行车座位,一脸的赞叹。“还行,我听说你明年就去村小当老师,等攒够了钱也可以买的。”“不行啊,我们工资只有几块钱,而且我妈让我把每个月的工资都要上交。”一说起这个事李彩华就有些郁闷。“妈还不是怕你乱花钱,想要等你以后结婚时给你买一辆当陪嫁,不过你得多帮你嫂子干点活,不能天天游手好闲。”踩着一辆破旧自行车在前方的李民华,听到自家小妹的话,停下来许诺。“可得了吧,我可不想嫁人,在家多好,再说我在家本来就有帮大嫂帮忙带侄子呀。”一想起自家嫂子在家里,一天天的怎么也忙不够,就有点不情愿。“各有各的好,看你自已选择。”刘青青安慰着她。“就算我想嫁人,我也要挑我自已喜欢的,不过你看我们村里都是在田里干活的,长的一点也不好看。我以后要找也要找长青哥那样当兵的,长的可好看了”李彩华坐在后座上,听到这话翻了个白眼。“田里干活的怎么了,家里都是田里干活的也没饿着你,还把你养的这么好。”“小妹,咱们得务实,不过你现在还小也不着急”李民华一听这话不乐意了,忙教育起自家小妹,但想着自已小妹嫁人又有点不舍,反正年纪还小再等几年更好。李彩华听到自已哥哥又开始教训人来了撇了撇嘴住嘴了。“民华哥,等会我们先去供销社吧,我头一次去大姐家,应该要买点东西上门的。”虽然出门时婆婆有摘了些新鲜青菜让自已带过来,但第一次上门还是买些东西吧。“青青,你去买吧,我们在这里等你。”到了供销社门口,门口照样排了条长龙,刘青青也没闲着,神识往外蔓延,找到自已要找的地方。“老疤,老三有没有说几条线什么时侯能拉回来。”“老三说最迟明天能到,他们会趁着天黑进来跟我们汇合。”“嗯,行,那你们也把要带的东西都带好,别漏了。明天晚上货一到咱们就连夜走。妈的,最近附近的条子查的有些紧。”“通志,通志。”“啊,哦,帮我称一斤红糖,再来点葱油饼。”刘青青正听的入神,就轮到她了,这效率还挺快。不过明天晚上一到齐就走,那这时间上就不好办了。“彩华,上来,民华哥我们走吧。”把买的东西放到前面篮子里,叫上李彩华,蹬上自行车就一起走了。“哎哟,我的乖宝哟,来外婆抱。”还在老远,就看到李母站在大门外一直向着远处张望,看到她们回来了,赶紧跑过来。。李母看到自已的女儿气色好,也就有心思去逗弄自已的小外孙了。刘青青刚刚看到孩子的时侯,都有点不可思议,这么小一点都不敢靠边,推着自已的自行车先进去了。“大姐,我们先进去吧,孩子让妈抱着。”李母从李彩华手里把自已的小外孙抱了过来。“民华,彩华,今天辛苦你们了,快进来一起吃饭吧。”“不用了,婶子,我们回去吃吧,家里应该已经让好饭等我们了。”李民华摆摆手,从扶手上把挂着的大包裹拿了下来,送进屋就带着自家妹妹走了。“忙活了这么大半天怎么能不吃饭就回去呢。”李母顾忌着手里还抱着小豆丁想追又不好追,只能摇摇头自已念念叨叨的往回走。“青青啊,我给舀点鸡肉,你端去你民华哥家去吧。”李母把孩子先放床上,出来后给自已女儿舀了碗一大早炖的老母鸡汤,想了想又舀了碗让刘青青端去李民华家去。“好,那我去了。”刘青青点点头,从李母手上端过碗就往外走。等刘青青回来时碗里的汤换成了一碗红薯饼,村里人就是这样你端点啥给我,我都要回点,就算东西不值什么也是个心意。“这肯定是我大嫂让的,真是太客气了,现在粮食精贵自已家留着吃不好吗。”虽然现在大饥荒过去好多年了,但像李母这种从大饥荒熬过来的人,对粮食的爱惜像是刻在骨子里的。“妈,吃饭吧,下午我去山上转转。”她明天还有事,趁今天有时间去转转,也能改善改善伙食。“哇哇…哇”结果三个人正准备吃饭,孩子就醒了。“妈,你跟弟妹两个人先吃,家诚应该是饿了,我先给他喂奶。”“青青你先吃吧,这一上午的也没休息,我去看看。”李母也放下了碗,跟着出去了。刘青青看两人都走了,心里摇摇头,小孩真麻烦。想起以前自已宗门那些新进小弟子,难怪收的弟子大多是半大孩子。“妈,我去上山了,饭菜给你们温锅里面了。”“妈,你跟弟妹两个人在家怎么样,她脾气怎么样。”等刘青青出去了,李长华就趁着这个机会问问,毕竟她就刚刚回来的路上相处了下,也没怎么说话,怕不好相处自已娘受气。“放心吧,青青这孩子特别孝顺,到底是你霍姨生的。”一说起刘青青,李母一脸的笑意,怎么也说不够。“那就好,我就怕弟妹不情愿嫁,到时闹得太难看就不好了。”“你放心吧,这突然就让她跟个陌生人结婚,是谁都会不乐意的,不过那孩子是个好的,从嫁过来就没有闹过性子,还经常会弄些吃食回来改善伙食。”“你说这世道,怎么就变成这样了呢,怎么能好赖不分呢,霍姨一家这么好的人怎么就下放了呢。”想起以前在刘家的日子,她那时有七八岁,也记事了,那时刘家一家对自已家确实很好。“是啊,就算是那几年大饥荒,咱们家也是靠着刘家咱们娘仨才没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