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笑小说网/知青回顾/ 热门推荐 第31章
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热门推荐 第31章

    他们一般也不会刁难。

    当时的政策是父母45岁以上就可办理病休,可以让当知青的子女回到城里顶替自己参加工作,无论父母是干部、教师、医生、国营工厂还是街道工业,都可以让子女回城来顶替,是干部的进机关,是教师的进学校,是医生的进医院,是工人的当工人),后来三三两两(所谓表现好,根正苗红)的知青被招去参军或者招收到中专、大学里面。

    之后我茫然起来,傻眼了,一个资本家的后代还有希望回城吗?

    八年的知青生涯,的的确确刻骨铭心。

    到了1979年,知青大返城政策的落实,我也回到了城市,虽然摘掉了知青帽子,可又有了另一个身份叫做大集体工人。

    应该是专为回城知青和城镇待业青年设置的一个阶层,其社会地位、工作内容,薪资待遇等比国营单位的正式职工低。

    要文化,没文化,要文凭,没文凭,更没有后台和靠山,每月20几元钱的工资,生活的窘迫激发我必须要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于是一方面努力工作,一方面刻苦学习,通过自学获得“汉语言文学”成人高考大专文凭,于是,有了一份理想的工作。

    知青时期,知青们的命运是大致相同的,当时在知青中就有一种说法,“天下知青是一家”,意思是说只要你是知青,不管认不认识,也不管你来自何方,都是一家人。

    可是回城后的“后知青时代”,这一家人就分家了,各自为阵,各奔前程。

    知青时期的知青视其时间的长短、地域差别、自身能力以及家庭背景等等因素,其命运也是不尽相同的,有的知青顶替父母回城,有的知青因参军、推荐上学等等,没当几年知青也离开了农村。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些知青是很幸运的,还不能被称作真正意义上的知青,因为这部分幸运的知青回城后,其工作环境和生活质量相对来说比后期回城的知青要好一些,要我说的话,具有五年以上知青经历的知青那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知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