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故事大纲中国首部破解千古军事奇谋——唐代李世民23岁虎牢关之战斩首突袭,3500军马消灭对手13万大军真实战例。
唐太宗李世民以其空前的治国才能开创了大唐盛世,然其军事雄才却因政治才能的光芒耀眼被掩盖了(中华影视剧中,李世民通常被编剧们刻画为政治超强、武功平平的人物)。实际上,未打下江山之前,李世民的军事谋略、拔萃武功更是惊世骇俗,实乃一位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的盖世英雄!
公元621年7月,秦王李世民率军5万攻打洛阳王世充,相持8个月,唐军已伤亡近半。正值此时,兵强马壮的夏王窦建德率13万大军来救王世充。兵不过3万的唐军后要抵挡数倍于自己的强敌窦建德,前又要迎战兵力相当,依托高城壁垒顽抗到底的枭雄王世充,腹背受敌,群臣皆惊,力谏退军。李世民力排众议,以其超人的勇气、胆识、谋略,仅用3500骑精锐玄甲军一天一夜长途迂回奔袭300里,抢占战略要塞虎牢关,制造了许多假想迷惑窦建德,使其月余不敢强攻。其间,王世充见李世民只用3500军马去阻挡锋锐正盛的窦建德10多万大军,断定李世民必死,随后派出艳美王妃假扮民女出城为母奔丧,勾引留守继续围困洛阳的李世民弟李元吉,越过唐军包围去向窦建德通风报信,告知李世民在虎牢关只有3500军马,希望窦建德一鼓作气冲破李世民的阻挡。反被李世民将计就计,致使生性多疑的窦建德真假难辨,最后被李世民利用牧马计与斩首突袭行动双管齐下,打得一败涂地——13万大军被俘5万,伤亡近万,其余鸟兽散,并生擒窦建德;随后挥师迫降了王世充。此战奠定了大唐江山坚实的基业,在中华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时年李世民仅23岁!
中华典籍中,描写隋唐风云的武侠较多。奇怪的是,恰恰在决定大唐命运的虎牢关之战着墨不多。由于此战在中华乃至世界战史上都十分离奇,披上一层神秘色彩,故成千古之谜。无论史家还是隋唐都轻描淡写,连最受尊崇的大史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有关虎牢关之战的描述也很简略。至今没有一本书把笔墨聚焦在虎牢关之战进行深入剖析,让世人真正解读这场世界军事史上绝无仅有的离奇战争的实况。作者也正是读了《资治通鉴》等书后,被李世民的雄才大略折服,由此而产生了强烈的使命感。本人觉得,置身于动而不静的世界,自己虽然是一介草民,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维护大中华的安宁却责无旁贷。如写不好此书,不能从此书中,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许多相似性予以挑明,昭示战争法则,启迪华夏子孙增强自信,借鉴先贤的智慧,面对战争风云依然不时遮蔽天空的现实世界如何从容应对,辩假识真,扬长避短,运用大智慧全方位思考,通过各种途径巧妙地消化涌动的战争暗流,作为炎黄子孙,实乃愧对祖先。因此,两次专门到古战场虎牢关考察,发现司马光的描述有诸多谬误。尤其是决定这场战争胜败的关键点牧马计,双方隐藏的真实战略意图交代不清,从而在双方通过有预谋的牧马计酝酿战机,暗中较量,使战局相互转化,最终决定胜败的关键环节上,令读者恰似雾里看花一般。从而不足以说服人:何以一代英豪窦建德在一个正确的时间,一个正确的地点,采用正确的战略进行了一场十分有希望取胜的战争,且各方面都占尽优势的10多万大军,竟被李世民的3500军马消灭了,窦建德竟被李世民活捉了所以,众多历史和军事爱好者看了司马光的描述后气得捶胸顿足,叹息之余又大骂窦建德是傻B—窦建德毕竟是个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深得民众拥护的义军领袖阿!
本剧力求根据虎牢关特定环境,从地形、兵力对比、军种、战场部署、装备水平、后勤保障、战斗力、战术风格,统帅人格魅力、战略意图、谋略水平、乃至当时全中华群雄之间的实力均衡势态等方面去分析,去伪存真。对于这场中华乃至世界历史上最离奇的战役——由此决定了中华最辉煌的大唐盛世在历史时空中得以产生——作出合理解释,还其历史真相。
该剧特别注重通过整个战略的终结,表达中华军事谋略至高理念——泱泱中华,老祖宗经数千年征战,为子孙留下了一条立于不败之地的战争核心要诀:以兵士血肉之躯相搏消灭对手的军事实力,不算顶级军事家。真正的军事谋略大智慧者则善于消灭对手把自己置于死地的战争意念;善于捕捉战机不算最优秀的军事家,善于主动酝酿战机,才是至善者!
在处理间谍王妃通风报信事件上,李世民兄弟配合默契,明知用美色勾引人的间谍王妃要过虎牢关报信,不但不将其关押、处斩,反而顺其自然,让其出关,众将皆惊,情节之惨烈出人意料,表现出李世民超出常人的军士谋略和人格魅力。而生性多疑的窦建德面对前来报信的王妃,跳不出常规的思维定势,认定王妃是李世民派来诱他上当的奸细,竟在虎牢关前当众斩首。李世民单枪匹马来救自己的敌人间谍王妃,冲到窦建德行刑处时王妃已人头落地。王妃临死之际,望着飞奔而来救她的仇敌小秦王,眼泪纵横仰天长叹:王世充啊,亏你一代英雄,作此下流之举,竟将洛阳城的安危,系身于我一弱女子。我冒死前来报信,窦建德不容我,却是你的仇敌李世民不顾个人安危舍命来救!如此仁义之君,怎不受万民景仰。我中华万里江山,非李世民莫属了!既如此,我巍巍中华,有如此贤明仁德的君王,大唐盛世焉能不呼之欲出!
李世民能用3500军马打败窦建德10多万大军,用现代战争行话说,实为精心酝酿战机,巧妙伪装,诡诈欺蒙,奇门遁甲,实施了斩首计划功成名就。因此,如被有关人士看透,还可作为军事谋略范例参考。如能搬上银幕,则可让世人通过这场以弱胜强、真实又离奇的战争,进一步感悟中华军事谋略的精髓,从中受到很多有益启示。无论是思想内涵、情怀之绚烂、场面之惨烈、情节之惊心动魄、给观众内心产生的震撼效果等等,都将是继中华大片《英雄》之后,第一部反映真实历史,气壮河山、惊天动地的《盖世英雄》武功片。
作者著此书、改编此剧另一目的,是力图通过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君王李世民在虎牢关之战中表现出的人格魅力,与后来的大唐盛世必然的因果关系,激发大中华子孙——政治家、军事家、各界志士仁人、广大民众皆去思索:何以中华民族能够在一千多年前酝酿出一位侠肝义胆的大德李世民及一帮贤臣猛士,用自己的绚烂情怀,造就了一个歌舞升平、万古流芳的大唐盛世;一千多年后的今天,炎黄子孙各界精英、乃至普通百姓为何不见贤思齐,抛弃旧怨,摒弃战争,用理性的熏香祛练神明,将历史沉积在胸中的污秽荡涤殆尽,走出历史的不幸令华夏子孙们误入的迷雾森林,民族和解,兄弟姐妹一般携手欢颜。正所谓:黎明将近,曙光乍现,重现我大中华威风强大的天骄风范!
主要人物点评——李世民:
人类战争史上,
二十几岁年龄段,有如此高超驾驭战争谋略水准,唯有一人能望其项背,那就是欧洲津津乐道称为西方战神,横扫欧亚大陆的亚历山大帝(可从美国好莱坞大片《亚历山大帝》略见一斑),其扬名世界、24岁的波斯一战,5万军队战胜大流士12万大军。1:2.5的比例。虎牢关之战23岁的李世民3500消灭13万,1:37的比例。亚历山大帝战胜大流士中体现出的勇气,可以和李世民虎牢关之战中表现出的勇气媲美;但在长时间酝酿战机、谋略斗智、敌我悬殊方面,与虎牢关之战相比,亚历山大帝的波斯一战就显得小气了。因此,虎牢关之战是人类军事史上一颗至今未曝光,终将一天会耀眼的璀璨明珠。
虎牢关之战,3500军马打败13万大军!这是全世界军事史上令人瞠目、绝无仅有的真实历史。在中国,至今还没有一部代表中国顶级军事谋略水准的英雄人物战争巨片震撼人心,由此而迈向军事谋略影视艺术的更高峰,提升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可谓军事谋略电影大片一大憾事!
中华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昆阳之战,光武帝刘秀2万战胜王莽42万,1:21;官渡之战,曹操7万战胜袁绍90万1:12;赤壁大战,三国孙刘联盟,
6万击败曹操70万1:11;肥水之战,东晋谢玄9万击败符坚80万1:9。这些著名战例,战斗经过皆已曝光,有的如《赤壁》翻来覆去倒腾,已经变味。唯有《虎牢关》一战,1:37,比例之悬殊为中华乃至世界战史罕见,战斗详细经过至今未曝光。该战的特色不仅体现在双方诈谋的酝酿上各有千秋,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义胜上:李世民在此战中舍命救自己的敌人郑王妃表现出的的绚烂情怀,实为千古绝唱,看后为之唏嘘!此战中酝酿出的军事智慧不仅仅是中国,更是全世界军事谋略的瑰宝。如果拍成大片,必将世界爆座,令观众内心受到强烈震撼!
其他主要人物点评:
窦建德虽然是个败者,然其农民军领袖爱民如子、不欺妇孺、打仗胸襟磊落的质朴品格栩栩生辉(此战如若不是窦建德胸襟磊落、讲道义,王妃遭冤斩那一段精彩情节(107-112)——此剧亮点情节——本来该胜,历史就要改写了)。
此战中,窦建德的顶级谋士刘斌虽然是个败者,但他对战争万事万物皆可为战的诠释,概括了人类军事谋略的精粹,令人深受启迪;尤其是他提出的时日迁延也可为战,将这一理论移植到现实世界去感悟,那就是尽在不言中了(刘斌被俘受辱气急撞案晕死脱逃,后来再次辅助刘黑闼起兵反抗兵败,潜迹藏形,下落不明。据说,后来太宗执政年间,那本预言唐三世之后,则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谶书《密记》,就是刘斌所著。也许是刘斌用离间战向对手发起最后一次攻击,试图引起宫廷内乱吧。他的预言被谶纬学家李淳风的《推背图》印证。险些捣鼓得向来不信邪的李世民也担心祸起萧墙,想尽杀宫中可疑女子,以绝后患。幸得李淳风好言化解,唐太宗才罢了杀念,方有后来的女皇武则天横空出世)。
此战中决定胜败的关键人物:间谍王君郭捣鼓窦建德移师汜水河的精湛表演,且达到了目的、致使突袭成功,比起《赤壁》庞统向曹操诈献连环计之功效,有过之无不及(史书记载,王君郭后来封侯,但改不了占小便宜的毛病,受贿被贬为庶人)。
此战出谋划策献奇门遁甲计解决了斩首突袭获得成功关键难题的薛收英年早逝,李世民曾叹曰:薛纪室(随军参谋)如若不早逝,必将入凌烟阁,官位至少封文化部长。
夏军大将刘黑闼也是个可歌可泣人物,虎牢关一战兵败后,在刘斌的辅助下再次揭竿而起,再次兵败后宁死不降,行刑时,百姓匍匐跪拜,哭声如潮。终被李建成杀害。虽赍志而殁,然胜也堂堂,败也堂堂,精气神永存.
此战中双方高层谋士对偶然事变的驾驭,顺应其变,酝酿战机,对诈谋的深层次理解,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李世民年仅23岁,面对强敌能够挥斥八极,气定神闲,把孙子的不战屈人之兵上升到消灭对手的战争意念更高层次去谋划,虽险象环生而最终战胜强敌,用佛学话语说:多年战争修炼,处变不惊,定力已经达到了像随心转的境界;胸有绚烂情怀、厚德载物之大志,又笃志躬行,光芒耀眼的大唐盛世在历史时空中产生也就顺理成章。
李世民与西方公认的战神亚历山大帝对比:
有朋友说,李世民征服的地域没有亚历山大帝辽阔,能不能因此就说李世民的历史影响力、功绩逊色于亚历山大帝
实际上,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单方面去看,要全面去看。
1、亚历山大帝和李世民都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大英雄,都是年轻有为(在23-24岁这个年龄段)建立了旷世奇功(在全世界军事史上惟有他们二人如此年轻建立丰功伟业、可以并驾齐驱),都是怀有伟大理想、并为了实现理想矢志不渝的人。亚历山大帝顽强的意志、作战时身先士卒,面对强敌临危不惧战胜敌人的勇气,对战局的运筹,与李世民相比,可以平分秋色。亚历山大帝横扫欧亚大陆,对世界文明的融会贯通功不可没——他把希腊文明、埃及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交融在一起,对以希腊文明为代表的西方文明的扩展起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可惜亚历山大帝26岁就被内部手下将领谋害,英年早逝)。
2、不能以征服的地域宽广去论高下(如果要以征服地域辽阔来判定,蒙古成吉思汗及儿孙们征服的地域比亚历山大帝更不得了——除了亚洲全境,西面已经打到了多瑙河以东,欧洲一部分都占领了,意大利罗马都差点被灭了,今天欧洲的匈牙利都还有成吉思汗的子孙遗留。然成吉思汗在中华民族乃自世界的历史中、德行、建树、对社会的推动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理性之光的光照度,远不能与李世民相比。尤其是成吉思汗的征服理念:人生最大的幸福是胜利!征服你的敌人,夺取他们的财产,使他们的爱人流泪,骑他们的马,拥抱他们的妻子和女儿。与李世民倡导的精卫填海、志憾山岳,女娲补天,泽被苍生、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相比,一个是征服者狰狞面目的狂傲冷血;一个是大觉者的安邦济世、普度众生、造福于民宽广胸怀的大气包容。精神境界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不能以征服地域的宽广为衡量伟大的标准。李世民胸有旷世谋略、勇猛无比却不疯狂远征,这与东方有德行的人与人为善、和睦相处的理念有很大关系。我想,李世民能把版图是中国三倍、传说是恶狼所生,靠掠夺过日子,世界上人见人恨的超级大恶霸突厥人赶到万里之遥的黑海边上(就是今天的土耳其)捕鱼摸虾,从此不敢再东觑一眼,可见大唐玄甲军的威势之勇猛(当时突厥有句谚语:宁肯遇见猛兽,也不愿遇到大唐玄甲军),如果大唐玄甲军在天不怕地不怕的统帅李世民的率领下乘胜追击,一路追杀曾经不可一世的突厥(在李世民率领的大唐玄甲军面前败得一塌糊涂的突厥,向西溃逃时征服欧洲如秋风扫落叶),迫使其继续向西溃逃沿途顺便征服欧洲其他民族,完全是轻而易举的!关键是李世民是个具有厚德载物之大德的君王,他不愿意去征服其他民族!
亚历山大帝没有一套系统、完整的治国理念,致使后来的希腊马其顿帝国崩溃、分裂。在实现其理想、造福人类方面,更大大逊色于李世民。尤其是留给后世的治国理念,更不及李世民(可参看李世民的治世经典《帝范》)。所以,唯有李世民配称中华民族标志性的大英雄《盖世英雄》或《东方战神》。就连老人家评价历史人物的军事才能时也非常中肯地认为:李世民无人出其右,朱元璋次之。
正因如此,此大片展现的英雄人物当成为代表中华军事谋略精粹、华人文化圈光芒耀眼的东方战神在世界军事巨匠中占据显赫地位——在国家把推动文化进步,增强民族自信;为重振我中华文明、提升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中华同仁理当让东方战神的风采成为世界瞩目,鼓舞中华文明进步之民族军魂!
人
物
简
介
李世民——唐高祖李渊次子、唐军秦王(玄武门之变后登皇位,是为唐太宗,号贞观),占有山西、河南西部长安等大片区域,国号唐。
李元吉——唐高祖李渊三子、唐军齐王。
封德彝——唐军谋臣
房玄龄——唐军谋臣
杜如晦——唐军谋臣
屈突通——唐军行军元帅长史
郭孝恪——唐军谋臣
薛
收——唐军谋臣
徐懋功——唐军谋臣、大将。
秦叔宝——唐军猛将
尉迟恭——唐军猛将
王君郭——唐军大将
程咬金——唐军大将
白仕让——唐军大将
瞿长孙——唐军大将
扬威武——唐军大将
史大奈——唐军大将
宇文士及——唐军大将
王世充——隋末废隋篡位,盘踞黄河以南、洛阳大片区域,立国号为郑,僭号称帝,自封郑王。
段
达——郑国丞相
王
妃——郑王妃
扬公卿——郑国大将
单雄信——郑国大将
王
琬——郑国大将(王世充侄儿)
窦建德——隋末农民义军领袖、占有黄河北大片土地,立国号为大夏,自封夏王。
刘
斌——夏国中书、窦建德首席谋臣
凌
敬——夏国祭酒、窦建德谋臣
齐善行——夏国左仆射、窦建德谋臣
刘黑闼——夏国大将、号神勇将军
殷
秋——夏国大将
石
瓒——夏国大将
张
青——夏国大将
范
愿——夏国大将
高雅贤——夏国大将
曹
湛——夏国大将
董康迈——夏国大将
章
节
结
构:
序
言
(故事大纲)
人
物
介
绍
章
节
结
构
一、
探马报救信
二、
绝处现生机
三、
临危当机断
四、
抢占虎牢关
五、
大军压虎牢
六、
六骑闯夏营
七、
疑兵惑夏王
八、
示马藏玄机
九、
美女诱齐王
十、
牧马酿战机
十一、火牛惊夏营
十二、移师汜水畔
十三、奇门遁甲兵
十四、王妃遭冤斩
十五、大盗点狼烟
十六、绊草降铁骑
十七、夏军败牛口
十八、一战降双雄
后
话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九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