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99章

    路易莎现在要做的,就是让莱昂打破这个思维定势。

    她让莱昂看纺轮上的小转轮,说道:“我要这个大转轮平着放,可以通过一根从纺车里伸出来的横轴,悬空支在纺车右边。然后用这个纺轮带动带多个绳套,每个绳套带一个锭杆...这样一来,每转动纺轮一次,同时是有多个锭子在纺线的!!”

    后来的珍妮机好像是将大转轮放垂直了,但那样做,需要更复杂的传动结构。现在的路易莎也不是不能做,但她还得考虑这个机器的成本与推广,所以这样就好。

    第172章

    以中世纪中晚期的技术力,制造初版的珍妮机是不存在任何障碍的……

    以中世纪中晚期的技术力,

    制造初版的珍妮机是不存在任何障碍的,这完全就是概念上的突破。一个大转轮带动多个从动轮,后世这种设计很常见,

    甚至此时其实也有了,一些复杂的机械就是这样的。只不过在纺车都还是新鲜事物的时候,

    人们没想到而已。

    所以路易莎一点拨,

    莱昂就完全明白了,

    而且觉得这件事大有可为。之后他就带着材料和学徒‘闭门造车’去了,真正字面意义上的‘闭门造车’,只不过造的是‘纺车’。

    在莱昂试制‘珍妮机’的时候,路易莎也不是就完全放松了。她一边命令羊角庄园准备纺纱场需要的场地,

    一边还试图自己设计一个梳毛机来——纺纱场是要在她名下,乃至布鲁多很多条件适合的庄园推广开的,

    但最开始需要一个试点地,路易莎看羊角庄园就很合适。

    甚至,

    像羊角庄园这种本身,

    或者周边就大量出羊毛的庄园,顺便包揽毛纺织上游,

    直到出纱线的所有工序也不是不可以。剪羊毛、分拣羊毛、洗羊毛、梳羊毛,这就是纺纱的前置工序了,

    剪羊毛不必说,

    本来就是在乡村做好的,洗羊毛也不见得城市更有优势,

    洗羊毛主要就是要用水用地,

    这方面乡村资源也是更多的。

    当然,

    洗羊毛和梳羊毛,尤其是梳羊毛,

    以及参杂在这些工序里的分拣羊毛,都需要大量全职工人,这又是乡间所不足的了。

    所以路易莎的设想里,也只是个别条件合适的庄园才打算包揽上游多个工序,其他的就只开个纺纱场就算了——这也避免了乡村劳工抢占城市工人的工作,毕竟其他工序不同于纺纱,纺纱可是本就多集中在乡村,而且供不应求的。

    相比起珍妮机,其实梳毛机要更加简单,路易莎几个月前在泽布兰参观毛纺织的各种工场时,见到他们完全手工梳毛后,就有一些想法了。只不过当时还不想插手纺织业,这才没有仔细考虑...所以两天之后,莱昂带着初版‘珍妮机’来时,路易莎也画好了她设想的梳毛机设计图纸。

    路易莎并不着急拿出梳毛机图纸,而是先试用纺纱机。

    就按照路易莎说的,莱昂制造出来的纺纱机有一个横伸出来的大转轮,它通过多根绳套分别连接着数个从动小转轮,小转轮上竖着锭杆,锭杆上就安着筒状中空的锭子了。

    路易莎和侍女们一起动手,各拿起一团精梳好的羊毛起头捻线——对这个时代的妇女来说,哪怕出身很高,这类活计也是常识一样的存在。都是会做的,只不过是做好做坏、孰不熟练的差别而已。

    简单起了一个线头,纱锭上弄好,另一头的羊毛团就被挂在了纺车最前面的,也是操作者身前的稀疏木齿上。按照设计,这个木齿后还设计了两道横杆,其中上方那一根是可移动的,为了方便移动,甚至还安装了一个提手。这两根横杆组成了名为‘小走车’的结构,其中上方的横杆学名叫做‘张力杆’,实际就是用来模仿人手捋线动作的,可以让纺出来的线粗细均匀。

    当然了,这和手工纺纱时没得比,人手要柔和灵活的多,纺出来的线自然更匀净紧致。甚至连纺轮纺线都比不上,纺轮纺线本质上只是让手动转纺锤,变成了一个固定的大轮子带动纺锤。这样轻松不少,还加了效率,但捋线什么的,依旧是人手在做的。

    第一次操作木制纺纱机纺线,还不太熟练,路易莎亲自上手操作了一会儿,纱线都是粗细不均的。不过弄了一会儿她也有感觉了,觉得熟练一些应该还是能纺出至少能做纬线的纱线的。于是停了下来,让其他人也试试。

    其他人试的时候,路易莎就能更好地观察这台纺纱机的运行了。看了一会儿,很快注意到纱锭的情况不对,问道:“只有7个纱锭吗?不能更多了吗?”

    莱昂连忙回答:“按照您的想法,只考虑大转轮带动时的顺畅,还有纺车的宽度,除此之外就能多带几个纱锭就多带几个纱锭...经过试验,这就是最多的了。毕竟纱锭是要拿取下来的,这样锭杆之间的间距就不能太小,不然绕不了多少纱线,就要取纱锭了。”

    这说的很有道理,但路易莎分明记得,教科书上有提到的,珍妮机能够同时带动16到18个纱锭。难道那是后来的改良珍妮机,得要更高的技术力才能做到吗?

    路易莎想着教科书上的珍妮机插图,想了好一会儿,才隐隐约约记得,插图上的纱锭似乎不是单排的,而是有上下两排。她立刻就对莱昂说道:“那么增加一排纱锭怎么样?就在现在的纱锭下方——啊,这样要从上方取纱锭就很麻烦了。”

    纱锭是长筒形的,从锭杆上取出来是需要一定的空间的。不过这也不是什么难事,路易莎很快想到了,说:“这一排锭杆可以设计成可翻转的,纺纱时用一个插销固定。取纱线时打开插销,向前翻转、锭杆朝外,就很容易取纱线了。”

    这似乎一下打开了路易莎的想象力,她很快推翻了自己的说法,摇头说道:“不不不,这样还不够方便,为什么要每次绕满纱锭后就取纱线呢?那样打断纺纱不说,还要剪断纱线,重新起头加捻,费时费力,还浪费羊毛。”

    起头那一段总是格外不均匀,所以其实是不能用的,路易莎说浪费羊毛就是这个意思。

    莱昂不理解路易莎的意思,如果是纺锤手工纺线,那绕的线团自然是想多大就多大,直到卷线杆超重,影响操作为止。纺轮也是差不多的道理,就一个纱锭,那当然是想绕多粗的纱锭就绕多粗的纱锭,直到绕不下为止。

    可现在,这么多纱锭并排,空间不够,也只能纺一会儿就取纱线了。

    路易莎见他不懂,指了指纺车底部空落落的地方,说:“这里可以加一根两排锭杆一样的竖杆,也通过大转轮传动。这样纺出一段纱线到纱锭上后,牵扯出一段来,分别系到这两排竖杆上,之后接着纺线...”

    “下面两排竖杆可以看作是纱线暂存处...竖杆完全可以做成时插.入式的,取的时候直接摘出来就行,而不用费力去取绕得牢牢的纱线。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不用总是起头加捻。取下竖杆后,换新的竖杆,线头系在新竖杆上就行。”

    “当然,这只是顺带的好处,真要讨厌起头加捻,还可以取纱线的时候留长一些。非要加一个纱线暂存处,还是为了调节纺纱线时的‘松紧’。”这样说着,路易莎还给莱昂示范了一下:“您可能从未纺过纱,所以不容易想到这一点......”

    这个时候纺纱机的纱锭因为绕线的原因,是越来越粗了,但因为最开始每根线就粗细不均,导致的结果就是最粗的纱锭比最细的纱锭要粗了不少。路易莎让莱昂来看,从‘小走车’之间牵扯出来的纱线松紧,有的和纱锭之间已经绷紧了,有的却松松垂着。

    “随着纱锭粗细变得不一样,同样带动转一圈,卷的线长也是不一样的。这样一来,有的线就会卷多变紧,有的则有‘多余’...虽然这跟横杆可以模仿人手捋线,调节这种差距,但还是不如人手灵活,所以......”

    “如果有一个存线的地方就不用了,纱锭上绕不了几圈就会转移到存线竖杆上。虽然存线竖杆和纱锭之间,也会因为绕线粗细发生松紧不同的情况。但一来,这时候已经纺线完毕了,松紧问题不大会影响到纱线质量。二来的话,存线竖杆和锭杆相互分担绕线粗细带来的问题,就是增加‘容错率’。”

    “原本可能会导致卡顿,甚至断线的问题,这样就能缓一缓了,说不定就缓过来了。只有比原本更大的绕线差异,才可能导致出问题......”

    纱线松紧是明摆着的,莱昂又不蠢,立刻理解了路易莎的意思,并开始思考怎么用大转轮传动底部存线竖杆。想了想说:“这样就需要加宽大转轮了,不然根本无法容纳那么多的绳套。那些连接锭杆和竖杆的绳套是要各行其是的,不能够绞缠、覆盖,不然传动就会不顺畅,甚至卡死。”

    路易莎点点头:“可以加宽,不过也可以想办法让同样宽度的大转轮容纳更多的绳套。比如,可以在转轮上刻出凹陷的‘轨道’,这样每根绳套都有自己的轨道,即使离得近,也不会那么容易混在一起。另外,可以加一个‘分线板’。”

    路易莎觉得说的不直观,干脆给莱昂画了出来。所谓‘分线板’也很简单,就是一个比大转轮略宽的弓形木框,木框上下相对打孔,可以上下系绳子——就像弓一样,只不过弓只有一根弓弦,这个分线板可以有多根‘弦’,绳套就从弦与线之间的缝隙中穿过。

    一根绳套钻一个缝隙,这样的分线板安在大转轮与锭杆之间,确保它们更不容易在传动的过程中交错绞缠。

    莱昂点了点头,表示这些都会照做...其实这些他不一定都想不到,但肯定没办法像路易莎想的这么快、这么多。毕竟路易莎是现代人,很多东西对她是常识、本能一样的存在,她都不一定能意识到那些现代培养出来的‘见多识广’‘举一反三’,在古代有多么不一样。

    也因此,莱昂对路易莎是真心佩服的,不是因为路易莎是他的雇主,他的主人,而单纯是因为路易莎在机械上的‘天赋’...莱昂又不知道路易莎来自未来,肯定是只当是天赋了。

    “...嗯,这样还可以在纱锭前方加一根横杆,就像前面有横杆可以捋线一样,这也能协助捋线。这就不用木制了,用一根金属横杆吧,这样更光滑,垂下来更自然,不会卡住...毕竟这里不方便手动上下调整,完全就是纱线抵着的。”

    路易莎看了一会儿,又增加了一个建议。这个小设置既能协助捋线,也能帮忙调节小走车与纱锭之间的纱线松紧。要是太紧了,有一个金属横杆以自重压下来,扯动对面的羊毛,就可以让较紧的纱线纺出加快。要是松了一些,金属横杆垂得就更低,等于是帮助扯紧纱线了,也有利于纱线更均匀。

    也是因为要求这根横杆足够灵活,不会卡住(卡住的话,就不可能根据纱线的松紧上下起伏调节了),所以才说要金属的。这样接合处阻力比较低,自重也更好根据需要调整...为此即使增加一些成本也是必须的。

    其实如果可以的话,最好小走车上的张力杆也用金属的,理由和这根横杆用金属的差不多。但张力杆到底可以人手控制,人费心一些,效果也还可以,所以不是必须的——说到底,还是这时人力价值不高,相比较之下,一个不算小的金属构件,增加的成本却是实实在在的。

    路易莎这又不是造一个纺纱机,一个纺纱场就不知道多少台了,然后那么多庄园都建立纺纱场...今后后要传播纺纱机,考虑一下机器成本就很有必要了。

    说完了对初版纺纱机的改进建议,路易莎这才拿了梳毛机的设计图给莱昂看:“这是两种梳毛机,一种负责粗梳,一种可以进行精梳。”

    莱昂仔细去看,发现粗梳的梳毛机类似一个秋千,木头的‘秋千架’上挂着弯曲的‘秋千板’。

    ‘秋千板’的底部是斜向下的金属梳齿,然后下方是梳毛机底板,上面钉着斜向上的梳齿(斜的方向与秋千板上斜向下的梳齿相反)。所以只要放一些羊毛在底板上,再抓住‘秋千绳’(其实是木制的)或‘秋千板’的后端,摇动‘秋千’,就能完成粗梳工作了。

    摇动‘秋千’是,前端底板是敞开的,梳通的羊毛被带起,很容易就会掉落,所以下面可以摆一个接羊毛的篮子...相比起用梳毛板或者刺球,这要省力的多,也有效率。

    莱昂会由此联想到秋千是路易莎不知道的,因为她是想着海盗船做了这样的类似的设计。毕竟这个‘秋千板’可长了,而且还真就是船形——下面相对的梳齿底板也是一样的船形,相错梳毛时间隔始终相等,充分利用了齿板面积,而且摇多高都无所谓,不会磕着。

    莱昂心里想了一下这个梳毛机,又想了一下现在大多数梳毛工用的梳毛板,一瞬间就明白梳毛机的好处。心里暗暗赞叹后,才去看路易莎说的专门用于精梳的另一种梳毛机。

    这种梳毛机外形就完全不同于前一种了,它的主体是由两个大小不同的滚筒组成的。这两个滚筒是可传动的,摇动一侧大滚筒旁的把手,两个滚筒就会一起向内或向外转动——梳毛时是向前摇动把手,这样滚筒都会向外转动。

    滚筒向外转动时,可以向小滚筒下方塞入粗梳好的羊毛。向外转动的小滚筒会把羊毛带进去,带到两个滚筒之间,一般最终是大滚筒上会缠绕上梳得很分明的羊毛纤维,小滚筒上也有,但总不如大滚筒上多。

    嗯,大小滚筒上都有非常密的金属钉齿...不过,相较于粗梳机上的梳齿,精梳机上的梳齿又细又密,还要短很多,这也是为了适应精梳的需求。

    等到大滚筒上的羊毛纤维缠得足够多了,快要盖过梳齿了,就可以揪起一小撮羊毛,穿过一个穿孔板——这类似金匠用来拉金银丝的那种穿孔板,只不过现在拉的是羊毛。有这样的穿孔板,可以保证精梳羊毛的均匀,也方便后续纺线。

    从穿孔板上拉啊拉的,就能把缠在一个大滚筒上的羊毛扯得七七八八,最后绕城一扎扎的绵条。至于剩下不好车的,就用棍子从滚筒上特意空出的一道上穿过,撬起来羊毛,剪开后取下来——滚筒上都是金属梳齿,但刻意留了一道一指宽的空,没有钉上梳齿,就是为了方便这个操作。

    这个精梳机也很不错,莱昂脑子里过了一下就做出了判断。很快回去之后,就让学徒照着图纸做了出来...主要是图纸已经很完善了,根本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让学徒来做也是一样的。至于他自己,当然是把精力都放到了纺纱机上。

    初版纺纱机需要改动的地方还挺多的,一些地方甚至需要经过一番试验才能直到最佳设计是怎么样的。所以,路易莎再次看到送来的纺纱机,就是一个礼拜之后了,可比见初版机器要等的更久。

    当然,等待是值得的,再次上手的纺纱机好用了不少。路易莎用的依旧不熟练,但能感觉到操作上更顺畅了,想来只要习惯一段时间,纺处合格的纬线是不难的——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这下终于有十几个纱锭同时运转了!

    准确地说是16个纱锭。

    “不错,很不错...只可惜,不能脚踏转动,如果像脚踏式织机一样就好了。这样空出两双手,就能更专心于面前的纱线,粗细不均或者断线,都能及时弄好......”路易莎对纺纱机很满意,但站在后世人的高度,无论怎么满意,还是会有不足之感。

    对此莱昂只能道:“殿下,这很难办,我是说。您之前说的,将大转轮竖起来,方便操作的想法,小人还能想想办法达成。是的,这需要更多精细的传动零件,但还在能力内,最多就是增加一些成本罢了。可是要脚踏带动转轮,还要有实用性,这非常难......”

    从设计上来说,这并非做不到。但以此时的零件加工、可用材料情况等来说,要以此制造出实用平价的机械,这是想也别想。

    路易莎未必不知道这个道理,她上辈子看蒸汽纺纱机以前纺纱机,都说是‘手摇纺纱机’,就没有说‘脚踏纺纱机’的,这就很说明问题了。大家都知道脚踏式设计的好处,能完全空出双手,为什么不在纺纱机上达成这个设计呢?是不想吗?显然是不能。

    所以这个时候莱昂这样说,路易莎也只能叹口气说:“哦,我只是说说,与其那样,还不如研究加宽纺纱机,然后一个人只负责摇转轮,另一个人就专门照看纱线呢......”

    当然,这个也不容易,一个大转轮可以传动的转轮是有限度的,不能无限增加。或者说,达到一定数目后,故障率等就会激增,除非其他的地方也有相应改进。这样的话,先不说这个改进做不做得出来,只说由此增加的费效比是否合理,就是一个大问题了!

    能用上生产效率更高的大机器,生活在工业时代的现代人会普遍觉得这是大好事,但现实却是很多小厂用的依旧是几十年前的旧机器。因为以人家的情况,换大机器根本不合适——现在也是的,中世纪盲目追求大机器什么的,听着就很不靠谱了。

    能增加一倍效率的机器造出来,成本比造两个原来那种机器更高,那还有什么意义?就算可以节省一些人力,在差距不大的情况下,其实也就那么回事儿。毕竟这始终是工业革命前,使用人力、畜力的时代,机器减少的人力使用是有一个天花板在那里的。

    使用现在这版纺纱机用的人,也不会比之后再加宽的大型纺纱机用的人少多少了。

    总之,事情就差不多这样定下来了。路易莎一边让莱昂带着工匠多多制作纺纱机、梳毛机,一边就让羊角庄园今年别卖羊毛了,准备着这些羊毛留着自己用。为此,洗羊毛的池子都挖出来了,还特别去城里找了两个洗羊毛的师父来,准备就在庄园里搞洗毛场......

    当然,也不只是指望羊角庄园这个‘试点’自产自加工,也是预备着从周边收羊毛的。而拉尼这边多的是牧羊地,不然也不会自然形成拉尼这个毛皮交易中心了,所以要收羊毛真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儿......

    第173章

    羊角庄园的庄园管家罗斯得知,路易莎有意在羊角庄园建立一家纺……

    羊角庄园的庄园管家罗斯得知,

    路易莎有意在羊角庄园建立一家纺纱场,并让他兼任纺纱场的管理者时,是意外且惊喜的。

    先不说被路易莎记住了,

    这对他这种庄园管家是多大的好事儿,就是管一个纺纱场本身,

    这就是有现实好处的!县官不如现管,

    管着一摊事儿,

    就有过手沾油的机会,金钱上的、人事上,甚至组织上的好处,那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的。

    “恭喜您了,

    被殿下分派了这项工作...只要能够做好,说不定就能去殿下身边呢!殿下并不是一个在意出身高低的主人,

    您都知道的吧,不少现在得到重用的人,

    其实都出身普通,

    和您也差不多。只是因为有才能,又恰好在殿下眼前表63*00

    现了出来......”来通知罗斯先生的是路易莎身边的一个侍从,

    颇为感慨地说道。

    罗斯先生连连感谢,详细问了这件事的流程之外,

    又接手了这个侍从送来的两台纺纱机,

    以及粗梳机、精梳机各四台——梳毛机比纺纱机容易制造,很快就做出了这么多。

    “...这就是殿下命人制造的新式机器,

    可以用来梳毛和纺纱。”侍从指了指机器:“今年的剪羊毛季还没到,

    可以先找一些原料,

    用来培养女工。等到剪羊毛季到了,会有更多机器送来,

    纺纱场就真正运行起来了。”

    “对了,洗羊毛的池子挖好了吗?”这时路易莎之前就吩咐做的,和准备纺纱场的场地一起提前安排了。毕竟这种‘基建’不能说一句话立刻变出来,肯定要先准备好。

    罗斯先生连忙说道:“最近已经开始修建了,殿下下达命令时,正好是春耕季,所以...请放心,绝对不会耽误纺纱场的运行!剪羊毛季开始前,一切都会准备就绪的!”

    春耕季与夏耕季之间有一小段相对来说没那么忙的时间,庄园里才好抽调人手服劳役,搞一些基建工程什么的——羊角庄园是牧业为主没错,但那是从占土地多少来说的,要说农业人口和牧业人口,其实农业人口还要略多一些。

    这没办法,同样的土地,农业用地肯定是比牧业用地容纳的人口要多不少的。

    所以,即使是羊角庄园这样牧业为主的庄园,要抽调人手,也得看着农业生产的情况来呢!

    罗斯先生这样的本地人都这样说了,侍从当然不会故意挑刺,不然要说农忙时怎么不抽劳役么?农忙时抽劳役到领主自营地上干活儿,都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抽人去做明明能延后的建设工程,真不是随便发一句话的事!

    非要强求,结果往往就是开口容易,做事难,事倍功半!

    时期就这样安排了,等到侍从离开,罗斯先生就一边督促挖洗羊毛池的人抓紧时间,一边开始物色女工——建纺纱场的事倒是提前完成了,这主要是因为,羊角庄园里本来就有空房子,是一座已经废弃的谷仓,刚好可以修缮一下就用来做纺纱场。

    有了路易莎的任命,罗斯先生就很容易‘扯虎皮做大旗’了,立刻找到了庄园里的其他庄园管家、庄头、农事官等人,说道:“殿下想要我们庄园自己加工羊毛,纺成纱线,直接卖给商人。所以庄园的羊毛,以后就不卖了。”

    “不只是自营地上的绵羊,还有牧民自己养的绵羊,一律要卖给庄园。当然了,一切按照惯例来,这些羊毛可以抵扣租税,也可以直接算钱,都随行就市。”

    有人皱着眉头说:“庄园如果是收购谷物和牲畜,随行就市是很有优势的,毕竟省了运输到集市上的工。可是如果是羊毛,这恐怕没什么吸引力,毕竟布商们本来就是来庄园里进行收购的。牧民有长期合作的布商,让他们直接卖给庄园,就得毁约......”

    这时候,羊毛还没有做成期货,所以所谓的‘毁约’,并不是布商和牧民有什么契约。甚至连口头约定都算不上,就是大家长期合作,有了一定默契——当然,这种‘默契’也是可以消失的,比如说布商找到了羊毛更便宜、更优质的来源,又比如说有其他布商给牧民开了更好的价格。

    只能说,这种‘默契’有一定约束力,但不多。

    罗斯先生是想过这件事的,立刻说道:“纺纱场开办起来,是要雇佣女工的,过去的纺纱女会优先雇佣,但人手肯定不够。更别说除了纺纱工外,还要雇工洗羊毛、梳羊毛,这些活儿都要雇工,我想没有人会拒绝更多的零工机会。”

    纺纱场、羊毛池、梳羊毛,都需要人手,除了少数全职工,应该还有一些只是农闲时雇的短期工——这在此时是很正常的,一家手工工场因为原材料季节供应情况不同等原因,往往不是一年四季均匀生产的,淡季旺季差别极其明显!

    这种情况下,手工工场不可能在淡季时也养着多余的人手,所以在少部分全职工外,只有旺季才会多雇一些短期工。

    羊毛并不是生产出来就立刻要加工处理的原材料,相对来说淡旺季没那么分明。或者说,各地也只是根据自身的生产情况,安排全年的淡旺季(当然,生产旺季一般还是在下半年的,因为夏天新羊毛上市,而且呢布还是冬天卖的最好,这期间就是生产的黄金期了)。

    在庄园里的话,按照农业生产的情况安排淡旺季可以说是最简单的了。农闲的时候人力充足,正好多雇一些短期工。这样对庄园来说,不会耽误基本生产,纺纱的人力成本也低。而对庄园里的农民、牧民更是好上加好,可以在农闲时节也打一份工,补贴家里。

    罗斯先生的意思很明显,放牧产羊毛的牧民家庭,只要将羊毛卖给庄园,他们的家庭成员就能优先得到雇佣——这对庄园来说是一个不要多花钱,但确确实实能够打动牧民的‘诱饵’。

    大家也觉得罗斯先生这个主意很好,实在是惠而不费。之后大家就商量着,要和之前来庄园收羊毛的布商打招呼了,通知他们今后不用来了...其实不打招呼也可以,但此前他们能进庄园收羊毛,或多或少都是给了庄园管理层好处的,不好一点儿情面都不留。

    这个时候提前和他们说了,也是给他们时间,能够想办法从别处购买羊毛。不至于事到临头,多出这么大一个亏空。

    “...其实,我们可以和那些布商明白说,说我们羊角庄园要自产纱线。”就快要‘散会’时,忽然有人提出了新建议:“布商也是需要收购纱线的不是吗?纱线这种东西谁嫌多呢?说不定,他们也愿意收购我们的纱线,这样一来,不是销售问题也解决了吗?”

    一言惊醒梦中人,这可是提醒到了罗斯先生,他立刻将这件事记在了心里——布商们、呢布制造商们,之所以喜欢包揽呢布生产过程中的各道工序,更多还是为了将每个环节的利润都吃到。

    其他人倒是也想掺一手,只可惜没有那个资本。毕竟要自己付钱购买上游一道工序出的原材料,这可不是一笔小钱!大部分只是小作坊经营的手工业者可拿不出那样的钱。或者说,有的勉强拿得出,但一旦一批货出问题,其风险是担不起的。

    有那么一次,他们就全完了!所以相较于高风险赚大钱,他们也宁愿旱涝保收地赚小钱。

    布商很少接收其他人手里的‘半成品’,这会减少他们的利润,而且说不定就是一个来抢面包的同行,谁也不愿意‘资敌’啊!但纱线算是个例外了,实在是纱线长期供不应求,很多布商自己的纱线不够用,总是要从市面上想方设法采购纱线的。

    于是罗斯就和羊角庄园打交道的布商说了以后不必来收羊毛,但可以收纱线的事儿——对于前者,布商们当然不满,但不满也没办法,这本来就是没有契约的事。而且羊角庄园是路易莎的陪嫁庄园,这里的主人其实也是他们的主人(这些布商都是布鲁多人),为了一点儿羊毛要对主人的陪嫁庄园下黑手,他们也不敢......

    至于后者,这些布商们倒是挺有兴趣的,纷纷表示到时候可以来看货。

    罗斯先生一边应付这些布商,一边还要和牧民说定今年的羊毛都要卖给庄园。不只是如此,还要想方设法去收购庄园外的羊毛——好在纺纱场刚刚铺开,预计要用的羊毛还可以从其他庄园来。

    嗯,羊角庄园是纺纱场试点,其他路易莎能够影响到的庄园,现在都没有纺纱场的,羊角庄园要得到它们出产的羊毛很容易。领主自营地出的羊毛,那就是一句话的事。牧民自己的羊毛,要麻烦一些,但也麻烦有限。所谓县官不如现管,庄园要收购羊毛,哪怕不做多余的事,牧民家庭很多在经过一番考虑后,也会优先给庄园的。

    当然,前提是庄园开出的条件不比外面布商来的差。

    事实上,羊角庄园现在采购羊毛,还是挑拣着来的,都是挑选离得近、可以走水路运输的庄园,或者至少陆路很短——此时陆路运输实在是太贵了!北部临着北海,多天然良港的低地地区毛纺织业大兴,不就是因为可以通过北海海运,以低廉的运输成本得到优质的羊毛么?

    当然,羊毛在高登兰国内运输的时候,肯定也是陆路、水路都有的。所以羊角庄园这样采购羊毛,算下来成本其实比低地地区得到高登兰羊毛的运输成本更低。

    解决着羊毛原材料的问题,罗斯先生也没有忘记培训女工的事。他召集了羊角庄园十几名全职的纺纱女,就让她们学着用纺纱机纺纱——全职的纺纱女就是这样少!羊角庄园就算主营牧业,人口以大庄园来说算少的,依旧算大庄园的范畴内,可就算这样,全职纺纱女也不过十几人。

    这也正常,完全靠自己养活自己的女人,在这个时代非常少见。这当然不是她们好吃懒做,而是社会风气就不赞同如此,也没有多少给女性自己养活自己的机会。会全职做纺纱女的,除了极少数因为各种原因没结婚的女性,以及寡妇,就是一些丈夫几乎无收入,家里负担重的主妇了。

    当然,罗斯也认为十几人足够了。到时候一人操作一台纺纱机,再雇上几个杂工,专门负责给纺纱机加料、取纱什么的。就能保证羊角庄园纺纱场的出产了——他看到纺纱机运转起,十几个纱锭一齐转动时,眼睛都直了!

    虽然十几个纱锭并不代表效率是一个纱锭的纺轮的十几倍,毕竟纺纱女要注意十几条线,速度是没那么快的。但做得熟练了,还有杂工辅助的话,其实也不差什么了。或者说,至少能是手工纺纱的纺纱女效率十几倍吧?

    一般来说,六七个使用纺轮的纺线女,勉强能供应上一台织机要用的纱线。现在一台纺纱机,只单纯算纱线用量的话,供两台织机也是可以的了。

    当然,账也不能这么算,纺轮出的纱线比手工纺的纱线要差,只被允许用做纬线。纺纱机出的纱线,和纺轮出的也差不多,甚至还略差一些,估计到时候也只能做纬线。一台纺纱机要供应两台织机是没可能的,只能说是供应多台织机的纬线——其实这也不错,在路易莎的考量中,这就给一些没有纺纱场的庄园里的纺线女留了出路。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