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37章

    此时各国宫廷礼仪肯定是有不同的,但各国贵族往来的也频繁,所以礼仪从根底上差不了太多。伊娃从小在宫廷中长大,学起来肯定得心应手——最难不过是作为一个‘王后’,而不是伯爵千金,她有一些新东西需要学。

    趁着伯爵夫人对她礼仪学习情况不置可否时,伊娃赶紧对一旁的侍女说:“您刚刚说了,制作那种新风格首饰的工匠,大多来自罗兰西,其中最出色的一个,路易莎也给他下了不少订单?我看,也不用再挑选了,就让他为我制作一些新风格的首饰吧!”

    侍女看了看伊娃,有些迟疑:“那个金银匠吗...但他自从来到特鲁瓦就十分受欢迎,订单工期早就排到明年了——”

    伊娃干脆打断她:“那就让那个金银匠将我的订单提前,这难道不可以吗?”

    即使已经下订单的都是贵族,作为布鲁多领主唯二的女儿之一,伊娃要求自己的订单提前,其他人大多也不会和她争。这一方面是看伯爵的面子,另一方面,是因为她马上就要结婚了,结婚对象还是一位国王。

    不论古今中外,大家都对正备婚的年轻人有‘优待’呢!

    “其他人或许没问题,可...路易莎郡主...”侍女之前迟疑也是因为这个。

    路易莎也是巴尔扎克伯爵的女儿,还是作为继承人的长女,身份上不用让着伊娃。另外,大家都知道的,路易莎倒不是会针对伊娃,但她也不是那种会惯着伊娃的。伊娃如果招惹她,她可不会管什么伊娃马上要嫁人了......

    “那有什么!她的首饰又不用赶在秋天来到之前制作完毕,可我秋天就要结婚了,她难道不应该让一次我吗?”听到侍女提到路易莎,伊娃简直像是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就差跳起来了!

    过去,伊娃其实一直隐隐有些怕路易莎,她只是不承认这一点。现在的话,其实还是有点儿怕。但一想到自己马上就是王后了,等到结婚后,路易莎见到她甚至要给她行礼,她又腰杆子硬了不少。

    将自己的订单插队到路易莎前面什么的,甚至和喜欢的珠宝没那么相关,这件事本身就让她很想做了...仿佛只要做到,就能证明什么一样。

    第69章

    “...首饰订单...?”路易莎听到有人向自己禀报这件事,……

    “...首饰订单...?”路易莎听到有人向自己禀报这件事,

    短暂地茫然了一下。意识到指的是哪个金银匠那里的订单后(她在不止一个金银匠那里都有订单),恍然大悟地点了点头。

    “去告诉匠师,就先做伊娃的订单吧。”路易莎摆了摆手:“毕竟她就要做新娘了,

    可比我急等着要用。”

    路易莎的确不惯着伊娃,但也不是真要和对方针锋相对。想到对方才13岁就要结婚,

    心里又多了点同情,

    也就不说什么了...更何况,

    路易莎最近忙着特鲁瓦城市改造的事,也没精力关心什么珠宝首饰。

    是的,就是‘城市改造’。说城市改造,或许说的太大了,

    但意思是差不多的意思——路易莎很早就发现,此时城市居民的生活充满了种种不便,

    城市建设水平、公共服务水平极其低下!有心想要做点儿什么了。

    只不过,要做这种事,

    必须得有一定威望。毕竟对上,

    这是没法直接看到收益的,付出的成本却看得见。而对下呢,

    要做事也难免扰民!普通市民不见得能看到一些长远规划的好处(或者看到了,但不在意),

    眼前的打扰却是看得见的!

    所以城市改造这种事,

    不是强力人物,根本没法推动!

    到现在,

    路易莎总算觉得自己有资本做这件事了。

    作为布鲁多继承人,

    她地位稳固。其次,

    她和布鲁多的头头脑脑也算是大体认识了,见面三分情,

    不至于很多事要去做,连‘衙门’大门都找不到。再然后,市民们,尤其是特鲁瓦的市民们,都知道有‘路易莎郡主’这么个人,彼此之间多少能有基础的信任......

    当然,她身边已经聚集了一批可用的下属,这也很重要。不然她怎么做事呢?难道都得自己亲力亲为吗?那把她一个人分成好几个,都忙不过来吧。

    路易莎是去年年底,趁着巴尔扎克伯爵为玻璃镜带来的巨大利润高兴的时候,请求的城市改造,而且先局限在特鲁瓦。这一方面是因为,她在特鲁瓦人头最熟,最有威望,比较有底气。另一方面,也是怕一下步子迈太大,所以先从特鲁瓦做起,积攒一些经验再说其他城市。

    另外,这也有利于说服巴尔扎克伯爵...改造一座城市的花费,肯定比同时开工数座更小。而且特鲁瓦作为布鲁多的‘首府’所在,也是伯爵呆的比较多的城市,他当然也更有意愿将这里建设得好一些。

    事实上,作为封建统治者,都是有将领地建设得更美好的意愿的。因为领地之内都是自己的‘私产’,建设得好,哪怕没有直接利益,看着也舒心啊!这也是封建君主比买办阶级多少正义一些的原因,毕竟封建君主大多还要想着建设好自己的土地,买办就纯粹是卖国了,帮着外国人剥削本国的资源和人民。

    之所以此时领主们的封地建设那么差,问题的关键还是没钱。没钱的话,那再有意愿搞建设,也只能先往后等等。

    “真的没法仿照罗马的供水系统,修建沟渠、预埋管道...”一个教堂神甫明知道这件事没希望了,还是要过来向路易莎确定。

    路易莎肯定地点头,让对方死心:“没办法,神甫,真的很遗憾,但没办法...那样成本太高了,以伯爵批准的改造资金,根本做不到——往好处想,特鲁瓦城并不是一座缺水的城市,本来成本巨大的罗马式供水系统,就不是非要不可的。”

    这位神甫年轻的时候显然去罗马朝圣并学习过,对那儿自古罗马遗留下来的,还在发挥作用的供水系统印象深刻。出于对罗马的向往,以及生活方便的实际需要,他都有想法在特鲁瓦城搞同样的供水系统。

    要说路易莎支不支持先进且惠民的供水系统,路易莎肯定是支持的。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伯爵给的改造资金就那么多,这样费钱且紧迫性不足的工程自然就排到了很靠后的位置——其实对中世纪的中、大城市来说,供水一直是主要民生问题之一。

    但在布鲁多,这个问题倒没那么大,至少没那么突出。因为这里本来就是水网密布的平原,甚至有很多耕地都是改造沼泽得到的...

    对特鲁瓦来说,水的问题不在取水是否方便、充足,而在于水是否干净——规模稍大一些城市,其实都有这个问题。但很多城市甚至轮不到考虑这个,他们得先解决水的基本供应(这里不是说大家都没水用了,而是获取的时间成本、货币成本较高),才能讨论怎么获取更干净的水源。

    而如果目标是干净的水,其实供水系统也不一定能解决问题...除非是从远离城市的上游河流引流,不然还是不干净。只是这样的话,成本就更高了,运水损失也大。

    “按照计划,在城内挖掘32口喷泉和水井,已经足够普通市民生活用水了。”路易莎给神甫看了标注了挖井点的特鲁瓦城市地图:“我已经派挖井人在城里看过了,这些点都是可以挖出水的。分布在城里各处,几乎每个家庭都可以在很近的地方打到水。”

    此时城市供水,无非靠河流、泉眼、水井,以及人工运水。

    河流就不用说了,特鲁瓦城其实不缺,但城里不是所有人都住在离河流很近的地方。另外,以现在城市的排污方式,凡是有办法的都不愿意将河流当做饮用水源——河流是几乎所有脏污的归宿,从粪便到垃圾,即便清出城了,也只是在城外的河流中倾倒而已。

    所以从河流想办法是不太可能了。

    至于人工运水,就是城市市场自发出现的运水者。因为是要出钱的水,市民只有单吃的水会用它,再或者就是很缺水的城市,不得不用它...考虑到人工运水的经济负担、效率,这着实没什么前途。

    尤其是特鲁瓦城的地下水位并不低,挖水还是很方便的,那肯定是选挖水了。

    其实这是一个投入不多,立刻能大大提高居民生活便利程度的举措——特鲁瓦城大概有5千多个家庭,分布在大大小小六七十个社区。其中除去离干净水源地比较近的(譬如位于城市河流上游,或者本区内就有天然泉眼的),以及有钱人聚集的社区(他们的宅邸中往往自有水井,没有水井的,也自有仆人每天打水),就还有32个社区。

    所谓32口喷泉和水井,就是这么来的,每个社区都能有一口。

    社区内能找到泉眼的,就挖喷泉,这可不是后世城市里常见的观赏用喷泉,而是取水用的喷泉。一些西方古代老城,还能见到,就往往会修一个大水缸大小的池子,清泉汩汩而出,人们就在喷泉池里取水。

    找不到泉眼,就退而求其次挖井。水井打水要比喷泉费力一些,得用辘轳摇上去,但不管怎么说,都比每天走不算短的路挑水强得多。

    挖水的前期工作早就做好了,路易莎现在和特鲁瓦市政府,以及城里说得上话的人一说。32口喷泉和水井,很快由6组挖井人同时开挖——本身早就选好了点,物料、工人一到齐,喷泉和水井不到一个月就弄好了。

    这期间,市民们是看在眼里的:路易莎这次全城挖井,完全是给大家的福利,没有收取金钱,也没有让大家出劳役。而且这真是一件能惠及到底层市民的事儿,而不像过去,好事总轮不到下头。

    每天用水时就会想到路易莎的恩惠,这其实极大增强了大家对路易莎的信任...之后路易莎要做什么,得到配合就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了。

    而路易莎选择的第二项工程,则和厕所、垃圾倾倒有关——换个说法,这就是要搞卫生治理。

    每个来到中世纪城市的现代人,绝对会对肮脏的城市印象深刻...但实际上,中世纪的城市不该这么脏才对。这时候城市规模还小,没有工业社会的大量污染,市民也没有那么多需要抛弃的日常垃圾...即使没有下水道排污,也不该脏成那样,具体可以参考华夏的古代城市。

    华夏古代也有比较脏的城市,但那一般就是几个大城,而且是城址数百年不变、也繁荣了数百年的大城。看古代记载,真和西方古代记载的肮脏城市差不多,一样有‘屎山’、‘大恶臭’、被垃圾堵塞的明渠、盐卤化的土地、污染的地下水......

    和中世纪这种小几万,甚至几千人口,就脏兮兮的城市,完全不是一个情况啊!

    之所以有这种差别,大而化之地说,就是体制问题了。华夏古代是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虽然后面说‘皇权不下乡’,但对作为一个地区政治、经济中心的城市,那还是比较有掌控力的,全套官府衙门也都在城市里。

    治理城市是有动力,有能力,更有必要的。

    西方中世纪就不是了,对于领主来说,乡下地区才是最好的。至于城市,他们离不开城市带来的服务、财富等。但另一方面,作为统治能力欠费,就喜欢最简单的土地经济的军事贵族,他们又抗拒城市的活力、流动性。

    更多时候,他们都假装看不到城市,只是在需要收税的时候才会看向城市。而有些阵地,你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去。所以历史上,城市大多依靠主教维持住了稳定。这也是现在很多城市,其实际统治者依旧是本城主教的原因。

    这种政治传统,又怎么能指望封建领主有动力、有能力去治理好城市呢?也不怪城市总是怨恨自己头上的贵族领主——总是从城市榨取财富,却从没有真正建设过城市。

    至于说,古代华夏城市和中世纪城市画风不同,具体的原因,那就是大家都说的很多的那些了。其中之一,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粪便的处理...华夏古代的劳动人民,堆肥技艺高超,对粪肥的利用是非常极致的。中世纪的人们虽然也用粪肥,但并不重视。

    结果就是,粪肥的价格不高,至少要特意运输粪肥去田间,是没有人做这个的。一般也就是从城里拉出来的粪便,恰好城郊不远有耕地,就会泼洒在土地上(都不知道积攒了多久了,不是新鲜的,倒也不用担心烧苗什么的)。不然的话,那些粪便的归宿也就是河流了。

    是的,此时当然会把粪便收集起来,拉出城去,不然城里早就没有下脚的地方了。至于为什么还那么常见粪便,只能说这是个麻烦事儿,效率不高,处理总赶不上生产制造的。再就是厕所缺乏,中世纪人又没有现代人的卫生常识,随地解决也不奇怪。

    有鉴于此,路易莎和下属讨论了一番,在特鲁瓦城内选定了22个人流量很大、随地大小便现象格外严重的地点修建了公共厕所。这些公厕,每个有6到20个马桶不等——是的,路易莎没有让人修厕坑,而是选择了马桶。

    厕坑的好处是可以多用些日子,不必每天清理,比较省事儿。但问题是,公厕的话,肯定是要雇专人长期清理的,根本不用考虑‘省事’的问题。而且那么多间公厕,每天都要清理的话,全都收一遍,还攒不出一整车拉走?

    而一旦转过这个念头,就能明白用马桶的好处。

    首先,马桶比厕坑好清理!一个又大又深的厕坑,要大致清理完毕,是能够让清理的工人,以及附近居民、行人都崩溃的!马桶就不同了,直接担到车上、盖上桶盖,运走完事。之后在城外开阔地带清洗马桶什么的,也比掏厕坑轻松到不知道哪儿去了!

    感觉‘轻松’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这一套才能运转顺畅,每天都按部就班做起来,不会有积攒。像厕坑那样,谁也不想动,一天天下来,可想而知会有多糟糕。

    其次,这样可以降低土壤和地下水污染。

    中世纪城市的厕坑好一点的用砖石砌成,差一些的直接挖个土坑了事,而哪怕是砖石厕坑也不会用砂浆涂抹。换句话说,粪水是会沁入土壤的...市民们不在意污染地下水什么的,甚至没有这个意识。他们普遍还觉得‘水分’沁入土壤还挺好,这样厕坑可用更久再清理。

    另外,还有很有名的,利用河流做天然的厕坑——将厕所建在河边或者桥上,尤其是桥上,从桥下经过的船,有时就会遇到‘屎雨’。这种,一向是后世现代人嘲笑中世纪时,常见的大无语场景之一。

    而这,显然是对水体的极大污染...水体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超过限度后,那就难绷了。

    流经特鲁瓦的河流就有污染较严重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特鲁瓦城的皮革加工业非常兴盛,甚至有一整个街区为硝皮匠占据,他们一般加工羊皮——布鲁多自古就是丰饶之地,土地种植谷物产生的盈余足够多,于是就有土地可以用来经营葡萄园,另外牧场也挺多。

    葡萄园对应的当然是葡萄酒酿造业,牧场对应的是养羊业。而养羊带来的就是本土毛纺织和羊皮加工的兴旺发达,如普罗万,是远近知名的毛纺织中心。又譬如特鲁瓦,每年的集市出售大量皮革、毛皮、生皮,除了外地来货,也有大量的本城生产。

    而一旦和皮革产业扯上关系,可想而知会有多脏多臭多大污染!即使已经尽力将硝皮匠们安排到城市下游了,河流情况也不容乐观...这种情63*00

    况,市民往河中倾倒垃圾、粪便,也可以说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路易莎很难改变其他人在这些事上的认知,更无法让市民们彻底改变自家的排污方式(这要花钱的),也就只能做自己能做的了。

    “...这是必须一直做下去,公厕也需要长期维护,最好专门成立一个‘清洁公司’。由清洁公司承包公厕清洁工作,市政府拨款付账...伯爵已经出了建公共厕所的钱,市政府不能一毛不拔。”路易莎在视察还未运行的公厕时,对特鲁瓦市长提出了要求。

    “‘公共厕所’要在特鲁瓦的法律中注明,属于‘福利设施’,也就是说,收费是不允许的。”路易莎还补充了一句。

    公共厕所一旦收费,不是说就没人用了,但占人数最多的穷人肯定就不会用了。那样的话,不是又回到了随地大小便的老路上吗——如果有的选,没有人愿意在露天公共场合方便。所以纠正这一问题,并不是要开展卫生教育、素质教育,关键是要让人有免费厕所去方便。

    市长有一些犹豫,但最终还是答应了下来。

    这就是人都认识的好处了...市政府的钱总是不够的,但钱依旧要花,至于花到哪里,不花哪里,能够百分百确定的才是少数,多数还是看市政府诸公的意思而已。而路易莎和大家都认识,还是未来的领主。她都开口了,只要不过分,是很难拒绝的。

    说到底,这本身也是为城市好,拨款在这件事上,至少能够得到很多市民支持。

    市政府答应出钱,这件事就简单了——‘特鲁瓦清洁公司’总部设在城郊,这里位于流经特鲁瓦城的河流下游。特意挖了一条引水渠从河中引水,灌成好几个池塘。

    每天天不亮,要在市民们还没开始一天生活前,给公厕换上清洗干净的马桶,又收来用过的马桶。用过的马桶会收集到一起,坐‘粪船’去到河流沿岸的各个庄园,一般是今天去这个庄园,明天去那个庄园,倒进庄园的粪肥发酵池里,等待发酵并变成干粪。

    这只是最简单的堆肥,肯定没有华夏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之下的粪肥好用,但总归是给粪便找了一个去处。而庄园里的耕地,多了肥料之后也能比过去肥沃——过去大家不是完全不会用粪便肥地,只不过农夫普遍不重视这个,而且这时的运输成本摆在那里,真的没人愿意运这个。

    路易莎也是利用了本地水网密集的特点,让把马桶直接送到了沿河庄园,这才勉强让成本可接受(市政府能给的钱就那些,而清洁公司始终还是得靠自己生存下来,才不至于将来人亡政息,所以成本控制是必须要做的)。

    之后,从庄园回来的‘粪船’会在倒完马桶后,回到特鲁瓦郊外、河流下游的公司总部。在那些挖好并引水的‘池塘’里,进行清洗——马桶收集在引水渠连接的第一个池塘里,不需要清洁工直接清洗,稍微浸泡一会儿,就可以拉开第一个池塘与第二个池塘之间的水闸。

    因为池塘有高低落差,第一池塘的水会冲进第二池塘,之后还有第三池塘、第四池塘,都是要依次放水过去的。

    冲过了两次后,马桶的情况就好多了,清洁工可以在池塘码头上用刷子进行一番清理,再放掉水——之后还有第四次进清水,用来最后泡一泡这些马桶。差不多了再打捞上去晾一晚,第二天天不亮还要送进城里,替换昨天用了一天的马桶呢!

    至于清洗过马桶的水,则是用来给城郊菜地浇地用。这一点西方古代和华夏古代没什么不同,近城的城郊,菜圃农业都很兴盛。因为城市居民很难自己种菜,且太远运输蔬果进城就不划算了,近水楼台先得月,城郊菜园就很赚,不大的地块就能养活菜农一大家子。

    洗过马桶的水浇菜地很好用,这一点也是路易莎上辈子看网文知道的冷知识...现在就用上了,用来处理‘污水’。

    推荐这些‘污水’给周边菜农也不难,种菜对土地肥水要求更高,专业菜农还能不理解粪肥?真的不理解,也不能时不时就让城里掏完厕坑的粪车,把粪水倒在自己的菜地上了。

    第70章

    就这样,公厕开张后,人们很快发现城里的卫生状况迅速改善。除……

    就这样,

    公厕开张后,人们很快发现城里的卫生状况迅速改善。除了不懂事的小孩子,普通人都会就近找公厕方便,

    而不是随地大小便...这不仅仅是因为大家有羞耻心,也是因为公厕的条件比街边沟渠,

    或者某个草丛要好。

    修成坐台的位置,

    掏出一个个坐便孔,

    坐上去就可以方便——马桶在坐便孔之下,清洁公司的工人可以打开坐台正面的‘小门’,取出里面的马桶(平常还有‘公厕管理员’巡视公厕,负责打扫卫生,

    以及给满了的马桶盖上坐便孔什么的)。

    除了味道稍微重一些,公厕方便肯定是轻松多的,

    更重要的是,这避免了很多尴尬场面。

    另外,

    随地大小便的人迅速减少,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路易莎搞了一次搬空粪便山的城市大扫除。过去因为各种原因,

    城内堆积在地表的‘粪便山’,也铲干净后装船,

    运到了沿河庄园做粪肥。大都是陈年了的干粪,

    还不用等了,立刻就可以洒进地里......

    这样过后,

    城市干净了很多,

    再加上有了公厕,

    大家也是本能地不好意思破坏干净了不少的环境——典型的‘破窗效应’。

    在此基础上,路易莎才让人用砖石、灰浆在城市几个固定地点修建了‘垃圾池’。当然不是垃圾桶,

    垃圾桶是很有可能被人偷走的!这样的垃圾池路易莎也很熟悉了,她上辈子小时候,城中村里还有不少呢!

    她上学的小学内也有垃圾池,每天的值日生还要将班级垃圾桶倒到垃圾池去......

    不同于公厕,分布点比较多,垃圾池就主要在城内几个‘手工业区’了。这主要是因为,其他地方倒垃圾的需求并不大。古代人的生活垃圾极少,一件东西往往会被利用到极致也不会被抛弃,就连厨余垃圾都还可以弄去喂猪呢(城市里养猪的还不少!)。

    相比之下,也就是手工业区,生产活动会产出不少垃圾!尤其像是硝皮匠街区、屠宰街区,不知道往河里倾倒了多少东西,河流没有堵塞,只不过是水量足够,但污染是肉眼可见的了——所以垃圾池密集地设在这些地方,还要勒令作坊只能将垃圾倒进垃圾池,否则便施加罚款。

    肯定还有作坊不按要求倒垃圾,到时候罚款得到的钱,刚好专款专用,用来每天雇垃圾车清理垃圾池,将垃圾拉到城外填埋。

    路易莎在城郊选了一块盐卤地作为垃圾填埋场,还让自己的机械设计师莱昂设计了一款省力挖坑的机器。两个人操作,半天时间就可以挖出一个够填埋场使用一个礼拜的垃圾坑,倒满后再花一天时间填土埋上——坑挖的不算深,填土也薄,压实是没怎么压实的。但这不是问题,古代垃圾大多可降解,污染能力和后世也不可同日而语。

    清理城内‘陈年污垢’,新设公厕、垃圾池,大干两个多月后,特鲁瓦城说是重获新生,或许有些夸张了,但的确有焕然一新的感觉。

    “都做得很好,接下来只要新挖排污渠就好了。”路易莎表扬了一番办好公厕和垃圾清运工作的人,发了奖金。然后没有休息,立刻安排起新的工作来。

    相比起又脏又臭的公厕和垃圾清运,新挖排污渠听起来虽然累,但已经好接受多了。所以有资格在场的人都打起了精神——当然,反正一线工作也不是他们做,脏臭的也不是他们。他们高兴的是,新挖排污渠听起来就是个比较大的工程!

    如果是全城系统的排污渠,那得花不少钱...嗯,负责这样的工程,大家都是能捞到油水的。

    事实也差不多如此,从伯爵那儿抠到的‘特鲁瓦城改造基金’,绝大部分都花到这个上面了。其他的要么花钱不多,要么根本不用花钱,可以从市政府或者城中商人身上想办法。

    “...这是查看过旧的排污渠后,雷欧匠师画的沟渠分布图,比过去的更合理,还充分利用了部分旧沟渠,减少了工程量。”路易莎将图纸给其他人看。

    负责修筑特鲁瓦城堡的雷欧匠师,虽然应该属于建筑师一类,过去也只督造过教堂和城堡。但这年头也没有专业的城市设计师啊,雷欧匠师就算是这方面的专家了。毕竟像特鲁瓦城堡那样的大城堡,整个城堡要考虑排污系统,也是很复杂的。

    城市的复杂程度是要更上一个台阶,但雷欧大师对比其他人,已经非常专业了。

    “...街道两侧的排污渠填埋,要在街道中央挖排污渠吗?”有人摸了摸下巴,对这个设计有些不解。

    “对啊!这样其实更好呢!”也有人恍然大悟:“过去排污渠都在两侧,市民一旦侵占街道,首先就会影响到排污渠。很多排污渠被填埋,还有的排污渠简直成了私人垃圾池。如果在街道中央,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了。”

    过去特鲁瓦的城市排污渠就像大多数城市一样,出现在街道的话,就在两侧的位置。这一方面是因为,屋檐有大量落水,排污渠正好可以接住,顺畅排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在的排污渠大多数是明渠,为了不影响通行,放在两侧也是比较好的。

    “而且,街道永远都是中间低、两边高,排污渠在街道中央才能更好排水排污。”有人也跟着赞同道。

    他说的也没错,非常奇葩的是,此时城市道路几乎都是中间低、两边高。这或许有道路中央长期人走车压,天长日久压低了的可能性。但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修筑和维修时故意的,因为只有这样,城市积水时,才没那么容易影响到住户。

    只不过那样的话,住户门口的街道就会积水成小河了。而更多时候,积水不那么严重,街道走车马也能飞溅大片污水,给两边的住户和行人带来不大不小的困扰。

    “但这样,会不会妨碍通行?”有人立刻指出了那个最显而易见的问题,那么大个沟渠在那里,一不小心就会坑到经过的人、车、马啊!

    “所以这些沟渠不会是明渠,上面会用石板封盖!”路易莎显然不会漏掉这么大的问题,表示自己早有准备...其实她早就看‘明渠’不顺眼了,有碍市容市貌只是最微不足道的原因,关键是污水渠就那么敞开,真的大大‘利好’疾病传播!

    当然,盖石板的做法,严格意义上也不算暗渠,只能算半暗渠。不过这大大降低了工程量,不用深挖下水道,今后维护也相对容易。而且以特鲁瓦的城市规模,这也算够用了。所以最后选定了这个方案...算是妥协的产物吧。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