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30章

    不同的人在‘布鲁多巨镜’上看到了不同讯息,多数贵族只是想着如果负担得起,那也想要。而商人们,都在评估其中的利益得失,这里面就立场复杂了。

    哪怕只说尼斯一个地方的商人,也是既有乔瓦尼那样做转口贸易,巴不得将特鲁瓦出产的穿衣镜引进去东方,自己就此大赚一笔的。也有安德里亚这样,本身名下有玻璃镜工坊,大受打击的。

    像安德里亚这样,在玻璃镜上有投入的尼斯商人并不算少,毕竟玻璃产业在尼斯一直很兴盛。而且由普通玻璃器到玻璃镜,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很有前途...如果不是这样,尼斯和纽伦堡这两个此时都很发达的城市,也不会不约而同地在这上头发力了。

    不过在投资玻璃镜产业的商人中,安德里亚也算是押注大的了。所以在看到‘布鲁多巨镜’之后,他立刻打听起相关消息,当得知这是由特鲁瓦一家制镜工坊生产制作的,他头都大了——这就说明,‘布鲁多巨镜’并不是一时巧合得到的、可遇不可求的珍宝!

    人为制造、可以稳定生产的大型平面玻璃镜...这意味着什么,安德里亚可太清楚了!

    这意味着,技术上完全超越了尼斯,突破了尼斯玻璃镜行业过去想都不敢想的难关。更重要的是,面对这样的对手,尼斯玻璃镜根本毫无胜算!

    当时和安德里亚一起见到‘布鲁多巨镜’的尼斯商人,也有人是投资了玻璃镜产业的。只不过大都没有安德里亚投的大,所以哀叹归哀叹,是还能稳得住的。

    这些人经过短暂的思想斗争后,基本都选择了断尾求生。写信回尼斯,让这边的代理人出手那份玻璃镜产业,或者相关股份...过去为了未来可能的超额利润,做的投资还没收回没错,可既然损失已经产生了,那至少得及时止损。

    唯独安德里亚不认输,一方面是他很大一部分身家都投入了进去,沉没成本太高了。另一方面,也是他性情使然,他就不是那么容易服输的人!已经深耕玻璃镜这一行十几年了,最近都开始盈利了——这种‘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痛苦与不甘心,大概只有本人最清楚了。

    可以说是尼斯商人的坚韧,也可以说是固执。总之安德里亚选择了坚持到底,不止没有安排代理人卖掉自己的玻璃镜产业,还将参加普罗万冷集市的工作交给了最信任的助手。自己则是以最快速度订了一面‘布鲁多巨镜’,或者说特鲁瓦人称之为‘穿衣镜’的镜子。

    在取到镜子付款后,他又用最快的速度带着镜子回了尼斯。

    他虽然投资玻璃镜产业十几年了,但他本人是不太懂制镜原理的,只见过制作流程而已,而且还是尼斯玻璃镜的制作流程。所以他没能从特鲁瓦制镜工坊交付的镜子上看出什么来——这也不出所料,所以他按照计划,迅速带着这面镜子赶回尼斯。

    一方面是为了让尼斯的玻璃镜匠们研究,看看能不能复制。另一方面,也是用实物打醒尼斯玻璃行会,让大家团结起来,要一起对抗特鲁瓦制镜业——他都打听到了,特鲁瓦制镜业是受布鲁多领主支持的产业,并不是某个商人好运研究出了技术。

    也就是说,要打垮对方就需要更高层面的力量,这是仅靠他自己做不到的。

    见到老友,一路旅途疲惫的安德里亚勉强打起了一些精神,握着手也没有寒暄,而是开门见山道:“我让我的助理去主持普罗万集市的事儿了,而我有更重要的事——我带了一面‘布鲁多巨镜’回来,特鲁瓦人管这叫‘穿衣镜’。”

    他的话音刚落,原本还只是不远不近看热闹的人群,一下围了上来。

    ‘布鲁多巨镜’的出现,对尼斯玻璃业的确是个大消息。不过,这时候尼斯这边,大家也只是理性上知道,距离感性认知还差得远。因为影响是需要时间发酵的,也因为一封信、一个口头消息始终还是太轻飘飘了。没有见到真实的‘布鲁多巨镜’前,他们很难明白那是怎样的差距。

    和现有的玻璃镜,无论是尼斯平面玻璃镜,还是纽伦堡凸镜相比,布鲁多巨镜根本不像是这个时代该有的产物!

    “真的吗?传闻是真的,真有布鲁多巨镜?我还以为那是个玩笑呢!”甚至有人后知后觉,才发现最近流传的,关于布鲁多地区生产了大型平面玻璃镜的消息,居然是真的,不是大家在开玩笑啊。

    “当然是真的!难道您没看到吗?有好几家玻璃镜工坊,同时突然要卖掉了!而他们背后的主人,要么是瓦松王太子婚礼时亲自去了的,要么也是有关系密切的亲友去了的。如果不是意识到玻璃镜这门生意要完蛋了,怎么可能......”

    “我可没关心那些玻璃工坊背后的主人,而且那些玻璃工坊照旧开着,我又怎么知道他们换了主人......”后知后觉的那位还在嘟嘟囔囔的。

    “不管怎么说,这次可以见到真东西啦!话说,‘布鲁多巨镜’真像他们说的那样吗?他们说的太厉害、超过我们的技术太多了,反而让人觉得在吹牛...如果不是知道这上面吹牛毫无意义,而且他们也确实出清了手中的玻璃镜投资,我肯定不会相信。”

    “安德里亚先生已经带了实物回来,很快就能看到了。”说话的人死死盯着那只正被打开的箱子,脖子都伸长了,似乎是一定要看个清楚。

    这时候,甚至原本不在行会商馆这边的会长,也接到了这边留守的随从传来的口信,急匆匆从离得不远的圣马可广场赶了回来。大家见会长来了,这才让出一个缺口,叫他能够越过聚拢起来的人群,去看马上要被取出来的镜子。

    “怎么样?我听说安德里亚先生带回了一面‘布鲁多巨镜’?”会长手里拿着手帕擦汗。现在天气已经是凉飕飕的了,他还需要擦汗,显然是从圣马可广场一路小跑回来的。

    旁边一位行会成员就说:“正是如此,会长先生...听说那些特鲁瓦人叫‘布鲁多巨镜’为‘穿衣镜’...真奇怪,是不是?穿衣服的时候用的镜子吗——哦!我明白了,要看到全身,确实得需要大一些的镜子。”

    一开始还不太理解‘穿衣镜’这个名字由来的会员,说着说着居然自己理解了,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

    话音刚落,镜子连同固定的木制框架从箱子中取了出来,再然后就是拆架子、清理防震防磕碰的羊毛。做这些事的仆人有些紧张,毕竟是这么多人盯着做事。但做惯了活儿,动作却没有因为紧张而放慢,没多久大家就看清了穿衣镜的全貌和细节。

    有人忍不住发出赞叹之声...虽然是竞争对手,但正因为自家也做玻璃镜,才知道这件事的难度呢!

    赞叹之后,还有人忍不住上手去抚摸镜面:“这可真是太棒了!我是说完美,只有完美这个词儿才能形容——那些特鲁瓦工匠是怎么做到的?我完全想不明白这里面的事儿,这么大这么薄这么平滑的玻璃板,就很难了!”

    “还有这镜子背后的镀层,他们到底玩了什么把戏?用的什么材料?我们什么材料都试过,但就算不计成本去做,也得不到这样清晰光亮的镜面镀层。”

    当然,也有人还记得,这是对手的作品。看清之后立刻哀叹起来:“主啊!为什么在特鲁瓦那样的地方,会突然出现这样的产品,他们那儿难道有什么了不得的制镜传统!这是要毁灭尼斯制镜业不成?”

    “这下真的完蛋了,我本以为‘布鲁多巨镜’的事儿,没有说的那么严重。但现在看看,传回来的消息居然是完全真实的...尼斯的玻璃镜根本不可能和他们竞争,哦,纽伦堡的也不行。这或许是唯一的好消息了:我们并不是唯一的倒霉蛋。”有人甚至喃喃自语了起来。

    “安静下来,先生们!”会长到底是会长,虽然在看到那面巨大的、清澈的、在有些昏暗的室内都将人照得清清楚楚的镜子,他愣了一会儿,但他很快回过神来。

    当众人因为他的出声稍微安静了点儿,他才看向安德里亚:“安德里亚先生,这面镜子您愿意卖吗?行会会加价购买,用于研究其中的技艺——尼斯制镜业发展至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也是很多人的谋生手段。”

    “我们不能什么都不做,就直接放弃曾经的投入,还有那么多人的生计...至少,我们不能不战而降!”

    会长的话道理是对的,政治上绝对正确,所以大家也说不出反对的话——这也是安德里亚需要的,他本来就知道自己一个人没机会战胜特鲁瓦制镜业,那可是一方诸侯支持的!

    当然,会长会有这样的决断,安德里亚也不意外就是了。他了解会长的处事方法,63*00

    更重要的是他知道,作为玻璃行会的会长,玻璃镜又是玻璃产业新的巨大增长点,玻璃镜也和对方的利益息息相关。

    在他任职会长期间,尼斯玻璃制造业一下损失掉玻璃镜这一大块儿,这可是很难对下交代的——即使所有人都明白,这根本不能怪他。谁能想到,特鲁瓦这么一个从未以制镜、制玻璃出名的地方,会搞出‘布鲁多巨镜’这样的大杀器?

    玻璃行会花了1200镑,买下了安德里亚手中的穿衣镜——安德里亚订购穿衣镜,本来就是为了让人研究其中的技术,镜框什么的就不在意了。而且越简单的镜框越早完工,更合他心意。这样订购最基础的镜框,总共花费是1200镑。

    这里面甚至不包含一路的运费,以及转手加价...只能说,他是真心想通过行会拯救尼斯的制镜业。

    当然,拯救制镜业的同时,也拯救自己的生意,这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怎么样,玻璃匠师和制镜匠怎么说?”穿衣镜被工匠拆开研究后,安德里亚等不及询问。

    这次参与进来的工匠,其中就包括安德里亚的制镜工坊的...这也算是他第一个将‘穿衣镜’带回尼斯的好处之一,如果真的研究出了特鲁瓦制镜工坊的技术,他掌握的工匠就再清楚不过了。

    到时候,他的财富不仅不会因为特鲁瓦制镜业的崛起而大大缩水,以至于有破产的可能。说不定还能借这一次的机会,完成一次重要蜕变,就此踏入尼斯最有钱的商人那个阶层——危机可不仅仅是混乱,也是进步的阶梯!

    会长身边的助理,也是真正了解制镜技术的一个中年男人,冲安德里亚摇了摇头:“安德里亚先生,您太着急了。昨天您才回来,虽然立刻就召集了工匠们...至少现在看起来,他们没什么头绪。”

    其实这完全在预料中,‘逆向工程’真的那么容易做,那这个没有‘专利法’的年代,大家保密技术也该没用才对。事实就是,很多家族,很多城市,通过对技术进行保密,独享了某些生意不知道多少代!

    安德里亚其实明白这个道理,但总是抱着希望。而且就算会长助理明明白白地说了,他也想去问问工匠们。

    会长助理倒也没阻止他,只让了让,就叫他去玻璃行会商馆后的工场了——这里本来是一小片空地,连着更靠后的仓库。在用仓库储存货物时,这一块空场也可以临时、短时间堆放一些货物。现在的话,用作给工匠们研究穿衣镜的场地。

    主要是,真研究出什么来了,按道理应该是行会内共享技术的。这种前提下,将研究场地放在谁的地盘都不合适。

    安德里亚来到工场,拆开的镜子,镜框已经被扔到一边,无人在意了。即使那很值钱,纯卖金银也价值不菲...只能说,现在的主角是镜子本身,也只能是镜子。

    至于那块令人赞叹的‘巨镜’,它甚至被切开了!

    切开的小块用作不同的研究,因为要用一些破坏性的方式,所以只能这样了。

    有的镜子碎片,被人用特殊的药水洗掉了镜子背面保护镀层的油漆。有的镜子碎片被放进了坩埚中烧,重新变成了玻璃液。有的镜子碎片被人则被人拿着放大镜观察断口。还有的镜子碎片,明显是镀层的部分被刮了下来,又有不同的验证......

    安德里亚抓住自家制镜工坊的匠师:“怎么样了?难道一点儿进展都没有吗?”

    花白头发乱糟糟的匠师抬起头来,摇摇头,又点点头:“哦,大人,我们进展不大。我们只是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这、这简直就是个奇迹,您明白吗,奇迹——我们甚至不明白,为什么他们可以将玻璃的部分做的那么完美。”

    “是的,镜面有抛光的痕迹,做过宽片玻璃的匠师一眼看出来了,是用特殊的擦粉打磨抛光的。但这不能说明什么,完全无法解释他们怎么把玻璃板做得这么薄的同时,还如此巨大。您瞧瞧,多么均匀的玻璃片!这么大的玻璃,厚度都是一样的,一点儿不差!”

    足够薄的玻璃片,才有比较好的反射,作为大力投资玻璃镜行业的商人,安德里亚这一点还是知道的。他这个时候也注意到了,这么大的穿衣镜,其厚度却和自家工坊制作的小块玻璃镜差不多,甚至更薄!

    其中难度,想一想就知道了!

    小块玻璃要做薄,有很多办法可行,可大块玻璃就是另一回事了。以此时制作玻璃板的原料、制作方法,玻璃质量根本和后世玻璃没得比。大块玻璃板稍微薄一点,是真能立刻碎掉给人看的。

    “...唯一要说进展,大概是镀层了,我们差不多能确定,他们选择了银作为镜面反光层。”匠师抓了抓头发,脸上的神情却不像是为这个进展而高兴。

    “但这并不算什么,适合当做镜子镀层的金属很有限,有这样清晰、真实效果的,实际屈指可数。”

    “只是,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大人,您知道吗,他们并不是在玻璃板上贴了一层银箔,他们是镀上去的,是真正的‘镀银’!这一点我们很肯定,贴的银箔再紧密、均匀、光滑,也不可能达到‘镀’的效果。”

    虽然很反常识,但镀银确实是非常晚才有的技艺。大概是镀金工艺太早被发明出来,给后世人一种错觉,镀银应该和镀金差不多——现实却是,或许是因为银子相对便宜,大家根本没有动力,像研究出多种镀金工艺一样,弄出镀银工艺。

    “所以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不知道怎么制作出一样的平面玻璃,以及如何给玻璃板镀银...对吗?”安德里亚简单粗暴地总结道。

    “是这样的,大人。”匠师低声答道。这两个问题说起来简单,其实哪一个都没有头绪,不知道该从哪儿做起。

    看了一会儿工匠们工作,实在也看不出、听不到更多了,安德里亚还是在晚餐前离开了工场。晚餐他也没有回到自己的宅子吃,而是和包括会长在内,行会内财力雄厚,且对玻璃镜这个新兴产业有兴趣的会员,一起在商馆吃的。

    关于特鲁瓦制镜业的技术,当然不能单指望几个工匠搞‘逆向工程’。事实上,他们还有另一套更有效、更可控的打法。他们聚在一起,就是为了商量这件事的。

    “...匠师们没什么进展?”有人洗了洗手,就开始大快朵颐。

    听人汇报了工场上发生的事儿,倒没为此动容。撕咬下了一块羊腿肉,他才慢慢说道:“所以还是要派遣间谍,总比赌几个匠师能聪明到看穿布鲁多人的把戏靠谱。”

    是的,更有效、更可控的打法,指的就是派遣‘商业间谍’。

    这在此时算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保有特殊技术的城市,靠此轻松发财,其他人当然会嫉妒,进而想要保密我、的技术。而在自己没有头绪的情况下,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不就是派人去窃取相关技术吗?

    “现在的问题是,合适的人选不是那么好找的...你们有什么推荐的吗?”会长很沉得住气,轻轻说道。

    第59章

    尼斯共和国最初只是一个城邦国家,以‘尼斯城’为核心。但随着……

    尼斯共和国最初只是一个城邦国家,

    以‘尼斯城’为核心。但随着这座城市越来越富有,影响力越来越大,周边越来越多的土地也被纳入了尼斯共和国的版图。可不管怎么说,

    最重要的还是尼斯城,也只有尼斯城!

    这完全是一座工商业者的城市,

    城中到处都是工坊、商铺。他们不只是做本地人生意,

    还接收世界各地的订单。

    另外,

    这里也引进几乎全世界的商品,无论是苦寒北地而来的特产金色琥珀、皮草;还是进口自非洲大陆,最优质的护发油、皮革;又或者来自东方的马匹、织毯、刀具等,甚至更遥远东方的丝绸、食糖......尼斯城无所不有。

    这引得所有人商人都会来此采购,

    然后再带回去分销。

    很多别的地方没有的商品,也只有尼斯城,

    以及少数几个罗兰西名城能买到了——此时的罗兰西,因为地缘位置、重商传统等,

    算是一个东西南北商品汇聚之所。这和布鲁多那种集市期间,

    商品过境还不太一样。

    像是画家们,就非常喜欢开工前来尼斯、托斯卡纳等地采购,

    因为颜料往往既珍贵、又小众,在他们工作的地方很难买到、买齐全。

    就在尼斯城的百商百业中,

    梅切莉大街的某个行当似乎并不出奇——这里集中的商家主要是卖布料、金边皮革、武器,

    以及书籍的。事实上,此时的梅切莉大街可能是整个西方世界最大的书籍集散地了。

    此时西方世界的书籍还基本都是抄写出来的,

    印刷术尚未传来。而一开始,

    抄写这份工作基本由修道院垄断,

    毕竟只有宗教方面需要大量抄写书籍。而且恰好修道士是一群过着与世隔绝生活,有充足时间做抄写工作的人...至少那个时代是这样的。

    之后,

    抄写员就不局限在修道院了,只要哪里有贵人需要抄写员,他们就会出现在哪里。简单来说,这就是某人有抄书的需求了,会请抄写员来家里工作。但直到这时候,也很难围绕书籍产生一个产业。

    不过随着人们对书籍的需求越来越大,也不在局限于宗教典籍,这个图书市场终于发展到了商人加入其中的地步。

    这上面,梅切莉大街的书商是首开先河的群体之一,他们会和很多抄写员、袖珍画画家合作,指定抄写书籍,放到书店售卖。嗯,也接受客人的订单,然后给抄写员派工作——顾客固然可以直接找抄写员,可他们不清楚行情,拿不到书商的价格,还不了解抄写员的水平。

    很可能花的钱更多,还不稳妥。

    另外,梅切莉大街的书商也普遍做二手书生意,这不奇怪,即使是后世,二手书生意也规模不小。而在此时,书籍是尤其珍贵的东西,哪怕对贵族都是如此。这样的话,一本书并不会因为换了一个主人而价值降低,决定一本书价格的只有内容,以及保存情况。

    洛伦佐是梅切莉大街的一家书商,就和街上其他书商一样,他的店铺门外就摆着书架。书架上是他店中可出售书籍的目录或扉页,用以招徕顾客。而走进他的书店,首先看到的是正对面的大柜台,按平常的情况,这时候他就应该在柜台后,但他偏偏不在。

    他在店内的一个架子旁,监督伙计整理一批刚刚收来的旧书。这来自某个挥霍无度的败家子,在继承家财后,他以很快的速度消耗掉了曾祖父到父亲,三代积累的财富。到现在,店铺、城外的土地、股份等大宗都卖掉了,就该轮到家里的小件了,这些书不过是其中之一。

    “小心一点儿...这都是很珍贵的书卷,大多是羊皮卷、牛皮卷,其中还有两百年前的......”洛伦佐看着伙计将书按照一定分类放到书架上,书口朝外,整整齐齐,点了点头。

    此时的书籍和后世不太一样,装帧好的书籍摆上书架时并不是书脊朝外,而是书口朝外的。不过书口上也会有书名和作者名,倒也不用担心不方便查找。

    “希望这个月的顾客会多一些...”洛伦佐扭头看向另一面书架,那儿放的是新抄写的书。

    不同于旧书都是装帧好的,新书往往是散页。用大大的深蓝色信封装着,一袋一袋紧紧挨着存放,只有一边的小吊牌能说明信封里装的是哪本书...这些书等待着顾客决定要如何装帧,他们可以让书店帮忙装帧,也可以自己拿回家‘DIY’,当然,前者是要花钱的。

    忽然,店铺进入了几位顾客,只不过很可惜,他们虽然也感兴趣地看了看粘在门框上的待售目录表,但还是很快收回了目光。之后他们看了看墨水瓶、羽毛笔等文具,没多久就选好了自己所需商品——此时的书店兼做文具店是很正常的。

    这固然也是一笔生意,而且此时的文具同样是精英商品,便宜不了,但依旧和书籍没得比。

    洛伦佐送走了顾客,可惜地叹了一口气。然后就准备去柜台后,将刚刚这笔生意记账,并在心里计划着要给时常来往的顾客寄人可不是普通的乞丐,他们往往有着很不错的出身,自己也曾经营一份有前途的事业。只不过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朝意外,如洛伦佐那样就破产了。

    他们这样的人格外能引起尼斯中上层阶级的同情,因为这些人出身和他们差不多,曾经的状态也像。换句话说,如果哪一天他们不走运,遇到同样的意外,也会陷入一样的境地。

    大约是同情,以及为未来可能沦落如此境地兜底,‘耻辱乞讨者’就诞生了。这些人有专门发放的制服,将整个人完全笼罩在黑袍子里,连脸都遮住了。这样可以确保他们不会被熟人认出来,伤害自尊心。

    另外,他们可以乞讨时不发出声音,也是为差不多的理由——熟悉的声音也可能被认识的人听出来。

    种种措施,既是为了保护自尊心,也是防止将来东山再起后,为今日之事尴尬...考虑到这些人都有眼界知识,有人脉关系,只是暂时落难,东山再起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

    洛伦佐当初做‘耻辱乞讨者’也只有两个月时间,很快就度过了最困难的一段时间。但之后要他再次从事海上贸易,主要是给别的海商帮忙,他又不愿意了——那次海难将他吓坏了,他对大海有了难以突破的恐惧。

    于是思来想去,他选择了在尼斯开一家店。或许挣得不多,可他经过海难之后,更想要安稳生活。

    至于开什么店,他其实没什么选择的余地。当时刚好他的岳父去世,他的岳父只有两个女儿,他的妻子因此收到了一笔遗产——岳父将店铺留给了洛伦佐的妻子,将宅邸和宅邸里的东西留给了另一个女儿。

    这其实也是考虑到了洛伦佐的情况,他现在正需要重新开始一份事业。

    是的,洛伦佐的岳父就是梅切莉大街的一位书商...虽然洛伦佐大可以用这间店铺重做别的生意,但做生不如做熟。利用岳父留下的人脉继续经营书籍生意,可比没头没脑再找别的生意稳妥。

    只不过,书籍买卖确实是一桩重资产生意,当时为了运转起来,洛伦佐向安德里亚这个远房堂兄借了一笔钱。如今书店的生意逐步走上正轨,但当初那笔钱也才还了13不到。并且在可预计的未来,很长时间内都没法还清。

    因为这件事,面对安德里亚,洛伦佐总是有些不自然的。

    安德里亚主动走到柜台前,和洛伦佐握了握手:“是的,前几天我回来了,一直在忙行会的事儿...我是说,我们可以谈谈吗?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我需要你的帮助。”

    洛伦佐不知道会是什么事,但还是将安德里亚带到了后面的小房间,那是一个会客厅兼休息室。偶尔可以招待一些特殊的、需要空间细谈的顾客,大多数时候,则是洛伦佐不方便回家时,在这儿小憩。

    洛伦佐和安德里亚进入会客厅坐下,伙计很有眼力地端了一些兑水葡萄酒来,就立刻退了出去,将空间留给两人。

    安德里亚没有寒暄太多,几乎是立刻说道:“你或许听说了,尼斯制镜业遭遇了重大危机——布鲁多制造了一种大型平面镜,完全压倒了尼斯的产品,二者甚至不具备可比性...我们的匠师压根儿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其实洛伦佐根本不知道这件事,这个消息现在为止,还只在制镜、制玻璃的圈子里流传。尼斯其他人,又不会主动关心这些,自然也就不知道了。不过现在安德里亚都这样说了,洛伦佐也不好意思说自己不知道,所以只是沉默着,仿佛是一种默认。

    洛伦佐还想起安德里亚的产业,记得他有很大一部分钱都投资到了制镜业中...然后就有些担心起来。既为安德里亚这个朋友、亲戚的境况担心,也为自己担心。在安德里亚财务情况恶化时,尽快回收别人的欠账是很有可能的,而他现在可还不了钱......

    安德里亚见洛伦佐不说话,又话锋一转,说:“洛伦佐,我记得你过去做海商时,曾帮助过共和国打探消息。”

    “是,那只是普通的信息收集、整理...国内的海商基本都会从议会得到这个任务。”洛伦佐有点儿明白安德里亚想要他帮什么忙了,下意识推辞。

    “是的,几乎每一个海商都有这个任务,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你一样,做的那么好。自从你不做海商了,议会的朋友还和我抱怨,再没有一个像你那样能干的船长了。总能穿过重重障碍,带来他们需要的情报。”安德里亚加重了一些语气。

    没错,所有尼斯的海商都是他们的‘间谍’。当然,说是间谍或许太‘严重’了,很多就是将自己听到、看到的报告一下而已,都不用主动探听什么消息的。当初洛伦佐也是‘间谍’一员,只不过相比起自己的同行们,他属于是干得很出色的那种。

    他当时干的那么好,除了他本人确实有些天赋外,主要还是为了利益吧。对能带来重要情报的海商,尼斯共和国当然也不会吝啬回报...那些年,洛伦佐的生意做得那么顺利,与其说是因为他善于经商,还不如说是他善于获取情报。

    “哦,议员们实在是太客气了。”洛伦佐能说什么呢?只能干巴巴地回应道。

    “直说吧,玻璃行会想要雇你做我们的商业间谍,去一趟特鲁瓦。”安德里亚最后捅破了窗户纸,不给洛伦佐再逃避的余地了。

    洛伦佐还想挣扎一下:“可是,这和为国家收集情报不太一样,这需要弄到非常具体的技术。这方面我根本不懂,我做不到的...你们应该去找专业的商业间谍,我想这对你们来说并不难。”

    “是的,所以我们为你雇了一个助手,他做过商业间谍,而且对玻璃、制镜都有一定了解。”安德里亚点点头说道。

    两人对视良久,还是洛伦佐终于支持不住,叹了一口气:“好吧...但我必须得说,你和你的行会不能抱太大希望,相比起成功,失败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哦,关于这一点我们是有心理准备的,过去派商业间谍的记录表明,一次就成功的可能性极低。就算这次失败,我们还可以继续。”

    只是如果继续的话,可能主导者就不是安德里亚了。

    布鲁多巨镜’的影响力还没有扩展、发酵,他的身家还在那里,他在行会内也远未到边缘化的时候。可时间长了,一切总会为人所知,他的产业估值会变,甚至工坊营业额也会变——当然会变,能做大镜的特鲁瓦,将来肯定会做小镜子。而一旦他们开始做小镜子,尼斯的制镜工坊要怎么和他们争?安德莉亚的工坊还要怎么开张营业?

    “你不会为今天的决定后悔的,行会不会亏待你。哪怕没能成功带回什么,也有一笔报酬。可一旦真的带回了制镜技术,你就发达了...书店的事儿也不用担心,你的伙计们很能干。”

    洛伦佐心里苦笑...看得出来,安德里亚很重视这件事,居然还安慰了他。要知道,一直以来安德里亚并不是一个会体贴人的家伙,除非很有必要。

    就这样,只大概了解了一些基本情况,很快洛伦佐就和行会雇的另一个商业间谍踏上了去往特鲁瓦的路——其实还有两个雇的伙计,但他们并不知道此行的实情,真当这一次是去赶特鲁瓦的冷集市的。

    “说实话,我不太明白,即使以最快的速度赶往特鲁瓦,我们也只能赶上特鲁瓦冷集市的尾声了...”随行的伙计不太明白现在的情况,进入瓦松境内后,还谈起过这个疑惑之处。

    “听说并不是专为了特鲁瓦冷集市...洛伦佐先生是书商,他是为了一批书籍才去特鲁瓦的。听说是一位旅居在特鲁瓦的本国富商去世了,遗产中有一大批书籍,全部留给了洛伦佐先生的一位表亲。那位先生对此没什么兴趣,所以委托洛伦佐先生去接收。”

    “虽然跑这样一趟很辛苦,但好处也很大。那位委托人表示,那些书籍洛伦佐先生只要按照市价一半算账就行——另外,洛伦佐先生大概也是想借此机会去一趟西岱,看看能不能做成一桩买卖吧。西岱的学校很多,每年都有新的学术书籍出现,这些是连尼斯都没有的。”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