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01章

    二老尝试的时候,总怕耽误时辰,时不时就往小铺子外瞧一眼。没谁过来说什么。

    陆二保拿纸时小心翼翼,他知道纸贵,怕把纸拿坏了。王丰年缝书时,则怕缝得不好,每一针的走向,都要跟陆柳缝书时的顺序一样。

    他俩暂时放松不了,可在尝试之中,那颗忐忑的心,逐渐安定。

    他们问:“要是不习惯,还能不能回村里住?”

    陆柳抿抿唇,看向哥哥。

    陆杨点头,说:“可以。你们要是住不惯,不要憋着,直说就好。”

    人在不适应的环境里待着,犹如坐牢。

    他们是把人接去养老享福的,不是把人接过去活受罪的。

    二老神色陡然放松,陆杨从他们眼里看出了答案,他们说出口的却是:“我们想想,我们回家再想想。”

    没真的搬家之前,变数太多。

    他们没给准话,两个孩子就不用太为难。

    陆柳还有点急,看哥哥给他使眼色,才把话头压下,不催着他们问。

    尝试印书用了很久,这头说定,就要告辞,各回各家了。

    新的一年到来,陆杨记得之前说过的话,问顺哥儿要不要跟他走。

    “要是想跟着我学本事,元宵之后,让你大哥把你送到县里来。”

    顺哥儿要去,家里都说好了,他左右看看,娘跟大哥都没意见,他笑眯眯答应了。

    从黎寨离开,两个爹回陆家屯,陆杨他们回县里。

    隔天,陆杨跟谢岩趁着年节没过完,满县走动去拜年,给冷屁股的张大人都递了拜帖,再找罗家两位哥哥打听了做笔的匠人,只等黎峰到县里,就把消息转述。

    拜年之后,谢岩没去私塾上课,常去乌平之家里,与他一起读书作文。陆杨则到牲畜行挑了一公一母两头耕牛,再有一公一母两只驴子,转头去铁匠铺,配齐了农具,一并拉到庄上。耕地是新买的,种子也要买。

    陆杨照顾亲戚,在村里问问,谁家有多的种子,不论是庄稼还是菜种,他都买一些。

    再是盖磨坊,地还没解冻,现在盖房子很难。

    陆杨先让佃户们把畜棚盖好,再请族亲们搭把手,土地解冻就过来,多些人手来帮忙。把屋子修了,再把磨坊盖起来。人多好办事,早点完工,不耽误翻地播种。

    磨坊需要用到石磨,这东西可以在别人家买,也能请人做。

    这对农家来说是个大物件,没到吃不起饭的时候,轻易不舍得卖掉。

    他买了两个石磨先用着,等这处挣了钱,可以继续买石磨。再看看牲口会不会下小牛、小驴子,根据牲口数量来添置。

    耕牛不用留太多,有了小牛,就养大,看谁家要养,可以卖出去。驴子就留着拉磨。

    磨坊还没盖起来,陆杨望着前方的空地,都心道可惜。

    他的心再狠一点,完全可以用这个磨坊加工豆子,去做一堆豆制品,现成的营生摆面前。

    他叹口气,摇头不想了。

    不可以太贪心,不可以什么都要。

    他早说要看看晒场,回村一趟,又去了一次黎寨,带了几样礼,到寨主家拜访,跟人见个面。

    合伙做生意,不管分红多与少,寨主的地位在这儿,陆杨又是晚辈,理应他来。

    寨主带他去晒场转转,问他有没有什么意见。

    陆杨暂时不提意见,他就是来看看。

    晒场盖得很大,是长条的房子,三个竖条雨棚隔出两处晒场。为了光线充足,晒场的宽度足够,附近没有遮挡,一天都能晒到太阳。

    外围的“竖条”是一格格的房间,多数是仓房。进门这里,则是灶屋、住所,再有一间账房。单独收拾了一间屋子,给胡郎中住。

    这个地方,修建得很简单,足够用。陆杨看来看去,就觉着晒场进出太容易,仓房离外人太近。

    他说不提意见,今天就暂且不说。

    生意起步太迅速,有问题是必然的,雨季来临之前,可以磨合一阵。这头的事,他看黎寨的人能不能料理好。

    正月里,前半个月是人情走动,后半个月是做事业安排。中间一天元宵节,他应约,跟陆林吃了一顿饭,算作践行酒。

    过了元宵节,谢岩想要多留一阵,二月里,再跟家人一起去府城。陆杨答应了。

    十六开始,陆杨是带着顺哥儿一起在庄上转悠。

    陆杨把苗青叫来了,这位阿青叔是个麻利泼辣的性子,人情世故有一手,在村里人缘广,以后能招呼人,管得住儿子,看得住儿媳儿夫郎。他这阵子,就把庄上事务都跟苗青说,想要苗青做庄上管事的。

    庄上事务,是从头起步。顺哥儿在旁边搭着听,听陆杨规划农田作物,再听这些作物以后都能做什么、卖到哪里,有什么用处。

    田地庄稼说完,又是磨坊怎样挣钱。明年秋收过后,还要加大畜棚,盖个养殖场,可以多养猪养鸡。

    顺哥儿听着两眼都迷糊了。

    天呐,就二十五亩地而已,怎么能有这么多事……

    他家之前就有十六亩地了……

    陆杨还把佃户们叫过来,跟他们说了四季都种什么,看有没有疑问。

    老庄稼汉有话说,不过调整几样蔬菜的种植时间,像麦子、大豆这种主要作物,陆杨说的时间没错。

    这样安排下来,一年四季都能给铺子里供上菜,能有粮食收上来,到了农闲的时候,他们能用磨坊挣钱。

    年底前把畜棚盖好,要是勤快,不怕麻烦,开春就可以捉鸡苗,鸡窝好搭,秋季盖好大畜棚以后再挪窝。这样鸡蛋和鸡肉也能在今年供应上。

    这一处所挣的银子,陆杨暂时不去花。他打算都拿来添祖田祖产。比如说以后多买几个石磨,多添几个牲口,多买几亩良田。

    县城铺子的收入,陆杨也不会花。他还会做些添补,有了银子,攒一攒,看是买宅子还是买铺面,买下就交给牙行租出去。一年两年回不了本,没关系,这是以后的退路。是他们这个家族的根。

    身上所剩的银两,就是去府城的启动资金了。

    他的起点,是靠山吃山这个商号,也是即将开起来的书斋。

    一月底,黎峰等人从深山归来,收拾行装,装上货物,打算去府城,做今年的第一笔生意。

    二月二,龙抬头。

    这天,谢家三人一狗,收拾好行李,跟着车队出发,去府城。

    他们在这个县城待了一年多,收拾出来的行李,竟然一辆车就装完了。

    陆杨挨着赵佩兰坐在车尾,看着身后渐行渐远的路,心中无限感慨,无限开阔。

    他去府城见过世面,这不是他第一次离开,可他身上束缚的无形丝线,像是今天才被剪断。从此,海阔天空。

    此时,黎寨。

    陆柳哄睡了孩子,摆上炕桌,盘膝坐在炕上,拿着账本与算盘,再摆些纸张做记录,对账又算账,再点点家中余银,然后收起账本写文章。

    陆杨教他,想不明白的事,可以写下来,慢慢梳理。

    以前陆柳写得很多,很杂。他现在写得较少,很多时候,只是几个字词,圈出来连线,互相之间再添几个字。他在不知不觉中,有了跟陆杨一样的习惯。

    新年几桌酒,把家里的鸡和兔子都吃完了。

    家里不用再买米面粮油,小铺子里都有。年节做的腊肉,不用不舍得吃,顿顿都能割一点。

    他之前顾着亲戚面子和兄弟情分,待陈酒很好。

    现在快要离开了,他想要任性一些,把小铺子留给姚夫郎。

    这是他最好的朋友,教会他很多,陪伴他很久。

    大强的事业总是落后一步,吃不上热乎的。他没别的能给了,养鸡的法子教了,他这些年养鸡遇见的所有问题,他能想到的,都跟姚夫郎说了。

    养兔的经验就那一点,他也都说了。印书的事没办法给出去,这需要大成本。而且村里没有那么高的消费力,他们家做这个生意很久了,姚夫郎再接手,只能亏本。

    小铺子已经经营出名声,寨子里的人都习惯了,哪怕去县里赶集,都会少买一些东西。现在一个月能挣个一两银子左右。

    大强每个月会去县里送柴火,送柴的时候就能顺路进货,人不白跑。

    有小铺子在,再搭着炒酱,只这两头,姚夫郎每个月都能挣一两五钱银子左右。

    他还能养鸡养兔,足够让大强摸索出养蜂之法,在山里搭建蜂巢。以后他们家的日子也会过起来。

    除此之外,陆柳又细细想了家中安排。

    去年开年的时候,娘说让他管家。他这一年,学习又怀孕,思绪起伏,心境辗转,直到现在,才终于能心平气和的一样样列出来。

    给王猛种的田地,可以继续留给他们家种。不用卖掉。

    他们家宅子还要留着,田地也要留着。以后是个退路。

    骡子不卖,黎峰常出门,会把马骑走,他们家平常要做个什么,有骡子车会方便些。

    两只小马和两条狗要带走,这是必须的,没什么好犹豫的。

    娘想要歇息,就在家中歇息,不用太劳累了。大峰能顶着外面的天,他就能照顾好家里,不会再事事让娘操心。

    顺哥儿要学本事,等到府城以后,他们才会常常见面。等见面再说。

    二田那边,他心软,可怜孩子。让二骏和三苗他们帮忙收田租,二田年年交的粮食,就当是这孩子的口粮。以后二田苛待孩子,就把孩子接走养。

    这事要跟大伯和小叔通个气。孩子落地长得快,眨眨眼的功夫就是大孩子了。胡郎中很喜好这座山,想要采很多好药,可能会留下住很多年。

    他们可以等等,等孩子大一些,如果胡郎中还在,就让黎峰找人说说,请胡郎中收个小徒弟。

    两个爹会在年中时,跟他们一起去府城。

    那时候赶路安全,府城一切都安置妥当,适合定居。

    接下来是他自己。陆柳在纸上写出他擅长的事,这次把养鸡养兔剔除了。

    哥哥说他有千金不换的能力,他会守住他的心,然后一点点的朝外试探,做一些微小的事,挣一点小钱来贴补家里。

    这点钱对于现在的黎峰来说,根本不值一提。陆柳这样做,是为了自己能开心。

    他享受省钱与挣钱的感觉,这会让他喜悦又满足。

    他可以正视他的需求与喜好,并保留下来。

    一切好像是回到了原点,又变得不太一样。

    渴望获得认同,与坦然取悦自己,同样的行为,却这样天差地别。

    陆柳抬头,看到墙面上挂着的画像,也看见了柜子上放着的风筝。

    黎峰说,三月回家,带他去放风筝,也带他去县里转转,让他知道一两银子能买多少东西。

    陆柳都答应了。

    二月,是哥哥的新起点。

    三月,他会跟上步伐。

    第140章

    二月

    天还没亮,

    府城外就排了很长的队。

    有些是商队,有些是附近村落的百姓。他们都带着货物,大包大包的货都在车上,

    小堆小堆的货物,

    则千奇百怪。

    有的装在篮子里提着、抱着,有的是在背篓里背着、放脚边,还有人挑着扁担,扁担两头吊着的竹箩、木桶。

    卖什么的都有,各类粮食应有尽有,

    大米小麦,豆子面粉,

    还有红薯和油面。

    家禽家畜种类多,鸡鸭鹅,

    也有养兔子的。卖蛋卖肉,还卖小鸡小鸭。

    也有卖竹编草编、卖柴火木炭的,再有一些旁的用品、吃喝。比如牙刷竹刷、扫把斗笠,再有酸菜野菜和时蔬。

    陆杨一行人排在队列中间,

    周围是口音各异的人。

    太阳冉冉升起,城门缓缓打开,卫兵站列两队,

    放人进城。

    随着日光亮堂,他们离城门的距离拉近,把贴在城墙的告示看得清楚。

    为捉贼匪,

    即日起,

    凡是进府城的商队,需要有本地商户做担保,除路引之外,

    还要有人能证明身份。

    前面被拦着的商队跟拦截的兵卒讲道理:“要人担保,也得我们进城找人啊?这样拦在外头,怎么找人?”

    城内,好些人挤在道两头,听见这话,比兵卒还激动,纷纷举荐自己,“大老爷,你写信啊!给个口信也行!你报个名字,我都能找到人!只要二钱银子,为你把腿跑折了都值了!”

    还有人说:“大老爷,你别听他的,口信有什么用?要写信啊!你请我,我保管把信送到,人带来了,你再给钱!”

    也有人说:“大老爷,你听听他们的口音,这事找外地人能成吗?您就得找我这种本地人,府城的地界上,大小商人的府门朝哪里开,我都知道!”

    ……

    他们七嘴八舌的叫嚷,陆杨听得好新鲜。

    去年来的时候,还没这样。

    他侧头喊黎峰:“年前有这个规矩吗?”

    黎峰大概能猜到原因,他去年离开府城之前,连捉两批匪徒,还在知府衙门哭诉一场,知府大人下令捉贼了。

    去年捉到今年,贼不知捉到了几个,反而出个告示,把他们拦住了。

    他再看看城内争抢着送信生意的人群,不由惊叹:“府城真是遍地是黄金。”

    勤快人怎么都能挣到银子。二钱银子跑一次腿,一天跑一单,就是两百文钱,一个月能有六两银子的收入。

    旁边有排队的百姓,跟他们说:“听说很多劫匪都是混进商队,跟着进城,然后去码头作乱。年底的时候,码头又被人抢了。”

    陆杨更新鲜了,“还能抢第二次啊?”

    附近百姓很有聊天欲,这点事情,本地人都听腻了,也就能在外地人面前吹吹牛。

    他们说:“没想到吧?就是没想到才被抢了!水兵追过去的时候,货物都沉到水里了,船也被烧了,听说那些人上岸,跑到了老河乡。”

    老河乡是离府城最近的一个小码头,那里算半个县城,城墙都没修建,地处开阔,到了地方,能一路往野外逃窜,追都不知道往哪个方向追。

    陆杨隐有担忧,怕这些是上岸报仇的水匪。

    队列继续往前,旁边停靠着三个商队。他们要等人来接。

    陆杨摇摇头,先想想找谁来做担保。

    他们在府城认识不少人,关系最好的是乌家。乌家在城内有商铺,算府城商人。可惜乌家父子都在县城,管事没法担保。

    再是登高楼的余老板。只是这人八面玲珑,对他们的善意源自谢岩的潜力。这种浑水,不一定会沾手。

    余老板都不沾手,另几个客商更别提。再有丁家烧刀子可以作保,这有丁老板的信件,属于熟人离开的声音,听见院子里安静下来。

    陆柳往门口走,仔细再听,突然听见门被敲响,把他惊得一激灵。

    黎峰在外问:“小柳,你好了吗?我进来了。”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