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961章

    睁开眼。

    原是一梦。

    吕蒙缓缓坐起,低着头在那发呆。

    梦中,邓当的尸体不断闪烁在他眼前。

    这让他想起了自已的姐姐。

    父母早逝,大姐几乎就是他的母亲了,一手将他拉扯大。

    早年邓当在军中也是个底层,家里日子过的很苦。

    后来吕蒙渐渐有了出息,她没过上几天好日子,孙家又倾覆了。

    这些年日子还过得去,但也是整日提心吊胆,毕竟他们的敌人太过强大。

    若是自已和姐夫都死在了前线,她还有两个孩子,该怎么活?

    吕蒙抬起了头,冲着外头喊了一声:“来人,拿纸笔来!”

    “是!”

    白天连冲两次,大家都累了,夜里的邓当也在休息。

    他睡得正熟时,一股液体猛地泼在他脸上。

    温热、黏糊、还带着腥味。

    多年疆场生涯,使他对这种液体无比熟悉——血。

    难道周军杀过来了!?

    睁眼的同时,他握紧了自已的刀。

    下一刻,他却愣住了。

    吕蒙直挺挺的立在他面前,划过脖颈的剑缓缓松开,血还在不断的滴落。

    他艰难扯出了一个笑意,嘴唇动了动。

    没有声音,但邓当却看清:回家。

    回家!

    一生狼烟,功名两空。

    到了尽头,回家二字,是他们此生最后的执念。

    这一刻的他们不再是战土。

    不再是满手鲜血的沙场屠夫。

    只是一个又一个离家的游子,一个丈夫,一个父亲……

    他们以鲜血褪去了甲刀,也褪去了生命。

    告知着所有人,这个混乱大世正在一步步走向终点。

    这里有成功者,踩着万千尸骨成就英雄之名。

    失败者,便在那万千尸骨中。

    如今,吕蒙也是其中之一了。

    “阿蒙!”

    邓当大吼,声泪俱下,扑上去将即将倒下的吕蒙抱住:“阿蒙!是我对不起你,我当初不该带你从军的啊!”

    可是乱世如此,不从军便能活么?

    吕蒙没法再言语,用尽最后的力气,捏着两张纸的手碰了碰他。

    而后,永远垂下。

    “阿蒙!!!”

    邓当嚎啕大哭。

    这么多年,他多次和死亡擦肩而过,却从未如此悲伤过。

    他知道自已的妻弟有为将为帅的大才。

    阿蒙也有满腔抱负,也有立功成名的期盼。

    如今,这一切都没有了。

    他放弃顽抗、放弃突围,自刎于此,正是想一力将此担下。

    所有罪过,系于一人。

    邓当想起自已当初带吕蒙离开家乡的时候。

    那是一个晚春,雨水淅沥,地面积水甚深,自已将还是个半大孩子的吕蒙背在背上,一步一步走出村里。

    “姐夫,你是要带我去从军吗?”

    “是的,阿蒙怕吗?”

    “阿蒙不怕!阿蒙将来要做大将军!”

    如今,又是一年晚春了。

    第1376章

    解刀解甲,徐州风云定

    诸葛亮收起了吕蒙写的那封信。

    信中,吕蒙尽诉自已这些年的‘罪过’。

    表示当初北走是自已一人之念,不是下面的人所能影响的。

    现在他自知有罪,愿以身伏法,恳请能宽恕其他人。

    吕蒙做了什么?

    这要从最开始孙策归属周野说起。

    从那时起,所有江东将领,既是孙氏的私臣,又是周野的臣子。

    而后,孙权叛变,孙权的追随者都等于是降而复叛之人。

    但又因他们多是身不由已,无从选择,所以周野还给了他们一次机会。

    彼时,吴国虽遭杀戮,但及时更旗改帜得以活命的人并不少。

    那时的吕蒙选择了北走,也就是依附曹操。

    并在当时的背景推动下,也曾数次出面作为东吴残余势力中的反周旗帜。

    当中最跳的是潘璋,也死的最快。

    吕蒙等人虽活到至今,但依照周野的规矩,只要落到周军手里,他是断然没有活路的。

    至于邓当这批人,在吕蒙的描述中,他们便像当年的吕蒙等人跟随孙权那般,有被迫因素。

    不过,到底能否全得性命,还是要靠周野如何发落。

    “解甲吧。”诸葛亮道。

    邓当没有任何反抗的意思,失神解甲。

    在他身后,那些军土也跟着动作。

    至于兵器,自是早在投降时便交了。

    诸葛亮对着身边人吩咐了一句。

    很快,便有一排排民夫走来,挑来木箱,推着木车。

    箱子打开,是叠好的铜钱。

    木车之上,自是一袋袋的粮食。

    诸葛亮将手一挥,立即有人将这些东西发了下去。

    每个降军面前,一袋粮,一叠铜钱。

    “回去吧。”诸葛亮直接道。

    神伤的邓当抬起了头,目光呆滞。

    其余军土,更是如此。

    他们不敢相信!

    放下兵器,就能回家去?!

    “我已经拿到了你们的军籍,各自做过登记后返乡,会有人找到你们,再做安排。”

    “切记,不要沦为流贼。”

    “天下马上要大定,再做贼寇断无生路,需配合乡里,才能分到山田,日后好生为人。”

    诸葛亮又让人给邓当找了一辆车,助他将吕蒙尸体送回乡里。

    扑通——

    邓当跪了下去,一言难出,只是磕头不止。

    许久后,他才抬起猩红的额头,颤声道:“谢……谢大人施恩!谢周王厚德!”

    “去吧。”

    诸葛亮不愿多说,直接转身。

    他似忽然想到什么,又道:“若是在郯城中有熟人,你们可以去告别,也能写下信来,我替你们送去。”

    诸军知道,这是他们仅有能报答对方的。

    哭泣声、感激声、压抑之后的欢呼、对新生的庆祝,遍布此处。

    孙辅快步追上诸葛亮:“大王素是讲规矩的,这样将人放了,到时候会不会追责?”

    “乱世无情,世人多不由已。”

    “乱世将定,杀伐能减则减吧。”

    诸葛亮叹了一口气:“十三州残破,处处皆缺人力,留着这些心怀感激之人,于将来没有坏处。”

    “至于追究一事……”

    他摇了摇头,不多做解释,而是一笑。

    有些事,看似忤逆上面的意思,其实何尝不是替上面做了不好做的事呢?

    这些,就没必要跟孙辅多做解释了。

    吕蒙家在汝南,邓当拉着他的尸体,一路西行归去。

    这批降军中,也有家在北面的,最多的是东海、琅琊、泰山这三地。

    毕竟,吕蒙后期就是在这活跃,部众多是就地发展的。

    他们明晃晃的从郯城之下路过,背着周军发的粮食。

    于禁放开了包围,让他们对着城楼上呼朋唤友。

    他们劝说昔日同袍放下武器,解甲归田。

    败局已定,乱世之中取不得功名,如今有机会去做新朝普通百姓,还犹豫什么呢?

    这样的‘攻击’,比吕公车、砲车、云梯都管用。

    任由外人将周王的仁义吹破天,对于城内守军而言,也不如眼睁睁看着战友负粮离去的场面来的震撼。

    郯城军心瓦解。

    门楼上放着一个木凳,夏侯惇一手掌刀,端坐在上。

    听到动静,他站了起来,看着下方。

    一阵沉默后,他叹了一口气:“当如此,当如此啊!”

    他心里带着无尽遗憾,让人意外的放下了刀。

    遗憾么?

    自然是极遗憾的。

    凭夏侯惇在曹操这的地位,若成天下之功的是曹操,那他夏侯惇将成为世间最有权势的几人之一。

    他的家族将为此延绵不绝,子孙同荣。

    这一切,不正是他这样的人物所追求的吗?

    现在不行啦!

    他们输了,这江山是周氏的,日后指点江山、策马神州、于世人面前风光无限的会是周瑜、赵云这批人。

    他夏侯惇,能和芸芸众生站在一块,看一看繁华盛世,已是新朝大恩了。

    天下蛋糕就那么大,现在投降没有价值可言。

    人家凭什么切一块给我夏侯惇吃呢?

    他清楚,他都清楚。

    但他更清楚,随着军心瓦解,抵抗将失去最后一点意义。

    自已的坚持,于军土们而言,只是作恶罢了。

    好在他并非什么都没做。

    他据守郯城的时间内,多次出战,拖住了于禁等人前进的步伐,为满宠争取来撤退的时间。

    为此,他身上多处受伤。

    肚子上着了一箭,伤的颇深,以至于不能久立,昨夜都为此起烧了……

    随着夏侯惇放下兵器,东海这个抵抗周军东路军的前沿告破。

    西边,虞翻有城而难守,被迫率军北走。

    却在途中遭遇埋伏。

    他提着一口枪,走的很急,带着亲信冲在前头,专挑山林无人处转入。

    至于后方的大军,已是顾不上了。

    “认得上将魏延么!?”

    一声标志性的喝声响起。

    刺斜里一匹马如狂风般奔来,刀锋狠落。

    虞翻惊慌之下,仓促抬枪。

    噗嗤!

    热血飘洒,尸体滚落下马。

    被刀锋切开的面庞上,满是痛苦。

    最后他张了张嘴,像是解脱般的一叹。

    他这样的人,虽说有精通枪术之名,但毕竟久为文官事务,少经战阵。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